分類改革:國企改革新起點_三、國企分類改革框架

三、國企分類改革框架

將國有企業明確劃分為公益性和營利性,確立不同的發展目標和考核方式,將會為下一步國企改革提供新的方向,增添更加實際的具體內容。公益性國企的發展方向是承擔社會責任、實現國民福利;營利性國企的發展方向是公平競爭、保值增值。

(一)改革的前提是明確範疇

公益性國企改革的前提是明確範疇。因為公益性國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存在的領域應當明確、合理,範圍過小則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範圍過大則不利於競爭而影響資源配置效率。例如,將中石油整個企業劃分為公益性企業就是擴大了公益性企業的範圍,導致了最賺錢的國企是公益性企業的尷尬。

營利性國企改革的前提是國有企業資本化。因為營利性國企存在於一般競爭性領域,如果它由國家直接經營,必定會由於其特殊性質導致不公平競爭。例如,目前國有企業在貸款、租金、資源等方麵具有顯著的優勢,不斷地擠壓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因此,國有企業應該成為真正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不再享有種種特權。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促進國有企業的資本化,國有股份從控股向參股轉移,改變國企的特殊身份,真正實現競爭領域各企業的公平競爭。

(二)改革的關鍵是預算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資產管理進入了以“資本管理”為核心的新階段,由此也提出了建立國有資本預算製度的新課題。但是,學術界對於國有資本預算製度的建立存在爭議,一些人強調國有資本的公益性,認為它應納入公共預算;另一些人鑒於國有資本的營利性,建議編製獨立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其實,國有資本與其他資本一樣,總是表現為一般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國有企業的一般性就是資本的經濟屬性,要求保值增值;特殊性在於出資人是全體國民,要求資本的最終目標是社會福利最大化。

因此,國有資本具有經濟屬性和社會屬性的雙重屬性,具體表現在公益性國企和營利性國企不同的經營目標和所承擔的功能上,國有資本預算應該是表現、履行這兩種不同功能的工具。為了讓兩類國企更好地發揮各自的功能,應該分類編製兩種國有資本預算,並保持彼此的獨立,這是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的關鍵所在。公益性國有資本預算應該納入國家公共預算,由財政部管理;營利性國有資本設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由國資委管理。通過這樣的國家財政體製的改革,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國有資本戰略布局的問題。國資委不再僅僅是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更是國有資本配置的機構;財政部亦不是出納與會計的身份,而真正成為國家財政統籌規劃的機構。

(三)改革的保障是轉變績效考核的方式

國企是全民所有製企業,按理說其生產經營及發展的成果理當由全民共同分享,但現在一些壟斷性國企過於追逐經濟利益,與民爭利、損害公眾利益的情況時有發生,例如一個又一個的“地王”、一次又一次的“油荒”、一輪又一輪的“漲價”背後都有國有企業的身影。為什麽會出現這些現象呢?原因在於現有國企幹部的績效考核導向是以經濟效益為首要,而社會效益長期被忽略。

將國有企業分為公益性和營利性兩類,指明了國企改革的新方向,表現了國有企業公益本位的回歸。但是,如果不改變現行單一的、經濟效益導向的績效考核方法,國企的公益性隻能流於形式。隻有根據企業類型的不同,建立不同導向的績效考核模式,才能避免公益性國企也緊盯著經濟效益的指標不放,分類改革的成功才會有保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