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五”至2025製造業結構調整主要方向與具體政策建議

二、“十三五”至2025製造業結構調整主要方向與具體政策建議

當前,一場新科技革命和新產業變革正在發生,美日德等工業強國成為主要引領者。美國推出了工業互聯網戰略、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等一係列規劃,以重振其製造業在全球的領先地位。德國提出了工業4.0國家戰略,強化將高新技術、物聯網及服務全麵應用於製造業,以強化德國的工業強國地位。日本出台了新技術新產業發展戰略,重申科技立國國策,以保持日本工業的全球競爭優勢。在美日德等製造強國引領下,全球製造業出現了一係列重大變化,主要有五大新趨勢:一是新技術革命催生新產業新業態興起。二是互聯網經濟帶來生產方式深刻變革。三是製造業生產服務化迅速發展。四是製造業兩大國際新流向已成趨勢。五是跨國公司調整全球資源布局。製造業發展新趨勢正在給我國帶來新挑戰:一是新技術新產業革命挑戰。二是新國際經貿規則挑戰。三是新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挑戰。四是發達國家再製造和後起新興國家產業振興挑戰。

基於上述背景及《中國製造2025》,我們提出了“十三五”至2025製造業結構調整主要方向與政策建議。全麵深入調整優化製造業結構,重點抓幾個主要方麵。

(一)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提升整體綜合實力

在調整產業結構方麵,明確重點產業領域發展方向。先進裝備製造業,重點發展關鍵基礎零部件及基礎製造裝備、重大高檔數控機床、智能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等;原材料工業,重點調整優化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學、建材,發展新材料等;消費品工業,重點改造升級輕紡、食品和醫藥工業等;電子信息產業,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網絡通信設備、操作係統和工業軟件,實施“互聯網+”計劃。以經濟手段為主、法律手段為基、行政手段為助,強化環保、能耗、安全等指標硬約束,建立化解產能過剩、淘汰落後產能長效機製。

在調整產品結構方麵,以開發品種、提升質量、提高效益、改善服務為重點,大力實施質量和品牌戰略,提高製造業產品設備附加值和競爭力。健全技術標準體係,優化產品設計,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推動企業建立全員全方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體係。提高工業製成品整體質量檔次,高、中、低檔產品協調發展,高檔產品看齊國際先進標準水平,中檔產品適應百姓提高生活品質需要,低檔產品符合起碼質量衛生安全要求。提高全民品牌意識,鼓勵企業製定品牌發展戰略,培育民族品牌與國際品牌,建立品牌評價與監測機製,創立中國的世界品牌。

(二)調整供給要素結構,增強內生發展基礎

一要提升人力資源素質。我國人口紅利時代正在結束,人力資本紅利時代正在到來。要挖掘人力資本紅利,健全與完善各類各層次人才發現、培養、使用與激勵的體製機製。擴大科研院校科技人才隊伍,提高應用型科技人才比重,為其提供創業創新自由發展空間。完善高端人才引進製度機製,大力引進海外華人與非華人科技人才。提升企業科技研發人員地位,完善股權、勞動報酬激勵機製,充分發揮其在企業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全麵提高產業工人基本素質,強化普通員工技能培訓與提升,擴大企業工程師、技師和通用技能熟練工隊伍,全麵提高勞動生產率。充分尊重企業家和企業管理人才,嚴格保護其財產權、股權等合法權益。健全國家、企業、社會相結合的職業培訓製度機製,對中小企業員工普遍開展職業免費培訓。

二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全麵推進城市建設用地市場化改革,提高土地資源節約利用、集約利用和有效利用水平。取消城市增量建設用地“雙軌製”供應製度,非公共和公益性土地一律推行市場化定價政策,國有與民營企業平等參與。嚴格執行工業用地最低出讓價標準,提高出讓標準,縮小其與商業和住宅用地的過大差價。實行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和年租製度。推進城市工礦企業存量土地市場化轉讓,對過去無償劃撥和轉讓給企業的工礦用地,要重新確定其與國家與企業的權益關係,通過租賃等方式由企業向國家繳納租金。

三要節約集約利用礦產資源。全麵推進國家礦產資源市場化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通過提高能源資源使用成本倒逼發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約轉變。清理和取消對傳統能源和資源性產品的各種顯性或隱性補貼,對國有企業過去占有的礦產資源,逐步按市場價格收取特許權使用費。

四要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改進支持實體經濟政策,縮小實體經濟與金融的過大利益差別。發展互聯網金融,提升金融市場配置資本效率。積極穩妥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從根本上抑製低效率粗放型投資。放開市場準入,發展民間金融。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全證券市場、擴大三板市場、發展區域性場外市場,提高企業債券規模與比重,充分滿足多元化和多層次企業與個人投資需求。

(三)調整地區布局結構,發揮區域比較優勢

一要強化地區布局頂層設計。落實區域主體功能區規劃,做好地區製造業布局發展規劃,深入挖掘和積極培育製造業地區發展的動態比較優勢,實行差別化的地區產業政策,探索製定地區製造業項目負麵清單。

二要處理好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央重在製定與監督實施國家產業的地區布局規劃、政策和負麵清單,除影響全國的特大型項目需中央審批或審核外,其他項目均由地方自主。地方也要大幅度減少審批,放權企業自主決策投資。

三要協調區域發展戰略實施。繼續積極實施東中西部和東北等四大區域發展戰略政策,結合大力實施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三大經濟戰略,對各個相關地區製造業發展的方向、重點及政策進行適當調整和完善,提升區域與地區製造業協調發展水平。

四要推進產業合理有序轉移。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機製相結合、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相結合、優勢互補與互利共贏相結合、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結合,引導地區製造業產業發展合作與有序轉移。強化產業轉移中的資源利用、環境保護

與生態安全監管,禁止落後加工製造業異地轉移。

五要正確處理地區產業雷同與產能過剩問題。堅持遵循市場決定資源配置規律、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主動性和尊重企業自主投資決策權,製定主體功能規劃和重大生產力布局規劃實施政策,及時調整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強化與完善產業進入的資源消耗、環境保護、品質質量等方麵標準,探索提出地區產業項目負麵清單,嚴格法律政策執行監督,嚴懲違法違規行為。

(四)調整所有製結構,推動國有民營融合發展

發揮國有、民營與外資企業各自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混合經濟,增強三類企業發展的相融性、相助性和互補性。

一要優化國有資本投向與產業布局。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製。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更多投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和保障國家安全。減少國有資本在過度競爭產業領域的投資,大幅度收縮其在競爭性產業中的低效與無效資本。

二要深化國有企業製度機製改革。以規範經營決策、公平參與競爭、提高企業效率活力、承擔社會責任為重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作用,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自然壟斷行業,實行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提高重點央企的行業集中度、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充分發揮其在重點行業中的骨幹與引領作用。

三要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更廣闊空間。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消除各種隱性壁壘,打破行業壟斷,放開特許經營領域民營企業進入。支持民間資本平等進入重要能源資源和高端製造領域,有序放開武器裝備、航空航天和核工業等國防科工領域。

四要全麵提高利用外資水平。進一步放寬製造業準入,完善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努力保持外商投資繼續增長勢頭。優化外商投資結構,引導外資更多投向高新技術、高端製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領域和中西部地區,鼓勵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地區總部和全球研發中心。

(五)調整技術創新結構,提高整體科技實力

全麵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普遍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

一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擴大技術投入,提高研發投入比重,增強創新能力。引導重點企業緊跟新技術革命步伐,推進重點企業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支持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引導中小企業加強技術改造。

二要健全製造業技術創新體係。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充分利用國際資源,有效整合國內資源,建立一批由工業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參與的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建立產學研用風險分擔機製、補償機製和利益共享機製。

三要加強製造業共性(關鍵、基礎)技術研發。充分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相關科技資源,支持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發,逐步形成分布式、網絡式的共性技術(關鍵、基礎)研發體係,為企業提供技術成果輻射、轉移、擴散與轉化的平台。

四要全麵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建立重點產業知識產權評議機製、預警機製和公共服務平台,完善知識產權轉移交易體係,發展知識產權服務業。完善工業技術標準體係,製定新興產業和“互聯網+”重大技術標準。支持基於自有知識產權的標準研發、評估和驗證,促進更多中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提高在國際標準領域的話語權。

(六)調整企業組織結構,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

遵循市場競爭、規模經濟、專業分工、產業配套原則,提高重點企業產業集中度,形成以產業鏈為紐帶,骨幹企業為龍頭,大中小企業協作配套、上下遊企業協調發展的局麵。

一是大企業做強做大,提高核心競爭力。發揮市場決定作用,推動優勢企業強強聯合、兼並重組,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鼓勵大企業大集團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品牌經營、專業服務、係統集成、產業鏈整合等方麵形成核心競爭力。結合“一帶一路”戰略,推動行業骨幹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利用全球市場、全球資源開展境外並購和投資合作。鼓勵國內技術成熟、國際市場需求大的行業,向境外轉移部分生產能力。

二是中小企業做精做專,增強內在素質。引導和支持小企業專業化發展,支持成長性小企業做精做優,發展一批專業化企業。著力營造環境、改善服務,鼓勵、支持和引導小企業進一步優化結構和轉型成長。協助小企業製定技術創新戰略,鼓勵有實力企業申報省級和國家級重點項目,在科技專項資金上給予小企業更大支持。

三是大中小企業廣泛協作,發展產業集群。引導大型企業與中型、小型企業通過專業分工、訂單生產等多種方式廣泛開展合作,提高協作配套水平。大力發展產業集群,提高中小企業集聚度,優化生產要素配置。

四是推動企業適應產業鏈和新業態健全組織結構。鼓勵重點企業根據產業鏈進行組織結構調整,推動上下遊間的縱向關係整合和產業鏈各個環節上橫向兼並,實現資源的全國與全球合理配置。適應製造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通過整合公司業務流程、企業文化、激勵機製、員工隊伍、資源能力來優化組織係統,增強企業競爭力。

(七)調整經營形態結構,發展新業態新商業模式

把握國際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發展趨勢,結合我國實際,遵循市場決定配置資源規律,發揮政府引領作用。

一要加強政策引導。加強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梳理、統計和分析工作,完善和出台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政策,加強公共服務平台、示範基地建設,研究建立配套政策措施。

要線上與線下融合。發揮線下資源優勢,引導企業利用信息技術,突破外部資源利用界限,大力發展境內外電子商務。鼓勵企業為適應電子商務特點和新消費方式,對產品設計、品牌推廣、營銷方式、渠道物流、支付結算、售後服務等環節進行革新,以新型業態促進線下生產與銷售。

三要產業與金融結合。鼓勵企業開展資本運營,發展互聯網金融,尋找戰略投資夥伴或引入創業投資資本,采取投資控股、債務重組等方式,收購境外知名品牌、先進的營銷網絡和研發機構。

四要製造與服務結合。以價值鏈、產業鏈延伸為重點,引導企業依托製造優勢發展服務業,從生產加工跨界拓展為流程控製、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客戶管理等生產性服務,向服務提供商轉型。

五要加強平台建設。鼓勵電子商務交易平台建設運營,推動政府和運營商共同投資建設。引導具備實體市場進行信息化、智能化、多功能化改造,推動企業運用電子商務平台和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平台等開拓市場,促進虛擬平台與實體生產網絡深度融合。

(八)調整民用與國防工業關係,推進軍民融合發展

強化國家頂層設計和戰略統籌,深化國防科工體製改革,推進軍民產業資源共建共用共享、要素優化配置合理流動,形成技術相互轉化、產業相互促進、企業互動發展、軍民深度融合的國防科技工業新格局。

一要調整軍工管理體製。重點針對軍工和民口兩條線、科技研發多頭管問題,改革軍工管理體製,強化軍民融合協調機製,實現軍品生產服務軍方、行業管理集中統一、科技研發全盤統籌的格局。製定軍民融合戰略規劃,明確目標重點和思路舉措。

二要推進軍工國企改革。推進軍工國企分類改革重組,深化軍工相關科研院所改革,明確功能定位和戰略目標,調整負責人考核機製;發展混合經濟,多渠道多方式引入民口國有和民間資本,健全法人治理結構,為軍工企業轉變理念提供製度土壤。

三要加快軍轉民步伐。以軍用技術轉移與合作為重點,調整技術解密製度,健全信息發布渠道,完善技術、資源和產業合作體製機製,推動通用技術和產業發展;盡快梳理已有技術,加快成果解密,鼓勵以轉讓、合作等方式發展民品。

四要暢通民入軍渠道。有序放寬軍工行業準入門檻,建立需求信息發布製度,改革軍品定價機製,完善國家投資政策,軍口資金平等支持民口企業的軍品研發生產,形成軍工之間、軍口民口之間有序競爭格局,構建根植於國民經濟的小核、大協作、開放型國防科研生產體係。

五要推進軍民資源共享。統籌軍民兩用科研生產基礎設施布局,明確資源開放共享重點領域,建立共建共享機製,促進資源合理流動、有效配置。推進標準通用化工程,全麵梳理現有標準,推動軍工領域逐步采用民品標準,消除軍民技術轉化壁壘。

六要發展軍民結合產業。加強製造業與武器裝備發展、能力建設的規劃銜接,統籌科技項目布局,建立協同創新機製,加快突破關鍵材料、核心元器件、基礎軟件、軍用動力、先進設計試驗製造手段“五大瓶頸”,增強軍民兩用工業發展基礎。加強科技、產業集聚區共性技術和服務平台建設,促進軍民結合產業規模化、集聚化發展。

(九)調整進出口結構,推動外貿增長方式轉變

適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

一要從出口導向向產業優勢導向轉變。提升製造業國際競爭力,形成世界優勢產業,讓全世界因中國的產業優勢而需要中國產品。改外貿需求(出口導向)帶動外貿生產為外貿生產(產業優勢)推動外貿需求。重點加快外貿轉型基地建設,依托外貿產業集聚區,加快培育一批輕紡醫藥、五金建材、專業化工、工程機械等專業基地。

二要從粗放型貿易向集約型貿易轉變。大力提升加工貿易,鼓勵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推動我國本土企業進入加工貿易產業鏈和供應鏈,並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全球市場做大做強。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延伸產業鏈、增值鏈,提高本地增值、本地配套比重。推動來料加工企業轉型,培育一批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與示範區。創新加工貿易模式,形成有利於內陸產業集群發展的體製機製。

三要從中低端要素集成品為主向中高端要素集成品為主轉變。全麵提高製成品的技術要素、創新要素、智慧要素、文化要素、品牌要素、國際要素含量。推進企業自有品牌、自有知識產權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鼓勵企業采用國際先進技術標準,參與國際標準製定。建立國家出口產品質量風險動態監測體係,強化企業質量和誠信自律。鼓勵低碳排放、節能環保產品貿易,嚴格控製高汙染、高耗能行業加工貿易。

四要從以西方市場為主向全球多元市場轉變。努力保持中國製造業出口產品在西方市場的競爭優勢,保持和擴大市場份額,著力開拓新興國家市場、發展中國家市場,特別是非洲與南美市場,形成中國製成品出口的全球多元化市場。鞏固傳統市場,培育周邊市場,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外貿中的比重。

五要積極參與跨區域自由貿易區建設。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進一步完善政策,擴大已有自貿區夥伴市場規模。加大與相關國家的自由貿易區談判,爭取更多的中外雙邊與多邊自由貿易。積極應對TPP談判,爭取國際貿易新規則的話語權。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加快推進天津、廣東和福建自貿區建設,繼續擴大自貿區範圍。

六要推進重點企業向國際化經營發展。進一步實施“走出去”戰略,推動優勢重點企業利用全球資源,開展國際化經營,構建全球布局產業鏈體係,培育一批世界級中國跨國公司和全球公司。鼓勵國內技術成熟、國際市場需求大的行業和企業,向境外轉移生產能力。鼓勵國內企業在科技資源密集的國家(地區)設立研發中心。支持我國重大技術標準海外應用,增強中國企業國際影響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