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協調奏響偉大複興進行曲_第二節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注重發展整體性

第二節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注重發展整體性

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協調、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和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這些矛盾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重要原因,嚴重製約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如果說在經濟發展水平落後的情況下,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是要跑得快,但跑過一定路程後,就要注重調整關係,注重發展整體效能,否則“木桶”效應就會愈加顯現,一係列社會矛盾會不斷加深。當前,我們麵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雖說跨越這一難題的根本出路在於依靠創新發展,但正如習近平所指出那樣,堅持協調發展,注重發展整體性是我們消減“木桶”效應,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之舉。同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也要求我們注重發展整體性,隻有堅持協調發展,才能保證全麵小康沒有水分,沒有短板。

“中等收入陷阱”與“彈鋼琴”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是世界銀行在《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中提出的概念。該報告通過對二戰後一些國家經濟的回顧性觀察,發現大多數國家在進入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階段後,由於資源占有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技術進步遲緩、社會矛盾集中爆發等原因,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進而出現經濟社會發展長期陷入停滯的一種狀態。在這一報告中,隻有日本、韓國等少數國家和地區例外。我們總結這一帶有普遍性的現象,就將人均GDP5000美元左右經濟發展相對停滯階段稱為“中等收入陷阱”。

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2008年我國人均GDP達到約33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2011年達到約5400美元,進入發展容易停滯的階段。然而,我國經濟並未停滯,人均GDP於2012年達到約6100美元,目前達到約7800美元,跨進中高收入門檻。不過要看到,這是一個水平不高的中高收入。目前,發達經濟體人均GDP普遍達到四五萬美元,世界人均GDP已超過一萬美元。當然,眾多低收入國家是“被平均”的。而我國距離人均GDP11000美元的中高收入上限尚有較大差距,因而“中等收入陷阱”風險依然存在。能否成功跨越這一陷阱,是對我國“十三五”時期發展的一次大考,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必須通過的一道關隘,是我國當前的關鍵任務。

按照“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理論,一個經濟體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過程中,既不能重複又難以擺脫以往由低收入進入中等收入的發展模式,很容易出現經濟增長的停滯和徘徊,人均國民收入難以突破10000美元。在這個時期,經濟快速發展積累的矛盾集中爆發,原有的增長機製和發展模式無法有效應對由此形成的係統性風險,經濟增長容易出現大幅波動或陷入停滯。大部分國家則長期在中等收入階段徘徊,遲遲不能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二戰結束不久,許多國家和地區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協調好的國家和地區跨過了“中等收入陷阱”,協調不好的國家則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難以進入高收入發展階段。拉美一些國家已在“中等收入陷阱”裏受困掙紮長達數十年。它們除了經濟發展停滯不前,還飽受就業困難、貧富分化、社會動蕩、腐敗多發、貧民窟亂象、公共服務短缺等的困擾。不過,也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比如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但就規模比較大的經濟體而言,僅有日本和韓國實現了由低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的轉換。日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0000美元。韓國1987年超過3000美元,1995年達到了11469美元。從中等收入國家跨入高收入國家,日本花了大約12年時間,韓國則用了8年。

當前,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已經達到“中等收入陷阱”的門檻指標,雖說我們在發展中致力於妥善處置各類發展難題,但仍同樣麵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然而,世間萬物相生相克,“中等收入陷阱”並不是不可避免的。習近平指出,“對中國而言,‘中等收入陷阱’過是肯定要過去的”。並強調樹立協調發展理念,堅持協調發展,是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法寶。

那麽,為什麽說樹立協調發展理念,堅持協調發展是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法寶呢?我們先從世界銀行總結的“中等收入陷阱”停滯的原因來看,“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在於資源占有

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技術進步遲緩、社會矛盾集中爆發等方麵,概括而言就是沒有處理好發展中的協調問題,要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不僅要從發展方式上做文章,關鍵還是要協調好發展中出現的各種難題。再從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形質來看,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由各種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相互轉化的因素和領域構成的“有機體”,中國共產黨始終善於利用唯物辯證法來解決革命、發展中的問題。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便提出了要妥善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關係問題,尤其還提出著名的“彈鋼琴”論,即“彈鋼琴要十個指頭都動作,不能有的動,有的不動。但是,十個指頭同時按下去,那就不成調子”。鄧小平提出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強調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要協調。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更是提出了西部大開發、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發展戰略,在不同層麵強調了協調的重要性。麵對當前發展新形勢,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體”戰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統一,將協調發展置於我國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將協調發展作為解決我國發展問題的重大理念。堅持了協調發展,也就是直麵了當前發展難題,從調結構、補短板、促轉型等方麵夯實發展動力,尋找經濟增長新動力點,促進我國成功邁入新常態。

“木桶原理”強調木桶的容量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習近平也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於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麵的突破口”,要成功跨越我國所麵臨的“中等收入陷阱”,不僅要求我們轉變生產發展方式,堅持走創新發展之路,更要正視我們當前發展麵臨的不協調問題,堅持協調發展理念,注重發展整體性,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以“彈鋼琴”的意識奏好我國發展的進行曲。

知識鏈接

論十大關係

1956年,新中國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講話中從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係、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的關係、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係、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係、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黨和非黨的關係、革命和反革命的關係、是非關係、中國和外國十個方麵的關係問題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強調世界是由矛盾組成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正確處理這些矛盾,調動一切積極的因素加強社會主義建設。

整體贏才是最好的贏

如果說發展失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那麽人為因素絕對占據首要位置,甚至可以說,發展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為作用的結果。

舉個例子,一個市裏的兩個縣為了招商引資,請商人到他們那個地方投資,商家搞零地價,政府就免稅。固然這樣做不是說不可以,但結果卻是我們一個國家內部的政策製度四分五裂。我國是一個整體,城鄉不協調,區域不協調,乃至稅收製度都不統一,如何給社會民眾一個合理的解釋。至於說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說了。從國家戰略層麵來說,就要求以協調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增強大局意識、協同意識、補短意識,把協調發展理念貫穿到發展的各個方麵、全過程,在協調中出動力、出生產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由各種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相互轉化的因素和領域構成的“有機體”, “這裏表現出這一切因素間的交互作用,而這種交互作用歸根到底是經濟運動作為必然的東西通過無窮無盡的偶然事件……向前發展”, “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而由此就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即曆史事變”。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有機整體論、交互作用論、合力論等指出了整體合力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我們在發展中要從大局角度去思考,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用係統的、普遍聯係的觀點和方法推動工作、處理關係。這需要我們跳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識大體、謀大事、顧大局,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勇於動自己的“奶酪”,擺脫局部利益、部門利益和地區利益的束縛與羈絆,真正從國家整體利益、人民長遠利益出發開展工作、推動發展,提高發展的係統性。

習近平也曾強調,隨著改革不斷深入,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對涉及麵廣泛的改革,要同時推進配套改革,聚合各項相關改革協調推進的正能量。這要

求我們深入研究各項改革發展舉措的關聯性、耦合性,樹立“雙贏”“多贏”“全局贏是最大的贏”“整體贏是最好的贏”的觀念,摒棄“零和”思維,走出“九龍治水”、各自為政的誤區,克服“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和以鄰為壑、損人利己的陋習,多些“雪中送炭”、多些和衷共濟,使各項改革發展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共振效果。

總而言之,全麵小康重在全麵,少了誰都不行,慢了誰都不全麵,要站在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層麵,從廣大人民群眾需求出發,直麵發展難題,切實處理好發展中的各類重大關係問題。

要促進區域、領域、兩大文明平衡發展

協調與整體關係密切,協調的範圍是整體,協調的方式是發揮整體效能,目的是增強發展的整體性。作為發展理念,協調有其明確內涵和要求,主要是著力解決我國長期存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整體功能最大化。

當前,我國處於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但是我們仍麵臨發展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都成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突出表現在:城鄉之間、東中西部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明顯,消除貧困的任務十分艱巨,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難點在農村;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不夠同步,對文化培育、共同價值觀塑造、國民素質教育等軟實力建設重視不足,呈現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不平衡狀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短板突出,全國還有2.5億城鎮外來常住人口沒有享受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生態建設曆史欠賬較多,人口資源製約因素進一步凸顯出來,等等。所有這些,都暴露出我國發展麵臨的瓶頸製約,要增強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後勁,就必須在優化結構、增強動力、化解矛盾、補齊短板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不斷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要成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須妥善解決好這些問題。

從區域、城鄉發展問題來看,不協調就難以行穩致遠,這迫切要求實現區域、城鄉整體平衡發展。如果說在經濟發展水平落後的情況下,在經濟發展的起步階段,經濟增長成為發展的核心要求,而在人均收入已經越過中等收入的門檻要求之後,就需要更加注重調整關係,更加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否則“短板”效應就會愈加突出,一係列社會矛盾就會不斷加深。當前,我國處於向新常態轉變的三重疊加期,麵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挑戰,要促進我國發展進入新台階,就必須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夯實發展基礎。

再者,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對全國各族人民、對世界人民許下的莊重承諾,當前和今後五年,我們的中心工作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小康,重在“全麵”,難在“全麵”。這個“全麵”,既要城市繁榮,也不讓農村凋敝;既要東部率先,也要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既要物質豐裕,也要精神豐富;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現在,一些地方存在的隻要城市這一頭而丟了農村那一頭、隻有經濟增長而無生態改善、隻鼓了錢袋子而空了腦瓜子等現象,都不符合全麵小康要求,也不是人們理想的幸福生活圖景。要“全麵”,就得協調。“全麵”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協調出來的。協調就得統籌兼顧、注重平衡、保持均勢,把分散的部分係統化,把發散的局部功能整體化,把薄弱區域、薄弱領域、薄弱環節補起來,形成平衡發展結構,增強發展後勁。隻有牢固樹立協調發展理念,堅持協調發展,才能解決我國發展中存在的區域、城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不協調問題,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效能,進而全麵建成讓人民滿意的小康社會。

此外,還必須重點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同時,協調發展也要求我們不僅要“麵子”,更要“裏子”,要實現“身”“心”係統的平衡,大力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平衡發展。

理論鏈接

我們既要有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也要有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兩個方麵要同步發展。要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把廣大農村建設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鄂州長港鎮峒山村考察時的講話,2013年7月22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