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創新培育發展新引擎_第三節 發揮創新發動機作用

第三節 發揮創新發動機作用

習近平深刻指出,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當前,我國呈現“三大轉向”特點,老的經濟增長點動力不足,但是我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這成為製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實踐證明,創新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麵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短板,麵對創新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製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創新發展置於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強調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麵創新。在具體舉措方麵,要從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產業新體係等方麵入手。

知識鏈接

阿喀琉斯之踵

阿喀琉斯,是凡人珀琉斯和美貌仙女忒提斯的寶貝兒子。忒提斯為了讓兒子煉成“金鍾罩”,在他剛出生時就將他倒提著浸進冥河,遺憾的是,其被母親捏住的腳後跟卻不慎露在水外,全身留下了唯一一處“死穴”。後來,阿喀琉斯被太陽神阿波羅一箭射中了腳踝而死去。“阿喀琉斯之踵”現在一般是指致命的弱點、要害。

新供給培育發展新動力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處於三期疊加的特殊期,經濟增長由高速轉入中高速,而在速度變化的背後更重要的是結構調整和增長動力轉換。在傳統要素紅利和“三駕馬車”動力減弱的新常態下,如何加快培育發展新動力,實施新老動力的平穩轉換,是“十三五”時期麵臨的一個關鍵問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形成促進創新的體製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按照這一要求,加快培育和形成發展新動力,在供給方麵,要進一步優化要素配置,全麵提升要素生產率;在需求方麵,要有效發揮消費、投資和出口的協調拉動作用。必須加快相關領域改革,切實轉變發展方式,使我國經濟由以往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驅動,轉入更多依靠效率提升、創新驅動的軌道。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及今後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從供給側著力,從供給側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長期以來,很多人將經濟增長的動力定位於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事實上我們也確實在運用“三駕馬車”來拉動經濟增長,特別是2008年國際經濟危機爆發以來,外需不行了就拉動內需,投資不行了就拉動消費。比如麵對2008年以來的經濟危機,我們竭力擴大投資,“四萬億”確實促使我國經濟在世界大形勢不行的情況下一枝獨秀,實現了經濟增長的“保8”,但同時其副作用和後遺症也逐步顯現,當前諸多行業出現嚴重產能過剩,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撰文指出,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隻能來自於供給邊的“三大發動機”——製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這三大“發動機”正好對應著新一屆中央領導強調的改革、轉型、創新,它們才是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真正健康、可持續的動力。

一般說來,經濟學當中經常考慮供求平衡問題,認為既可以從需求方麵調控,也可以從供給方麵著手調控。二者區別在哪裏?從需求方麵調控是近期內可以做到的,主要通過增加財政收入、貨幣貸款來刺激需求,或者用減少財政收入和減少信貸來抑製需求。而供給方麵的調控,被認為是中期調控。之所以供給方麵調控是中期的調控,主要在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包括產業政策的調整、技術政策的調整、資源配置的調整,這些都不是近期就可以見效的。

當前,中國新舊供給結構仍處於失衡狀態,新供給不足,老供給過剩,如果單獨依靠老“三駕馬車”無疑難以推動中國經濟新發展。促進中國經濟新發展,一方麵既需要發揮新“三駕馬車”的作用,以創新為核心引領新消費,完善新投資、新出口,而更重要的則是從供給側發力,通過改善供給環境增強供給動力、提升供給效率、優化供給結構,進而完善經濟結構,培育出新的發展動力,進而促進經濟更加穩定、協調和可持續增長。

創新助推“三駕馬車”再發力

麵對當前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我們提出通過創新來培育新動力,從供給側發力,但這並不是全然否定老動力的作用,麵對發展老動力,需要通過創新促使其再發熱。在過去,我們始終高度重視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的重要作用,這“三駕馬車”在特定時期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乃至當前對我國經濟發展也仍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麵對當前發展動力不足的突出問題,我們需要培育新的發展動力,但還得繼續發揮原有動力的作用,況且動力轉換需要一個漫長的轉型過程。麵對老“三駕馬車”,我們不是要徹底消除其作用和價值,而是要在創新引領下促進其轉型升級。

從消費來看,新“三駕馬車”中的消費不再是簡單的一般的消費,而應該實現消費的升級。在中國,勞動力人口的增長從2012年開始呈淨減少,此後的經濟增長將更多依賴於勞動力品質的提升,從而使知識經濟逐漸超越勞動經濟。與知識經濟相對應的消費行為是城市化驅動的消費升級,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品牌時尚、高檔格調、文化教育和休閑旅遊等消費比重將逐漸提升,這就應充分挖掘文化、休閑、旅遊、健康、教育、信息、環保和新能源等方麵的新消費。而與新消費緊密相關的一個問題是注重從供給側入手,為新型消費提供有效供給。

再從投資來看,先前麵對金融危機,一般都是政府主導投資,但是民間創業驅動的創新投資卻極其有限,而我們黨取得革命勝利的一大法寶是群眾路線,改革開放也是在群眾手中首先得到實踐的結果,這就要求我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為此,需要我們完善投資,促進投資的轉型升級,走新型投資道路。一方麵,要強化公共消費型基礎投資與產業轉型升級投資,調結構、補短板,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麵,要支持、鼓勵民間創業驅動的創新投資,比如“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投資。

知識鏈接

“雙創”活動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4年9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雙創”一詞由此開始走紅。幾個月後,又將其前所未有地寫入了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予以推動。在2015年6月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後,“雙創”再度吸引了人們的注意,該次會議決定鼓勵地方設立創業基金,對眾創空間比如辦公用房、網絡等給予優惠;對小微企業、孵化機構等給予稅收支持;創新投貸聯動、股權眾籌等融資方式;取消妨礙人才自由流動、自由組合的戶籍、學曆等限製,為創業創新創造條件;大力發展營銷、財務等第三方服務,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打造信息、技術等共享平台。

而對於出口而言,對外開放是我們的強

國之路,但我們要的不隻是“中國製造”的出口,而應該是“中國智造”的出口,應該是“中國信用”的出口。曾幾何時,“中國製造”馳騁天下,所向無敵,但背後是勞動經濟而非知識經濟,其競爭優勢主要來自於人口紅利而非創新驅動,為此支付的代價則是不可持續的環境破壞與資源枯竭。但是當前出口呈現負增長態勢,一方麵是因為全球經濟形勢不好,另一方麵是我們的產品仍處於中低端層麵,“山寨貨”幾乎成為我們的代名詞,這迫切需要我們促進產品升級,使“Made in China”變為“Created in China”,增加出口的附加值。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麵對我國傳統“三駕馬車”動力不足的難題,要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僅需要發展新興產業,也需要在創新中更好發揮“三駕馬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作用。

知識鏈接

中國智造

從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以來,我國經濟經曆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方式中的薄弱環節與內在矛盾日益凸顯,產業結構調整已刻不容緩,也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適應需求結構變化趨勢,完善現代產業體係,積極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中國“智造”水平,全麵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而且需要知識產權在其中發揮應有的支撐作用。

創新驅動引領轉型升級新步伐

2015年11月2日,在中國商飛公司總裝製造中心浦東基地廠房內,一個“虎頭虎腦”的飛機從大幕背後“探頭”出來,宣告了經過7年研發、相當於波音737和空客320機型的中國自主研製的C919大型客機正式總裝下線。這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見證了中國以創新驅動促轉型升級、從“中國製造”邁上“中國創造”的不懈努力。

知識鏈接

C919大飛機

C919大型客機(COMAC C919),是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製的幹線民用飛機。大型飛機重大專項是黨中央、國務院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戰略決策。

當前,中國處於速度換擋、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三期疊加期,靠什麽為發展助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讓創新成為推進中國發展的強勁引擎,通過新技術、新成果加速轉化,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為經濟“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積蓄新動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度強調創新對中國發展的引領作用。2015年5月8日,國務院公布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25》,提出通過“三步走”戰略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強調我國製造領域的綜合指數到2025年要接近德國、日本,從而實現工業化時代的製造強國水平,基本實現工業化,進入世界製造業強國第二方陣。為此高端製造和智能製造將成為實現目標的“領頭方陣”。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麵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尤其是要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努力取得一批原創新科研成果,增強國家自主創新動力。同時還要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正如習近平所指出那樣:“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我國同發達國家的科技經濟實力差距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上”。通過一係列新舉措、新探索,比如增加創新投入、拓展創新版圖,科技對我國發展的貢獻率已達到了51.7%。在北京,2015年前三季度新設企業中近30%是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企業,成為增長的動力源。在杭州,2015年上半年信息經濟主營業務收入2236.1億元,占到GDP的23%,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地處西部的貴州省,大數據產業風生水起,2014年實現規模總量1460億元,同比增長62%。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孕育壯大,使創新驅動逐步替代要素驅動成為增長主動力。

理論鏈接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和戰略舉措,必須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核心和培養造就創新型人才這個關鍵,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蘭州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時的講話,2013年2月4日

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不僅打造了經濟增長新亮點,更助力推動了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比如,國家統計局2015年初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規模不斷擴大,2013年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額為6603.3億美元,占出口貨物總額的29.9%。神舟飛天、高鐵奔馳、北鬥導航向全球拓展……一個個響亮的中國品牌,是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見證,成為國際市場上閃亮的“中國名片”。同時,通過一係列創新舉措,尤其是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邁出堅實步伐,新興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領跑中國製造。

知識鏈接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黨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此,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幹意見》,從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製,強化金融創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係,創新培養、用好和吸引人才機製,推動形成深度融合的開放創新局麵,加強創新政策統籌協調9部分30條就如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行了部署,以實現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

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2025》是國務院於2015年5月8日公布的強化高端製造業的國家戰略規劃,是建設中國為製造強國的三個十年戰略中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這個規劃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製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為目標,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係,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有中國特色的製造文化,實現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曆史跨越,力爭用10年時間使我國邁入製造強國行列,進而在此基礎上到2035年使我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到建國一百年時實現製造業大國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的戰略目標。

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強強聯合在當下市場已經司空見慣。不過,2015年底,京東和格力在央視黃金段位的一則廣告實在是“畫麵太美不敢看”。廣告中,大紅色背景下,劉強東語帶雙關“沒有互聯網,你會明珠暗淡”,暗指製造業如果不擁抱互聯網一定會受到影響;而董明珠則喊出“沒有先進製造業,你是空中樓閣”, “針鋒相對”地指出互聯網如果沒有實體經濟支撐,同樣會麵臨不接地氣的發展尷尬。最後,二人一起通過“賣萌”的方式向觀眾喊出“那我們攜手,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的口號。調侃過後,不免細想深層次的原因,兩家企業,一個是代表了電商運營模式未來發展趨勢的互聯網巨頭,另一個是以掌握核心科技自居力挺中國製造的家電行業領頭羊。如果二者真達成實質性的合作,那麽未來改變的,絕不僅是市場版圖那麽簡單,而將是給中國製造業在信息時代的新發展帶來更多想象,用當前比較時髦的話語就是讓製造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而幾乎是在同一時期,上線運行剛滿5個月的互聯網回收企業“閑豆回收”在2015年12月7日獲得了國內知名投資管理公司淺石創投近500萬元天使投資。公司創始人方浩剛過30歲,曾經有著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卻瞄上了並不起眼的廢品回收行業。憑借“互聯網+”,方浩把傳統的廢品回收做成了低成本、高效率、人員精簡的現代服務行業,回收價格比普通廢品回收高出20%,服務模式深受用戶歡迎,“現在北京地區從事廢品回收的有近萬人,如果用我們的模式,500個人就夠了”。

那麽,什麽是“互聯網+”? “互聯網+”將給中國發展帶來什麽呢?

實際上,“互聯網+”戰略是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2015年向人大提出的四個建議之一,馬化騰解釋說,“互聯網+”戰略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簡單地說就是“互聯網+XX傳統行業=互聯網XX行業”,雖然實際的效果絕不是簡單的相加。這樣的“互聯網+”的例子絕不是什麽新鮮事物,比如,傳統集市+互聯網有了淘寶,傳統百貨賣場+互聯網有了京東,傳統銀行+互聯網有了支付寶,傳統的紅娘+互聯網有了世紀佳緣,傳統交通+互聯網有了滴滴。在零售、電子商務等流域,過去幾年都可以看到和互聯網的結合,“互聯網+”不僅正在全麵應用到第三產業,形成了諸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等新生態,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產業滲透,比如,工業互聯網正在從消費品工業向裝備製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業領域滲透,全麵推動傳統工業生產方式的轉變;農業互聯網也在從電子商務等網絡銷售環節向生產領域滲透,為農業帶來新的機遇以及提供廣闊發展空間。

在過去的2015年,“互聯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變革的重要力量,也是經濟增長的最大亮點之一。“互聯網+”正在由傳統的網絡購物向網絡服務快速轉變,電子商務、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新業態快速發展,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新模式不斷湧現。一大批新商業模式插上“互聯網+”的翅膀,推動中國經濟進入真正的“眾創”時代,創新創業孕育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逐步成長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基礎。“互聯網+”一方麵推動了新興產業地位升級,同時也助推傳統行業的換代升級。

知識鏈接

“互聯網+”行動計劃

“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2015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國務院在2015年7月下發《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為加快推動互聯網與各領域深入融合和創新發展,充分發揮“互聯網+”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重要作用提出指導意見,旨在通過互聯網與各行業跨界融合的係列行動部署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等方麵的健康發展。

習近平在2014年2月召開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指出,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相互促進,互聯網已經融入社會生活方方麵麵,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十二五”期間,互聯網展現了其巨大的變革力量——“雲”“網”“端”成為製造業的新基礎設施,企業與用戶可隨時互動,實現定製化生產,互聯網為提升傳統產業提供了巨大空間;眾籌等新業態層出不窮,數字醫療、遠程教育等新產業迅猛發展,“互聯網+”不斷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紮實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傳統產業將煥發新的生機,新興產業將不斷湧現,助推中國經濟邁入中高端水平。

理論鏈接

要以隻爭朝夕的緊迫感,切實把創新抓出成效,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形成有利於出創新成果、有利於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製。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的講話, 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

李克強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製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並且,國務院印發了《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互聯網+”創業創新、“互聯網+”協同製造等11個重點行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也強調要“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共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通過插上“互聯網+”的翅膀,一方麵將促進傳統產業的融合創新,重構發展動力,促進產業換代升級;另一方麵也促進多點開花,釋放消費活力,同時孕育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助推中國發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邁上新台階。

綜合而言,創新興則國家興,創新強則國家強,創新久則國家持續強盛。創新發展理念是基於我國當前發展動力不足的發展難題以及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大潮的大趨勢而提出來的。把創新放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僅可以鞏固已有發展成果,確保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而且能夠推動國家持續健康發展、民族和諧發展,在更好基礎、更高層次上,更有信心、更有決心、更有能力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麵對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浪潮,尤其是我國當前發展麵臨的難題,我們要以一種“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狀態和追求,一種“不日新者必日退”的危機意識,堅持把創新置於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切實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培育發展新動力,促進原有產業的轉型升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