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實踐呼喚發展新理念_第三節 補齊全麵小康短板需要新轉變

第三節 補齊全麵小康短板需要新轉變

“十三五”規劃建議稿開篇便如此說道:“到二〇二〇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十三五’時期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鬥目標來製定。”而五大發展理念是為了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而提出來的。也就是說,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堅持了實現全麵小康的目標導向。

經濟學上有一個“木桶原理”,說的是木桶盛水量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要提高木桶容量就必須補齊短板。經過近30餘年的高速發展,我們離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無限接近,但是全麵小康的關鍵是“全麵”,是沒有短板、“一個也不能少”的小康。要確保在2020年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就需要在決勝階段補齊短板,在“全麵”上下功夫,既要著眼於全麵推進各項建設,更要突出薄弱環節和滯後領域。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先前發展基礎上提出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麵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六點新目標要求,這既為下步發展指明了方向,更是指出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仍然存在的短板,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需要向貧困宣戰,向汙染宣戰,加快創新步伐。

知識鏈接

木桶原理

盛水的木桶是由多塊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一塊木板很短,則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限製,該短板就成了這個木桶盛水量的“限製因素”(或稱“短板效應”)。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隻有換掉短板或將其加長才行。人們把這一規律總結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稱“短板理論”。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麵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因此,整個社會與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並盡早補足它。

一個都不能少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這麽一句話。對於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而言,不僅“五位一體”一項都不能少,還必須13億人“一個都不能少”“一步都不能遲”。雖說我國在30餘年的發展中取得巨大進步,全國貧困人口也由2011年的1.22億人減為目前的7000多萬人。但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仍然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

知識鏈接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在20世紀末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中共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建設”與“建成”一字之差,但意義深遠。十八大報告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新的階段性特征,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以確保到2020年全麵建成的小康社會,是發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麵發展的小康社會,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的小康社會。

根據國家貧困線劃分,我國現行脫貧標準是農村年人均純收入按照2010年不變價格計算為2300元,2014年脫貧標準為2800元,按照這個標準,我國現有農村貧困人口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發生率為7.2%。從國際比較看,如按

照購買力平均計算,我國貧困線標準相當於每天2.19美元,高於世界銀行全球絕對貧困線最新標準1.9美元。綜合考慮物價水平和其他因素,還需逐年更新現價計算的標準。根據測算,若按照每年6%的增長率調整,2020年全國脫貧標準約為人均純收入4000元。要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需要在接下來的五年時間裏全部消除這7000多萬貧困人口,隻有真正地做到“一個都不能少”,才能說真正實現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扶貧開發事關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我國國際形象。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脫貧目標艱巨繁重,到2020年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需要每年減貧1000多萬人;脫貧攻堅先易後難,越往後成本越高、難度越大、見效越慢;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貧困人口就業和增收難度增大,一些農民因喪失工作重新陷入貧困……找準方位才能把握航向,主動作為才能克難前行。

今天,脫貧攻堅既麵臨著一些多年未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麵臨不少新情況新挑戰。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所麵對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采用常規思路和辦法、按部就班推進難以完成任務,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才能實現脫貧攻堅的戰略目標。

要“利”也要“綠”

在前30餘年間,中國經濟始終保持高速增長,我們用二三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一兩百年的發展道路,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另一方麵,我們又看到,這種高速發展是以環境汙染、資源浪費為代價的,沙塵暴、霧霾、水汙染、食品安全等問題成為老百姓揮之不去的陰霾,中國的粗放發展方式到了不得不改變的地步。

從國內看,由於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發展方式粗放,生態退化、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霧霾籠罩著大片國土,大自然留給我們的汙染容量和生態彈性已近告罄,生態係統已經不再能夠繼續支撐粗放型的發展。“餐桌上安全”也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毒奶粉”“毒豆芽”“瘦肉精”等導致廣大人民群眾不知道還能吃什麽。從全球看,雖然國際間的發展競爭仍然離不開資源能源,但隨著新技術革命不斷深入,已不限於野蠻掠取和粗放開發,而越來越多的是采用新技術手段,巧妙利用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保證人類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擁有持續競爭力。此外,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作為全人類共同麵臨的重大問題,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既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也是對老百姓需要綠色的回應,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迫切需要我們反思自身發展思路,改變先前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麵對先前竭澤而漁、“揮霍性”利用資源和“賣血過日子”的發展模式帶來的惡果,迫切需要我們轉變理念,既要“利”也要“綠”,做到“綠”和“利”的兼顧,而且先前的高速增長也給我們轉變發展方式,再造綠水青山提供了條件。

理論鏈接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建設國際旅遊島的最大本錢,必須倍加珍愛、精心嗬護。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調研時的講話, 2013年4月8日至10日

經濟“換擋”須提質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動力轉換、結構轉變、階段更替和風險緩釋的關鍵時期,我國發展麵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為了實現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我國經濟需要保

持至少6.5%的中高速增長,這意味著我國要比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2%—3%的增速高出4—5個百分點。

進入新常態以來,我國GDP增長率由2010年的10.4%下行到目前的7.0%左右,2015年GDP增長率首次破七,為6.9%。要確保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需要保持至少6.5%的GDP年增長率,而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不好,我們也麵臨著很大的增長壓力。為什麽我國GDP增長率會呈現下行趨勢呢?其實這是合乎規律的,我們不可能長期保持高速增長,那不可能,也不合乎經濟發展規律,我國經濟發展減速既有直接原因也有深層次原因,這點我們必須有深刻的認識。

過去30餘年,中國經濟表現出“高增長、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成本”等顯著特征,高速增長幾乎成為談及我國經濟時的一種常態。但是,隨著要素從低生產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轉移的空間逐步縮小,技術追趕和要素轉移的步伐相應放慢,數量型擴張的經濟模式已經難以支撐如此龐大的經濟體量實現高速增長,特別是隨著人口紅利減少、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資源配置效率和要素供給效率下降,傳統“三駕馬車”增長動力放緩。數據顯示,2011—2013年,我國消費、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下降,尤其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不景氣影響,出口的貢獻率甚至下降到負數,2009年負拉動4.1個百分點, 2010年負拉動1.4個百分點,2011年負拉動0.8個百分點,2013年負拉動0.2個百分點,2014年小幅拉動0.1個百分點。雖說2014年和2015年情況有所好轉,消費、出口增速和貢獻率均有所提高,但投資一家獨大的局麵依然沒有改觀,形勢仍不容樂觀。加之邊際投資效益遞減規律發生作用,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持續下降,導致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

現實需求“疲弱”掩蓋著巨大的潛在需求無法實現的現實,實際上反映的是經濟供需結構不匹配的深層次矛盾,其背後的實質是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和經濟結構調整滯後的問題。經濟速度換擋更深層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滯後。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投資主要投向“鐵公基”,致使鋼材、粗鋼、水泥等在過去30多年實現了二三十倍的超高速增長,粗放外延式擴大再生產致使發展不可持續性增強,過度依靠投資的拉鬆作用導致當前的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而其他亟需資金的行業又得不到應有的資金保障。二是經濟結構失衡。以GDP論英雄和投資驅動的經濟發展,最容易引發項目、投資爭奪戰,重複引進、重複建設、結構失衡、產能過剩致使經濟效益下降。三是人口紅利衰減,勞動力成本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新增GDP中約有1/4—1/3是新增勞動創造的,得益於人口年齡結構變動“黃金時代”提供的人口紅利。2010年,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占比達到74.5%的峰值,撫養比下降到34.2%的最低值。但越過這一拐點後出現相反的趨勢,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下降,撫養比上升。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之下,二孩政策得以出台,可是雖說政策允許了,但我們的好多年輕人卻不願意再生了。在此背景下,經濟增速自然會下降。四是資源短缺瓶頸收緊,生態環境逼近上限。粗放發展方式的一個直接後果,是自然資源大量消耗、稀缺性加劇,能源資源對外依存度迅速提高,生態環境承載力不堪重負。

麵對我國經濟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換擋”趨勢,原有發展動力衰退乃至效果不靈的嚴峻挑戰,在這個經濟社會轉型的陣痛期,為了保持至少6.5%的中高速增長,尤其是要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任務,迫切需要我們認清困境,把握機遇,搭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快車,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引擎,提高發展質量,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並以此為契機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