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共享築實人民獲得感_第三節 在共享中築實人民獲得感

第三節 在共享中築實人民獲得感

習近平指出:“國家建設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國家發展過程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成果的過程。”共享不隻是理想,而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對此,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為前提,堅守底線、突出重點,以推進扶貧脫貧、縮小收入差距為抓手,以推進區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保障,以推進共同富裕為目標,對如何切實實現共享發展進行了戰略部署。這些部署回答了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將使他們真正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不僅能增進、築實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也將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促進我國發展邁上新台階夯實發展基礎。

把握公平正義這條“牛鼻子”

一般說來,共享與公平正義互為依托、相輔相成,沒有共享就談不上公平正義,沒有公平正義更不可能實現共享。共享發展要求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體現統籌兼顧,追求普遍受益,這樣的發展狀態是以社會公平正義為前提的。

一直以來,我們黨都具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傳統,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始終強調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價值,將維護公平正義作為“四個全麵”要達到的目標之一。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製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係,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指出:“全麵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麵深化改革必須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也強調:“要按照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更加紮實地推進經濟發展,更加堅定地推進改革開放,更加充分地激發創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維護公平正義,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深入地改進黨風政風,為國家增創更多財富,為人民增加更多福祉,為民族增添更多榮耀。”這充分闡明了公平正義與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之間的內在聯係,要求我們在促進共享發展時必須抓住“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這個關鍵和要害。抓住公平正義,就抓住了影響共享發展的症結,找到了促進共享發展的良方,牽住了走向共享發展的“牛鼻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同時,在我國現有發展水平之下,社會上還存在大量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社會不公問題反映越來越強烈。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不能妥善處理好當前存在的不公平,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就會失去人民的信任。

2013年7月23日,習近平在武漢主持召開部門省市負責人座談會時指出,要“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通過製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麵權益。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通過製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讓全體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雖說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但最主要的還是依靠發展,同時又要突出製度的保障作用。我國現階段存在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許多是發展中的問題,是能夠通過不斷發展,通過製度安排、法律規範、政策支持加以解決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把“蛋糕”做大,為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要等到經濟發展起來再去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蛋糕”不但要做大,同時更重要的是把“蛋糕”分配好,要在發展中妥善處理好分配問題。

當前,我們處於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隻有著眼於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破除重效率輕公平、重城市輕農村、重GDP輕民生、重“做大蛋糕”輕“分好蛋糕”等觀念,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製度,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才能有效促進共享發展。同時,促進共享發展也必須抓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條“牛鼻子”,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目標推進共享發展,同時又要在共享發展中更好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

貧困是我國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正如習近平指出:“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麵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目前,我國還有7000多萬人處於貧困狀態,消除貧困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貧困人口脫貧已成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促進共享發展最基本的要求。

扶貧一直以來是習近平總書記牽掛和擔心的事情,也是40多年來讓他花費精力最多的事情。在對扶貧工作進行深入實踐、思考的基礎上,習近平在多次考察和講話中都反複強調精準的重要性:“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製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堅持精準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賬,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要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就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立下愚公移山誌,咬定目標、苦幹實幹”,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麽扶”等問題,采取過硬、管用的舉措啃下脫貧這塊“硬骨頭”,打贏脫貧這場攻堅戰。最後,在推進扶貧脫貧的基礎上,還要乘勢而上,不斷縮小收入差距。

知識鏈接

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一般來說,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居民而言的,誰貧困就扶持誰。精準扶貧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的。2014年1月,中辦詳細規製了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頂層設計,推動了精準扶貧思想落地。2014年3月,習近平參加兩會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實施精準扶貧,瞄準扶貧對象,進行重

點施策,進一步闡釋了精準扶貧理念。2015年10月16日,習近平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強調,中國扶貧攻堅工作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增加扶貧投入,出台優惠政策措施,堅持中國製度優勢,注重六個精準,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同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也將精準扶貧視為打贏扶貧攻堅戰的關鍵所在。

精準扶貧,首要是真識貧。正如習近平所指出那樣,堅持精準扶貧,不能“手榴彈炸跳蚤”,也就是要扭轉“大水漫灌式”的扶貧方式。在實際工作中,不少地方對於誰是貧困人口、分布在哪裏、致貧原因何在等問題都不清楚,比如,一些地方在識別扶貧對象過程中,存在層層分解指標的做法,造成一部分真正的貧困戶被“屏蔽”,尤其是一些貧困程度較深的地方,因為分配的指標不夠用,有些貧困戶不能納入保障範圍,享受不到後續的扶貧政策,從而引發矛盾。經驗教訓警示我們亟需摸清貧困底數,使扶貧工作有的放矢。當前,許多省份將補齊貧困短板作為發展的關鍵所在,並製定了相應的舉措,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識真貧方式。比如,貴州省威寧縣迤那鎮2014年以來進行了一次全鎮摸底調查,探索出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的“四看識真貧”方法,並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工作,有效降低了貧困發生率,明顯提高了農民收入。現如今,這種“四看法”識別貧困對象方式已經在貴州全省推廣,成為貴州“大扶貧”戰略的重要基礎。再如,作為四川省扶貧攻堅四大片區的廣安市鄰水縣在2014年以來針對152個貧困村組建一村一隊一書記的工作隊伍,深入各貧困村,實地察看基礎設施情況、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製約生產發展瓶頸、引領致富路徑等,並與貧困戶麵對麵座談交流,通過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力強不強、四看有無讀書郎、五看是否常常入病房“五步精準識別法”,改漫灌式扶貧為滴灌式脫貧,輸血變造血,讓精準成為扶貧攻堅中的“加速器”和“定位儀”,從而使45個貧困村實施了整體脫貧,3.32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精準扶貧隻有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不能都照一個模式去做,需要找準致貧原因,因地製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準扶貧新路徑。雖說貧困是一個結果,但導致貧困的原因卻各不相同,在7000多萬貧困群體中,除了居住在石山區的群體,還有深山區、高寒區、黃土高原區等偏僻、不適合生活的地方居住的人口,不管是曆史條件製約、經濟基礎落後,還是自然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化、人口過度增長,都隻是貧困成因的冰山一角。這就要求我們深刻把握中央提出的“五個一批”工程,做到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在找準“窮根子”的基礎上開對“藥方子”。這“五個一批”工程具體為:一是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立足當地資源,實現就地脫貧;二是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三是生態補償脫貧一批,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四是發展教育脫貧一批,著力發揮好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作用;五是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對貧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由社會保障來兜底。

此外,精準扶貧還得注重實效,注重培育貧困地區“造血能力”。實效是檢驗扶貧效果的標尺,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果隻靠空喊口號、好大喜功、胸中無數、盲目蠻幹不行,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手榴彈炸跳蚤也不行。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就必須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必須以崇尚實幹、狠抓落實來檢驗我們的行動。脫貧工作做得好不好、貧困群眾有沒有脫貧,不能自說自話,要讓當地群眾自己來評價,脫沒脫貧要同群眾一起算賬,要讓群眾認賬。我們某些領導幹部認為扶貧“一衝鋒就能解決”,乃至有些地區采取“造盆景式”的作秀扶貧,而不考慮群眾真正需要什麽,結果造成黨群關係不協調。我們很多地方黨政幹部,重“麵子工程”、輕惠民實效,產生了扶貧泡沫不說,還苦了百姓、傷了民心、丟了民意。與這些重“麵子工程”、好大喜功的作秀扶貧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習近平在40餘年的時間裏始終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將人民群眾切切實實得到視為扶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比如習近平1988年至1990年擔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期間,帶領閩東人民擺脫貧困,大力倡導脫貧致富要走一條發展大農業的路子,組織“經濟發展大合唱”,念好“山海田經”,翻開了扶貧開發、擺脫貧困事業的新篇章。近30年來,寧德曆任領導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不斷轉變觀念、開拓思路,立足實效,強化“造血功能”,加大扶貧力度,開創了產業扶貧、整存扶貧、到戶扶貧等多種扶貧開發模式,在扶強做大傳統的茶葉、水產、水果等優勢項目基礎上,進一步扶持發展現代農業、山地農業、林下經濟等能夠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從而收到了實實在在的扶貧成果。

理論鏈接

扶貧開發成敗係於精準,要找準“窮根”、明確靶向,量身定做、對症下藥,真正扶到點上、扶到根上。脫貧摘帽要堅持成熟一個摘一個,既防止不思進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長、圖虛名。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的講話, 2016年1月4日至6日

概而言之,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一個係統工程,是一場關係人民群眾切實利益的持久戰,我們必須正確領會“精準”的要旨,切實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麽扶”的問題,走出“一衝鋒就能解決”的認識誤區,扭轉大水漫灌式的扶貧方式,杜絕“造盆景式”的作秀扶貧,摒棄“等人送小康”的脫貧心態,注重造血能力的培育,因地製宜,把握實際,切實啃下貧困“硬骨頭”,確保到2020年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麵小康社會。

多重並舉,編織起民生保障網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生是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天天編織的幸福夢,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當選總書記後的首次記者會上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在2015年新年賀詞中,他指出:“我國人民生活總體越來越好,但我們時刻都要想著那些生活中還有難處的群眾。我們要滿腔熱情做好民生工作,特別是要做好扶貧開發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讓農村貧困人口、城市困難群眾等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們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靈充滿溫暖。”2016年新年伊始,習近平考察重慶,同樣高度強調民生,指出要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

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全麵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滿足老百姓多樣化的民生需求,織就密實的民生保障網。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共享發展的理念,強調從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就業創業、縮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製度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等方麵對如何促進、改善民生進行了戰略部署,多重並舉,編織起“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民生保障網。而要將中央部署落到實處,確保民生保障網能“精準”到個人,就需要我們把握好、領會透“兩個循環”“三個保障”“四個要抓”“五個法則”要旨。

—“兩個循環”就是要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良性循環

習近平強調:“要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良性循環。”一般說來,經濟發展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相輔相成的,發展經濟是做好其他一切事情的基礎和前提,而保障和改善民生又必將更好調動群眾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和諧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正如習近平2015年7月17日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誌座談會時所指出的那樣,“抓民生也是抓發展”, “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使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效對接、相得益彰”。民生與發展,猶如鳥之兩翼。隻有實現了這兩方麵的良性循環,才能實現人與人、人與經濟活動、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良好局麵,從而讓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紅利。為此,我們既要通過發展經濟,做大“蛋糕”,為持續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物質基礎,同時又要持續不斷改善民生,有效解決好群眾後顧之憂,才能擴大消費需求,為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高強大內生動力。

理論鏈接

抓扶貧開發,要緊緊扭住增加農民收入這個中心任務、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係這個基本保障、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這個治本之策,突出重點,上下聯動,綜合施策。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菏澤考察時的講話, 2013年11月26日

—“三個保障”讓人民安心

2015年12月31日,習近平在新年賀詞裏用“三個保障”對黨和政府的民生保障工作提出新要求,強調“黨和政府一定會繼續努力,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人民生活改善、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在這裏,習近平總書記用“三個保障”指出了安全發展理念的重要性,既要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又要不斷增強和改善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尤其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隻有實現了安全發展,構建起安全保障體係,才能確實讓人民放心,讓人民安心。

—“四個要抓”實現零距離

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抓好民生改善關鍵在黨的幹部。要促進民生的持續改善,就需要進一步踐行群眾路線,實現幹部與群眾零距離。這就要求我們黨和政府的幹部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時時處處、切切實實關心群眾生活,緊抓民生之本、解決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憂。既要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又要抓實在,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決不能開空頭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過高,否則就會失信於民。同時還要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項長期任務來抓,並在抓民生的同時抓好組織建設,帶領群眾一起幹,通過辛勤勞動創造幸福生活。切實做好“四個要抓”,既是切實改善民生的需要,也是實現黨同群眾之間零距離的關鍵舉措,更能不斷為我們黨夯實執政基礎。

理論鏈接

我們黨員幹部都要有這樣一個意識:隻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隻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調研看望慰問各族幹部群眾時的講話,2014年1月26日

—“五大法則”夯實保障基礎

保民生、促民生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時期的關鍵課題,習近平關於民生的重要講話主要體現了底線、至上、公正、全麵、創新“五大法則”,這“五大法則”為保民生、促發展夯實了保障基礎。對於底線法則或許不難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補齊短板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十三五”期間,保民生、促民生的底線法則主要應該體現在平均底線、就業底線和減貧底線三個方麵。至上法則、公正法則和全麵法則強調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要從方方麵麵改善民生短板。也就是說,我們黨的所有工作都要圍繞民生展開,要“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通過製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麵權益。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通過製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讓全體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要著力保障民生建設資金投入,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保障民生鏈正常運轉”。“(讓廣大群眾)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而創新法則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要創新、製度要創新、方法要創新,既要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創新、製度創新、方法創新,又要鼓勵全民創新,讓人民在創新中完成第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

其實,在編織起民生保障網的舉措中還涉及到一個“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目標和教育、就業、收入、社會保障、醫療、居住、環境等重點領域,這些都從不同方麵指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關鍵所在。

民生連民心,民心係國運,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幹部最大政績。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補齊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民生短板的需要,同時又是夯實我們黨執政基礎的需要。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從七方麵進行了戰略部署,回答了廣大人民群眾密切關注的切身利益問題,將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補齊民生短板、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同時又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邁上新台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