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開放盤活發展脈絡_第二節 強國之路的新篇章

第二節 強國之路的新篇章

回顧30餘年走過的開放之路,再反思兩個世紀以來的曆史教訓,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對外開放是強國之路,民族複興之路隻能而且必須是開放之路。麵對新形勢新任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突出強調對外開放,以世界眼光審時度勢、在全球範圍內謀篇布局,譜寫了強國之路的新篇章,將推動中國對外開放戰略邁向新高度。

不但要堅持改革,還要有新開拓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不久的習近平到改革開放的“前哨”廣東調研工作,發表了許多振聾發聵的深刻講話,向黨內外、國內外表明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改革開放的堅強決心和信心。

廣東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是我國開放幅度最大的地區之一,習近平將其作為上任總書記後地方調研的首站,並在調研中說道:“這次調研之所以到廣東來,就是要到在我國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地方,現場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這充分宣示了黨將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窗口,習近平將深圳選為視察首站,在羅湖區南湖街道漁民村社區看到了改革開放給昔日小漁村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騰訊計算機係統有限公司、中航通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珠海基地等地聽取了相關匯報,親眼看到了改革開放給廣東帶來的輝煌成果。

2012年12月8日,習近平在深圳蓮花公園瞻仰鄧小平銅像時說道:“我們來瞻仰鄧小平銅像,就是要表明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邁上新台階。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曆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我們不但要堅持改革,還要有新開拓”。習近平的講話在充分肯定改革開放30餘年來的發展成果的同時,也為中國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時期作為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階段,也是全麵深化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隻有進一步開放才能提升發展空間,形成開放、改革與發展的良性循環。2015年9月,習近平在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上強調:“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改革和開放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改革必然要求開放,開放也必然要求改革。要堅定不移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堅定不移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定不移引進外資和外來技術,堅定不移完善對外開放體製機製,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沒有改革,開放是無源之水、效果不彰;沒有開放,改革方向不明、行之不遠。開放為改革提供經驗借鑒、活力源泉和動力支撐,不開放,改革就會成為盲人摸象,就有可能行而不遠。

以開放促改革,是我國改革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十三五”時期,隻有進一步開放,才能產生新壓力,激發新動力。我們需要通過開放倒逼改革。隻有開放才能讓我們看到與外部世界的差距,使我們有更為強烈的緊迫感和危機感,開放是促成改革、推進改革、深化改革的強勁動力。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不僅利用國外資源和市場發展國內經濟,而且通過與國際接軌,引入先進科技、市場經濟、現代管理方法等,帶動了不少實質性的改革舉措,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等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開放既可以放寬視野,也可以促進國內改革,提升國內發展質量和水平,啃下改革中難啃的“硬骨頭”,所以,我們需要以更高水平的開放增加改革動力。

此外,和30餘年前相比,我國當前的改革開放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從解決溫飽問題到可持續發展,中國未來的開放不僅是對外,更重要的是對內開放,形成統一的市場經濟體製、環境。麵對發展大環境的變化,對內開放成為必須。對內開放要反對和抑製各種壟斷,打破地區、行業之間的割據狀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促進資源產業之間、地區之間以及各所有製企業之間的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促進競爭機製充分發揮作用。正如習近平指出那樣,強調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製度;鼓勵非公有製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製企業,鼓勵有條件的私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同時還

要打破地區之間的割斷,促進地區之間的資源流動。

綜合而言,改革開放30餘年來,我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對外開放的內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所麵臨的新形勢、新挑戰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化改革,豐富開放的內涵,促進我國開放發展邁上新台階。

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

雖說我們一直強調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但是近年來,國際輿論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認為中國的改革出現倒退,可能回到計劃經濟時代,或是指責“中國改革不開放”,英國一家媒體甚至刊發文章,由2015年度我國股市和匯市行情得出了中國“經濟模式走向終結”的結論。麵對世界的關切,習近平在不同場合闡釋了我國對外開放的立場,強調“中國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改革”, “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 “中國對外開放的力度將會越來越大”。

在2015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強調:“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障不會變,為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不會變。”“三個不會變”是習近平向世界懷疑中國將走向倒退的一個莊嚴回應,不僅彰顯了我國堅持對外開放的高度自覺和高度自信,更向世界傳遞了我國將更加積極主動對外開放的誠意和決心。

2015年12月9日,《人民日報》理論版整版刊發了四位經濟專家的解讀文章,深刻闡釋了“三個不會變”的深刻內涵。其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趙晉平指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未來發展對資本、技術、管理經驗和人才等各種生產要素投入將會提出更高要求,吸收利用外資顯然是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習近平同誌關於‘三個不會變’的重要論述表明,我國堅持利用外資不動搖,利用外資政策走向將持續向好並長期向好”。另一方麵,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產業國際化戰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威對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原因作了說明,強調“我國對外資企業發展總體上持開放和支持態度,為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始終不變。近年來對外資政策進行調整,不是限製或束縛外資企業發展,而是要為其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優質營商環境”。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戰從中國進入高水平開放發展新階段的角度進行了解讀,指出無論是世界經濟繁榮期還是衰退期,中國都對外商敞開大門誠摯歡迎,同時麵對當前全球經濟形勢,我國也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中國來說,“十三五”時期仍處在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創新的窗口期與綠燈期、對外投資的機遇期和利用外資的升級期。

總體來說,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國從改革開放中獲得了經濟進步和發展成就,也將是今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正如習近平所指出那樣,“中國越發展,就越開放”, “各國經濟,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在新的形勢下,我國隻會堅定改革開放的決心,而不是相反;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隻會越開越大,而不是相反。

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2012年12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強調:“改革開放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繁重的事業,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幹下去”, “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另外,習近平在2013年7月23日在湖北視察時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他在山東考察時也高度強調:“改革開放使我國以世所罕見的速度發展起來了,但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習近平的係列論述高度肯定了改革開放對我國發展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同時也強調了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我們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所處的曆史方位,尤其是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挑戰,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回首去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曆程,我國能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麵,能在國際上贏得今天這樣的重要地位,說到底靠的是在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不僅在於它已經帶給了我們什麽,而且在於它開辟了一條引領中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康莊大道。習近平強調“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一招”,簡單幾句話,把改革開放的曆史必然性和現實重要性講透了,是實

實在在的客觀真理。但是實踐是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改革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不可能一勞永逸。當前,製約科學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仍然很多,深化改革開放的任務還很艱巨很繁重。特別是國內外環境都在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發展麵臨一係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解決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關鍵在於深化改革開放。

在當前,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關係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中國的發展也同樣離不開世界,“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裏,生活在曆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裏,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共同發展成為新型國際關係的一個重要標誌。此外,我國當前發展也麵臨著巨大挑戰,比如化解產能去庫存需要尋求更加廣闊的市場,我們當前的產業升級、資源有限都需要外部的支持,要破解我們當前發展麵臨的問題,還得依靠改革開放。

總之,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無論是改革開放給我國帶來的發展成就,還是當前世界構建命運共同體的趨勢和我國發展麵臨的困境,都迫切要求我們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要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

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當時曆史條件下作出的關鍵戰略決策和偉大實踐探索,是形勢倒逼的結果。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第二大吸收外資國、第三大對外投資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我國對外開放的基礎和條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形勢的變化要求我們確立新的開放布局。麵對新形勢、新挑戰,如何繼續深化對外開放,事關我國發展大局,事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實現。

2012年12月,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必須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創建新的競爭優勢,全麵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並在2013年10月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演講中進一步強調:“我們將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係,促進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優勢互補,形成引領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開放區域,培育帶動區域發展的開放高地。”他強調指出,“要準確把握經濟全球化新趨勢和我國對外開放新要求”,“努力在經濟全球化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習近平的係列論斷是在構建命運共同體的趨勢要求下,把握經濟全球化以及我國當前對外開放大環境變化而提出的,為中國如何深化對外開放指明了方向。

從國際大環境來看,一方麵,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經濟互通性進一步加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麵,構建共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成為共識。另一方麵,國際間的競爭也進一步凸顯,摩擦不斷,尤其是麵對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以美國為首的部分國家通過TPP等途徑試圖對我國進行遏製,我國必須著手構建適應大國地位、符合我國發展利益的國際新秩序。再者,伴隨我國國際地位的上升,“力量越大責任越大”,國際社會也希望聽到中國聲音,這些都迫切需要我們調整先前的對外開放方式。

30餘年來,我們通過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促進了經濟大發展,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形成了更大的回旋餘地,這些成績要充分肯定。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先前的對外貿易隻靠或主要靠大進大出,長期處於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搞加工貿易、貼牌生產,但伴隨發展大環境的變化,這條路子越來越難走了。這就要求我們在守住已有陣地的同時,把更多精力放在推動優進優出上。2015年我國居民境外消費超過1萬億元,其中一半以上買的是高檔消費品,而國內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卻沒有得到進一步凸顯。雖說消費者有自己的選擇,但這些例子說明,我們迫切需要培育競爭新優勢。再者,我們目前擁有了居於世界首位的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是我們數十年財富的積累,但如果得不到合理利用將如同廢紙一般放在那裏,如何合理利用這些外匯儲備,更好服務於中國經濟發展也是我們不得不麵對的問題。

概括而言,30餘年的對外開放戰略給我國帶來了世人矚目的發展成就,但同時也存在諸多薄弱環節,製約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新發展。伴隨我國對外開放環境變化帶來的新挑戰、新機遇,我們迫切需要結合實際,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切實維護我國國家發展利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