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開放盤活發展脈絡_第一節 把握曆史的教訓

第五章

開放盤活發展脈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放就成為了一個時代主題。鄧小平曾告誡全黨:“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數百年來,經濟全球化不斷加速發展演化,已成為各國發展必須麵對的時代潮流。與此同時,中國同世界的關係也從閉關鎖國、“一邊倒”封閉半封閉,逐步走向全方位對外開放,直至今日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實踐充分證明,“要發展壯大,必須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堅持對外開放,充分運用人類社會創造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和有益管理經驗”。改革開放是我國取得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隻有大開放才有大發展。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開放發展作為引領中國未來乃至更長時期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強調“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開放發展理念深刻把握新形勢下對外開放的新內涵,為提高我國對外開放的質量和發展的內外聯動性提供了行動指南,必將進一步助推中國發展邁上新台階。

第一節 把握曆史的教訓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鄧小平在總結中國長期落後的原因時指出,“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 “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會成功的”。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抉擇是黨在充分分析曆史教訓、把握世界強國崛起的成功秘訣、正視我國發展困境之後提出來的,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強調開放發展的重要性,是對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是黨對我國發展大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新任務作出的戰略回應。

開放出盛世,封閉致衰落

回顧我們30餘年走過來的開放曆程和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衍變曆程,參照當今世界強國的發展史,尤其是反思過去300年以來的曆史教訓,都深刻昭示出一個道理:開放出盛世,封閉致衰落,要想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得走對外開放之路。

我國改革開放30餘年的曆程雄辯證明: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經過三個階段的對外開放發展,我國保持了30餘年的高速發展,成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貿出口、外匯儲備都躍居世界第一位,雙向投資居於世界前列。這些舉世矚目成就的取得,對外開放居功至偉。

回頭去看中華民族五千年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盛世都高度重視對外開放,而閉關鎖國最終隻會導致衰落。漢唐作為古代中華文明的高峰,開放程度特別高。漢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王朝,成功開辟了東起長安(今西安)經新疆、中亞直抵地中海東岸,聞名海內外的“絲綢之路”,這條橫貫亞歐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同時還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一直到達非洲東海岸。唐朝作為我國曆史上封建社會頂峰的盛世,更是實行了呈現出三大特點高度開明的對外政策:一是鼓勵中外平等交流,如唐政府中有鴻臚寺等機構專門接待外國使節和來賓,許多地方設有商館接待外商,另設有互市監、市舶司等掌管對外貿易,唐政府接受外國的留學生,又將大批的使臣、僧侶派往國外進行回訪;二是尊重外國人員,很多波斯、阿拉伯的商人在中國定居,他們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都受到應有的尊重,在唐朝的外國人,可以有自己的禮拜寺、專用墓地,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授予相應官職,甚至亡國的波斯國王和王子也得到應有的待遇;三是對外交往形式多樣,範圍廣,唐朝對外交往是政府與民間並行,既有人員往來、也有經濟文化交流等,交往範圍不但包

括亞洲周邊國家,還包括歐洲和非洲。處於中國封建時代經濟科技頂峰的宋朝更是高度重視對外開放,通商貿易夥伴達50多個,並且專設市舶司“來遠人、通遠物”。反觀明、清兩朝,雖說在明朝早期也有鄭和下西洋等壯舉,但後期卻逐步走向閉關鎖國,以至於到滿清時在鴉片戰爭後淪為被動挨打的境地。

我們再看世界大國、強國發展史,古代發達文明也都是高度重視對外開放,近代的強國盛世也必走開放之路。古羅馬商隊遠涉歐、亞、非大陸,出現了“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景象;阿拉伯帝國首都被譽為“舉世無雙的城市”,其碼頭停泊著幾百艘各國船隻。地理大發現後,崛起的大國都有開放的曆史。比如,荷蘭17世紀被稱為“海上馬車夫”,國際運輸商船有1800艘;俄羅斯通過彼得大帝改革、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師法西方並擴大開放,都走向了強盛之路。經濟全球化是開放的更高層次,意味著商品、服務和要素跨國流動。市場經濟本質上是開放經濟,順之開放則可能發達,逆之封閉則會被邊緣化。

當前,經濟全球化成為大勢,我們正是深刻認識到以往的經驗教訓,才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逐步崛起,才真正立足世界民族之林而沒被“開除球籍”,要促進中國取得進一步發展,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就必須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

隻有對外開放才能發展中國

鄧小平在總結我國長期落後的原因時深刻指出:“沒有對外開放政策這一著,翻兩番困難,翻兩番之後再前進更困難。外國人擔心我們的開放政策會變,我說不會變……五十年離不開開放政策。因為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我們吃過這苦頭,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這苦頭,恐怕明朝明成祖時候,鄭和下西洋還算是開放的。明成祖死後,明朝逐漸衰落,中國被侵略了,以後清朝康乾時代,不能說是開放。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愚昧無知。我們建國以後,第一個五年計劃也是對外開放,隻不過是對蘇聯東歐開放。以後關起門來,成就也有一些,總的說來沒有多大發展……曆史經驗教訓說明,不開放不行……你不開放,再來閉關自守,五十年要接近經濟發達國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在此認識基礎上,鄧小平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國際大環境的改善和黨的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等形勢,認為我國已經具備對外開放的條件,他說:“我們現在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有好多條件,毛澤東同誌在世的時候沒有,現在有了……經過幾年的努力,有了今天這樣的、比過去好得多的國際條件,使我們能夠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吸收他們的資金。這是毛澤東同誌在世的時候所沒有的條件。”對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戰略抉擇,強調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對外開放是強國之路。至此,我國走上了對外開放之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對外開放曆程走過了1978—1991年以試點為特征的探索期、1992—2000年以政策引導為特征的擴大期、2001年至今以體製性開放為特征的深化期。我國在30餘年的改革開放發展曆程中逐步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充分證明了開放才有發展,發展必須開放。尤其在2015年1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決定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這不僅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裏程碑,更是中國發展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的一個重要標誌。麵對當前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關係發生深刻變化,呈現出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新趨勢,我們應當站在新的起點上從全

球範圍內尋找自己的坐標記憶需要跨越的標杆,進一步融入世界,發展中國。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市場經濟是自由開放的經濟,要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進一步發展中國,就必須時刻謹記隻有對外開放才能發展中國,必須站在新的曆史高度,審視中國發展中的問題,豐富對外開放的內涵,促進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

知識鏈接

人民幣入籃

2015年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批準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人民幣成為繼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之後加入(SDR)貨幣籃子的第五種貨幣。人民幣入籃標誌著人民幣國際化邁出堅實步伐。

大開放才有大發展

2013年7月23日,習近平在湖北考察時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這場偉大革命,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在,走過了35年極不平凡的曆程。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的五大發展理念中,相較於其他四個發展理念,開放發展是更為大家所耳熟能詳的,開放正是我們這30餘年來時刻在做的一項主要工作。正如習近平所說,現在“不是要不要開放的問題,而是怎麽使我們的開放水平更高的問題”。30餘年的改革開放曆程充分證明,開放才有發展,發展必須開放,沒有大開放就沒有大發展。在早已解決要不要開放問題的今天,要促進中國取得進一步發展,就必須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水平。

強調開放發展理念是基於過去正反兩方麵經驗的深刻總結。曆史上,長期閉關自守,導致國家貧窮落後、愚昧無知。這一點,已經人所共知。而改革的曆程恰恰就是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相結合的曆程。鄧小平說過,“無論是農村改革還是城市改革,其基本內容和基本經驗都是開放,對內把經濟搞活,對外更加開放”。開放釋放了發展的空間,讓民眾有了自主創業創新的可能和條件。相對於舊的計劃經濟體製,改革所致力的市場經濟,天生就是一種開放經濟,是老百姓自己的經濟,它要求打破各種封閉壁壘,實現要素間的自由流動。市場經濟越發展,對開放的需求越強烈。而開放的廣度越大、程度越深,則發展的空間越廣、活力越多。中國這些年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不斷擴大和加深的開放,得益於開放背後湧動的世界發展大潮流。可以說,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們的一條基本經驗。

當前,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關係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呈現出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新趨勢。同時,我們也麵臨前所未有的新挑戰。麵對新趨勢、新挑戰,在新階段再次高度強調開放發展的理念是我們進一步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製度性話語權的必然需要。封閉一定導致落後,半遮半掩的開放同樣會誤事。雖然我們已經居於進出口貿易總量和實際利用外資總額世界第一位,但是對外開放的總體水平還不夠高,仍有很大的開放空間和潛力。要想在今後的經濟發展中保持中高速增長,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確保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隻有通過高水平的開放,深度融入以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等為代表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才能實現。

因此,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央再次突出強調開放發展的理念,可謂理所必至,勢所必然,沒有大開放就沒有大發展,要促進中國在新常態下取得新發展,就必須著力推進中國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在開放中壯大自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