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

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

欲實現發展的各項目標,必須確立科學的發展模式。在這一問題上,我們黨的認識和行動都經曆了一個“趕超式”發展→“台階式”發展→“跨越式”發展的曆史演進過程。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特別是“大躍進”之後,為了在國外敵對勢力包圍之中迅速發展中國的國防工業以及重工業,毛澤東及中共中央片麵強調發展的高速度,從而形成了一種偏重求快的“趕超式”發展模式,提出了“大幹快上建設社會主義”、“十五年超英趕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等“左”傾冒進口號。這種發展模式雖然帶有某種曆史必然性,並且在客觀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終因脫離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結果是破壞了生產力,阻礙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進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台階式”發展的漸進改革發展模式。鄧小平指出,我國的經濟發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台階。“過幾年有一個飛躍,跳一個台階,跳了以後,發現問題及時調整一下,再前進。”這種“台階式”發展模式,強調通過加速來上台階,又注意通過調整治理來鞏固台階,既講速度又講節奏,是經濟發展內在規律的客觀反映,既符合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實際,也已為國外經濟發展的實踐所證實。19世紀後半期的美國和德國,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都是通過“台階式”發展實現經濟騰飛的。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明顯增強,以及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突飛猛進,要求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要有新思路。以江澤民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跨越式”的發展模式。江澤民指出:“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表明,信息化對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作用,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並全力推進,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後發優勢,爭取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所謂“跨越”,是指生產力水平比較落後的國家,在發展中不再按傳統的先工業化、後信息化的模式,而是在與世界生產力的交往過程中,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力來推動自己現有的生產力的發展,以實現對傳統的跨越,從而接近或達到甚至超過世界先進生產力水平。目前,我國生產力水平尚處於比較落後的階段,要想成為世界強國平,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就必須充分利用世界先進技術,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經濟社會的超常規發展。

(一)目前我國發展麵臨著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實現更快更高水平的“跨越式”發展,不可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而是需要條件的。鄧小平曾強調指出,隻要我們國內條件具備,國際環境有利,再加上發揮社會主義製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那麽,在今後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若幹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是能夠辦到的。換言之,隻要我們能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及時抓住和充分利用我們麵臨的各種機遇,就完全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確保在較長時期內保持較快的速度。曆史經驗證明,能不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曆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否贏得主動、贏得優勢的關鍵所在。中國共產黨一直十分重視發展機遇這一問題。鄧小平多次指出,我們要抓住機會;我就擔心喪失機會;喪失時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我們喪失機遇,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非常不利的。江澤民也非常重視發展的機遇問題,他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能否抓住機遇,曆來是關係革命和建設興衰成敗的大問題。過去我們抓住了重要曆史機遇,也喪失過某些機遇。現在全黨一定要抓住世紀之交的曆史機遇,邁出新的步伐。進入新世紀,江澤民進一步要求全黨要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綜觀全局,對中國來說,本世紀頭二十年是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所謂“重要戰略機遇期”,是指某一由國際國內各種因素綜合作用所形成的,對國家(地區、集團)曆史命運及其國際地位能夠產生全局性、長遠性、決定性影響的機會和境遇的特定曆史時期。從空間上看,這一機遇期的形成空間應是世界性的,是社會發展規律在世界範圍發生作用的具體表現;從時間上看,這一機遇期的時間跨度應是一個長達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曆史時期;從影響上看,這一機遇期對國家、地區或集團的影響應是全局性、長遠性、決定性的,事關它們的曆史命運及國際地位。空間過窄、時間過短、影響過小的機遇期,都不應看作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當然,在戰略機遇期內,機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各種挑戰並存。是否敢於、善於迎接挑戰,是能否緊緊抓住和充分利用曆史機遇的關鍵。挑戰與機遇並存,機遇大於挑戰,是我國麵臨的發展環境的總體特征。

1.國際安全環境相對穩定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越來越有利於中國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第一,各國人民要和平、謀穩定、求發展的呼聲日益高漲,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和平力量進一步壯大,製約世界性戰爭的進步因素不斷增長,從而能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一個相當長的和平環境。第二,大國間共同利益增多,大國關係進行了深刻調整,由矛盾競爭轉向協調合作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大。“9·11”事件後,國際恐怖主義成為影響國際安全的突出因素。美國在曆史上第一次遇到國內和海外兩條戰線的威脅,美國的全球戰略部署和力量投放受到嚴重牽製,中美關係已由尖銳對抗走向相對緩和。近年來,中俄間建立起新型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印關係、中日關係也有所改善。第三,中國在亞洲積極參與地區合作機製,形成APEC、“10+3”、上海合作組織等新型的地區組織,大大加速了本地區的區域整合,為中國發展所必須的、穩定的周邊環境提供了新的積極因素。目前,中國已成功解決了與俄羅斯和中亞一些國家的邊界領土爭端問題,減緩了中國北部的安全壓力;朝鮮半島“六方會談”取得初步成果,朝核危機目前處於穩定狀態;南海地區形勢基本平穩;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處於曆史上最穩定的時期。

2.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

隨著世界兩極格局的終結,國際政治多極化趨勢日益加強。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但遏製美國一超獨霸的力量也在發展壯大。目前,歐盟的一體化程度繼續提高,其經濟總量與美國相當,而日本的經濟規模也已為美國的一半左右;西歐、日本作為美國傳統的盟友,隨著經濟地位的大幅提升,其政治上的獨立性與自主性日漸明顯,與美國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貿易摩擦此起彼伏;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工業基礎和軍事力量,軍事實力非同小可,並且保持較好的經濟發展勢頭,仍然是世界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

和迅速發展,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四位,綜合國力逐步增強。因此,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極大地削弱了超級大國左右國際局勢的能力,進一步推動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多極化的發展,為中國提供了較大的國際回旋餘地和發展空間。中國完全可以利用多極化發展的有利條件,促進本國的跨越式發展。

3.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

以貿易、金融、生產和科技全球化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全球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氣勢和力度深入展開。它是一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趨勢。對中國而言,經濟全球化不是一個要不要、能不能避免的問題,而是一個如何適應和利用的問題。如果撇開其各種負麵影響不論,經濟全球化對人類曆史發展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令人欣喜的是,多年以來,我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使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係日益增強,從而大大緩解了我國生產要素短缺的矛盾,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推動了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推動了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早已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從而可以享有多邊的、無條件的和穩定的最惠國待遇,享有普惠製待遇及其他給予發展中國家的特殊照顧,可以充分利用爭端機製參與公平競爭,並獲得在多邊貿易體製中“參政議政”的權利。這對中國的跨越式發展明顯是一種強有力的推動。

4.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展開

縱觀世界曆史,每次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或重大進步都會引起一次大的產業革命和結構調整,從而推動一國經濟的大發展和大跨越。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新技術革命至今方興未艾,以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納米技術等為骨幹技術群的新技術革命,正以排山倒海之勢席卷全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雖然我國在高科技領域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但也具有明顯的後發優勢。目前,我國已經擁有了發展水平較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尤其是信息產業的發展具備較好的環境、基礎和市場潛力。此外,我國在人力資源成本、產業配套能力和投資軟硬環境建設等方麵的多種優勢,也決定了中國成為國際產業、資本、技術轉移的重點的機遇增大。隻要我們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路,努力推動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就完全可以在若幹關鍵科技領域和科技發展前沿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從而為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5.發展的內部環境日臻完善

這主要表現在:第一,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在經濟、政治、社會結構、文化以及人的素質現代化等方麵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現在,我國順利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一、二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這些巨大成就,為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第二,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不僅成功地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中國化的最大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開始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我國的發展,而且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都有了更大提高,並在應對突發危機事件、治理內憂外患上積累了一定經驗。這為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理論和組織上的保證。第三,中國政治穩定,各民族團結和睦,人民安居樂業,為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政治保證。第四,中國具有因坐失發展機遇而給民族帶來災難的切膚之痛,“抓機遇,促發展”的思想已深藏於中國人民的潛意識中,這為我們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

在緊緊把握上述戰略機遇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也給我們帶來許多嚴峻的挑戰,從而可能形成對跨越式發展的製肘。比如,我國科技水平較為落後,企業競爭力不強,外國產品對國內市場形成強大的衝擊,國內需求相對不足,精神文明建設相對滯後,等等。對此,我們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並給予高度重視,抓緊采取對策,加快改革發展步伐。雖然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路途不可能是平坦的,但我們相信中國終究會實現既定目標。

(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

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不僅明確地指出了本世紀頭20年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出了本世紀頭20年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的奮鬥目標,而且還對如何緊緊抓住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作出了戰略部署,提出了具體要求。

1.必須珍惜機遇、抓住機遇、用好機遇

機遇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曆史提供的每一次機遇,都會形成一個殘酷的選擇機製。在這個機製的作用下,有些民族發展了,有些民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中外曆史表明,並不是每個國家對每次曆史機遇都能抓住、用好。如果抓住了機遇,就可以創造出許多奇跡。如果抓不住或抓而不緊,這些千載難逢的機遇就會悄悄從我們身邊溜走。眾所周知,中國在古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曾經極為輝煌,走在全世界發展的前列。但是後來,我們多次失去大好機遇,無情地延誤了發展,並留給我們太多的遺憾和辛酸。曆史上,我們曾經錯過了兩次大的機遇。一次是近代工業革命蓬勃興起的機遇。當時我國正處於封建社會末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使我國的工業化落後於西方國家二三百年,結果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另外一次機遇,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達國家進行結構大調整,傳統產業向國外轉移,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我國當時由於忙於搞階級鬥爭,又與這次機遇擦肩而過。江澤民說得好:“能不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贏得主動、贏得優勢的關鍵所在。回顧中國的曆史,在15世紀以前,出現過漢唐盛世,中國的經濟技術在世界上一直處於領先地位。15世紀以後,中國的經濟技術所以逐漸落後了,很重要的原因是喪失了一些重要的機遇,沒有做好發展的文章。”曆史教訓告訴我們,失去機遇,就失去發展的時間,就會使一個民族處於落後挨打的地位。正因為機遇是稍縱即逝、可遇不可求的,因此,我們必須要有強烈的曆史責任感、危機感和緊迫感,以隻爭朝夕、奮勇無前的精神,珍惜機遇,搶抓機遇,用好機遇,切切不可在機遇麵前無動於衷,甚至逆勢而動。

2、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是否抓住了機遇,最終體現為是否實現了發展。為此,我們必須真抓實幹,開拓創新,加快發展。正如江澤民所要求的,必須把發展作為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離開發展,堅持黨的先進性,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和實現富國強兵都無從談起。發展的任務是多

方麵的,首要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在本世紀頭二十年,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力推進信息化,加快建設現代化,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並在經濟社會全麵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保證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同時,在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我們衡量中國的發展程度時,不能僅僅以自身過去為參照,還要看中國是否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隻有既在數量、質量、效益結構方麵取得了進步,又在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方麵取得了進展,才算是真正抓住了機遇,真正實現了發展。

3.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人類文明發展的曆史,就是一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曆史。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在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水平的同時,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人們在改造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政治成果,主要包括民主政治思想、民主政治製度、民主政治行為等內容。其中,民主政治製度是其核心內容。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不斷發展的政治文明。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這是我們黨在曆史上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任務,表明我國的政治體製改革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是加快改革和完善我國的政治體製。這是社會主義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隨著國內各種利益關係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調整,隨著WTO規則同國內的各項經濟製度的融合,我們已經不能再簡單地把政治體製改革和製度建設看作是一係列局部調整和修補的總和,必須作出新的戰略安排和全局統籌。在此期間,要特別注意增強民眾的民主意識和民主能力,提高民眾對社會決策參與的自覺性和透明度。這是中國在戰略機遇期獲得必要的“軟力量”和國際形象的必然要求。

4.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麵發展、全麵進步的社會,它不僅要求經濟、政治方麵的發展,也要求文化方麵的發展。人類的社會發展的曆史證明,一個民族隻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為一個有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當今世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際間的競爭就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也包括文化實力。必須在大力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一致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前進方向就是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要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江澤民曾經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最根本的是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而當前最重要的是實施高科技突破、教育優先發展和高素質人才戰略。實現跨越式發展,理想、信念是根本支撐,科技、人才是前提條件。沒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沒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我國就很難有持續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麵發展就無從談起。

5.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是中國近30年來取得巨大成就的關鍵所在。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再次表達了進行深化改革的堅強決心: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衝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製弊端都要堅決革除。改革是全方位的。深化經濟體製改革,要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力爭在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製改革、健全現代市場體係、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深化分配製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係等方麵有新的突破;深化政治體製改革,要著眼於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把堅持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和人民當家作主有機統一起來,在民主法製建設中形成自己的優勢和特色;深化文化體製改革,要抓緊製定文化體製改革的總體方案,逐步建立有利於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推動文化創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在深化各項改革的同時,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外向型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我們花了幾百億美元,引進了上萬項技術和設備,但是由於消化、吸收、創新沒有跟上,現在有些技術已經落後了,有些零部件或關鍵材料長期依賴國外供應。今後,引進技術要同消化創新結合起來,與合作開發結合起來,著力培養自主創新的能力。同時,我們要堅持“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積極利用外資和擴大對外投資相結合,全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尤其要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製企業擴大對外投資,以此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

6.必須全麵加強黨的建設,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把黨建設為堅強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的根本保證。為此,我黨必須敏銳地把握我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牢牢把握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使黨的全部工作始終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轉移,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盡力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上指出,堅強黨的建設,一定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麵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全麵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時代發展的要求;一定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進一步解決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這兩大曆史性課題;一定要準確把握當代中國社會前進的脈搏,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領導體製和工作製度,使黨的工作充滿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製度建設貫穿其中,既立足於做好經常性工作,又抓緊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當前特別緊要的是不斷實現黨的理論創新和製度創新,繼續加大反腐敗鬥爭的力度,進一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不斷增強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和凝聚力、戰鬥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