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

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把發展特別是生產力的發展作為自身的不懈追求。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就把以革命的方式掃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製度作為主要任務,同時提出了新民主主義建設的思想。由於當時我黨的工作中心在農村,農村是中國革命的大後方,因此,進行新民主主義建設,最緊要的是搞好農村建設,把落後的農村改造成為先進鞏固的根據地,這是奪取全國勝利的正確途徑。毛澤東認為,在農村和戰爭條件下,根據地首先應重視發展生產力。隻有生產力發展了,根據地才會在自給自足的基礎上進行長期的民族革命戰爭,爭取最後勝利。他還提出,一定要采取適當的步驟和辦法,幫助人民發展農業、畜牧業、手工業、鹽業和商業,使人民在有所失的同時又有所得,並且使所得大於所失,這樣人民才能支持長期的革命戰爭。隨著實踐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又把根據地建設的思想發展為新民主主義國家建設的思想。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全麵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闡明了其發展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為解決發展問題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和途徑。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我黨又及時提出進行黨的工作重點的根本轉變,即由以農民為主要依靠力量、以農村根據地為依托,以武裝鬥爭推翻反動統治、奪取政權、解放生產力為主要任務,轉到以城市為中心、以工人階級為主要依靠力量、以大規模經濟建設、發展生產力為主要任務。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全國範圍內及時開展了新民主主義建設。當時,我黨確定的中心任務就是迅速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並要求其他各項工作都圍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我們不僅取得了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等政治運動及多方麵民主改革的勝利,而且迅速醫治了戰爭創傷,全麵恢複和發展了國民經濟,促進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國民經濟全麵恢複和初步發展的基礎上,我黨決定從1953年起開始實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的主體,是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同年,又提出了以“一化三改”為主要內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即便是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我們也沒有因為進行生產關係的重大變革而使生產力遭到破壞,相反卻使之大幅度增長。據統計,到1957年,“一五”計劃各項指標大都大幅度超額完成,中國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超過建國前最高水平,其中工業

生產的成就超過了舊中國一百年的總和。

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後,毛澤東又根據我國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變化,及時地提出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係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提出要由革命轉向建設,轉向文化革命和技術革命,並要求全黨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努力學習不熟悉的東西。這是對我黨在社會主義階段的曆史使命的正確把握,也是對發展問題的科學認識。毛澤東發表的《論十大關係》等光輝著作,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一係列重要思想,標誌著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在全國全麵鋪開。在中共八大上,我黨又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的社會主要矛盾,提出了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迅速發展生產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當然,後來由於黨內“左”傾錯誤思想的滋生和泛濫,導致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一度偏離了發展這一主題,特別是由於大搞特搞階級鬥爭,使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長期處於徘徊乃至停滯狀態,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應有的提高。正如鄧小平所說的:就整個政治局麵來說,是一個混亂狀態;就整個經濟情況來說,實際上是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農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產力沒有多大發展。這其中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

“**”結束後,鄧小平以廣闊的世界眼光,把握住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比較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同時總結我國及蘇東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上的失誤和教訓,深刻認識到了發展的重要性,並從社會主義製度生死存亡的高度,鮮明地提出了發展問題。鄧小平指出,按照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結果,歸根到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重申了中共八大提出的關於社會主義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的正確論斷,並且糾正了過去的錯誤傾向,突出強調了生產力對於生產關係的決定作用,認為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變革和完善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狀況,必須有利於生產的發展。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並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們的任務是要根據我國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在每一個階段上創造出與之相適應和便於繼續前進的生產關係形式。到1987年黨的十三大召開,我黨對生產力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又出現了曆史性突破。在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規劃下,中國進入了全麵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新的實踐中,鄧小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既繼承前

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道路,形成了新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係。而鄧小平理論所回答的核心問題就是發展問題,特別是發展生產力的問題。不言而喻,鄧小平科學發展理論的問世及其指導下的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發展問題的高度重視及解決發展問題的超強能力。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推進,我們正處於由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深刻轉變中。知識經濟是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它的特點是:科學技術的開發日益成為知識經濟的基礎;信息和通信技術在知識的發展過程中處於中心地位;服務業在知識經濟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人力的素質和技能成為知識經濟實現的先決條件。正是在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和知識經濟時代特征的基礎上,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著眼於知識經濟時代的新特點,在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上,提出了一係列新觀點、新思路。其突破性的成就表現為:在經濟發展模式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在發展的源泉上,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源泉;在發展道路上,強調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發展動力上,確認了發展科技和教育是興國之根本。顯而易見,江澤民的發展思想是和全球化、知識經濟的時代潮流密切聯係在一起的,它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江澤民上述發展思想的集體體現。近10年來,在世界經濟發展相對低迷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繼續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堪稱世界經濟舞台上的一枝獨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和國際威望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早已在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目前正在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而奮鬥。所以這一切,得益於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指導,得益於中國共產黨對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孜孜以求。

總之,回顧我黨80多年的曆程可以看到,貫穿於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一條主線,就是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堅定不移地為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不懈奮鬥。中國共產黨80多年的發展壯大史,就是黨領導中國人民,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踐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奮鬥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