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

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

在八十多年的奮鬥曆程中,中國共產黨一直把發展視為黨全部工作的主題。解決好這個主題,不僅利黨、利國、利民、利社會主義,而且也有利於全世界。

(一)發展是應對國際挑戰和風險的客觀需要

新中國初建之時,中國的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水平極其低下,現代工業幾乎為零,中國麵臨著極大的發展壓力。同時,在東西對抗和冷戰的時代背景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長期采取十分敵視的態度,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重重障礙。特別是朝鮮戰爭爆發以後,更是斷絕同中國的一切往來。針對當時複雜而嚴峻的國際形勢,毛澤東提出,中國必須加快發展經濟,否則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而要發展,就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實踐證明,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1963年,毛澤東又一次指出:如果不在今後幾十年內,爭取徹底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遠遠落後於帝國主義國家的狀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須力求在一個不太長久的時間內迅速改變我國社會經濟、技術方麵的落後狀態,否則我們就要犯錯誤。

20世紀70年代以後,整個世界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東西對抗和南北矛盾出現了新的趨勢。西方國家也認識到,兩種社會製度長期並存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如果堅持冷戰和對社會主義國家搞遏製戰略,是違背世界潮流的,因此對本國的對外戰略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良性調整,從而使國際局勢總體上趨向緩和。但是,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還在不斷發展,世界和平還麵臨威脅,這對中國的發展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不良影響。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並沒有使世界各國普遍受益,中國在經濟安全、經濟主權方麵仍麵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國際風雲急劇變幻,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一些長期執政的共產黨相繼退出曆史舞台,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出現了低潮,中國作為惟一的社會主義大國,所麵臨的滲透與反滲透、遏製與反遏製、演變與反演變方麵的鬥爭,將是長期的、複雜的、曲折的,有時甚至是尖銳的。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審時度勢,進一步提出了“發展是硬道理”的科學論斷,指出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應對國際挑戰和風險的有力武器。

人類曆史進入21世紀以來,雖然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但國際形勢又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

日趨激烈,各種矛盾錯綜複雜。由於社會主義發展的重大挫折,資本主義的發展咄咄逼人,使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有利於資本主義的重大變化;美國作為當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其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獨斷專行,為所欲為,到處推行霸權主義;我國的周邊環境出現了一些新的不安定因素,宗教衝突和民族矛盾已開始影響地區安全;“9·11”事件的發生,進一步加劇了國際局勢的動蕩,國際恐怖主義已成國際社會的最大公害之一。麵對這種千變萬化、動蕩不安的國際局勢,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不為浮雲遮望眼”,提出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重要論斷,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又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全麵推進改革開放,不斷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各項發展事業的繼續推進,必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從而使我國在國際挑戰麵前做到“勝似閑庭信步”。

(二)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思想學說和社會製度,已有很久的曆史。但長期以來,由於受到“左”的思想的束縛,對於什麽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什麽,人們卻一直存在種種誤解。比如,許多人一談到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往往隻從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層麵來界定,而忽視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留在很低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通過對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長期思索和考察,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講話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之所以對發展生產力如此高度重視,是因為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而發展特別是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1.發展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

在我們黨的曆史上,人們對社會主義時期的主要矛盾曾經產生過錯誤地理解,其主要原因就在於離開生產力這個主要方麵來認識和把握社會矛盾運動。毛澤東雖然曾對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作出過科學判斷,但後來又很快將之拋棄。鄧小平之所以能從前

人的誤區中走出來,就在於他始終以生產力的發展為立足點來分析中國社會的矛盾運動。他認為,中國雖然進入了社會主義,但由於中國的社會主義來源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積貧積弱,所以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國的主要矛盾,而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黨的中心任務。解決這個矛盾靠什麽?當然不能靠共同貧窮,不能靠壓抑或降低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隻能靠發展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以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社會主義隻有以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黨和國家的主要工作目標,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才能不斷興旺發達。

2.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根本目標的前提條件

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首先要從發展生產力與解放生產力上表現出來。生產力是衡量包括社會主義社會在內的所有社會進步與否的最終標準,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則是社會主義的必然趨勢和根本目標。但就社會主義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來看,則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首先要實現人民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這當然有賴於生產力的發展,有賴於社會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其次,要實現人民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共同富裕,這也需要以生產力的發展為基礎。因為社會主義民主法製的建設,社會主義文化、藝術、教育的發展,都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基礎。當人們處於貧窮狀態,整日為衣食而愁苦忙碌的時候,是談不上享受教育和民主參與的。總之,離開了經濟社會的全麵發展特別是生產力的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就將陷入空談。

3.發展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基本手段

當今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同球共處,相競爭而發展。而競爭的實質問題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問題。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童。社會主義之所以必然會取代資本主義,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主義之所以優越於資本主義,是因為它能夠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社會主義之所以能最終戰勝資本主義,最終也要靠生產力發展。鄧小平曾反複強調,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則,社會主義怎麽能戰勝資本主義?尤其是中國的社會主義,雖然已經過幾十年的建設,但由於走了不少彎路,經濟文化的現實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後,至今仍與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存在著較大差距。因此,將發展生產力作為最基本的任務,無疑是消滅貧窮、趕超資本主義、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基本手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