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製性障礙_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製

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製

當前,我國的金融體製還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影響了中國社會發展。,要以建立現代金融企業為核心,改革和完善我國的金融體製。

(一)當前我國金融體製存在的主要問題

1.銀行體係存在巨額不良資產

銀行體係存在的不良資產數額巨大,是我國金融安全的重大隱患。到2001年底為止,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25.37%,照此推算,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大約為2.3萬億元。而在2000年,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就已經從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剝離了1.4萬億元的不良資產。據保守的估計,2001年底中國銀行係統的不良資總損失高達2.80萬億元,約占GDP當年的29.2%;而2001年中國的財政收入僅為1.64萬億元,占GDP的17.1%。由此可見,銀行係統的巨額不良資產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多麽沉重的一個包袱。

2.金融市場發育不全

嚴格地說,我國真正的金融市場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新舊體製的碰撞中,中國金融市場存在嚴重的發育不全問題。

第一,貨幣市場發展滯後。雖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個以同業拆借市場為主體的貨幣市場框架,但遠未形成一個獨立的市場體係。如商業票據的承兌與貼現、企業短期債券市場等發展緩慢。另外,中國貨幣市場工具品種單調,相互替代性差,利率市場化程度低,也影響了貨幣市場的發展。

第二,股票市場不規範。在股票市場產權製度設計時,用行政手段和計劃方法將股票劃分為國家股、法人股、內部職工和社會公眾股。把上市公司的普通股又分割為A股和B股,同時規定國家股不準上市流通,能夠上市的隻有公眾股和B股。這種人為的股權分割,使我國的股票市場成為割裂的市場,造成嚴重的股權不平等,占上市公司總股權約四分之三的國家股和法人股不能變現,失去了利用市場增殖的機會,不能同社會公眾股同股同權。同時,中國的股票市場投機性強,不利於股票市場的正常發展。

第三,企業債券市場幾乎缺失。中國幾乎不存在企業債券市場。據統計,到2001年底,企業債的發行餘額隻占整個市場債券餘額德4%,而國債和政策性銀行發行的債券餘額分別占到62%和34%。企業債券市場的缺失,一方麵影響了企業直接融資的渠道,另一方麵,也不利於形成社會對企業預算的硬約束對企業經營的強有力的監督。因為,以這種方式融資的企業,如果還不上公眾的債務,就會引起群眾的不滿和社會的動蕩。

3.金融監管不夠完善

當前金融監管不夠完善的主要表現是:一是金融法製不健全,有些金融法律已經過時,無法滿足金融發展的要求;同時,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還普遍存在。二是金融部門內控機製不完善,治理結構不夠規範,自我防範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不強。三是監管方式落後,仍然習慣於計劃經濟體製下的直接行政幹預。

(二)金融體製改革的滯後對中國發展的影響

1.金融體製改革的滯後不利於政府的宏觀調控

金融

是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杠杆。宏觀經濟政策要通過金融傳導才能得以實施。國家可以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運用利率、匯率等多種手段,適時調節貨幣供應量,從而調控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運行。但是,由於我國金融體製改革滯後,金融體係還不夠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功能。我國政府對當今突出的經濟社會問題宏觀調控不夠敏感有力,這與金融係統不能敏感有效的反映經濟運行狀況不無關係。

2.金融體製改革的滯後不利於企業的生產經營

首先,對於公有製企業尤其是國營企業來說,由於國有銀行擔負著對公有製企業巨量的政策性貸款,國有企業在很大程度上使用資金的效率意識不強,甚至還貸意識都比較薄弱。這就影響了其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經營效率的主動性、積極性,也使其缺乏強烈的市場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這很難使其真正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因此,從長期來看,不改革國有銀行體製,對於公有製企業的發展也是不利的。其次,對於非公有製企業來說,向國有銀行融資遠沒有公有製企業方便,又由於金融市場的不發達,尤其是貨幣市場的不健全,非公有製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融資就比較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非公有製企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3.金融體製改革的滯後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

正如江澤民所說:“金融涉及千家萬戶和方方麵麵,如果不能保證存款的支付或者發生嚴重通貨膨脹,金融市場出現動蕩,就會影響社會穩定。”當前我國金融體係的不健全、不規範,金融監管的不到位、沒有力,使我們麵臨的由金融風險而導致的社會風險的壓力是很大的;尤其是麵對金融國際化進程加快的巨大挑戰,這種壓力就更大了。

(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製的路徑思考

1.要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建立現代金融企業製度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多次強調要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他說:“金融改革的步子要邁大些。要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我們過去的銀行是貨幣發行公司,是金庫,不是真正的銀行。”

第一,要保障中央銀行及其分支機構依法獨立履行職能職責,改善中央銀行的金融宏觀調控方式。現在的問題是中央銀行及其分支機構缺乏足夠的獨立地位,仍受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過多控製和幹預。隨之而來的是中央銀行的調控方式仍帶有很強的計劃性或直接行政幹預性,尚未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以間接調控為主的調控方式。

第二,要使國有商業銀行建立現代金融企業製度。國有商業銀行尚未完全實行企業化經營,至今仍在辦理諸如特定貸款之類的政策性業務。同時,原有的政策性貸款所形成的曆史包袱又非常沉重,這就使商業銀行隻重吸收存款,忽視資產風險管理,甚至也不講究自身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國有商業銀行要建立現代金融企業製度,“核心問題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企業和銀行的關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銀行的關係,是政企關係,應該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劃清二者的邊界,政府要真正放開對商業銀行的控製權,使其真正成為經營貨幣這種特殊商品的獨立法人企業。企業與銀行的關係是完全是一種信用關係

,即使國有企業也不能借錢不還。隻有在徹底厘清政府、企業和銀行的關係的基礎上,商業銀行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現代金融企業製度,按照現代企業製度的模式進行管理。這應該是國有銀行改革的基本思路。

2.積極培育和完善金融市場

第一,大力培育貨幣市場。當前應該把短期融資市場作為發展重點。目前商業信用不規範,商業票據流動性極差,極大地限製了金融市場的深化。近期內,需要加快開發票據市場,為企業短期融資提供市場條件。同時,擴大同業拆借市場,使金融業的短期資金融通以市場融資為主。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提高外幣、同業拆借、證券回購利率市場化水平,擴大本幣貸款利率浮動幅度。此外,要開發新的短期金融工具,增強流動性,豐富貨幣市場。

第二,積極推進資本市場。大力促進中長期信貸市場尤其是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擴大企業直接融資的比例,確立企業自籌資金的主體地位,從而促進企業改善經營,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規範股市市場,有關股市發展的行政性管製措施應盡快取消,而在入市、交易資金、稅收、傭金等方麵的法律法規必須進一步完善,為股票市場的健康發展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時,大力發展多樣化、多類型的股票市場,以使其更好地為中國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發展服務。

3.切實加強金融監管

現代經濟是建立在貨幣與信用基礎上的金融經濟。因此,切實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對於中國經濟穩定、健康、持續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一,要建立健全金融法規,嚴格依法監管。法律是監管的基礎,也是監管的手段。依法監管是金融監管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隻有這樣,才能保障金融監管的權威性和公正性。這就要求首先要製定一套完備的金融法規,並且根據金融發展的形勢適時的加以調整和完善,以保證金融法規的有效性。

第二,要形成主管部門外部監管、金融機構內部控製以及市場約束三位一體的監管體係。金融監管是政府為了糾正市場失靈而必須提供的公共產品,因此,政府監管應處於首位。政府要對金融機構的成立、市場準入、經營活動等進行全方位監管,以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完善金融機構的內部控製對於金融監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金融機構的治理結構,建立公司化管理模式,完善監事會、董事會、經營者的運行機製,強化內部約束和製衡功能,從而防範和減少金融風險。市場約束有利於糾正政府監督的失靈和彌補內控機製的局限性,也有利於提高金融機構的責任意識和經營意識。為了充分發揮市場監督功能,需要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製度、提供金融服務的中介機構等。

第三,更新監管理念,轉變監管方式。要樹立新的監管理念,“如合規監管向風險監管轉變、單一風險監管向法人整體風險監管轉變、‘一次性’監管向持續性監管轉變、業務監管向法人治理結構和內控有效性監管轉變、定性監管為主向定性監管與定量監管相結合轉變”等等。要轉變監管方式,由以行政監管為主向以市場手段監管為主轉變,把現場監管和非現場監管結合起來,大力提升金融監管的信息化水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