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細亞生產方式與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

亞細亞生產方式與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

伊大成

馬克思主義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和東方社會理論,是馬克思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東方社會所做出的理論分析和認識。包含著馬克思對亞細亞生產方式和土地所有製形式的全麵看法。中國是受亞細亞生產方式影響最大的古老東方大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可以從馬克思的東方社會學裏找到依據。

一、亞細亞生產方式決定了中國的經濟、社會形態

馬克思認為,水利灌溉渠道在亞洲地區的生產方式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治水產生了公共行政管理機構。亞洲社會的政府起源於興修灌溉渠道的需要,這種政府的起源方式,與歐洲國家的公共權力機構起源於公民個人的自由交往的狀況,是完全不同的:西歐的國家是公民個人的自由聯合,作為社會公共權力機構首先產生的是議政機構,也就是議會。與之相反,亞洲社會首先產生的公共權力機構不是議政機構,而是作為行政機構的政府。行政本位而不是議會本位,這是亞洲國家政治機構的基本模式和特征。由於農業生產對水利條件的絕對依賴性,土地是以水利設施的附屬物而存在。因此,從古到今,在東方社會,國家集中了土地所有權。土地采用國有製,國家是最高的地主,這是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核心內容。東方亞洲社會,自古以來就沒有存在過土地私有製。亞細亞生產方式決定了亞洲社會形態長期處於停滯和落後的狀態。即使在解放後,中國在土地改革,分田分地之後不久。就又通過合作化,人民公社的方式,將土地收為國有。民營經濟更是在公私合營的名義下被取締了。因此,沒有私有化的經濟基礎,也就不存在西方式議會民主的土壤。

馬克思主義的東方社會理論足以指明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它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在馬克思看來,隻有否定了中國式的土地國有製和國家是最高的地主的所有製形式,普通個人可以擁有土地所有權,東方社會才有實現現代所有製形式的可能。土地私有製的形成必然促使東方社會農業自然經濟的解體,土地作為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自然資源成為可以自由交換的生產資料,從而形成市場經濟,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起始階段。伴隨土地國有製的解體,行政本位的專製帝製政治體製也將解體,而代之形成的是由自由的普通個人形成的以議政機構為本位的公共政權組織形式。這是亞洲社會從古代走向現代不可逾越的道路。

曆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在中國救亡圖存運動中,一些先行者曾經把目光轉向西方,在中國實現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終結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製製度。但是,辛亥革命後試圖模仿西方民主製度模式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包括議會製、多黨製等,很快就在中外各種反動勢力的衝擊下歸於失敗。在艱難曲折的探索和鬥爭中人們認識到:西方式的民主不適合中國的國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新製度。

二、中國的國情決定了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

民主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成果,也是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各國的民主是由內部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所決定的,而不是人為確定的。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民主正在不斷健全、完善和發展。中國在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的同時,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製改革,中國的民主製度不斷健全,民主形式日益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正在與時俱進,不斷發展。

中央發表的《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對新中國成立半個多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民主政治建設的曆史,作了全麵的回顧和總結。明確指出,“由於國情的不同,各國人民爭取和發展民主的道路是不同的”,我們必須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發展之路。

從中國基本的國情出發,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基本原則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製度,通過政治體製改革,不斷調整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製建設不斷發展、完善,使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不斷充實、擴大。在中國,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製度的經濟基礎,也是民主政治的經濟基礎。在社會主

義初級階段,國家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正如白皮書指出的,“這就從經濟基礎上決定了中國的民主不受資本的操縱”。在民主選舉中,我國堅持由公有經濟為民主政治活動提供經費,而反對和製止私人資本的介入和掌控。也就杜絕了西方式民主發展的可能。

近20多年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許多重大進展。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等國家民主製度不斷完善和發展,城鄉基層民主不斷擴大,公民的基本權利得到尊重和保障。黨的民主執政能力進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顯著增強,司法民主體製建設不斷推進。國家領導製度、立法製度、行政管理製度、決策製度、司法製度、人事製度和監督製約製度等方麵的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的指引下,社會主義民主的製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建設不斷加強,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初步形成,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麵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在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國家的重大事項由人民代表大會決定。行政機關負責執行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決議、決定。法院、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分別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幹涉。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中國的縣、鄉兩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都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目前縣以上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通過間接選舉產生。各級人大代表來自各民族、各行業、各階層、各黨派,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為保證國家的權力真正掌握在全體人民手中,代表在履行職責時,必須反映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誌。代表有權依法提出議案、審議各項議案和報告、對各項議案進行表決,在人民代表大會各種會議上的發言和表決受法律保護。

擴大基層民主,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趨勢和重要基礎。隨著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全國各地城鄉基層民主不斷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渠道不斷增加,民主的實現形式日益豐富。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自治體係。廣大人民在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對所在基層組織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民主自治,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最直接、最廣泛的民主實踐。

三、堅持有中國特色的政黨製度是推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動力

民主政治首先是一種國家形態,即國家民主或公民民主。但隨著政黨的出現,把民主的學說、理念、製度引入政黨領域,出現政黨民主,這是民主的擴展和延伸。因此,民主政治建設的內容,大體上劃分為人民民主和政黨民主兩大方麵。實行何種政黨製度是由國家性質、國情、國家利益和社會發展要求所決定的。在西方發達國家,由於議會民主建立在前,政黨產生在後,先是公民享有社會民主,然後逐步產生政黨政治。西方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了西方國家多黨製和兩黨製的政黨製度。在中國,由於上述的東、西方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的不同,不存在以私有製為前提的議會民主的發展,因此也就不存在西方式的政黨製度的基礎。

這使得中國的政黨製度既不同於西方國家的兩黨或多黨競爭製,也有別於某些國家實行的一黨製,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這一政黨製度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確立和發展起來的。是符合當代中國國情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製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製度。確立和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是中國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政治智慧的結晶;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

中共中央頒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建設的意見》,作為指導新世紀新階段多黨合作的綱領性文件,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反映了社會主義政黨製度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共同願望,必將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凝聚智慧和力量,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斷增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政治協商逐步製度化和規範化。

——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在人民代表大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擔任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的領導職務。在國家機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發揮重要作用。

——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對執政黨的工作實行民主監督。

——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積極參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

因此,繼續堅持、鞏固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中國的必然選擇。

四、中國各民主黨派要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新世紀新階段,民主黨派是各自所聯係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進步性與廣泛性相統一、致力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

各民主黨派同中國共產黨長期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實現祖國統一、民族振興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國的各民主黨派既具有進步性又具有廣泛性,反映和代表著特定群體的特殊利益。各民主黨派通過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使不同利益群體的願望和要求以合法的形式表達出來,使矛盾和問題得到妥善化解,對維護國家政局穩定、促進社會和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為與經濟的高速發展相適應,推進政治改革要求也日益緊迫。經濟領域的改革和對外開放使中國社會傳統的階級關係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些新的社會階層不斷出現,並且要求得到相應政治地位和對於國家事物的發言權。如何推進中國的政治改革,走什麽樣的政治發展道路,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高瞻遠矚,與時俱進,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擴大了執政黨的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在全黨進行的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教育活動,大大加強了執政黨的活力和執政能力。黨中央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標極大地凝聚了人心。這些舉措,為推進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製改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對參政黨來說,維護和堅持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是參政黨自身存在和發展的需要,也是參政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的首要政治責任,而要承擔起新時期參政黨的政治責任,參政黨也必須與時俱進,積極加強民主黨派的自身建設。加強黨派的群眾基礎和代表性,擴大民主黨派的影響,密切與自己所聯係的那部分群眾的聯係。民主黨派需要加強多黨合作理論的研究,不斷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和政治主張,不斷增強自己的參政能力。隻有這樣才能承擔起新時期賦予民主黨派的政治責任。

民主黨派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貢獻,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道路,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堅持好、完善好、落實好,堅持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政治準則,履行好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職能,提高合作共事的能力,真正做到與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的發展。

(責任編輯:張俊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