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成果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西方文明成果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薛紅焰

如何對待和借鑒西方政治文明成果,一直是我國改革發展中比較敏感的話題,又是我們推進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事實上,有些人在對待西方政治文明問題上,長期以來存在著兩種誤區:一是左的思維——對西方政治文明全盤否定,如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與西方社會的民主毫無共同之處;二是右的傾向——主張政治建設的全盤西化,如認為西方的民主製度是人類民主政治的唯一模式。究其根源,二者都是因為對西方文明成果缺乏係統、深入的研究和把握。本文從西方文明成果切入,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及其曆史傳承性。

一、西方文明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重要借鑒

胡錦濤同誌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事實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離不開人類文明成果的滋潤和推動,西方文明成果,是一個重要方麵,成為我們學習和借鑒的“他山之石”。

(一)西方文明成果——含義界定和分類分層

西方文明成果,從理論層麵講,內涵和外延十分明確,可界定為西方社會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一切有利於人類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社會文明進步的事物、因素、活動和成果。但是,從實踐層麵看,西方社會在長期發展中所積累的“文明成果”則極其紛繁複雜,可劃分為相互交織的不同的部分和層次,難以做簡單的價值判別。

首先,根據價值取向,至少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符合曆史發展方向、有利於社會進步的“積極部分”,如市場經濟體製、民主法治傳統和開放包容的文化形態,等等;二是違背曆史發展方向、不利於社會進步的“消極部分”,如剝削製度、寡頭政治、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想意識,等等。

其次,根據價值高低,其中的“積極成份”又可以分為不同層次:第一個層次,包括一切發端(發現)或發展於西方社會、承載人類文明的一般成果的東西,如西方文明的基本特質、社會化大生產的一般形態和內在規律等,理應為其他國家和民族所吸收、效仿而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第二個層次,包括所有發端(發現)或發展於西方社會、一定程度體現經濟、政治和社會等不同領域發展規律的東西,如政治發展方麵的主權在民、權力製約、多數決定等基本原則和普選製、任期製、代議製等製度框架,也應當由其他國家和民族學習、掌握而成為人類文明某些方麵的積極成果;第三個層次,指以西方國家具體國情為基礎、一定程度包含社會不同領域發展合理成分的東西,如在政治發展方麵,英國人的法治精神、法國人的平等追求、德國人的秩序觀念、美國式的權力製約和監督等,同樣應當被其他國家和民族研究、借鑒而在世界各國發展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二)西方文明成果——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有益因素和重要借鑒

上述大致的分類分層,有助於我們在對待西方文明成果問題上避免“全盤否定”或“全盤西化”兩種誤區,以理性的思考、自覺的認識、開放的胸襟和堅定的態度來把握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避免認識和實踐上的盲目、被動、封閉和猶豫。

因此,我們在政治建設中,對於西方社會在長期發展中所積累的“積極部分”、特別是屬於第一個層次和第二個層次的東西,應當大膽地學習和吸收,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有機成分;對於“積極部分”中第三個層次的東西,同樣應當認真地研究,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有益借鑒;對於西方社會的“消極部分”或脫離中國實際的東西(如“多黨製”和“三權分立”等政治模式),則要引以為戒,堅決摒棄、不能照超照搬。可以說,西方文明“積極部分”中第一、二個層次的許多東西,已經屬於整個人類文明成果的範疇。

二、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當代中國特色和西方(人類)文明成果的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一方麵尊重和體現中國的曆史發展、現實國情和政治自身運行規律;另一方麵,正視我國發展階段和國內外環境,最大程度地吸取和借鑒了全人類、特別是西方政治文明的積極成果,因而具有豐富內涵和鮮明特色。

(一)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立足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原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植根於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廣闊沃土,產生於近代以來共產黨領導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進行的偉大實踐,發展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之中,因而不僅蘊涵著濃厚的中國特色,而且承載著鮮明的社會主義原則。主要表現:

1、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實踐證明,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我們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了理論建設、事業發展和實踐創新。堅持

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一係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不僅保證了我國政治發展的正確方向,而且保證了我國穩定的政治環境和統一的思想基礎。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就是要始終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不動搖,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和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共同思想基礎。

2、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創造出特色鮮明、行之有效的三大政治製度。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實踐中,逐步探索並建立起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政治製度,即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製度,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是執政黨在國家政權中充分發揚民主、貫徹群眾路線的根本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作為我國的基本政治製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同樣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製度和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形式;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是我國又一項基本政治製度,它把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與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區域自治、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曆史因素與現實因素有機結合起來,具有強大生命力。這三項政治製度,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製度框架,人民當家作主是這些製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必須把這三項基本製度堅持好、完善好、發展好。

3、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依托於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兩種重要社會主義民主形式。選舉民主,以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為標誌,是世界政治文明和現代民主政治的新發展;協商民主,以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為標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大創造,它為人類政治文明提供了一種新模式。這兩種民主形式,都是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具體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重要內容。實踐證明,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麵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的有機結合與統一,有利於擴大社會各階層、各領域的有序政治參與,拓寬了利益表達渠道,是我國民主政治發展有效的運行載體和實現形式,具有西方式民主不可比擬的廣泛性、包容性和真實性。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就必須把包括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在內的各種民主形式係統地結合起來,確保人民的意願得到最充分地反映和表達,使社會各方麵的正當要求得到最大限度地落實和滿足。

4、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發揮參政黨作用相結合。首先,中國共產黨是走在時代前列的先進政黨,承擔著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和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領導者、組織者和推動者的曆史重任。任何對當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追求,都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如果離開了共產黨的領導,中國政治發展就會失去核心力量和根本保障。同時,中國各民主黨派作為與共產黨風雨同舟、肝膽相照的親密友黨和社會主義參政黨,可以在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製定和執行過程中,積極履行職能,充分發揮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二)中國政治發展道路——對西方文明成果的曆史性揚棄

從上述四個方麵看,當代中國政治發展道路所體現的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原則,包含著人類文明的積極成果,與西方文明成果有著一定的內在聯係,是對其中“積極部分”的吸收和傳承,對“消極部分”則是摒棄和超越。

1、關於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特別是西方文明成果的革命和創新,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又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和發展。2、關於三大政治製度,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在程序和操作層麵,實際上借鑒了西方民主選舉的許多合理因素和有效做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雖然是中國特色民主製度的一大創造,但是,同樣繼承了現代政黨政治和協商民主的有益成分;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繼承、發展和偉大實踐,因而與西方文明成果有著間接聯係。3、關於我國的兩種民主形式,選舉民主本身就是西方政治文明、現代民主政治發展的產物和標誌,協商民主則是對西方選舉民主種種缺陷的矯正和彌補,是人類政治文明的新發展。4、關於我國執政黨地位和參政黨作用,共產黨領導是對西方“兩黨製” 和“多黨製”競選、執政方式的曆史超越;民主黨派參政、以及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和諧的黨際關係等,則是對西方社會持續不斷的政黨競爭與合作(如多黨聯合執政)關係的揚棄。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這反映了我們黨在長期實踐探索的基礎上,逐步找到了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的社會主義政治

發展道路,是人類政治文明在當代中國的新實踐——共產黨領導,是對西方政黨政治的超越;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則是對西方民主模式和法治傳統的發展和創新。

三、積極借鑒西方文明成果 完善中國政治發展道路

研究西方文明成果,對於當代中國政治發展有重要意義,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更是如此。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的理論和實踐探索過程。

(一)西方文明的靜態特質及其對中國政治建設一般啟示

綜合羅素、亨廷頓等人的論述,可以發現西方文明的5個特質:一是希臘古典文化的理性主義傳統;二是猶太教、基督教的宗教與倫理;三是現代科學的產物——工業主義;四是法律及代議製機製;五是個人主義傳統。如果進一步歸納,便是馬克斯.韋伯和法蘭克福學派強調的三點:勤勉敬業的新教倫理、目的功利性和工具理性精神、政治係統中的科層製。這包含著對我國政治建設的重要啟示:

1、當代中國政治發展,一個重要方麵就是大力推進全社會的政治行為文明,核心是要求人們養成理性、守法、自律的行為習慣和科學精神。吸取西方文明中的理性主義和科學精神,有助於這一任務的落實。2、當代中國政治建設,要求通過公民社會發展來推進全社會政治意識文明建設,即要求人們提升公民意識,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感,牢固樹立和不斷增強勤勉敬業、服務社會的精神,促進政治穩定與社會和諧。因此,借鑒西方社會勤勉敬業精神,無疑會促進人們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建設,為公民社會的形成發展創造有利條件。3、當今中國政治建設,首要任務就是加強民主法治建設、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學習西方文明中的法治精神,有助於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4、當代中國政治建設,迫切要求推進全社會的政治製度文明,即通過適當而又不斷完善的製度安排,來協調社會矛盾、促進社會運轉和總體效率的提高。借鑒西方文明中注重效率的傳統和取向,有助於人們理性對待社會和諧穩定問題。5、當代中國政治建設,一個有效切入點就是轉變政府職能、合理劃分權限、完善管理體係、提高公共服務的總體效率。合理吸收和借鑒西方科層製、功利主義的有益經驗,有利於我國政治體製和政府機構改革的健康發展。

(二)西方文明成果的動態分類和我們的關注點

西方文明成果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存在於歐美各國持續發展的普遍聯係之中。如果根據簡單的“二分法”:西方文明成果,除少部分經曆較長時間檢驗、以理論形態等相對確定的形式、獲得相應地位和公認價值——如凝結和表現於著作、典籍、音像製品、電子軟件和其它固定、規範載體以外,大多數都尚未獲得所謂的“普遍化”形態和固定形式,沒有獲得公認價值和地位,其特征和標準並不明顯,而且又處於不斷豐富、發展和變化之中。

事實上,西方文明、尤其是政治文明成果中所謂已經“普遍化”的內容,隻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我國政治發展而言,其借鑒作用是遠遠不夠的;而處於“非規範”形態的大部分內容,以其點多麵廣、具體生動、與時俱進和非理論形態等特征,而頗具多樣性、靈活性、時代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構成了當代西方文明成果中最具活力和價值的主體內容,成為我們推進政治文明建設的一個關注點。因為,這些“未肯定”的大部分內容,既包含著豐富而寶貴的人類經驗,又是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鑒西方文明成果的薄弱領域。而且,人們對此形成兩個誤區:一是理念上的局限性和狹隘化——對各方麵廣泛存在的有益成分不願接受;二是實踐上的滯後性和空泛化——對許多鮮活的、操作層麵的東西視而不見,這極大地阻礙了我們對西方文明成果有效、及時地吸收和借鑒,一定程度製約著我國政治文明建設進程。因此,對西方社會中一切鮮活、積極的東西,應當深入研究、辨別、發現和歸納——不斷賦予它以“普遍”形態和肯定地位,以此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內涵。

借鑒西方文明成果,是我們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特別指出,鄧小平當年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主要旨在擺脫僵化的蘇聯模式,是針對我國總體國情和發展道路而言的,決不排除對整個國外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鑒。如果我們各地方、各領域都時刻以所謂“特色”自居、排斥對人類文明成果的學習和借鑒,隻會製約或貽誤發展。在我國經濟、科技和社會發育程度等總體上仍落後於西方國家的今天,積極借鑒西方文明成果是我國政治建設的必要條件、有效途徑和不可逾越的階段。當然,在我國政治建設中,借鑒西方文明成果,並非全部吸納,而應區別對待;並非盲目照搬,而應立足國情;並非簡單效仿,而應發展創新。

可以肯定:在立足國情、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大膽吸收和借鑒西方文明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就會越走越實、越走越寬、越走越活——不斷豐富世界政治發展的內涵,為人類政治文明做出新貢獻。

(責任編輯:張俊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