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黨製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政黨製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琳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是我國的政黨製度,是中國特色的政治製度之一。這一新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製度,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服務,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度是曆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是在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鬥爭中形成的,是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及社會各界民主人士的共同選擇,是中國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政治智慧的結晶。

20世紀的前50年,我國政黨製度經曆了一番曲折的發展和探索過程。大體經曆了三個階段。

一是多黨製階段。民國初年出現了多元的政黨體製,相繼成立了300多個政黨。二是“一黨專製”階段。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通過《訓政綱領》、《訓政時期約法》規定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行使中央統治權,將其“一黨專政”以法律形式規定下來。在國民黨獨裁統治的22年中,中國大地到處是白色恐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此,這一製度也毫無疑問地失敗了。三是多黨合作階段。中國共產黨在1921年成立時,並不具有在全國的領導地位,更不具有執政地位。由於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理論、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實行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和民主聯合陣線的正確道路,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打倒了國民黨的反動政權,中國共產黨贏得了中國社會各黨派、各階層、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的信賴和擁護。

民主黨派從誕生起,就是具有政治聯盟性質的政黨,具有進步性和廣泛性相統一的特點。抗日戰爭時期,各民主黨派積極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與國民黨獨裁統治的鬥爭中,血的事實使民主黨派認識到,國民黨的獨裁政策是不會改變的。要實現民主建國的目標,隻有同共產黨合作。1948年,當人民解放戰爭進入生死抉擇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發布“五一”口號,號召召開新政協,建立民主聯合政府。這一舉措立即得到各民主黨派和各界人士的熱烈響應。隨之而來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及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具有中國特色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形成。

各民主黨派同中國共產黨長期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為中國革命、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改革開放以來,各民主黨派在新的曆史時期,繼承和發揚民主黨派老一輩領導人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優良傳統,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充分發揮參政黨職能,發揮人才集中、智力密集的優勢,積極參政議政,有力促進了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民主黨派逐步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項事業的積極參加者和堅定支持者。新時期新階段需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多黨合作製度,充分發揮中國特色政黨製度的優勢,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民主黨派在內的億萬人民,把各方麵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上來,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麵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江澤民同誌指出:“我國實行這種政黨製度,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個黨派主觀意誌的產物”。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把這項製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載入憲法,中共十六大以來,中共中央繼往開來、與時俱進,著眼於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繼續推進多黨合作事業的蓬勃發展。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度符合中國國情

判斷一個國家的政黨製度究竟好不好,要從它的基本國情出發來認識,要從它的實踐效果來分析,要從國家的發展來考慮

。我國的政黨製度經過幾十年的考驗和實踐,證明了這個政黨製度符合中國的國情,歸納為一個基礎、兩個符合、三個廣泛。

一個基礎:這個基礎是執政黨和參政黨的共同的奮鬥目標。西方政黨活動的最高目標就是爭取本黨在選舉中獲勝,能夠達到控製政權的目的。而我國的政黨的目標是非常崇高的,執政黨和參政黨之間在多黨合作的原則基礎上,通力合作、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我國的政黨製度是建立在以公有製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上的,中國共產黨與各黨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共同的政治目標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為了共同的奮鬥目標,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一些重要政治準則,即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基本方針。

兩個符合: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抽象的政治,政治的發展都是相對的、具體的,都是同一定的經濟基礎、階級利益和社會曆史條件相關聯的。中國政黨製度始終緊緊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和進步。一是符合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政黨製度作為一種政治製度,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必然要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多黨合作製度,建立在公有製占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在這種經濟基礎上,多黨合作製度能夠在廣泛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同時,確保對國家的統一領導,快速決策,集中力量辦大事。正是靠著這一點,才使中國這個人口眾多、經濟落後的大國,克服種種困難和風險,在較短的時間內保持了較高的發展速度,實現了經濟騰飛和社會全麵進步。二是符合最大限度的發揚民主。我國的政黨製度的目標是各政黨之間通力合作。各民主黨派所聯係的階級、階層,絕大多數已成為工人階級一部分和社會主義勞動者及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同時,各民主黨派都有一批新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和各方麵代表人士參加。應當看到在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民眾總體利益一致的情況下,在人民內部也有差異。這種一致性基礎上的多樣性,通過各黨派的參政議政、政治協商,廣泛吸納和反映來自社會各方麵、各階層的意見與建議,有助於保障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推動了黨和政府各項方針政策的調整和優化,為維持社會的和諧和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個廣泛:中國的政黨製度不同於西方的政黨製度。毛澤東同誌曾經說過,“我們在合作方麵得到了一條經驗:無論人與人之間、政黨與政黨之間、國與國之間的合作,都必須是互利的,而不能使任何一方受到損害。” 中國政黨製度的設計和實施體現了這種精神。中國的執政黨和參政黨合作,其政黨的人員組成、界別的多元性和聯係的廣泛形成了“三個廣泛”的特點。一是社會階層廣泛。中國的人口眾多和社會的多元化,要求政黨製度的建立和實施必須能夠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符合全民族的利益。我國的執政黨和參政黨的組成幾乎包括了社會大部分階層。共產黨是工農聯盟,而民主黨派大體分布在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群體中,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中上層知識分子為主,有各方麵的專家學者,各方麵有成就、有代表性的人士。二是領域廣泛。政黨活動領域的廣泛性決定了政黨構成的廣泛性。各個黨派的人士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醫藥衛生、財經等,幾乎包括了從事腦力勞動的各個行業和職業,社會基礎十分廣泛。通過中國特色的政黨製度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有序地進行政治參與。我國的多黨合作,不僅僅是在政治方麵合作,而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所以要調動各個方麵的積極性,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建設。三是聯係廣泛.各民主黨派聯係了部分階層的民眾,同時各民主黨派都有一批新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和各方麵代表人士參加,民主黨派成員同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有著

廣泛的聯係,這種廣泛性可以促使執政黨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最廣泛地團結各種政治力量、各種同盟者,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奮鬥。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政黨製度都不可能做到的。

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度符合中國政治文明的曆史規律

在中國政治文明發展的曆史中,“和合”是傳統文化思想的重要構成之一,多黨合作製度在執行過程中主要通過協商來完成的,而協商與“和合”的文化理念關係密切。這樣就產生了中國特色的“協商政治”。2006年製定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廣泛協商,體現了民主與集中的統一。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個方麵在重大問題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所以有必要進一步了解多黨合作的“協商政治”是如何在新的經濟與社會基礎上,以人民民主為精神、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取向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中發揮作用的。

協商與多元治理。協商可以使得社會治理成為合作治理。中國現代化發展雖然起步比較晚,但是發展迅速,城鄉差別、貧富差別等各種矛盾凸現;另外中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的社會,政府單一力量不可能全麵顧及到社會發展過程和方方麵麵的要求。所以直接依據權力意誌行事的權力,難以獲得合法性支撐。所以通過合作協商達到多元合作、通過合作協商達到合作治理、通過合作協商達到順民意,從而使得黨、國家與社會方方麵麵的力量得到共同發展。

協商與多方參與。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可以調動多方參與,而這種參與是通過協商來實現的。因為協商給與各個黨派廣闊的參與空間和機會,各個黨派通過參與表達所聯係一部分民眾的利益與要求,參與就成為實現整合社會力量的動力。民主黨派可以通過這個政黨製度,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製定執行。

協商與民主競爭。實踐證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使得競爭能夠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競爭是民主的必要條件,往往競爭是通過剛性的選舉實現的。但是民主目標的崇高性和競爭方式的局限性,使得競爭激烈、過程複雜的競選,表麵看來十分民主的過程卻得不到十分民主的結果,因為民眾無法監控競爭本身。在今天的中國麵對社會結構的多元化以及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多樣化發展,多黨合作製度可以適當解決剛性競爭所帶來的社會矛盾對抗和激化的問題。所以出現了這樣的民主形式,即競爭以多元協商為基礎,剛性的競爭開始之前就開展了多層次、多方麵、反複的柔性的協商。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使得協商民主和競爭民主有機的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了中國民主政治的進程。

協商與廣泛統一。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基礎之一是共同的奮鬥目標。協商之所以成為中國政治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有共同的奮鬥目標,即統一中國、振興中華。通過協商達到統一,所以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社會的力量。但是要使得協商真正體現民主、符合最廣大民眾的利益,就要遵循三個原則。首先是依法原則,協商的程序以法律為依據;第二是多數原則,協商表決實行相對或者絕對通過;第三是公平原則,協商程序應給與參與者平等的機會。這樣,協商所形成的合作就可以為國家整體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和發展服務,在協商過程中應當強調信息對稱、逐步協調多元利益關係、調整地位的不平等,以實現多方利益的共存共贏。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政黨製度在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推動祖國統一大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需要進一步在理論上認識中國政黨製度的深刻內涵、從實踐中進一步不斷完善和鞏固中國的政黨製度。

(責任編輯:劉潤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