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劉豔雲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曆程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正式確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深刻總結辛亥革命以來中國政治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理論和政黨學說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長期團結奮鬥的勝利成果,開辟了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和推進多黨合作和人民政協製度不斷向前發展。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究竟要什麽樣的政治製度和政黨製度,便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麵前的重大政治課題。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從中國社會實際出發,借鑒蘇聯“一黨製”的經驗教訓,提出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明確共產黨存在多久,民主黨派就存在多久,一直要共存到社會發展不需要政黨的時候為止;共產黨可以監督民主黨派,民主黨派也可以監督共產黨,由於共產黨居於領導地位,因而主要是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八字方針的提出,從根本上解決了民主黨派發展前途問題,明確了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關係,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獨具特色的多黨合作的政黨製度,也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堅持和完善,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政策基礎,從而開創了世界政黨關係的一種嶄新模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曆史時期。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指出多黨合作是我國政治製度的一個特點和優點,並提出了一整套有關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理論和政策,特別是將“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發展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

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強調中國的政局要穩定,就必須穩定多黨合作這一政治格局,並提出了一係列新觀點和新論述。特別是製定頒布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意見》,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寫入憲法,推動了我國多黨合作和人民政協事業的製度化、規範化。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繼續推進我國多黨合作和人民政協事業蓬勃發展。在認真總結多黨合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以兩個《意見》的形式,科學規範了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原則、內容、方式和程序,提出了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許多新的思想觀點和政策措施,對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多黨合作和人民政協事業的發展勢必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建設的意見》和《中共中央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是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著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指導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多黨合作和人民政協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要深刻理解兩個《意見》的核心,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這就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製度,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實行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

政治發展道路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興衰成敗的重大問題。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創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建立社會主義製度、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

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黨的十六大報告,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

義政治文明,確定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十六大通過的新黨章也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規定。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明確地對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出部署,並將它與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一起,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大基本目標。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偉大目標一個必經的發展階段。黨的十六大所確立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目標,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深刻含義。在政治方麵,就是要使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製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麵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在研究和加強政治文明建設的時候,我們要正確地判斷它的曆史地位和作用,既要看到它的發展會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製約和影響,又要看到它會反作用於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凡是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政治文明,不僅可以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製度和法律保障,而且會影響乃至決定它們的發展方向和進程。也就是說,在整個文明係統中,政治文明起著規範和保證的作用。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政治目標,不僅是為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各項奮鬥目標提供重要保證的需要,也是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順利發展提供保證的需要。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目標

一般而言,政治文明是指國家政治製度的進步狀態,它包括了人類社會政治進程中取得的全部進步成果以及取得這些成果的具體發展過程。政治文明是由政治意識文明、政治製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三個部分組成的有機整體,其發展程度主要通過統治者對於國家的性質、職能、目的、組織形式,及治國方略等問題的認識和實踐來體現。現代政治文明的內涵則不僅包括國家政權、政黨政治和政黨製度建設,而且涉及與民眾政治生活相關的一切領域的製度建設。它強調公意、民主選舉及法律程序在權力掌握與遞交中的意義,重視公民對國家日常政務活動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及對重大決策的選擇權和表決權。

政治文明是與國家的政治製度直接相關的,而且,強調民主、法治是其核心所在。所以,我國提出要建設政治文明,必然是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就在於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從這裏可以歸納出一個進程,那就是“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民主、法治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由人民當家作主、實行依法治國的真正的民主、法治國家,正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最終目標,是政治文明在社會主義社會的最終體現。

(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特點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實現民主、法治社會主義國家最終目標所必須堅持的三個特點。離開了任何一點,都會造成方向上的偏差。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保證人民群眾充分行使管理國家、當家作主的權力,才能構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完善的法律體製;人民當家作主,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是黨的先進性的體現和要求,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實質內涵;依法治國則是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行使權力的有力保障。

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保障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就要尊重和體現我國政治發展的內在規律,正視我國政治發展所處的特定環境;同時還要善於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成果,才能堅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國國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

(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根本保障

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全國各族人民衷心擁護我們黨的領導和執政,歸根到底,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不謀求自己的私利,而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

己的根本宗旨。我們黨領導人民經過長期浴血奮戰,建立人民政權,就是要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我國是一個有近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人民利益的廣泛性和實現人民利益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必然要求有一個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堅強的政治核心,來領導人民掌握好國家權力,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把全國人民的力量和意誌凝聚起來,順利地建設好自己的國家。不懂得黨的領導的重要性,就不懂得社會主義民主的真諦,就無法把握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方向,就無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理論保障

實踐已經證明,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形成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僅保證了我國政治發展的正確方向,而且保證了我國政治發展穩定的政治環境和統一的思想基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就是要始終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不動搖,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和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這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理論保障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如果不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指導,我們的改革和建設事業,包括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就會走彎路。

(三)適合我國國情的基本政治製度,即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製度保障

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製度,是黨在國家政權中充分發揚民主、貫徹群眾路線的根本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這就要求黨要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加強立法和監督工作,密切人民代表同人民的聯係。人民代表大會應該成為聯係群眾、反映民意、解決矛盾的主要民主渠道,更是依法治國,實行憲政,推行民主法治的根本性體現。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製度,是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政黨製度。它不但避免了多黨競爭、相互傾軋造成的政治動蕩,而且避免了一黨專製、缺少監督導致的種種弊端,我國政黨製度的巨大優勢就在這裏,同國外一黨製和多黨製的根本區別也在這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對於保障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具有重大意義,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和完善的一項基本政治製度。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是兩種重要社會主義民主形式。選舉民主形式是世界政治文明發展的一大進步,也是現代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標誌,協商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大創造,它為人類政治文明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民主形式。兩種民主形式是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具體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重要內容。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民主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麵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有利於擴大社會各界的有序政治參與,拓寬利益表達渠道,是我國政治發展有效的政治運行載體和民主實現形式,具有西方民主政治不可比擬的廣泛性、包容性和真實性。

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製度,民族區域自治把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與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區域自治、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曆史因素與現實因素結合起來,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製度。既有利於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又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完全適合我國的國情,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我們黨和各族人民的一個偉大創舉。

總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僅是我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歸結出的當然結論,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保障,更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客觀需要。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地政治頭腦。

(責任編輯:廖繼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