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完善和加強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完善和加強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

廖繼紅

政黨製度是國家政治發展道路的標誌,政黨製度建設的發展深刻體現政治發展的規律,決定著政治發展的方向。曆史證明,一個國家政治發展方向的改變大都是從政黨製度建設方向的改變而開始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生長起來,並經過中國實踐檢驗、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政黨製度,它有效地解決了中國的實際問題,是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政局穩定、社會和諧的重要製度保障。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必須堅持中國的政黨製度,進一步完善和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建設。

一、加強中國政黨製度的理論建設,堅持自主性推動

理論是經驗的沉澱,規律的升華,建立了理論就建立了自主性。因此,完善多黨合作製,重要的是加強中國政黨製度的理論建設。當前多黨合作製度運行中的諸多問題,都反映出理論的嚴重滯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設計從一開始就表現出理論準備不足。當時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陣營”之中。雖然看到了蘇聯一黨製帶有的弊端,“和蘇聯不同”,但還是受到蘇聯模式的影響,局限了對政黨製度理論研究的視野。具體說來,一是對西方政黨製度理論研究不夠,拒絕學習借鑒西方競爭型政黨製度中一些合理的東西,比如說權力的配置、政黨活動的公開化和透明化等等。二是對政黨在政黨製度中的定位理論研究不夠,“突出的是政黨在政治中的地位。......西方學者往往更重視政治體製運作的一麵,因而往往有意無意地避開政黨的階級性問題。而馬克思主義政黨都比較強調政黨政治性的一麵,與此同時卻往往對政黨的政治體製定位不屑一顧。”對於在我國這樣的非競爭型政黨製度中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在政黨製度中的定位,著眼於政治層麵而不是理論層麵。對“執政黨”、“參政黨”的理解也往往是政治層麵的,缺乏從政黨體製的角度對此進行理論研究。不少學者提出的共產黨各級領導幹部在與民主黨派進行民主協商時,往往是做報告多、介紹情況多,共同議論、商量和決策不多,其症結就在於此。三是對政黨製度發展規律的理論研究不夠。我國政黨製度起步較遲,實踐經驗不多,很需要理論總結和理論創新。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我們對政黨製度發展規律的理論研究不多。比如,我國政黨製度的運轉機製之間的相互關係、理論邊界比較模糊。特別是在對這項製度的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的研究上十分滯後。理論準備上的缺失,羈絆了我國特色政黨製度的發展。可喜的是,繼《1989年》後,中共中央於2005年2月又頒發了《意見》,進一步規範了多黨合作的政治主體的性質、政黨政治行為準則、多黨合作運行機製,這將對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製度的理論建設、政黨製度自主性發揮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民主黨派的理論建設對多黨合作的發展至關重要。民建的孫起孟老先生早就說過,民主黨派建立了理論就建立了的主動性,毛澤東同誌稱這種主動性是一個政黨不可少的,並強調,“建立了民建的主動性,極有利於今後的合作。”目前,民主黨派在建設和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都與民主黨派理論滯後有關。一是政黨趨同化。政黨趨同化,有兩個含義。一個含義是民主黨派與共產黨的趨同,另一個含義是各民主黨派之間的趨同。造成政黨趨同化的根本原因在於各民主黨派原有的政治特色在逐步褪色。眾所周知,在民主革命時期誕生的各民主黨派,有著鮮明的政治特色。比如九三學社的“民主與科學”的精神,民建的“建立真正的平民世紀”的理念。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各民主黨派的綱領逐步趨同起來。這就導致各黨派領導講話也趨同起來。政黨趨同不但會使政黨缺少代表性,還

會造成民主黨派資源的流失。二是民主黨派成員的政黨意識不強。有的成員對參加黨派僅僅為了廣交朋友或撈取政治資本,缺少政黨意識。三是民主黨派內有代溝隔閡。有的同誌說,現在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黨際溝壑沒有了,但是民主黨派內新老黨員之間的代溝太明顯。要解決這三個問題,首先要進行理論建設,使民主黨派各自特色的黨建理論對本成員產生良好的引導作用。怎樣進行民主黨派的理論建設?一是要解放思想,把民主黨派理論建設提到中國政治發展高度來認識。各民主黨派要正確處理共產黨黨建理論與本黨派黨建理論兩者之間的關係,做到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在繼承本黨政治特色的基礎上,構建自己的理論框架。二是各民主黨派要組織力量,把本黨的資源和社會主義學院的教學力量結合起來,集中集體智慧,沉下去,搞幾年調查研究,為民主黨派的理論發展做點實事。

二、吸收人類政治文明的成果,敢於創新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曆史文化傳統,都有自己的國情。國情不同,就會在很多方麵表現出鮮明的特色。人類世界,正是這種多樣性的統一。每一個現代國家都要與外部世界進行文明的交流,吸取世界文明的精華,同時,又要善於維護和保持自己文明的特色,堅持走自己的文明發展道路。經濟如此,文化如此,政治的發展也是如此。

近代以來,世界曆史的一個普遍事實是人類文明的共享,人類社會正在普遍地走向開放。社會越是發展,文明就越不應該是封閉的。中國政治建設和發展,並不排斥那些真正屬於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東西。十六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絕不照搬西方政治製度的模式。”這既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原則性,又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開放性。它要求我們在完善和加強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度的過程中,妥善地處理好批判和繼承的關係,既反對簡單的照搬照抄,又要善於汲取西方和中國古代的政治製度的精華。因此,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在堅持自主性推動的同時,必須把握住目標與進程,處理好借鑒與創新的關係。不僅應吸納國內的各種真知灼見,而且還應注意借鑒與吸取國外已經相對成熟的製度經驗。如有些國家在政黨的運行機製、監督機製、決策機製、選才任人機製等方麵,在處理政黨與政權的關係、政黨之間的關係、黨內關係、黨與民眾的關係等方麵,確實有著長期的積累,有的經驗值得借鑒。但要擇善而從,既不一概排斥,也不全盤照搬,關鍵是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敢於創新。

當代西方政治文明發展中盛行一種民主新範式為協商政治,即基於民主程序的協商性價值偏好和由此產生的協商性運作程序、製度體係運作及其發展的民主政治。它廣泛地存在於現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製度安排和政治係統的運行過程之中,體現著當代政治文明發展的進步意義。

中國政黨製度的基本特征是政治協商,它與世界民主政治發展趨勢相吻合。西方的協商政治理論其中某些方麵契合了我國政治協商的原則。如,哈貝馬斯把商討的程序概念提升和規定為其民主理論的核心內涵。他認為,民主的實質實際上就是為達成意見統一,而創設合理的商討前提和商討程序。隻有所有商討參與者通過理性對話都表示同意的規則,它才具有自己的合法性。我們的政治協商正是通過商討和對話,各政黨在這種民主的形式中不但創建了自己的生長點,給語言交往結構以規範化的內涵,賦予了製度化的意見以合法性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製度安排從一開始就具備了協商政治的基本特征。但目前西方協商政治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作為競爭政治的替代來強調的,它主張公共政策的製定以多個政黨之間或政府與利益集團之間通過製度化協商所取得的一致意

見為基本依據。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合作性政黨製度中的政治協商與協商政治有著根本上的不同。但協商政治從民主政治的程序設計出發,強調社會多元主體在公共利益的框架下,通過有效地協調體製與協商過程,達成利益表達、利益協調與利益實現的政治發展思路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將中國式的功能性的政治協商與現代意義上的協商政治結合起來,創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製度化的協商政治,是中國政治文明建設的新路徑之一,也是因應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重新崛起需要的一項偉大的製度創新。

三、以中國國情為基礎漸進式推進

政治文明是一個曆史發展過程,一方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它的程度不斷提高;另一方麵,受各國的經濟條件、文化思想、曆史傳統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發展過程既是不斷前進的,又是曲折反複的。因此,發展現代國家政治製度一定要因地製宜,循序漸進,不能期望一蹴而就。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組織編寫的《民主治理與人類發展》中指出:“在許多國家中,深化民主的核心挑戰是建立民主治理的基本製度。這些製度有許多形態和形式。各國選擇建立何種形式的民主取決於自身的曆史和環境,它們的民主必然是‘不同的民主’。在所有國家中,民主不隻是單一的決策或匆忙組織的選舉。它需要將民主價值和文化滲透於社會各個部分之中的更深層的政治發展過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是中國曆史選擇的必然結果,它的形成和發展,與中國人民長期爭取民主、發展民主的進程緊密相聯。它是在效仿多黨製失敗、一黨製不成功、第三條道路走不通後做出的曆史抉擇。特別是新世紀新階段,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麵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改革開放多方麵的挑戰。在這樣複雜的背景下探索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必須認清世界民主化潮流與西方國家民主戰略對中國政治發展的影響,一方麵要立足本國國情,堅持走自己的路,堅持中國政治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另一方麵又要善於吸收其他國家政治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借鑒其他國家政治發展進程中積累起來的、能夠對中國政治發展有益的優秀成果

拘於中國的曆史和現實環境,中共領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完善和發展必須符合中國國情,必須適應中國政治文明發展的邏輯要求。這一點,中共幾代領導人作為眼光寬闊、通觀大勢的政治家,都堅定表示,“我們既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更不能丟掉我們製度的優越性。”“即使搞普選,也要有一個逐步的過渡,要一步一步來。”

當然,完善我國政黨製度,具有一定的緊迫性,但決非是應急性的措施。這是一個綜觀全局、有步驟、分階段的曆史過程。正確的戰略選擇,隻能是以中國國情為基礎的漸進式推進一一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政黨製度的完善蘊含著改革的涵義。任何改革都意味著對既有的利益或權力格局的調整。這種調整很可能會激起不同程度的反彈,從而幹擾預設的進程,甚至會影響政治與社會的穩定。因此,既要防止怕影響穩定而不敢邁步,又要避免隻強調力度、速度而全然不顧承受程度。政黨製度的改革與完善.要取得成功,與中國的整個改革一樣,離不開執政黨在自主性推動中善於處理力度、速度與承受度關係的政治藝術。

總之,中國政治的發展和變遷,有自己的環境條件、自己的內在規律和自己的價值目標,最大的目的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實現中國人民的最大利益。所以,我們隻能走自己的政治發展道路。過去,我們在這條道路上長途跋涉,不懈探索。麵向未來,任憑世界風雲變換,我們一定要繼續在自己的政治發展道路上走下去。立足中國,放眼世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我們政治發展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闊。

(責任編輯:孫寶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