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理論發展脈絡

試論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理論發展脈絡

解永強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從根本上講,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上選擇一種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模式。正如我們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融合,創新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一樣,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模式也應該是中國特色與民主精神的融合。

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理論定位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邏輯起點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馬克思指出:“每種生產形式都產生出它所特有的法的關係,統治形式等等。”政治發展道路,不單單是人的意誌、觀念、思維、要求的表現,而且是社會生產方式的反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並全麵融入到全球經濟體係中,成為在市場化、全球化浪潮中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一方麵,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確立自身的邏輯奠定了現實基礎,另一方麵,市場經濟帶來的經濟利益多元化、利益群體集團化以及以集團方式表達自身的利益等也對政治發展和政治現代化有了進一步的要求。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內涵是中國特色與民主精神的融合。第一,政治發展道路的中國特色。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就其本質而言,是與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一個自然的、曆史的過程。但是,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路徑”、內容、形式等是可以選擇的。不同的主體基於不同的價值評判、思維行為模式,就會有不同的選擇。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的政治發展道路麵臨多種選擇,中國共產黨就曾設計出,建立包括各黨派在內的“聯合政府”。國民黨不願意,堅持內戰,這條路沒有走通。共產黨在取得內戰的決定性勝利後,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共同建立新中國。曆史引領中國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和社會主義製度,也奠定了中國政治發展的基本特色。正如江澤民同誌指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逐步發展的曆史過程,需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在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我們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規律,不斷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使它在二十一世紀展現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第二,政治發展道路的民主特色。當民主作為一種政治理想、一種價值觀時,人類對它的認識是共同的,即是對公平、正義、自由以及自己當家作主等的向往,現實的民主都要通過民主製度來體現。然而,民主的實踐往往與理想有距離,盧梭說過:“就民主製這個詞的嚴格意義而言,真正的民主製從來就不曾有過,而且永遠也不會有。多數人統治而少數人被統治,那是違反自然的秩序的。我們不能想象人民無休止地開會來討論公共事務”。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代議製民主普遍興起,通過投票表決的形式選舉領導人、選擇公共政策,成為民主政治的重要標誌。各國代議製民主的形成是由本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曆史、文化傳統等因素決定的。正如南北戰爭造就的美國的民主製、大革命造就的法國民主製和“光榮革命”造就的英國民主製各不相同一樣。中國的民主政治發展道路也體現出自身的民主特色。江澤民同誌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關鍵在加強社會主義政治製度建設。我們必須堅持並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製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使廣大人民的意誌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得到更充分的體現。”三項基本製度在政治設計上是符合民主精神本義的,它們構成了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民主特色。

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基本框架

研究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理論發展脈絡,需要對其發展方向、基本理念、實現載體、價值評價等問題有一個基本的思路。

關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發展方向。民主政治的發展曆程,就是在承認全體人民對於公共權力的主體地位下的民主選舉、民主參與、政治自由等,通過政治製度實現政治生活的從人治到法製、從無序到有序、從權力的壟斷到權力的共享。江澤民同誌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這就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誌相統一的體現,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當代中國的民主政治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

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製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保證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關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基本理念。某種意義上講,民主政治發展道路就是一種民主理念付諸實踐的活動,這種理念除了具有人類共同追求的共性內容外,還要有符合民族傳統的內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發展理論,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提供了新思路、開辟了新境界。鄧小平同誌早就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當然,民主化和現代化一樣,也要一步一步地前進。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胡錦濤同誌指出:“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製、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可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包含民主,民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意。有和諧的民主是更具體、更完善的民主。和諧與民主的融合將成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基本理念。這一理念應該在民主本義的基礎上融入以下內容:

一是以人為本。胡錦濤同誌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以人為本理念是對權力壟斷的官本位的根本否定,它要求黨和國家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以及各種政治製度的設計等等,都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因此,以人為本融入民主政治,其必然更具體、更鮮活。

二是公平正義。人們隻所以推崇民主政治,是因為它是通向公平正義的橋梁,公平正義才是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沒有公平正義的社會必然是不民主的、不和諧的社會。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製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製度”。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導下的民主政治建設,就是在承認人與人擁有差異、主張個性發揮的前提下,通過建立一整套公平正義的民主製度,保證平等地對待全體人民、給予全體人民以同等的機會,逐步實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

三是體諒包容。民主政治的發展曆程實際上就是人類社會從動蕩、混亂、無序走向穩定、和諧、有序的過程。實踐證明,這個過程往往要經曆血與火的洗禮,和諧理念融入民主政治,必然要求在民主政治建設的過程中既要講秩序、講規範、講禮讓,也要講妥協、講合作、講禮讓。

四是共建共享。2007年3月7日胡錦濤同誌提出“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極大地豐富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的內涵,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的一項重大原則。“共建共享”蘊含著人民群眾既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人,又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人,同樣也表明民主政治建設要依靠人民群眾,造福人民群眾的思想,這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對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最生動、最具體的詮釋。

關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實現載體。民主政治的實踐啟示人們,民主政治的道路不是在抽象的意義上討論民主,而是在弄懂民主政治的真正意義的基礎上的民主政治製度設計。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深層次社會分化、利益多元化,出現不同的利益集團具有相當大的合理性,不同利益需求的充分發展,正反映了人們對民主政治的訴求,也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政治發展和政治現代化有了長足進步。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沒有私利,不允許形成“特殊利益集團”,這就更有利於民主政治製度的設計。考察人類曆史的民主形式,大體有選舉民主、協商民主、談判民主三種,我國的民主製度設計涵蓋了三種民主形式

一是實行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充分體現選舉民主。這一製度是人民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人民代表大會,集中行使國家權力,再經過人大產生國家行政、審判、檢察機關,分別行使行政權、審判權和檢察權。人大享有的立法權、重大問題決定權、選舉任免權和監督權,都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體現。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大會製度的運作過程反映出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民主集中過程,既表現出我國的政權性質,又適合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是擁有中國特色的選舉民主。

二是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充分發展協商民主。協商民主就是在承認利益多元化的前提下,利益主體各方通過廣泛的討論、對話、審議等方式,達成共識或找到最大的利益共

同點,參與公共決策和政治生活。我國的政黨製度就是各政黨之間實行協商民主的一種製度安排,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協商民主通過政治協商、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合作共事等四種途徑來實現。

三是在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中發揮談判民主的優勢。談判民主是在承認利益各方平等的前提下,通過談判分配利益,使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相對的滿足。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就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一種製度。這種製度在尊重中國民族格局統一性的傳統的同時,又充分尊重中國民族結構上的多元性,是體現民族平等的製度保障。談判民主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的針對性,針對問題各方進行會談,以求達成解決問題的協議。我國的民族問題將長期存在,在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中發揮談判民主的優勢,有利於貫徹落實民族平等,有利於解決民族問題。

關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價值評價。對任何事物的評價都不能回避合理性、合法性和現實性三個要求。合理性是指其內容是否符合內在的規律,在完成其目標上是否有效。合法性是指其存在的法理依據與價值依托,即是否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現實性是指其是否與曆史發展階段相適應,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實踐性,實施成本如何等。江澤民同誌指出:“衡量中國的政治製度和政黨製度,最根本的是要從中國國情出發,從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的效果著眼,一是看能否促進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二是看能否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保持和發展社會主義製度的特點和優勢;三是看能否保持國家政局穩定和社會安定團結;四是看能否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四條標準是對合理性、合法性和實踐性的非常具體的解釋。隻有符合本民族文化傳統和曆史淵源、適應國情、具有社會曆史進步性,有利於人民利益,又有助於製度持續演進和發展的標準,才是有意義的。我國的民主政治之路獨辟蹊徑,我們的三項基本製度由於實踐的時間較短,不夠精細,許多具體的內容尚待發展與完善。但是,它既符合中國的曆史、文化傳統,又符合人類的民主精神,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會成為一種“中國經驗”載入人類的政治文明史冊。

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理論脈絡研究的實踐意義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理論脈絡研究必須要有務實的態度、科學的精神,具體講應該把握以下三條原則。

第一,著眼於為政治建設和政治體製改革提供理論支持。江澤民同誌指出:“我們進行的政治體製改革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完善因而也是為了更好地鞏固和堅持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為了充分發揮這些政治製度對發展人民民主、保障國家統一和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優越性。”任何國家的政治發展都必須遵循與自己的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我國的政治體製改革也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要與我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相適應,與經濟體製改革相適應,與我國的曆史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相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多層次性,要求我們的政治體製改革,既不能超越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人為拔高政治體製的模式與形態,又不能借口生產力落後而不允許先進的政治體製產生和發展。

第二、著眼於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提供理論支持。2005年9月15日,胡錦濤同誌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指出:“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應該以平等開放的精神,維護文明的多樣性”。在人類社會創造的政治實踐中,政治文明、民主政治具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我們主張,世界各種文明、社會製度和發展模式應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鑒,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我們的政治文明建設決不照搬任何國家的製度模式,但是,我們也決不排斥人類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要把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與具體模式分開,大膽借鑒體現現代社會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

第三、著眼於為政治體製創新提供理論支持。江澤民同誌指出:“我們進行體製創新,就是要不斷完善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的各方麵的體製。”當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凸顯,這些矛盾、問題已經超出了經濟體製改革的範圍,同時,經濟製度、經濟秩序、經濟環境等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通過政治建設、政治體製的創新完成和實現。而政治體製的創新必須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最大限度地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責任編輯:孫寶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