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現實篇_第八章 當代中國道德文化發展現狀

第八章 當代中國道德文化發展現狀

當代中國道德文化的發展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同步進行的,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的大背景下,道德文化建設也取得斐然成績,但也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總的來講,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比較突出。

一、當代中國道德文化發展的曆史進程

根據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根據改革開放以來道德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發展正經曆前所未有的大轉型:從神聖理想走向現實主義;從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從“絕對集體主義”走向“新集體主義”;從中華傳統道德走向改革開放新道德。當代中國道德文化發展的曆史進程,大致經曆以下五個階段。

(一)從1978年至1985年,改革開放初期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的恢複階段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誌著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由“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上來,做出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實現了偉大轉折。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掌握政權,很快形成正直、廉潔、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極大推動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可惜的是,由於受到極“左”思想的幹擾,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出現了嚴重挫折,最終導致“**”,社會秩序嚴重破壞,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建設遭受嚴重曲折。改革開放新時期重新開啟道德文化建設新篇章。為了適應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在道德文化建設領域,黨和政府堅持實事求是,正本清源,重新恢複和開展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從1981年開始,“五講、四美、三熱愛”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禮貌月活動在全國火熱開展。改革開放後,道德文化建設開局良好,走向正確軌道。

1978年9月,鄧小平在聽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匯報工作時指出:“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麵貌好一些。”也就是說,人民不但要物質生活好,而且要精神麵貌好,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1979年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大會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科學命題,他說:“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還要“建設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些論述告訴我們,物質文明建設是基礎,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都要抓緊抓好。1980年12月,鄧小平在《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的講話中說道,“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同誌式關係,等等。”“沒有共產主義思想,沒有共產主義道德,怎麽能建設社會主義?”1982年4月,鄧小平在《堅決打擊經濟犯罪活動》的講話中指出,“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四項必要保證,即:第一,體製改革;第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第三,打擊經濟犯罪活動;第四,整頓黨的作風和黨的組織,包括堅持黨的領導,改善黨的領導。”顯然,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四項必要保證”之一。這些論述明確了思想道德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1982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大全麵闡述精神文明建設,並主張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體可劃分為文化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兩個方麵”,並進一步提出精神文明建設的支柱是思想道德建設,這表明我們黨對道德文化建設的認識越發深刻。

在黨的有關道德文化建設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建設實踐活動如火如荼。1981年,以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和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為主要內容的“五講四美”文明禮貌活動在全國開展。1983年,中共中央又提出“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人民”的教育活動,這幾項活動統稱為“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很快,從中央到地方成立“五講四美三熱愛”委員會,專門指導活動的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更加深入廣泛地開展起來。從1981年到1985年,每年3月為“文明禮貌月”,全國各地都因地製宜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道德活動。這一階段,湧現了一生追逐光芒的蔣築英,時代榜樣張海迪。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為主要載體的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從1986年至1991年,全麵改革開放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的曲折發展階段

隨著20世紀80年代“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持續開展,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開局良好。1986年,《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審議通過,標誌著我們黨對精神文明建設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方案,道德文化建設理論取得重大進展,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達到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明確了我國要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適應商品經濟發展需要,道德文化建設提上議事日程。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對精神文明建設作出專門部署,“道德建設”成為文件的關鍵詞,決議指出:“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麵”,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上來,並指出:第一,“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五愛”是道德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第二,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實際出發,在道德建設上,應當肯定分配上的合理差別,鼓勵發揚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發揚顧全大局、誠實守信、互助友愛和扶貧濟困的精神。第三,道德建設要注意層次,要求要區分度,鼓勵先進,照顧多數,先進性與廣泛性要結合。第四,在我們社會的各行各業,都要大力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第五,加強社會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建設,大力弘揚人道主義精神,關愛需要幫助的人,積極開展移風易俗活動,提倡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等問題。《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成為本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1989年,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明確把“認真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努力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獨立自主、艱苦奮鬥的教育,切實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作為“當前要特別注意抓好的四件大事”之一。之後,主要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一是學習江澤民關於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40周年的講話,這篇講話使人們看清了前進的方向。二是學習五四運動71周年的報告,報告的題目是《愛國主義與我國知識分子的使命》,號召知識分子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三是學習《關於社會主義若幹問題學習綱要》,這是麵向廣大幹部群眾進行社會主義教育的教材。1990年,全國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會議重點研究如何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問題,提出要切實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思想和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滲透到各個方麵,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讓人們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同年12月,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強調,“中央和地方都要把精神文明建設納入發展規劃,逐漸增加必要的投入,使之與國家在物質文明建設方麵的投入保持適當的比例”。1991年,中共中央倡導,中宣部組織實施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推動和繁榮精神產品的生產,自1992年起每年進行一次,評選上一年度精神產品中五個方麵的精品佳作。這五個方麵是:一部好的戲劇作品,一部好的電視劇(或電影)作品,一部好的圖書(限社會科學方麵),一部好的理論文章(限社會科學方麵),一首好歌。“五個一工程”的倡導實施,對各地、各單位精神產品生產,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體現“精神文明重在建設”的方針。1991年,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7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牢牢把握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要求,那就是“三個必須,三個不允許”,即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不能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不允許毒害人民、汙染社會和反社會主義的東西泛濫;必須繼承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而又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優秀成果,不允許搞民族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貫徹落實基本要求,全麵提高全民道德素質,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這個階段,道德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加強了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主要載體是諸如博物館、紀念館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主要形式是運用大眾傳媒和榜樣示範,維護了社會穩定,推動了治理整頓。但是,總體而言,道德建設作為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還不夠突出,隻是包含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總體建設當中。

(三)從1992年至2000年,市場經濟條件下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探索的新階段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作為上層建築的道德必然也是由當時的社會經濟所決定。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指出,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這是經濟體製改革目標的曆史性突破。經濟的突破必然帶來道德的巨變,麵對市場經濟的挑戰,黨的十四大就思想道德建設的方針原則、內容、途徑等進行了全麵部署,強調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培養“四有”新人的精神文明建設目標。1993年,在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決定特別強調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以及中國曆史特別是近現代史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教育。1994年1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召開,道德文化建設有了新突破:道德文化建設領域拓寬,要求“開展艱苦奮鬥、勤儉建國教育,職業道德、社會公德教育,基本國情的教育和普及法律基本知識的教育”。強調先進性與廣泛性相結合的原則,“注意區分層次”,同時注意思想教育同行為規範的培養相結合。1994年6月,中央召開了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動員全黨全社會認真實施1993年2月發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要求全麵貫徹教育方針,全麵提高教育質量,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是學校德育的根本任務。1994年8月,中共中央發布《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引導和凝聚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上來,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重點對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創造社會氛圍以及必要的禮儀等作出相應規定。《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拓寬愛國主義教育的渠道,強調群眾實踐活動,著眼建立長遠的教育機製,愛國主義教育取得了重大成果。

本階段,道德文化建設最大的貢獻就是,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於1996年10月召開,會議專門研究製定新形勢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跨世紀的行動綱領,即《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該決議在四方麵為我們黨加強道德文化建設提供行動指南:我們黨第一次明確提出道德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即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展市場經濟,引導人們樹立共同理想和正確的觀念,具有現實針對性和必要性。道德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艱巨、複雜的任務,決議還提出五項階段性任務:一是堅決製止消極腐敗,進一步樹立優良黨風政風。二是堅決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大力培育敬業精神。三是堅決掃除社會醜惡,形成良好社會風尚。四是堅決禁止製造和傳播文化垃圾的行為,初步呈現文化市場繁榮。五是堅決治理好社會治安,創造文明村鎮和文明城市。這是會議之後五年內道德文化建設要著重抓好的階段性任務,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感召力。

此階段,我們黨第一次比較完整地規定了道德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構建了道德規範體係。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基本要求是“五愛”,即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係。這些基本內容按照層次形成道德規範體係。

此階段,我們黨第一次鮮明指出了社會主義義利觀。決議強調要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係,反對小團體主義、本位主義,反對損公肥私、損人利己,“形成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這是對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大量出現的隻顧個人、小團體的本位主義,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的惡劣行徑的徹底否定,也是對那種簡單地、機械地把義與利對立起來、否定個人正當合法物質利益追求、否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錯誤觀點的嚴肅批判,切中時弊,現實針對性非常強。

此階段,我們黨確立了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全會指出,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新倫理道德觀的核心。市場經濟條件下,還要不要“為人民服務”這個道德要求呢?回答自然是肯定的。發展市場經濟要求每個市場主體更加自覺地為人民、為社會服務,在此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這是公有製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當然,對於不同的利益主體,應當充分體現層次性,不能一刀切。“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繼承和發揚了我們黨的革命優良傳統,既體現先進分子的要求,又吸引不同層次的廣大群眾,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氣,充滿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具有鮮明的中國作風。

1996年十四屆六中全會後,全國道德文化的實踐取得長足進展。一是成立道德文化建設組織機構。從中央到地方,相繼成立了各級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道德文化建設。二是群眾性道德文化建設活動掀起新**。“文明村鎮”“文明行業”和“文明城市”等創建活動效果顯著。三是職業道德建設活動惠及百姓,如“青年文明號”活動、“百城萬店無假貨”活動、“社會服務承諾製”活動和各行業的特色道德實踐活動等。四是湧現出先進典型和光輝榜樣,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孔繁森、王啟民、李國安、韓素雲、李素麗等。此外,在1998年特大洪災中抗洪英雄鑄就的抗洪精神,為新時期道德文化建設注入新內涵。

(四)從2001年至2011年,新世紀中國道德文化建設的快速發展階段

21世紀之初,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經濟體製改革,江澤民提出以德治國的基本方略。2001年,江澤民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完整提出“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以德治國”批判繼承中國古代儒家“德治”思想,並提升到了治國方略的高度。他認為,“法治”與“德治”要緊密結合,才符合治國理政的基本規律,才是完善的治國之道。針對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突出道德文化建設作用,增強道德文化建設意識,推動“以德治國”。2001年,《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實施。綱要係統闡述公民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主要內容和方式方法,全麵總結人民群眾在道德實踐中創造的經驗、成果。2002年,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為了實現精神文明建設方麵的目標,突出了道德建設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要意義。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係。這就明確了構建道德體係的具體要求,揭示了構建道德體係的內在規律,反映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而且,十六大強調道德文化建設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在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開展公民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非常必要,非常迫切。在《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印發兩周年之際,經黨中央同意,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決定,從2003年開始,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印發的9月20日定為“公民道德宣傳日”。“公民道德宣傳日”設立後,社會各界都參與道德文化建設,公民道德文化建設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接地氣”,有實效。緊接著,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係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重要內容,突顯誠信在道德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幹意見》,以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名義對新形勢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等方麵作出重要部署,突出學校、家庭、社會活動的道德教育,善於發揮少先隊、共青團的作用,營造有利於未成年人成長的社會氛圍,注重創新形式進行道德實踐。2005年把9月定為“誠信興商宣傳月”,倡導誠信興商、共建和諧社會。突出強調誠信是道德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認為食品安全是衡量道德的一杆秤。

2006年“兩會”期間,胡錦濤提出了社會主義榮辱觀。他在參加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民盟、民進界委員聯組討論時提出,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此後,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成為道德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以形成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的文明風尚,為構建和諧社會夯實道德文化基礎。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2007年,中央文明辦、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評選表彰首批全國道德模範,產生強烈反響。3月,中央文明委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評選表彰全國道德模範工作的決定》。道德模範的評選,推出了吳天祥等一批批道德榜樣,成為人們學習的生動教材,大大推動了道德文化建設。黨的十七大,不但強調核心價值體係建設,而且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基礎上增加“個人品德”的“四德”建設,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為配合做好道德模範選拔工作,2008年,經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批準,中央文明辦秘書組組織中國文明網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專題活動,分別推薦表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五方麵的好人,推動社會形成學習、關愛、崇尚、爭當道德模範的良好風尚。這項活動有利於推動道德文化建設,有利於提升中華道德文化自覺和道德文化自信,有利於提升中國人的幸福指數,有利於支撐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實現偉大民族複興的中國夢提供道德力量。2008年我國發生汶川大地震。在抗震救災過程中,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弘揚了十分崇高的精神。這就是萬眾一心、眾誌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萬眾一心、眾誌成城,體現“團結就是力量”的精神,凝聚起抗震救災的強大合力。不畏艱險、百折不撓,體現了中國人民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英勇氣概。以人為本、尊重科學,體現對人民的關愛、對科學的尊重。“生命高於一切”,盡力搶救了人民生命,運用科技戰勝地震災害。這一年,舉辦了有特色、高水平的北京奧運會,形成了“以為國爭光的愛國精神、艱苦奮鬥的奉獻精神、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奧運精神”。特別是,北京奧運會擁有奧運史上最多的誌願者。他們默默地付出,真誠地微笑,熱情周到地服務。誌願服務是“贈人玫

瑰,手留餘香”,是快樂服務,是提升自我。誌願服務既傳播“學習雷鋒、奉獻他人、提升自己”的誌願理念,又弘揚“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主要內容的誌願精神”。偉大的“誌願精神”與“奧運精神”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促進道德文化發展。另外,2008年中共中央印發了《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2008——2012年工作規劃》,旨在建成懲治和預防腐敗的製度體係,建立拒腐防變教育長效機製,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結合“四德”教育和法製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創建活動。

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中宣部等11部門聯合組織開展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的評選,即感動中國雙百人物的評選。感動中國雙百人物全麵再現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通過這些鮮活的形象,全國人民受到精神和道德的洗禮。新中國60年的實踐證明,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中蘊藏著巨大的愛國熱情和精神動力,即使麵對巨大的困難,也是越挫越勇,凝聚起強大的民族力量。麵對特大的自然災害,麵對揪心的突發事件,中國人民展現出堅強的意誌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擔當起維護祖國根本利益的責任。2009年是愛國主義教育年,2009年也是少先隊成立60周年,胡錦濤向全國少年提出爭當“四好少年”,即熱愛祖國、理想遠大的好少年;勤奮學習、追求上進的好少年;品德優良、團結友愛的好少年;體魄強健、活潑開朗的好少年。為此,爭當“四好少年”,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實踐活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活動以“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學校尊敬師長、在社會奉獻他人”為主題,評選和宣傳了“最美少年”。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品德優良的少年不但是同齡人的榜樣,而且是無數成年人用以修身自省的鏡子。年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百萬空巢老人關愛誌願服務行動”在全國開展,使廣大空巢老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有利於社會的和諧和尊老風尚的形成。

2010年,我國成功舉辦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中央文明委倡導“做文明有禮中國人”,宣傳實踐文明禮儀,提高公民文明素質,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營造文明和諧氛圍。同年,玉樹地震發生,宣傳抗震救災中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凝聚精神力量,成為道德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201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胡錦濤在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於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進行文化創造,共享文化成果。要求全黨同誌“真正做到學以立德、學以增智、學以創業”,“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德才兼備的用人導向”; “隻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隻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 “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忘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等重要論述是道德文化建設,特別是黨員幹部修身、理政的綱領性文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年10月,召開了專門針對文化建設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我們黨加強道德文化建設新的裏程碑。該決定進一步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該決定明確提出要深化政風、行風建設,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堅決反對歪風邪氣,並突出誠信建設。

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是英雄模範層出不窮、文明素養顯著提升、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十年,我國道德文化建設進入快速發展的車道。

(五)從2012年至今,中國道德文化建設的新發展階段

2012年召開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一中全會後,黨中央實現了領導集體的大交接,在改革開放30多年實踐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在十六大以來道德文化建設的基礎上,繼續發展,道德文化建設在新的起點上再出發。

在學雷鋒活動月之際,2012年3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決定,授予郭明義同誌“當代雷鋒”榮譽稱號。這是學雷鋒活動的深入開展,是我國道德文化建設的新進展,是學雷鋒的與時俱進,更加有利於弘揚和踐行雷鋒精神。郭明義是鞍山鋼鐵集團的職工,之前,胡錦濤對他的先進事跡作出批示,稱讚郭明義同誌是助人為樂的道德模範,是新時期學習實踐雷鋒精神的優秀代表。要求大力宣傳和弘揚郭明義同誌的先進事跡和崇高品德,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力量。我國道德文化建設在2012年開局良好,風氣和諧,不斷湧現時代楷模,他們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最美的中國人”。從“最美媽媽”吳菊萍到“最美教師”張麗莉,從“最美戰士”高鐵成到“最美司機”吳斌……他們雖然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美就在身邊,引導著人們崇德向善。

為了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2012年5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根本,發出號召,要求緊緊抓住道德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為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社會環境。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意義重大,是順應民意、回應各方關切的重要舉措;是道德建設的一項新探索,要遵循道德文化建設規律,探索常態化機製,把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中的成功經驗轉化為製度規範和管理規章,促進公民道德文化建設持久深入發展。活動開展以來,各地道德文化建設針對性強,實效性強,取得一定成績,推動形成文明道德風尚。11月,黨的十八大召開,大會對道德文化建設又有新論斷、新思想,要求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倡導24個字: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要求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範常態化。這是黨的十八大對道德文化建設的新的指導方針。2013年2月,中宣部在長沙舉辦第十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總結學雷鋒活動常態化的經驗,尋求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辦法。2013年是毛澤東“向雷鋒同誌學習”題詞發表50周年,學習雷鋒、雷鋒精神研究、誌願服務活動掀起新熱潮。關於雷鋒的主題書籍、電影廣泛傳播,全社會形成一股學雷鋒熱,比如微電影《熱血雷鋒俠》在網絡熱映。4月,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部委啟動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通過評選表彰道德模範,發揮模範的榜樣作用,推動道德文化建設取得新成效。9月,評選表彰結果揭曉,習近平總書記接見54名全國道德模範及265名提名獎獲得者,強調道德模範是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旗幟,要學習宣傳道德模範,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激勵崇德向善、見賢思齊,鼓勵積善成德、明德惟馨,為實現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撐。另外,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拿出專項資金,對生活困難的道德模範進行幫扶。值得一提的是,各種媒體“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成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的新載體。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月,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將“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戰略任務來抓,就全黨全社會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了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給出了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的具體方法和實現路徑,引起強烈反響。2014年2月,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弘揚傳統美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貫穿於社會生活方方麵麵,積極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文化基礎。現在全黨全社會全國人民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一係列活動生動開展,社會文明風尚正在形成。

2013年6月以來,中國共產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主要任務聚焦到作風建設上,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這是對黨員幹部的政治要求,更是道德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道德文化建設,根據新形勢、新變化,與時俱進,推動道德文化建設再上新台階。

二、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取得的成績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道德文化建設的發展進程,總體上,道德文化建設是崇德向善的,通過許多實實在在的努力,推動了道德文化建設的發展,社會文明和諧,公民素質提高。30多年的道德文化建設,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一)科學定位道德文化建設

立足於什麽起點,這是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的首要問題。1979年,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深刻分析當代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指出:一方麵,揭批林彪、“四人幫”的群眾運動已經可以勝利結束。現在重要的是,進一步宣傳和貫徹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方針。但是,另一方麵,有很大困難。由於林彪、“四人幫”十年搗亂所欠下的賬和留下的毒,如果不搞好黨風建設,不恢複黨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就可能出現亂子,使現代化建設起步時就遇到嚴重障礙。因此,鄧小平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講到社會風氣問題時,鄧小平高度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的十多年的社會風氣和青少年處處表現良好的獻身精神和守紀律精神。但又強調過去的十來年中,林彪、“四人幫”的搗亂,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受到了嚴重的損害。為了適應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的需要,鄧小平同誌指出,一定要教育好我們的後一代,搞好我們的社會風氣。

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當代中國仍然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最大的實際,同樣,道德文化建設也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做到科學定位,有效部署,方能取得有效成績。

(二)戰略部署道德文化建設

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根據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的實際和方位,作出正確決策,做好戰略部署。1979年,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對我國道德文化建設作出戰略部署。他強調,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要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恢複和發揚革命傳統,培養和樹立優良的道德風尚。隨後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繼續強調高度的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1980年,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再次突出道德文化建設問題。越是改革開放,越要高度重視、越要身體力行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1980年,中共中央領導人肯定無錫第34中學開展語言、儀表、行為美的審美教育活動,指出:思想、政治和社會風氣上要來一個“五講”。共青團中央對其做了綜合、加工的工作。1981年,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等九個單位聯合倡議開展文明禮貌活動,大興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的“五講四美”之風。此後又與共青團開展的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的“三熱愛”活動相結合,“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迅速開展。鄧小平指出:“一定要堅持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1982年,黨的十二大對精神文明建設作出全麵部署,著重闡述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基本任務和指導方針。

道德文化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因而,道德文化建設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來開展。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強調了道德文化建設的層次性,引導不同覺悟程度的人們一起向上,形成凝聚億萬人民的強大精神力量。1996年,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更全麵地指出了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就是說,道德文化建設主要就是“三個主義”“三德”和“三觀”的教育,不斷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實現共產主義。1997年,專門成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精神文明建設。2001年,中共中央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加強道德文化建設的領導,明確公民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主要內容,突出基層道德文化建設,加強道德文化實踐活動,營造道德文化建設氛圍,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係”的戰略任務。2004年,針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幹意見》,具體指導道德文化建設。2006年,胡錦濤提出社會主義榮辱觀。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突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總體要求之一是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麵發展。

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戰略任務。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全麵深化改革的決定,實現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在政治局集體第13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

(三)道德文化建設實現戰略創新

道德文化建設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為此,道德文化創新要根據改革開放新時代和實踐發展的變化需求,創新道德文化觀念、道德文化規範和道德文化準則。

改革開放以來,道德文化建設實現了戰略創新。

(1)道德文化建設模式創新。改革開放後的道德文化建設總結了改革開放以前的道德文化建設的經驗,汲取了改革開放以前的道德文化建設的教訓,展示出不一樣的道德文化建設新模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到改革開放以前,由於道德文化建設的“破舊立新”性質,我們更加注重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非常重視德育工作,建立和培養起一批專職德育工作隊伍。在建設新道德文化過程中,徹底批判封建倫理道德的愚昧和資本主義道德的腐朽,強調社會主義新道德的先進性。在建設新道德文化過程中,不但重視道德文化建設內容的先進性,而且突出道德文化建設對象的“全民性”,道德文化建設的觸角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和群體,人人參與,全麵提高社會道德水平,保障道德文化建設的社會普遍成效。在建設新道德文化過程中,以各條戰線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道德楷模作為社會榜樣,發揮榜樣示範作用,推動更多的社會成員向他們學習,促進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這些都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但是,這一時期,道德文化建設也存在不足,必須吸取教訓,必須“揚棄”。對照改革開放新時期,有些方麵不能完全適應或者不能適應當今的道德文化建設,因此,必須與時俱進,實現道德文化建設的創新。不足與缺陷主要表現在:道德文化建設有神聖化的傾向,強調道德文化建設內容先進性的基礎上,往往人為拔高道德水準,要求社會的每個成員都是先進分子,而忽視了社會公德的陶冶,不切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道德文化建設的運動化,把革命戰爭時期的道德文化建設某些經驗不當地引入和平建設時期的道德文化建設中,形成了道德文化建設的“運動化”和“口號式”的道德文化建設的形式主義局麵。道德文化建設的政治化,還是革命思維作怪,強調階級鬥爭覺悟是最高道德標準,道德問題往往上綱上線為政治問題,混淆了道德問題與政治問題的區別。道德文化建設資源開發的片麵化,強調革命道德,忽略中華傳統道德資源的開發,完全否定資本主義道德,隻批判不借鑒。

綜合改革開放前的經驗教訓,在道德文化建設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模式創新,主要表現在四方麵。第一,針對道德文化建設神聖化的缺陷,新時期注重實事求是的道德文化建設原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成為人們的共識。我們開始重視道德理論的研究,為道德文化建設提供科學合理的指導原則。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道德文化建設正在走出道德至上的誤區,確立了先進性與廣泛性相結合的道德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中共中央關於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和《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問題的決議》都強調,把先進性的要求同廣泛性的要求結合起來。第二,針對道德文化建設資源開發的片麵性缺陷,新時期注重綜合開發新道德資源。革命道德傳統要繼承和開發,對中華道德文化要善於積極繼承和開掘其中的精華,努力延續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風尚,實現傳統道德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開放的環境中,我們需要積極借鑒一切人類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吸收人類共同的道德資源,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和資源也應當積極借鑒,為我所用,推動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第三,針對道德文化建設“運動化”和“口號式”的缺陷,注重更新道德文化建設的途徑、方法和手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道德文化建設的手段需要實現多樣化、情趣化和現代化。信息時代,我們借助科技力量,注意發揮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力量。第四,針對道德文化建設領域的單一化政治化和“一刀切”的高標準等缺陷,注重拓展道德文化建設空間。過去,由於我們對道德文化建設的層次性認識不夠,學校道德文化建設相對比較發達,社會成人道德文化建設相對薄弱;美德教育得到倡導,公德教育反而忽視;職業道德教育明顯不足。在新時期的道德文化建設中,我們充分區分道德文化建設的層次,夯實道德文化建設的基礎,這個基礎定位在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兩方麵,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

(2)提出“以德治國”方略。“以德治國”的方略,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總結國內外治國經驗的基礎上作出的科學論斷。江澤民指出:國家治理中,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要緊密結合法製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黨的十六大上,我們黨在總結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基本經驗時指出:“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3)實施公民道德建設綱要。2001年9月,中共中央製定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要求抓好公民道德建設,促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緊密結合。頒布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是鄧小平理論與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加強道德文化建設,實施以德治國的重要舉措。配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戰略任務,我國公民道德建設要求所有公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遵循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培養“四有”公民。

(4)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2006年3月,胡錦濤提出社會主義榮辱觀。內容豐富精辟,既覆蓋各個利益群體,又涵蓋社會生活方方麵麵;既與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一脈相承,又是時代精神的匯聚和體現。榮辱觀使人們分清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指導人們堅持什麽、反對什麽,倡導什麽、抵製什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導方針。榮辱觀為人們提供基本規範,踐行榮辱觀,有利於提高公民素質,培育良好道德風尚,創造和諧社會環境,促進社會全麵進步。

(5)把道德建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強調建設社會

主義核心價值體係,這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設上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全會強調了以馬克思主義、共同理想、中國精神和榮辱觀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全會認為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的思想道德基礎,強調弘揚傳統文化,形成符合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道德規範和行為規範。全會強調誠信建設,增強全社會誠實守信意識。“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育文明道德風尚”,顯然是道德文化建設的目標。黨的十八進一步要求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作為建設核心價值體係的重要內容,作為文化強國的重要舉措。

以上五部分內容,都是以前沒有過的,是我國道德文化建設戰略部署的創新。

(四)社會文明風尚正在逐步形成

我們運用唯物史觀,根據生產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標準,在人類曆史進程的動態比較中來評判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總的來看,新中國成立後,確立社會主義製度,中國人民在道德上和精神上獲得了曆史性巨變;改革開放後,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製度,中國人民在道德上和精神上獲得了階段性進步,社會文明風尚正在逐步形成。

社會主義根本製度的確立為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的發展進步,提供了製度保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注入了持續的動力。公有製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社會道德文化建設奠定利益基礎。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倡導和堅持集體主義原則,利益基礎就是建立在公有製基礎上的社會共同利益。消滅私有製決定自私自利道德原則的徹底喪失,這是中國道德文化建設曆史性的大變革。黨的十五大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以來,多種所有製經濟迅速發展,毋庸置疑,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確實存在,而且有了更加頑強的表現。但從社會主流道德來看,集體主義原則,仍然是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的主旋律,這還是源於公有製為主體的基本經濟製度,鞏固了全社會的共同利益。隨著我國基本經濟製度不斷改革完善,既劇烈衝擊著傳統道德觀念,又催生緊跟時代潮流的新道德觀念和新道德規範。人民當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等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的建立,使全社會選擇以人為本和為人民服務作為當代中國社會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社會主義文化製度的建立,使人民群眾通過認識人類曆史發展規律,必將不斷改造人自身並升華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培育出對未來美好社會充滿公平、正義、平等、向善的高尚社會理想與道德理想。中國人民正在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正在實踐馬克思主義精神道德學說,正在建設真善美的新社會和新生活。

同時,建立在社會主義製度基礎上的嶄新道德,為社會的全麵進步,營造良好的道德文化環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因為經濟社會的發展,絕不可能建立在社會道德總體滑坡的基礎之上。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奔小康、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總是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優秀的道德榜樣激勵人。從五四憲法明確提出“五愛”的社會公德規範,到20世紀學習雷鋒和焦裕祿的活動,到改革開放初期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到21世紀的“以德治國”戰略和由執政黨製定的專門部署道德文化建設工作的文件《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到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到黨的十八大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些是我國重視和加強道德文化建設一個個新的裏程碑。社會主流道德觀和主流價值觀積極、進步、向善。人們對社會公德的更高標準,對個人品德的更高準則,對公民道德的更高要求,對社會向善的更緊迫期待,對敗德行為的更嚴厲譴責,都深刻揭示了全社會道德狀況向善前進的大趨勢。

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四德”之外,道德文化建設還涉及經濟道德、公共道德、新聞道德、生態道德等各個領域,道德文化建設領域大大拓展。從雷鋒到郭明義,從焦裕祿到楊善洲,從王進喜到許振超,社會道德榜樣的類別、層次愈加豐富多樣。從普通戰士到平凡個人到人民幹部,從主人翁責任意識到無私奉獻精神到堅守品格到敬業精神等,始終代表著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普通群眾和領導幹部道德風貌的主流。另外,道德理論的發展進步也為道德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指導。實踐證明,我國道德文化建設的發展進步,在總體上是與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同向的,道德文化建設的成就,在特大災害麵前和北京奧運會等重大事件麵前,檢驗了道德文化建設狀況。

(五)公民道德素質正在逐步提高

2001年,中共中央頒布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通過激發公民熱情,民眾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發揮了集體的力量,公民道德建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一是公民道德實踐多元化。針對不同公民群體,公民道德建設分類實施,效果明顯。通過評選表彰社會道德模範,讓更多的人學習道德模範,用感人的先進事跡引領社會道德風尚。2007年以來,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等部委評選表彰了四屆全國道德模範,有力促進了公民道德建設深入發展,形成學習道德模範、崇尚道德模範、爭當道德模範的濃厚氛圍。針對青少年特點,創新方式探索青少年道德教育。青少年容易接受新事物,我們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青少年道德文化建設。比如全國道德模範郭明義自從開通微博後,人氣飆升,微博等新媒體成為青少年踐行道德的新載體。青少年好動好表現,我們采取多種活動參與的方式提升小公民的道德情感,培養小公民的道德認知,比如,舉辦“最美少年”評比、“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活動,有力促進了青少年成長,讓青少年養成“在家孝敬父母、在學校尊敬師長、在社會奉獻他人”的美德。針對我國農村實際和農民的特點,通過惠民工程,提升農民思想文化素質。農村人口多,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文化娛樂活動少,因此,增設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下鄉促進農村人口的道德建設已經成為共識。新聞廣播戶戶通、農家書屋、中央電視台“心連心”以及地方傳統項目等都是有效途徑和方式。

針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特點,21世紀之初,黨中央開展“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三講”教育,使廣大領導幹部不但接受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教育,而且提升了黨員幹部的黨性修養,加強了領導幹部隊伍的道德文化建設。黨的十六大之後,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開展了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並取得積極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求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於部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係群眾的八項規定,反對“四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踐行“為民、務實、清廉”理念。黨和國家曆屆領導人親曆親為,從嚴治黨,發揮黨員幹部的躬身垂範的作用,以黨風促政風促民風,引領公民道德建設。

二是公民道德意識增強。公民道德意識是指公民在道德實踐中形成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誌、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論體係的總和,即人們共同承認和遵守的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市場主體參與人的許多公民,有著多元化、世俗化的價值觀,功利化趨勢明顯,誠信意識缺失。一些公民缺乏公德意識,言行不一,缺乏政治信念和社會責任感;一些年輕公民情感脆弱,不能正確對待失敗與挫折等。麵對市場經濟的衝擊,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從實際出發,正確引導公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公民的主體意識而不是自私意識,競爭意識而不是攻擊意識,公正意識而不是弄虛作假,引導公民正確對待個人、集體與國家的關係,培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意識,形成新型集體主義。增強公民道德自律意識,培養公民的道德情感,提高人們的榮辱觀念,使之轉化為行為規範。通過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公民有了愛國情感、社會主義信念、團隊合作精神等,通過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就有了宏偉的價值目標、明確的價值取向和正確的價值準則。

現代公民意識最核心的理念是公民的主體性與主體性的解放,也就是公民爭取維護自身權益的強烈意識,公民對於權益的關注、尊重與維護。對於正在發展中的中國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逐步完善促使公民意識的不斷提升。隨著道德文化的迅速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完善與發展,公民的國家主人翁責任感、使命感和權利義務觀等意識正逐步增強。

三是公民道德素質總體提升。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方麵取得巨大進步,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逐年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總體提升。當國家麵臨特大自然災害時,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誌成城,表現出空前團結共患難的精神。在汶川特大地震等幾次災難中,中國人民的自覺表現,贏得了抗震救災的勝利,也贏得了世界的關注。當我國舉辦北京奧運會等國際賽事時,中國人的那種拚搏精神、誌願精神在世界奧運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當進行一屆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時,展現著中國公民道德形象,引領著社會道德風尚,也為公民道德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思路。被譽為“新時期的雷鋒”的郭明義就是一個道德模範典型,他通過微博發起公益善舉,他的微博成為新時期雷鋒精神傳遞的陣營,書寫著無數的感人故事。目前,郭明義愛心團隊遍布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有170餘支隊伍,注冊誌願者達到6萬多名,參加活動的誌願者遍布全國,並且每天都有誌願者加入。在模範們的帶動下,社會各界各行業湧現出了大量的好人好事,促進了我國公民整體道德素質的提高。

三、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存在的不足

相對於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的深刻變革,當代中國道德文化的發展還不夠,道德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還很不協調。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向道德文化建設提出更高要求,沒有道德文化的發展,市場經濟舉步維艱。根據市場經濟的需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們要正視當前我國道德文化建設的嚴重不足,對症下藥,辨病論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完善與發展,推動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我國社會道德問題和道德文化建設的不足

總體上,我國社會存在的道德問題,主要易發和表現於某些時間節點、領域和人群,呈現道德文化建設的功利化、形式化、知識化、片麵化等缺點。第一,道德問題主要易發和表現於某些時間節點。改革開放以來,新事物層出不窮,新舊道德規範可能出現衝突,接著就是舊規範失效,新規範尚未建立。我國道德領域出現問題易發和表現於改革發展的節點時期,比如,剛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時,很多現有的道德規範,不能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但是新的道德規範還沒有建成,於是無所適從,道德問題就產生了。剛實行市場經濟體製之時,多數人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還沒有認識,反而把它的弊端放大了,調整市場經濟的道德規範還來不及建立,道德問題就產生了。第二,道德問題主要易發和表現於某些領域。與市場經濟有關,容易唯利是圖,導致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誠信缺失;容易發生權錢交易,導致腐敗、脫離人民、失去黨性和失職讀職。由於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現有道德難以適應所調節的社會關係和社會人群,社會公共道德領域,問題易發頻發。第三,道德問題主要易發和表現於某些人群。官員人群的道德缺失,即弄權謀私、陽奉陰違、欺上瞞下、錢權交易、奢侈揮霍、貪圖享樂、貪汙腐化等。官德敗壞,危害最大、影響最大。企業和商人道德缺失,即誠信缺失、製假販假、招搖詐騙、高價宰客、怠慢“上帝”等。文化名人道德缺失,即沽名釣譽、恬不知恥、抄襲剽竊、生活糜爛、低俗炒作等。公民道德缺失,即不守公德、賣淫嫖娼、見危不救、拐賣婦女兒童、以怨報德等。盡管敗德形象隻發生在局部和少數成員中,但是絕大多數民眾是無法容忍的,因此,多數人認為道德出現滑坡。

當前我國社會道德文化建設存在不足,呈現三個特點。

第一,道德文化建設的功利化。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這為道德文化建設帶來新機遇。但與此同時,有些人錯誤地認為,道德文化建設不能帶來實際利益,是可有可無的,無所謂,隻要經濟發展了,一切問題就好辦了。這就是“道德無用論”,持這種觀點的人錯誤地認為,搞市場經濟是建立在人自私的基礎上,市場經濟與道德文化,特別是與集體主義原則格格不入。市場經濟隻能講法治,不能講德治。“道德無用論”的直接後果,就是沒有必要進行道德文化建設,人為降低個人道德修養的要求。而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已經超出了經濟生活領域,功利化蔓延到道德文化建設等領域。對於經濟單位,沒有興趣去抓不能直接創造經濟效益的道德建設;對於學校,在應試教育體製下,單純追求升學率或就業率的教育目標讓學校某些領導和老師認為德育可有可無;對於領導幹部,首先要抓看得見的政績,至於道德教育、文化建設就不願意下大力氣,因為在他的任期很難看到現實政績;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道德修養在生存壓力和物欲的驅使下顯得蒼白無力。總之,隻顧眼前、隻看實用,道德文化建設功利化。

第二,道德文化建設的形式化。毛澤東在分析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缺點時指出:那時的許多領導人物使用形式主義的方法,沒有曆史唯物主義的批判精神,所謂壞就是絕對的壞,一切皆壞;所謂好就是絕對的好,一切皆好。這種方法,影響了運動的發展。改革開放後,人們在重建道德時,要繼承傳統文化,本是無可厚非。但由於對時代的深刻變革與弘揚傳統文化關係的認識存在偏差,出現了形式主義做法,一定程度上損害了道德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一些人認為,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經”書,其中言說的道理是“天經地義”的。因此,有定儒教為國教、用經典教育替代各種社會科學教育等各種聲音,客觀上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播。但由於使用形式主義的方法,沒有根據道德文化建設的時代性需求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給道德文化建設造成不利影響。我們應當“全麵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體學習時也強調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要有所辨別和選擇,做到“古為今用”。他認為應當賦予傳統文化的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重要源泉。既要繼承,又要創造性地發展,重點是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因此,克服形式主義方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才能真正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第三,道德文化建設的知識化。目前道德文化建設,尤其是學校道德教育,沒有充分認識到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實踐的理念和特點。理論與實踐要相結合,知行要統一,這是基本原則。因此,要掌握道德文化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基本環節,改進道德文化教育方式方法,全麵提高道德文化教育的實效性。

第四,道德文化建設的片麵化。法治是剛性治理,效果顯著,德治相對較“虛”,從而忽視德治在調節市場經濟過程中法治所沒有的獨特作用,因此,割裂法治與德治的有機聯係,道德文化建設必將出現另一種錯誤傾向,被邊緣、被片麵。改革開放後,人們渴望法治和民主。渴望之切,難免走至極端,那就是隻認可法治,將法治視為國家治理的唯一選擇。用法製建設來取代道德建設,道德建設失去應有的地位和作用,還談何道德文化建設?法治和德治,各有其功能和特點,國家治理應當法治與德治相結合,譬如一體兩翼,相輔相成,不能偏廢。

(二)我國公民道德問題和道德文化建設的不足

總體上,我國公民道德問題,主要表現為道德失範、道德評判標準模糊、道德環境惡劣。

一是我國公民道德失範涉及社會各行業、各領域。2011年《遼寧日報》推出“當今中國主流道德判斷”係列報道,記者梳理歸納出公眾最痛恨的道德失範行為7類:人心冷漠,見死不救排在第一位,小悅悅案例觸動公眾的道德底線;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和醫患矛盾問題分別排列為第二位和第三位;後麵四位排序分別為不孝敬父母、利用他人善良騙取錢財、公民缺少文明意識和當“小三”傍大款、傍富婆。此報道雖然隻是《遼寧日報》的調查結果,但具有普遍性。

二是由於社會深刻變革,道德深刻轉型,我國公民道德評判標準模糊。道德本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行為準則規範。社會主流的、正直的價值取向是判斷道德及其行為正當與否的標準。道德是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決定,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同時也受特定時代的社會輿論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由“單位人”轉變成“社會人”,這樣對公民個人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不但要有良好的個人品德,還要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同時,傳統的道德標準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新時代,而外來的多元道德標準衝擊著人們的道德評判標準。

公民道德實踐迫切需要主流的道德評判標準與價值尺度。隨著公民道德意識的增強、主體意識的提高,每個公民參與活動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道德評判標準,但是由於中國古代道德、西方國家禮儀,當代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對道德的反省之間產生激烈的碰撞,公民道德評判標準變得模糊起來。運動員周洋榮獲金牌後發表感言,說“拿了金牌以後會改變很多,更有信心,也可以讓我爸我媽生活得更好一點”。但是有領導指出,沒有首先感謝國家,有些不妥。於是引起了“感謝門”的道德評判討論。老人倒地,到底扶還是不扶?以前不是問題,現在都變成了問題。

三是由於道德評判標準的模糊,公民道德環境相對惡劣。江蘇司機救倒地老人反被老人子女誣告撞人,後有攝像監控才確認為救人好人。可是天津司機因為攙扶老人被告,撞人救人各執一詞,無法取證,法院審判賠償10萬元,彭宇案再版,徹底擊潰公民道德底線。這樣的道德環境,看你還救不救老人?道德環境惡劣還表現在社會誠信體係遭到嚴重破壞,政府的公信力迅速下降。由於誠信缺失、公信力下降,違反道德的行為成本過低,風險過低,助長了這些違反道德的行為。但是,如果任其自由蔓延,就會大大損害群眾利益,影響社會公平公正,阻礙社會文明進步。道德環境惡劣,傷害公民道德情感,公民道德文化建設就難以順利推進。

公民道德問題的出現,原因在於公民道德建設存在幾方麵的不足,包括道德文化建設滯後、道德文化建設動力不足、道德文化建設體製機製不完善、輿論引導不夠等。第一,公民道德文化建設滯後。我國公民道德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是同向的,但沒有同步,明顯滯後。傳統的舊道德長久地指導人們,而現代新道德要轉化為公民的言行準則,將是一項長期、艱巨、複雜的任務。第二,公民道德文化建設動力不足。雖然我國實行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政治製度,但是公民的權利由於受到條件的製約,享受還不充分,在建設公民社會過程中,動力還不足。這個條件的製約來源於中國傳統道德重身份、按等級等觀念的影響,來源於現代新道德不成形,公民社會發育不完全等方麵的影響。因此,公民社會發育不充分,公民道德建設動力明顯不足。第三,道德文化建設體製機製不完善。道德問題反映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體製機製問題。官德問題反映監督製約機製跟不上形勢的需要,誠信缺失反映的是信用體係的缺失,公德失範是社會控製和約束體係的弱化,仇官仇富是社會分配製度期待完善。道德文化建設自身沒有具體的規範要求、具體的目標體係等相關製度的支撐。第四,輿論引導不夠。新聞輿論就是要尋找“人咬狗”的事,為了吸引大眾的眼球,炒作放大事實,提高點擊率,甚至製造假新聞。所以一例敗德的突發事件,會持續深度地追蹤報道,道德“滑坡”的輿論鋪天蓋地地傳播開去。“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裏。”因此,要加強社會輿論和教育的引導,激勵和引導公民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