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現實篇_第九章 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的實現路徑

第九章 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的實現路徑

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全麵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一個社會道德的進步是一個曆史和現實的過程。當前,中國社會處於深刻轉型之中,社會大變革使原有的價值體係受到多元文化的強烈衝擊,出現社會成員價值取向多元化和利益訴求多樣化的趨勢,各種被沉澱的因素和被喚醒的欲望都空前地活躍起來,各個階層和各種社會力量都在為自己的訴求而尋找合理性的依據和發展空間。這些都決定了加強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內容建設,加強人民群眾為主體的道德文化教育,發揮官員道德建設的引領作用等,是進一步提高當代中國道德文化建設的有效路徑。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內容建設

中華民族的複興,取決於中華民族核心價值的加強。當代中國正處於“現代化運動與中華文明複興”“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民族國家與全球化趨勢”這三大張力之中。這三大張力根本規定了當代中國社會的境況,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中國社會的未來發展方向。為此,要明確中國在人類進程中的位置,把握中國發展的趨勢,厘清中國問題的複雜性,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

(一)核心價值觀對公民道德建設的意義

1.核心價值觀引領公民道德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論述“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時旗幟鮮明地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深化與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必然需要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和指導。為什麽公民道德建設需要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核心價值觀為什麽能引領公民道德建設?核心價值觀怎樣引領公民道德建設?這些基本問題亟須做出正確的回答,才能正確理解核心價值觀對公民道德建設的引領作用。

為什麽公民道德建設需要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因為隻有核心價值觀引導,才能保證公民道德建設的正確方向,公民道德建設才能取得更為顯著的成效。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次的核心價值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麵的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則是個人層次的核心價值觀。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於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人的自由全麵發展。我國市場經濟改革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多種利益主體紛紛登場,反映到文化上,也出現多元化。特別是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各種思想、觀念在社會中得以廣泛傳播。總體上,我國社會文化主流是積極、向上、健康、進步的,但也夾雜著不和諧的因素,甚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背離。培育公民個體的核心價值觀,形成統一的理想信念,以引領社會思潮和社會道德實踐,創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前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然對公民道德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

核心價值觀為什麽能引領公民道德建設?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第一,核心價值觀是國家層麵的倫理規範。“國家倫理是由黨和國家倡導、提出的,它經過了思想家、理論家的總結、概括,是一種係統化、理論化的道德意識形態,其根本的內容是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核心價值觀就是從國家倫理層麵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體係和倫理精神,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的價值訴求和目標指向。第二,核心價值觀本身是行為規範。對於一個社會而言,“文明秩序的建立和維護離不開對文明規範體係的加強”,“在文明先進的社會主義社會裏,是非、善惡、義利、榮辱、美醜、正邪等價值標準不容混淆,堅持什麽,反對什麽,倡導什麽,都必須旗幟鮮明”。社會價值觀是“人們關於社會關係的‘是非判斷’……它集中體現為社會‘綱常’,也就是埋藏在我們意識深處的‘社會行為標準’”。因此,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引領著公民道德建設。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增加了公民對社會的認同感,規範了公民的日常行為準則,培養了公民的道德品質。第三,核心價值觀堅持“以人為本”,這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上要反映社會主義,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終極價值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麵發展”,而“人的自由全麵發展”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公民道德建設著眼於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表現。

核心價值觀怎樣引領公民道德建設?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屬性,是公民道德建設的指導方針。核心價值觀主要在公民道德建設的主體、 目標、內容、方式等方麵實行了正確引領和有效推進。第一,核心價值觀引領公民堅持道德建設的主體地位。當代中國公民道德建設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實現個體利益與社會共同利益的共進來更好地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個體利益”。③因此,公民道德建設的主體必然是全體公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更加突顯人民群眾在公民道德建設事業中的主體地位。隻有堅持群眾路線,全體公民在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才能真正搞好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首先,反映社會主義本質的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是人民自己當家做主,根本上克服以往階級社會公民道德建設主體與對象不一致的嚴重缺陷,在引領公民道德建設方麵強調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社會道德與公民個人利益的有機統一。其次是堅持以人為本,善於發揮全體公民的智慧和力量,讓全體公民不斷創造、體驗形式多樣的道德實踐活動,並從中實現自我教育與自我提升。最後是保證共建共享,公民道德建設的目的就是惠及百姓,讓全體公民都成為道德建設成果的受益者,這樣全體公民素質提高,社會安定和諧、人民生活幸福。第二,核心價值觀引領公民賦予社會責任感。當代中國公民責任意識匱乏,突出地表現為“精神支柱方麵的拜金主義和責任意識的弱化;凝聚力方麵的離心離德和責任意識的逆反;文明秩序方麵的道德虛無和責任意識的逃避;個人生活方麵的享樂主義和責任意識的遠離;存在意識方麵的人情冷漠和責任意識的疲軟”。因此,培養公民責任心,就成為公民道德建設的直接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更為明確地要求每一個公民都具有道德責任意識,也就是熱愛祖國、敬重職業、為人誠信、與人友善。第三,核心價值觀拓展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但體現了黨的基本主張及國家發展目標,反映了中國人民尋求民族複興的心聲和願景,而且引領現代文明走向人類共同價值準則和理想社會目標,更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核心價值理念。在以前強調公民的公共道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基礎上,突出“個人品德建設”,正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公民個人應當樹立的基本價值追求和應當遵循的根本道德準則,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為的本質屬性。第四,核心價值觀創新道德踐行方式。國家倫理的目的“在於內化為公民內心的道德,成為他們現實的道德實踐活動,成為他們道德生活的對象化”。意思就是核心價值觀強調規範轉化為公民內在美德,由其主動踐行的一麵。這就要求道德建設把偏重“灌輸”的道德教化轉向公民內在道德自覺的培育,這是核心價值觀引導下公民道德建設方式的一種創新。

2.核心價值觀推動公民道德建設

從黨的十八大的“三個倡導”,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公民個人道德生活價值觀,從而有效推動公民道德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指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價值追求,更是公民道德生活的價值追求,公民道德生活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是指導公民道德生活的標尺和基礎,有利於公民對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價值追求的貼心感受,有利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全體公民的社會生活實踐相結合,進而推進滿足公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和道德生活的需要,有利於全體公民道德素質和思想素養的提高。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踐行,使全體公民對祖國充滿赤子之情,對職業表達敬重之義,對社會和周邊的人一片真誠和友善,良好社會風尚就會逐漸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觀才會落實,祖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目標才能實現。如果不從全體公民的道德生活實際出發,不從全體公民的日常小事出發,就很有可能陷入“道德言語上的巨人,行為活動中的矮子”的尷尬困局,就很難發揮公民道德生活價值觀的規範和指導作用,很難打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基礎。公民道德建設既需要核心價值觀的高屋建瓴式的引領,又需要核心價值觀的實事求是的推動。正如沈壯海所指出:“作為美好的價值目標,展現著人們為之奮鬥的前景與指向,激勵著人們奮勇前行;作為基本的價值尺度,為人們提供了衡量各項建設事業得失成敗的重要依據,引導著社會的發展航向;作為明確的價值規範,確立了黨和國家、全體社會成員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一起全麵構成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係,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完整和全麵。黨的十八大強調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這就表明公民的道德生活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成層次,和國家、社會層次的價值觀一樣,都要為意識形態工作服務,都要體現社會主義的特性,這也是公民道德生活價值觀的內在規定性。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核心價值觀,必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極大發展,必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極大發展。黨的十八大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裏的愛國當然是特指要愛社會主義的當代中國;敬業就是要充滿對職業的深情,為人民服務的深情,把自我實現和國家發展相結合;誠信就是建立公有製基礎上,有著共同利益的誠實守信;友善也是特指中國消滅剝削階級的情況下,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民大眾之間的友愛、善良。這跟資本主義國家所宣揚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價值觀是不同的。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公民道德生活價值觀,公民道德生活價值觀與國家、社會的價值觀共同組成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道德價值學說與中國社會發展實際,特別是與公民道德建設實際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公民道德生活價值觀關係的理論指南,為怎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明了正確方向、夯實了道德生活基礎,有效推動著公民道德建設。

3.核心價值觀開啟公民道德建設新篇章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中華民族的偉大鑄魂工程,必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增強我國文化建設的自信、統一全國人民的思想、抵製資產階級腐朽道德的侵蝕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必將開啟當代中國公民道德建設的新篇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上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包容了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概括和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本質,具有強大的理論和道義力量;形式上提煉得既科學準確,又通俗簡明,易於走近群眾、引領群眾,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形成更加廣泛的價值共識。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我國文化建設的自信。當前,世界正處於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多元文化並存、主流與非主流意識形態相互交織。這樣的社會條件下搞文化建設特別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和整合多種社會思潮以及多元文化。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有了核心價值觀,文化建設就有了正確方向,有利於文化自身的和諧。有了核心價值觀,能夠幫助我們充分認識中國文化的獨特優勢和發展前景,進一步堅定民族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一全國人民的思想。共同的思想基礎是一個黨、國家、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前提。沒有共同的思想基礎,黨就會垮台、國家就會分裂、社會就會混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揭示了當前全國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符合全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必將得到全國人民的認同和支持,必將推動全黨全社會更加自覺地維護我們共同的思想基礎。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抵製資產階級腐朽道德的侵蝕。經濟全球化、信息社會化,不同價值觀在交流、碰撞和交鋒,這將關係到國家的生存發展和治亂興衰。隻有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才能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有效抵製資產階級腐朽道德的侵蝕,維護我國文化安全,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曆史和實踐都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核心價值觀的引領,離不開價值信仰的追求。我們應當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自信,統一思想,凝神聚力,攻堅克難,為建成全麵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曆了一場偉大的變革,在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時,自身積累的矛盾也開始突顯。與此同時,世界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如此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決定了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輿論引導力建設既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麵臨著空前嚴峻的挑戰。

1.新時期新階段的複雜國際背景帶來一係列的機遇和挑戰

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各種傳播媒介得到廣泛運用,加快了思想文化的傳播與交流。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冷戰時代的結束,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主題,國際政治由兩強爭霸演化為多元化格局。而以信息技術發展為代表的新的技術革命最終促成了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我們國家正是適時抓住了這一機遇,打開國門,推進改革開放,努力使世界了解中國,使中國走向世界。中國現在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位,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對外交流空前活躍,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這就為我們的輿論引導力宣傳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在認識和把握這些機遇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所麵臨的嚴峻挑戰。一方麵,國際風雲變幻,世界並不太平,西方國家中反華勢力對我國“西化”“分化”的圖謀並沒有改變,國際間的政治鬥爭越來越集中、越來越敏銳地表現為新聞戰、宣傳戰。如何提升中國在國際輿論中的話語權,樹立中國在國際輿論中的良好形象和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都是我們麵臨的新問題。另一方麵,隨著國際互聯網的普及,輿論引導力正麵臨新的挑戰。現在國際互聯網已經成為與報紙、廣播、電視並列的“第四媒體”,並且在我國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較2012年底增加2656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4.1%,較2012年底提升2%。網絡新聞傳播速度更快、範圍更廣,傳播和儲存都極其便捷。由於國際通信衛星和互聯網的出現,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國家、不同社會製度下的人們之間新聞信息的傳播和思想文化的滲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難以遏製。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並認真采取對策迎接這一挑戰,鞏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主流陣地。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實踐帶來一係列的機遇和挑戰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指導下,保持了國家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就為我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大環境,也提供了無比豐富、無比生動的新聞宣傳資源。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急劇增長,從而拉動了輿論媒介的迅猛發展。據統計,2009年,全國現有公開發行的報紙1937種,期刊9851種。如今,讀報紙、聽廣播、看電視已經成了很多人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央黨報黨刊和廣播電視在人民的精神生活中產生著重大的影響。

從國內麵臨的挑戰來看,中國已經進入“矛盾突顯期”,國內輿論環境更加多變。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標準、價值取向、精神需求都發生著劇烈的新舊碰撞,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在“矛盾突顯期”,國內輿論環境更為複雜,與幹部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住房、教育、醫療等成為社會的主要熱點。經濟發展帶來了人們價值觀多元化,包括利益群體的多元化、話語體係的多元化、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更加艱巨。這就需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輿論引導化解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並擴大它的影響,不斷地針對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努力加強輿論引導力建設,才能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在全社會的文化影響力,引領全國的現代化建設。

(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實現路徑

價值觀是一種精神現象,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價值觀也反作用於一定社會生產方式,製約和主導著人們的社會行為。當代中國正處於轉型和變革時期,因此,當代中國的價值觀需要根據社會的變化重建。隻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才能逐漸加強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中國特色的核心價值觀。為此,我們要針對現實問題,多管齊下,切實加強核心價值觀建設。

1.實現認知轉變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前提

處理和認識價值觀問題,首先需要完成價值認知的轉變,也就是要正視多元價值並存的事實,形成理性的、寬容的認知態度,從而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認識論基礎。

第一,以寬容的心態正視價值觀多樣並存的事實。當前我國的經濟體製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導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在我國普通大眾心中,對社會製度的價值判斷趨於淡化,而實用主義增強,客觀存在的各種社會思潮在當代中國的影響正在擴大,思想的多樣性很容易造成思想的混亂。麵對多樣化的價值觀,采取堵塞、壓製和人為消滅的辦法都是不可取的方法。曆史已經證明:我們“‘百家爭鳴’,乃有戰國的文化繁榮;‘獨尊儒術’便有劉漢以後的文化衰頹;大唐對異域文化的兼收並蓄,遂有盛唐文明輝耀千古;清朝在外來文明的閉關自守,終致近代中國的積貧積弱”。因此,寬容一般價值觀念的差異性存在就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和顯著進步。寬容並不是放任自流、無條件調和,而是在尊重差異中擴大社會認同,在包容多樣中增進思想共識。寬容一般價值觀的差異性是核心價值發揮引領作用的前提,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

第二,在尊重差異性、包容多樣性中尋求社會的價值共識。一個國家無論信仰何種宗教,采用何種製度,社會的價值共識都是不可或缺的。隻有擁有這些共識,社會才能凝聚強大合力,推動科學發展。當代中國,人們在更高層次上達成共識,對改革開放、黨的領導、祖國統一、國家與民族的歸屬感都有共識。

第三,處理多樣性價值選擇與主導性價值認同的關係。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不同的利益主體,不同的利益主體必然要求價值選擇的多樣化。多樣性價值選擇是社會生動活潑、充滿活力的體現,有利於思想文化的繁榮和進步,有利於核心價值觀的加強和發展。主導性價值認同能夠增強社會成員的歸屬感和向心力,促進社會的團結和穩定。如何處理多樣性價值選擇與主導性價值認同的關係?多樣性價值選擇為主導性價值認同提供豐富的思想文化資源,正是對多樣價值觀先進部分的吸收和借鑒,才使主導性價值認同視野更開闊,內容更豐富,更加具有高屋建瓴的引領作用。同時,多樣性價值選擇具有盲目性和無序性,彼此之間存在矛盾和衝突,隻有在主導性價值認同的引導下,才能優勢互補,和諧共生。因此,在多樣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才是處理多樣性價值選擇與主導性價值認同辯證關係的應有心態和氣度。

2.大力宣傳引導以營造認同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輿論環境

“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環境造成的,那就必須使環境成為合乎人性的環境。”既然環境對人的性格、對價值觀的培育有重要影響作用,那麽就應該培育和營造有利於每一個人的價值觀認同的社會輿論環境。

第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確保輿論導向正確。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成果武裝人民的頭腦。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有利於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製度的蓬勃發展,有利於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的安定團結。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體係,隻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把握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正確認識社會思想意識中的多樣性,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才能明辨是非,堅定方向。因為馬克思主義是曆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的國史已經證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唯一正確選擇。

第二,要加強良好社會文化氛圍,形成價值共識。加強良好社會文化氛圍,有利於營造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輿論環境。文化環境、文化載體、文化資源等都是構成文化氛圍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良好的文化氛圍,首先要布置好人們日常生活領域具體的文化環境。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是,要監管好電視、網絡、媒體、書籍、報紙、商業廣告等文化載體,加強它們的社會責任感、社會使命感。再次,要科學吸取和改造中外優秀文化資源,尤其是要大力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優秀資源,並促進其大眾化、時代化、生活化。

第三,要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傳播正能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我國,人們普遍認同的榜樣對社會大眾具有典型示範作用。美國著名道德發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指出:“從道德認知發展來看,道德的內化不是自我之外的東西向內在之物簡單的轉移或內化。而是由‘外’向‘內’的同化依賴外部規範的結構重組以及同化這些規範的自我的結構重組。”榜樣的模仿對道德發展的“由‘外’向‘內’的同化”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央電視台推出的“尋找最美孝心少年”等評獎活動就是為社會樹立學習的榜樣。好榜樣的樹立,以及好榜樣的模仿,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一個重要條件。

3.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以加強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基礎

根據唯物主義原理有了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政治進步以及人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才有基礎。

第一,發達的市場經濟為加強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奠定經濟基礎。馬克思指出:“每一曆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和精神的曆史基礎。”當前,我國市場經濟體製初步建立,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已經確立。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為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建立奠定物質基礎和經濟保障。隻有物質生活達到一定的水平,人們才會思考人生價值的問題。市場經濟釋放了被計劃經濟所壓抑的創造性和工作熱情,人的主體性得以發揮,人與人的平等關係得以形成。總之,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製度相結合就要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堅持按勞分配、堅持共同富裕,在意識形態領域,就要求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思想。

第二,社會公正是加強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現實基礎。當前社會存在不公的現象比比皆是,社會不公造成了對黨和政府的信任缺失,對改革開放失去信心。社會不公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因此,要實現社會公正就必須深化政治體製改革。社會生活是否公正直接影響到核心價值觀的加強。

第三,公民受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加強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條件。如果說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那麽文化的傳承過程也就是價值觀加強的過程。文化靠教育傳承,教育水平的提高必然帶來人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在我國,“上學難”“上學貴”的教育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還有待於艱辛的努力和探索。

4.完善政策法規,提供加強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保證

“任何社會要使其主流價值理念得到廣泛認同並保持穩定性、持續性,都必須通過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對核心價值的基本精神加以規約和體現。”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建構必須要有政策法規的支持和保證。隻有國家政策法規的保駕護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才能順利進行。

我國政策的製定和執行,一定要與我國核心價值觀保持一致。這樣的政策調控就會大大支持人們主動接受核心價值觀。反之,核心價值觀就很難被人民群眾認同接受。譬如,在今天,不關注農民的利益、老人的權益、職工的收益,“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一句空話。我們要利用政策對人們的價值取向進行調控,引導人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製定的政策就必須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導向,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在加強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為了發揮法治的重要作用,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注重自主、競爭、平等、公正、誠信等觀念,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也是法治理念的重要體現。因此,我們可以把有關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5.設計好製度,實踐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

製度有價值取向,設計有利於核心價值觀實現的製度可以激勵積極的價值觀和行為、約束消極的價值觀和行為。因此,要設計好的製度有效支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為了設計好的製度,必須注重對製度進行倫理設計和倫理評價。第一,製度自身應體現權利和義務的對等性。個人、社會和國家之間的權利和義務要對等,核心價值觀要求每個公民要承擔社會、國家的責任。製度設計上,當然也要規定社會、國家賦予公民的權利,因為權利與義務互為存在的前提。如果設計的製度一味強調公民責任,忽視公民權利,說明製度不利於核心價值觀的加強,核心價值觀很難深入人心。第二,製度設計反映在社會分配上,一定要體現公平。核心價值觀充分肯定勞動價值,分配製度應該突出對

勞動的尊重。如果勞動價值被低估,熱愛勞動這樣的價值觀很難加強。第三,製度設計反映在社會和諧上,應強調維護社會正義。針對官員腐敗、幹群關係緊張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我們在製度設計時應充分體現社會正義,盡快建立起剛性的行政倫理製度以實現對官員道德的有效約束。

6.建立健全機製,形成加強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長效機製

建立健全社會教育、輿論引導、社會獎懲、政策調控、利益調節和道德約束等體製機製,形成加強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長效機製。

第一,建立健全社會教育機製。“教育,尤其是健全的教育,能夠為某種普遍價值理念和倫理規範的主體內化提供並建立較為廣泛具體而持續有效的傳播方式、解釋資源、知識和智力支持、接受機製。這種傳播、解釋、接受的科學教化機製及其優越效率,是任何其他文化形式所難以媲美的。”加強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必須重視教育的這種社會功能,而且要善於改進教育與宣傳的方式:借鑒大眾文化的價值觀宣傳形式,淡化顯性宣傳、采取隱性傳播,教育與宣傳的話語主體向知識精英轉換,更權威更可信。

第二,建立健全社會獎懲機製。通過社會獎懲使人們從切身利益中深切感受到核心價值觀倡導什麽、反對什麽,什麽是真善美、什麽是假惡醜,從而督促人們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規範、校正自己的行為。

第三,建立健全利益調節機製。利益決定取舍,利益追求構成了人們價值取向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正處在轉型期,各種利益群體交錯,社會利益結構發生著深刻變化,利益矛盾日趨緊張。因此,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調節機製,確保核心價值觀的實現。

第四,建立健全道德約束機製。一是道德輿論引導。表彰真善美等道德行為,批評假惡醜等不道德行為,在全社會營造一個良好的道德輿論氛圍,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理論變為現實、由抽象化為具體。二是道德評價導向。通過道德楷模的評選,大眾很清楚核心價值觀在倡導什麽,在宣傳什麽,從而引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三是道德利益導向。以利益為手段進行道德引導,使人們達到道德認同,是道德利益導向的重要功能。四是道德調控。道德調控既是一種外在規範,更是一種內在自覺和自律,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保持兩者之間必要的彈性和張力。五是做到“三個重視”:重視道德良心,重視道德的“底線價值”,重視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中吸取和提升新的道德價值觀,增強核心價值觀的說服力,拓寬核心價值觀的實現途徑。

特別要指出的是,在加強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的實踐中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離開了生活,離開了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就成為空中樓閣。”換句話講,就是要注重強化社會公民的實踐養成,不斷加強公民自身修養而自覺內化的過程。

二、加強人民群眾為主體的道德文化教育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文化傳播要明確傳播主體。要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是道德文化建設和傳播的主體,克服“說教式”和“管教式”兩種錯誤的道德文化傳播模式。

(一)人民群眾是道德文化建設和傳播的主體

新技術條件下公民道德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離開了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公民道德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僅要用社會主義道德進行教育和引導,更要把公民作為道德文化建設的主體,把培養公民的道德文化意識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大力提高公民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使其成為道德文化建設的主動創造者和自覺遵循者。這就要求我們在公民道德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轉變觀念,樹立公民道德傳播主體地位,不要把人民群眾僅僅作為消極被動的受動者。堅持把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貫穿到公民道德文化建設始終。我們應該意識到,道德文化傳播教育的有效性離不開受教育者的能動性的充分發揮。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能進行自省,麵對自己的良心進行自白,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隻有那些在人類的道德財富中找到自己的榜樣的人,才有希望達到這個境界。”價值認同是受教育者的知、情、信、意、行在更高水平和層次上的協調。因此,在價值認同教育中,要高度重視大眾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其在接受灌輸教育的同時,充分發揮自我教育的作用,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通過主體的自我認識、 自我評價、 自我監督、 自我調適等,主動地接受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及其核心價值體係,形成價值認同。

(二)充分發揮知識分子和網絡工作者在道德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江澤民指出:“科技工作者要爭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排頭兵”,“知識分子作為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繼承者和傳播者,作為先進科學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作為美好精神產品的重要創作者,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是一支骨幹力量”。因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中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較多的一部分,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充分利用這部分中堅力量現身說法:走什麽路,為什麽人服務,以什麽為價值取向;避免知識分子重文化輕理想,警惕思想戰線搞精神汙染。任何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隻有通過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才能轉化為人們的道德品質,對社會發揮作用。因此,網絡傳播工作者要學習和掌握道德教育的基本規律和方法,以便通過網絡傳播更好地向人們實施道德教育。在了解網絡傳播的道德功能後,網絡傳播工作者要變無意為有益,自覺地以社會主義的道德要求,從事新聞、廣告、文藝、社教等內容,借以影響廣大群眾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誌、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習慣,推動社會道德的進步。

(三)利用新媒體技術完善大眾道德文化傳播體係

“社會主義意識不會在群眾中自發產生,無產階級先鋒隊——共產黨必須不斷地向群眾灌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新媒體傳播的主體地位,不斷加強灌輸教育,牢牢掌握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大眾思想政治教育應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和教育力量,堅持學校教育、社會疏導、家庭輔導、 自我提高多種方式,加強對大眾的立體教育網絡,形成大眾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模式。世界上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新媒體技術對道德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美國政府每年都要將幾十億甚至百億美元的巨資投到傳媒和出版事業上,它們在宣揚傳播國家主流價值觀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將新技術作為新形勢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針對大眾開展思想教育是一項全新的社會工作。信息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網絡、手機等的信息監管,履行社會責任。特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科研機構,要注重對新媒體的研究和思考,積極探索新媒體環境下大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規律和特點,開發與大眾身心發展特點、當前大眾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與責任等相適應的高質量的新媒體教學軟件和數據庫,加快大眾思想政治教育的數字化教材體係建設,構築大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體陣地,逐步建立起適應新媒體時代發展需要的立體化的大眾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體係。

三、發揮官員道德建設的社會引領作用

官員擔負著特殊的社會責任,在社會道德建設中起著引領示範作用。官員道德是指各級官員在從事領導、管理、協調、服務過程中所具有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操、道德品質,是為官者在行使公共權力,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所必須遵循的道德規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都十分重視官員道德在其擔負的社會責任中的重大意義。加強官員道德建設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一)官員道德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官員道德的狀況不僅體現社會道德水平,也是政治文明程度的標誌之一。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官員道德建設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尤為重要。2005年2月,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一個社會“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範,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各級領導幹部都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利益觀、地位觀,自覺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自覺抵禦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以自己的優良作風和良好形象帶動群眾做好各項工作。”

1.官員道德建設是加強和諧社會道德的基礎

官員道德在整個道德體係中具有基礎地位,其狀況決定其他領域道德的狀況,官員道德建設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礎。我國具有德治的傳統,倫理思想廣博而深厚。道德在國家控製力量中長期具有基礎地位。我國官員強調為官者的道德修養,在我國人民中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心理認同基礎。因此,官員道德與社會道德有著直接的關係。為官者的道德意識、道德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了某個時代或某個地區的整體道德意識和道德水平,也是這個地區整體道德得以維係的基礎。政治清明和社會穩定很大程度係於官員的人品操守,官員的道德水平是政治權威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當代中國社會的各級領導幹部,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社會管理者,擁有人民賦予的權力,對社會生活有較強的影響力,人民對他們也有某種程度的依賴和期待。我國近年來官員的道德“滑坡”,突出表現為部分領導幹部言行不一,人格分裂,道德水平下降。這種人雖然數量不多,但影響卻極為惡劣,極大地損害了廣大群眾對我們黨和國家正在推進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信心。鄧小平同誌針對此種情況曾指出:“現在不正之風很突出,要先從領導幹部糾正起。”因此,改變這種不良狀況,加強官德建設,就成為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礎和前提。

2.官員道德建設引導整個社會道德方向

在道德建設的複雜體係中,道德建設認同榜樣的力量,通過樹立起具有高尚品德的先進道德楷模,鼓舞和促進全社會道德進步,提升社會成員整體道德水平。不同道德主體的道德示範作用是不同的,社會弱勢群體的道德行為對於提升社會高尚道德具有促進作用,而社會強勢團體和個體的道德行為則是社會公德得以推行的條件。官員是從社會中挑選出來的優秀分子,他們承擔著社會發展的科學決策、政令執行等重要使命,是社會活動的倡導者,是社會活動的中堅力量和帶頭兵,也是群眾道德實踐活動的表率。因此,在社會道德層次上,官德就是社會的主導性道德,而社會的主導性道德對社會道德建設具有導向和表率作用。

在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今天,由於官員在社會道德活動中具有主導性地位,因而官員道德的價值取向也就代表了社會的道德導向。領導幹部的地位決定了他們的道德具有很強的引導作用。由於各級領導幹部在社會生活中處於領導地位,手中掌握著權力,他們既是群眾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又是群體意誌的體現者和協調者,也是群眾活動的組織者和教育者,還是群眾關係的設計者和執行者。由於他們的社會地位和作用,其本身的道德取向和實際道德表現,也就有了導向的作用。因此,領導幹部是對群眾影響最大的人,領導幹部的道德修養如何,對整個社會道德的影響至為重大。領導幹部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決定著他們能否很好地履行自己對社會其他成員的道義責任,直接影響著全社會道德建設的成效。

3.官員道德建設在維護和鞏固社會安定方麵有著特殊功能

中國兩千多年的階級社會中,每一個朝代都經過了興衰起伏的發展過程,但吏治的維護和鞏固是曆代治國的核心。在漫長激烈的鬥爭發展過程中,統治階級中有遠見的政治家、思想家們得出了一個共識,即官吏道德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生死存亡。南宋思想家朱熹指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者,蒲蘆也,故為政在人。”近代孫中山先生也明確指出:“有了很好的道德,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正是由於官德建設關係著國家民族的安危,官德才為曆代統治者所重視。

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建黨至今,一直十分重視領導幹部的道德建設。革命戰爭年代,正是由於領導幹部公正無私、團結一致、同心同德、不怕犧牲,才最終帶領人民奪取了政權。在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新時期,為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需要,黨更加重視官員道德建設。因為國家官員的腐敗現象,不僅會毀了官員自身,而且會敗壞黨和社會主義的聲譽,動搖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對社會主義的信任,甚至威脅到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正如鄧小平在視察南方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因此,官員道德建設在維護和鞏固國家長治久安方麵有著特殊功能。

4.官員道德建設關係到黨風政風的建設和黨的領導地位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中國步入了社會轉型時期。我們黨現在經曆的變革是多方位的,涉及經濟體製、政治製度、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轉型時期社會的突出特征是,舊體製、舊秩序、舊觀念被衝破和揚棄,新體製、新秩序、新觀念則在萌芽和形成之中,容易導致社會運作和人們行為失範和無序。這種特殊的曆史條件更凸現了加強官員道德建設的緊迫性。當前一些地方和部門治黨治政不嚴,道德文化建設抓得不力,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盛行;弄虛作假、虛報浮誇現象嚴重;以權謀私、貪圖享樂現象蔓延。這些現象的存在和蔓延嚴重地侵蝕了黨的肌體,損害了黨群關係和幹群關係,必須要高度重視。正如毛澤東同誌說:“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臣下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汙無度,胡作非為,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麽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一定要當李自成,國民黨是這樣,共產黨也會是這樣。”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在黨政幹部中滋生蔓延,搞好官員道德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5.官員道德建設適應了國際形勢發展的迫切要求

從現今世界總體形勢上看,共產主義運動處於低潮階段,資本主義仍處於絕對優勢。西方敵對勢力不願意看到中國的強大,不願意看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他們必然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設置種種障礙和進行牽製,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對我國走社會主義道路進行幹擾破壞。他們在思想上鼓吹資產階級自由化,在政治上鼓吹資產階級民主化,在經濟上鼓吹資本主義私有化,兜售資本主義的政治觀念、生活方式和腐朽思想文化。另外,世界科技的突飛猛進,信息網絡迅速發展,網絡傳播使傳統的線性敘事、單向傳播,轉變為立體式發布、雙向互動傳播,跨境、跨文化傳播,西方國家采用新殖民主義政策即利用網絡方式傳播反動、迷信、黃色的東西,對我國進行思想文化滲透。而我們一些官員麵對這種情況,卻仍然警惕意識不強。因此,抵製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們的“和平演變”,加強官員道德建設,提高官員社會責任意識,勢在必行。

(二)發揮官員道德建設社會引領作用的實現路徑

領導幹部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既是自身必備的價值品格,也是代表人民掌握和行使權力的需要,具有極其重要的導向示範作用。2011年7月,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講話中指出:“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黨的十八大報告也強調,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融入官德建設,提升領導幹部的價值理想、價值觀念和價值行為,才能更好地引領官員社會道德意識建設。

1.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育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現實生活中存在著許多不同的道德理想、觀念和規範,客觀形勢要求對領導幹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理想、價值觀念和價值評價標準。首先,要切實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重中之重,教育引導領導幹部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鬥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其次,建立健全多層次的理論學習機製,作為對領導幹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教育的重要途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學習教育作為領導幹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基本內容和科學內涵,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內容和要求時代化、大眾化,努力增強宣傳教育的親和力、滲透力和吸引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真正被領導幹部認同和接受。最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內容和要求融入到領導幹部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學習、教育,使其進入領導幹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政績觀之中,使領導幹部增強黨的宗旨意識、執政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

2.加強科學合理的官德規範體係

加強科學合理的官德規範體係建設是增強官員社會責任意識的基礎。它不僅要求把官員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法律化;同時還要建立一套相應的道德內化機製、道德激勵機製、道德監督機製等,從機製的角度來促成官德規範的建設。當前,要加強我國的官德規範建設,就應該在研究古今中外一些做法的基礎上,探索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官德規範體係。首先,要建立具有權威性、穩定性、先進性的官德規範體係。由於我們目前還沒有一個專門的官德規範體係。所以,我們應按照權威性、穩定性、先進性的要求,來製定一個符合我國國情的官德規範體係。其次,要建立簡明清晰、便於掌握和操作的官德規範體係,以增強它的可操作性。道德規範與法律規範不同,應具備簡潔明了、容易掌握和便於理解的特點。隻有建立起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以廉政勤政為主要內容的官德規範體係,才能更好地引領官員的社會責任意識。

3.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

正確使用人民賦予的權力是加強官員道德責任意識的核心。胡錦濤同誌在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閉幕會講話中,要求領導幹部要幹幹淨淨幹事。他說:“要堅持清正廉潔,始終保持不驕不躁、艱苦奮鬥的作風,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正確使用手中的權力,誠心誠意接受人民監督,嚴於律己、廉潔奉公,兢兢業業、幹幹淨淨為國家和人民工作。”習近平在中央黨校2010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講話時強調,要樹立新的三觀,即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三觀的核心是權力觀。領導幹部除了當好人民的公仆,沒有任何特權。因此,領導幹部要秉公用權,依法用權,真正做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

4.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

領導幹部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把積極主動為人民群眾謀福利作為第一目標。胡錦濤同誌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全文1.4萬多字,其中“人民”一詞用了136次,平均每104個字裏就有一個,可見“人民”在黨心中的分量。胡錦濤同誌指出:“隻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隻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首先,領導幹部要樹立為民、愛民意識。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為老百姓辦好事、實事作為自己的為政之本。要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讚成不讚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自覺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切實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其次,領導幹部要擺正自己和人民群眾的關係。領導幹部和人民之間是“主人”與“公仆”的關係。要明確當官要為人民做事,做事不是為了個人當官。領導幹部要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上。最後,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明確人民的公仆所追求的政績,不是隻對上級負責,更要對人民群眾負責。領導幹部不能好大喜功,不做損害人民利益的政績。

5.加強官員道德建設的內外監督,保證長效機製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健全權力運行製約和監督體係。堅持用製度管權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一是進一步發揮紀檢、監察、人大的優勢,加強行政效能投訴中心在官員道德建設方麵的作用。進一步擴大人大的監督力度,確保人大監督權的有效行使。特別是對涉及人、財、物等權力密集型的部門、重點崗位要進行重點監督。二是充分利用輿論監督的作用。繼續利用新聞輿論公開性、及時性、靈活性的特點,充分發揮其他在社會監督體係中的獨特的監督功能,以推動官員職業道德建設。三是強化公眾在監督體係中的作用。要強化公民在監督體係中的作用,首先,繼續推行政務公開製度,為公民和社會實施監督提供一個前提條件。其次,繼續推行服務承諾製,為公民和社會監督提供具體的監督依據。再次,加大公民在選人用人上的監督作用。在繼續進行幹部公推公選、任前公示、離任審計的同時,積極探索在官員考核製度中引入公民滿意標準,並將人民滿意結果作為對官員進行獎懲或決定是否升遷的重要依據。最後,建立有公民參與的問責製度。在人大問責的基礎上,增加異體問責的範圍。最終建立起官員道德建設中的長效監督機製。

總之,加強官員道德建設,關鍵要增強其社會責任,堅定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社會主義製度的內在精神之魂,各級領導幹部都應該將這種精神、這種信念融入到自身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去,將之作為自己的自覺追求。推進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僅使官員能夠自覺地抵製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麵影響和各種腐朽道德觀念的侵蝕,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情趣、遠大的人生追求和強大的人格魅力,而且能夠教育廣大幹部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政治水平,堅決與西方敵對勢力和資產階級腐朽思想作鬥爭,堅決維護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執政地位。在今天經濟全球化、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為了加強中國全社會的文化道德建設,我們更應當加強官員道德建設的引領作用。

四、探索新技術條件下道德文化的建設模式

隨著當今世界以數字技術、互聯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為核心和代表的一係列新興技術的出現和發展,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麵,給社會生產力帶來前所未有的創造力;另一方麵,也給人類社會的思想文化傳播帶來一定負麵影響。新媒體以其交流的便捷性和信息資源的豐富性,成為公眾獲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給人們的生活和交流帶來了極大便利,為當前大眾道德文化觀念傳播提供了新的環境和良好的機遇。然而,伴隨新媒體影響的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信息發布失控、道德意識淡化、人際關係脆弱、西方文化霸權等給大眾主流價值觀念帶來新的問題與挑戰。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統計,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較2012年底增加2656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4.1%,較2012年底提升2%。認識網絡等新媒體的發展對當前公眾道德文化文化傳播的影響,針對新媒體時代道德文化傳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探索如何利用新媒體轉變傳播觀念、改革傳播方法、更新傳播內容、拓展傳播渠道、創新傳播模式,成為新時期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道德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

(一)新技術條件下道德文化建設麵臨的機遇和挑戰

新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來說既是一場挑戰,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學說過程中,認為“科學既是觀念的財富,同時又是實際的財富”,“科學是一種在曆史上起推動作用的力量”。科學與技術的出現使人類社會由蠻荒進入文明時代,文明的程度隨科技的進步而得以提升。現代科學技術是現代社會進步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它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文化素質。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新技術不斷出現,網絡文化的影響日益廣泛,它的興起對公眾道德文化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另外,網絡等新技術條件下信息傳播的自由、開放、虛擬、交互等特點,對大眾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道德觀念產生了直接而又深刻的影響。新技術是一柄“雙刃劍”,給當前社會道德文化傳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挑戰。

1.新技術條件下道德文化傳播麵臨的機遇

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絡等新技術的發展給道德文化傳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新技術基礎上的文化傳播,其中也包含了道德文化的傳播,可以隨時隨地將信息傳遞給設有終端設備的任何地方和個人。新技術條件下的道德文化傳播的過程,就是信息的獲取、選擇和傳播過程,就是用豐富、正確、生動的信息,影響、熏陶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和精神狀態的過程。新技術條件下的道德文化傳播具有傳播快捷、內容豐富、影響廣泛、參與平等、服務個性化等特征,這些優勢給傳統道德文化教育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

第一,傳播速度更加快捷。互聯網絡和移動通信等新技術條件下道德文化傳播速度之快,傳遞信息之新,是其他大眾傳媒所無法比擬的。傳統媒體無論是報紙、廣播還是電視,在信息發布前要經過排版、印刷或者錄製、剪輯的製作過程,受到傳統信息發布方式的製約。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手機的快速普及、QQ和微博手機客戶端的推出讓人隨時隨地都能與網絡相聯係、與新媒體相接觸,也實現了人與人之間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聯係。根據易觀國際發布的分析報告,2011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突破4.3億人,環比2010年增速達49.6%,移動互聯網增長趨勢已相當明顯。隨時、隨地,移動互聯網的“疾跑”,加快了信息的傳遞速度。

由於信息傳播的快捷、高速,不同地域的人們可以及時“當麵”討論問題,交流思想,交換信息,有利於提高道德文化傳播的效率。新媒體的信息量非常大,資源可以充分共享,這使各種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都可以進入網絡。網絡交互化使一人授課、多人受教成為可能,避免了簡單重複,加快了傳播速度。由於采用了多媒體技術,網絡道德文化傳播具有多重感官刺激功能,由平麵走向立體,由靜態變為動態,由現實時空趨向超越時空。教育內容的政治性本質隱含在曆史文化知識和現代科技信息中,借助多媒體技術,化枯燥為有趣,使網民的多種感官同時感知,學習效果明顯優於單一感官感知的學習效果。特別是虛擬技術,提供了圖片、音響、三維動畫及虛擬感觸,使道德文化傳播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第二,有更多道德考量。新技術條件下的道德文化傳播讓大眾有了更多的道德考量。新媒體依托數字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而形成了巨大的網絡體係,信息量非常豐富,極大地拓寬了公眾

的知識麵,為公眾的道德判斷提供了多元的道德判斷標準和道德判斷的參考案例,極大地豐富了公眾的道德認知。新媒體的發展拓寬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間,為公眾道德文化傳播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思想政治工作環境趨向全社會化。網絡信息傳播的開放性、共享性使傳統教育環境由主流文化控製的局麵被打破,網絡社會不會再有“真空地帶”。教育環境不僅不再局限於校園,而且走向開放的社會大課堂。網絡的應用使原來相對狹小的教育空間,開始趨向全社會化。通過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大眾能夠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種社會現象、思想觀點、文化思潮。憑借新技術海量共享的網絡資源進行思想政治工作,這在一定意義上克服了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影響和覆蓋麵小的弱點。

第三,傳播內容更加豐富。新技術條件下的道德文化傳播內容更加豐富。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語言傳播帶來了人類傳播手段的巨大進步,文字傳播克服了口語傳播的局限性,印刷傳播擴大了分享信息的能力,電子傳播提高了信息傳播速度,網絡信息傳播作為電子傳播的一種手段,部分解決了信息形態單一的問題。網絡信息傳播不僅可以傳遞大量文字信息,而且可以傳遞音頻信息、視頻信號等多媒體信息,信息傳播形態呈現多樣性特點。

新技術條件下的道德文化傳播信息量更大、信息資源更快共享,它使不同形態的文化前所未有地接近和頻繁交流。在傳統媒體條件下,公眾的道德知識來源主要是教師和書本等有限的資源。互聯網等新技術超大的信息容量使道德傳播的資源和素材更加豐富了,新技術信息傳播的廣容性的特點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資源。交互式的傳播方式和傳播主體的平等化,使交流空間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幾乎任何思想都可以在網絡等新技術中進行表達,代表不同思想觀念的文化形態都能夠在網絡中生存。就道德文化傳播的內容而言,我國隨著政府上網工程的全麵實施和各項工作機構上網進程的加快,國內網絡為道德文化傳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資料、政策文件,促進了道德文化教育工作經驗的隨時交流和相互借鑒。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與普通手機的普及,手機微博用戶的增長速度不可估量,手機微博的應用成為亮點,手機網民使用微博的比例繼續呈上升趨勢,網民獲得的信息更豐富,眼界更開闊。

第四,傳播方式更顯平等與個性。新技術條件下的道德文化傳播已經突破了政府主導、 自上而下的線性傳播,出現了多中心、非線性的傳播。新媒體給予了每個人爭奪話語權和享受被關注的機會,刺激、強化並契合了公眾的平等意識、精英意識、個性意識及被關注的渴望。新技術條件的社會是一個虛擬的完全自由、民主、平等的社會。在全球性的互聯網上,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一台聯網的計算機與整個網絡世界、與所有的網民交流。新媒體的交流具有非功利性和高度的自主性,它使人們可以完全敞開心靈進行交流溝通,並毫無拘束地發布信息。這使道德文化工作者能與受教育者進行溝通,迅速真實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內心世界,有利於提高道德文化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如在微博中,公民可以直接關注喜愛的名人微博,與名人直接交流,更增強了平等意識。

新技術的發展優化了思想政治工作氛圍。傳統道德文化傳播中教育者是高高在上的思想權威。互聯網優化了道德文化傳播氛圍。在互聯網世界,沒有上下尊卑之分,沒有民族、種族、性別的偏見,大家可以平等地交流信息。越來越多的普通網民扮演起了“報道者”的角色。這種情況下,輿論形成與傳播的非中心化越來越明顯,每一個人都成為輿論的散播源,每一個人都成為攪動輿論海嘯的那隻蝴蝶。公眾在網絡海量的信息麵前具有很強的自主選擇性,可以放鬆自我、張揚個性。教育者可以隨意選擇信息發布,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重點開展引導教育,可以兼顧不同教育對象的不同需求。網絡傳播是真正個人化的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根據某個教育對象的個體需要來設計內容,針對個體的特點因材施教。因此,新技術條件下傳播的特點使個人化的道德文化傳播高效率地開展。

第五,傳播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樣。互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使道德文化傳播方法更加新穎,傳播手段更加多樣。傳統道德文化傳播中,受教育者通過課堂、宣傳等獲取信息,渠道單一,方法單調。而新技術條件下的道德文化傳播,不是麵對麵的強製性灌輸,隻是借助網絡隨時隨地向網民提供信息,引導他們自覺、正確地選擇,調動他們接受主流道德的自主性,傳播雙方地位平等,更具有人情味及親和力。網絡不受時空限製,交互式遠程教育提供了廣泛的傳播途徑,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共享資源,自由地互相谘詢,與他人交流、討論,變單一傳遞為積極的雙向、多向交流,有利於道德文化傳播的深入,便於其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改善了現代社會中人際間交流、聯係的弱化,把日益分散的個體凝聚成一個強大的社會整體。

在新技術傳播媒介的條件下,正確思想理論的“灌輸式”教育仍然不可或缺,但思想教育的成效將更多地依賴於即時性、互動性的信息傳播特點。特別是多媒體技術展現給大眾多姿多彩的三維立體聲像世界,使寓教於樂成為普及的教育方法,多種感官感知的教育效果是過去單一傳統媒體傳播所無法比擬的。網絡的圖形、動畫、聲音,形象生動而直觀,容易吸引人,可以調動公眾獲取信息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參與性,增強了大眾道德文化傳播的吸引力。

2.新技術條件下道德文化傳播麵臨的挑戰

正像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一樣,互聯網等新技術條件下的道德文化傳播也是一把“雙刃劍”,給當代道德文化傳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列寧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裏,技術和科學的進步意味著榨取血汗的藝術的進步。”全部已往的曆史和當代的曆史都可表明,人類並沒有僅僅因為科技的進步就能保證自己生活更美好、更幸福。物質需要決定了精神文明的麵貌,但它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科學能克服人們思想中的偏狹、愚昧和迷信,但科學不能證實與證偽。網絡時代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社會主義道德提出了許多新的道德規範問題。科學技術進步給道德的發展帶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引起了人們道德觀念上的困惑。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自由傳播、傳播者的平民化、傳媒機構的企業化、信息的虛擬化、不良信息泛濫等也會擾亂信息傳播環境,造成新媒體的失範,使個人隱私的社會倫理問題、信息的管理與控製問題、強勢文化的過度影響問題、現實世界虛擬化問題、輿論導向的偏頗問題等客觀地存在。

第一,道德意識淡化。新技術條件下的道德文化傳播容易造成道德意識淡化。與現實社會相比,由於網絡社會的符號化,活動是在交往對方不在場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網絡行為主體的道德意識及良心、義務、榮辱等道德情感相對淡化,並由此產生了許多不道德現象。日本經濟戰略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智商社會》中指出:隨著網絡的發展,大眾依賴網絡獲得現成的答案,懶於思考,以至於出現了急功近利、膚淺浮躁、缺乏思考的社會現象,造成了以“集體不思考”“集體不學習”和“集體不負責”為特征的“低智商社會”。在新技術條件下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和信息的便捷獲取帶給大眾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學習便利的同時,也影響了他們對社會關係的判斷、對信息價值的判斷以及認知方式和思想行為模式。公眾將獨立的思考和知識的儲備讓位於網絡搜索和計算機硬盤的儲存後,有了更多的信息接觸、更多的自由選擇,卻失落了線性的、邏輯的、理性的參與。網絡提供的信息是碎片化的,是不成理論體係的,依賴於此而形成的認知、記憶習慣和模式也必然受之影響。“用戶不再用一種線性的、一頁頁、一行行、一本本的方式,而是以直覺的、聯想的方法將信息鏈接起來。超文本培育了一種由直覺和聯想的跳躍所激勵的學問。”這樣的信息源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影響著用戶的閱讀、思考習慣乃至模式,帶來了人們認識活動的方向感和曆史感的喪失,讓網絡空間衝浪的人“沒有停泊的錨,沒有固定的位置,沒有透視點,沒有明確的中心,沒有清晰的邊界。”於是,在新技術環境中的人群便出現了思想淺薄、價值體係混亂、決定輕率和行動浮躁的傾向。

新技術條件下的道德文化傳播容易造成主流的道德文化觀念被存在於網絡中的多元文化和亞道德文化觀念所淡化。在社會生活中,一些未成年人盡管接受過正常的社會主流道德文化教育,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但具體到行為方麵卻表現出相反的一麵,如自私自利、缺乏廉恥與榮譽感等。對此,如若著眼於當前的網絡文化傳播不難找出答案。一方麵,網絡文化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未成年人對社會主流文化的認識深度;另一方麵,網絡中的那些與社會主流文化相悖的亞道德文化對未成年人起到了強烈的示範效應。所以,網絡文化與現實社會文化的共生往往使未成年人處於道德文化標準建立的搖擺之中。

第二,文化思想衝突。新技術條件下的道德文化傳播使文化思想衝突日益加劇。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等新技術的出現打破了地域和國家的界限,任何人在網上的行為都是超地域的甚至是國際性的,這就使不同價值觀、文化體係之間的矛盾衝突不可避免,而且更加尖銳,由此產生了網絡社會的文化衝突。首先,是道德評價衝突。不同地域的人們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會對同一行為做出不同的道德評價,在善與惡的價值判斷上發生分歧。其次,新技術條件下的網絡社會還存在語言化衝突。各民族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構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但由於美國是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源地和最先進的網家,“美國信息交換標準代碼”已成為國際標準代碼,英語在網絡中取得了語言霸主的地位,這就使東方語言在網絡交流中遇到許多不便。另外,一些國家在網絡交流中不得不使用別國語言,這為文化沙文主義者進行文化滲透、文化侵略提供了可乘之機。

西方的文化侵略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教育和當今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挑戰。當前的網絡信息絕大部分是由西方發達國家製作的,除了純自然科學,政治、思想、文化、曆史等社會科學領域幾乎全部充斥著資本主義國家的觀點。美國“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提出:“高速發展的全球信息基礎設施將促進民主的原則,限製集權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公民,通過全球信息基礎設施,將有機會獲得同樣的信息和同樣的準則,從而使世界具有更大意義上的共同性。”如今的互聯網上,英文體係的內容占了絕大多數,西方文化在這個陣地上占據著絕對優勢。發達國家壟斷著網上的信息資源,能夠通過網絡向全球不斷地傳遞文化信息,衝擊發展中國家的思想陣地,使一部分人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觀念淡薄。而網民,尤其是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精粹知之甚少,在外來信息的淹沒中,缺乏免疫力和識別力。所以,能否保護我們的文化和價值觀,增強網民對西方意識形態的抵禦能力,是道德文化傳播者的重任。

第三,不良違法信息泛濫。新技術條件下的道德文化傳播伴隨著圖像技術、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文字和圖像的製作和傳播更為簡易快速。無處不在的平麵廣告、幾乎家家普及的電視機、巨大的戶外LED屏幕、交通工具上的移動電視、近年興起網絡博客、網絡手機電視等又提供了傳播的便捷與鮮活。大眾文化的市場化、商業化、消費化、娛樂化的發展趨勢,讓各種媒體都樂於製作和刊載吸引眼球的圖像,甚至設置各種主動彈出窗口呈現各種圖像,圖像霸權的力量逐步顯現。正如海德格爾在20世紀30年代曾說的那樣,我們開始進入了“視覺文化時代”。他認為:“從本質上來看,世界圖像並非意指一幅關於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甚至認知世界的方式,已逐漸從讀書轉向了讀屏、讀圖。文化的傳播也隨著媒體的發展而改變。文化開始從以文字和語言為中心的理性形態,日益轉向以圖像為中心特別是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形態的變遷。新技術發展所帶來的“視覺文化時代”正在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廣大公眾的認知方式、思維模式與價值取向。

新技術條件下的道德文化傳播還麵臨著違法不良信息泛濫的影響。一是黃色流毒對傳統道德文化教育思想情操的挑戰。網絡中混雜著不少色情信息。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網上一年有45萬個色情圖片文件,已被查閱過600萬次之多,平均每天可以收到1232個色情信息。約有50多萬個黃色網站,隨便點擊,平均每7次就有1次可能點擊到。這些網站偽裝性很強,讓人防不勝防,而網民的知識層次較高,調閱這些信息並非難事。如果沒有健康的思想情操和自覺抵製黃色流毒的堅強毅力,其後果可想而知。二是黑色信息對傳統道德文化教育道德規範的挑戰。黑色信息指製造社會、政治、經濟混亂的信息,如虛假信息、過時信息、壟斷信息以及其他有悖於社會道德規範的信息,其危害更大於黃色流毒。這不僅妨礙了網民對有用信息的吸收和利用,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精神領域也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使一些網民的身心遭受毒害。三是網絡犯罪對道德文化傳播的挑戰。由於網絡給網民提供了獨特的“虛擬”環境,使他們可以以“隱形人”的身份在網上自由操作,使他們擺脫了現實中眾多人倫、法製的束縛,部分網民極易放縱自己,忘卻社會責任,喪失道德感。“黑客”的出現,已對網絡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一方麵,國外敵對分子獲取我國機密成為可能;另一方麵,少數不道德者以身試法,會造成社會不安定。

第四,社會責任感缺失。新技術條件下道德文化傳播容易造成傳播者和受眾者社會責任感缺失。網絡Web2.0技術的出現,讓大眾不再是單純的網絡“讀者”,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論壇、個人空間、博客成為網絡“作者”;讓大眾不再是被動的接收,而是主動地創造;讓大眾從隨波逐流轉而成為浪潮的製造者。微博的流行更是促成了這種“去中心化”的“自媒體”時代的興起,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主發布和傳播信息的媒體。在這樣的環境下,大眾急功近利的浮躁,表述的浮誇與偏激開始突顯。在大眾廣泛的“織圍脖”“蓋高樓”“打大鐵”中,大眾也受到了“自媒體”時代不良習氣的影響。微博流行的本身暗合浮躁的社會心理。在海量信息潮中,人們已逐漸失去閱讀和書寫長篇作品的耐性,140字以內的微博以好寫快讀的優勢切中人群心理而異軍突起。王登峰認為:“在計劃經濟時代,人們的社會地位、等級決定了他掌握的社會資源,而市場經濟把人們推向市場,優勝劣汰的法則下,人們普遍感到‘自己成了商品’。而上了貨架的人們拚命想被人關注,成為名牌,體現自己的價值。”基於這樣一種心態,在數量日增的“自媒體”中,大家都熱切希望吸引更多的粉絲、獲得更多的關注、推動更廣的傳播,於是微博的寫作甚至出現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叛逆、浮誇和偏激傾向。

新技術條件下,人們可以方便地在網上發布自己的信息資料,對網絡社會的信息交流與傳遞,幾乎無法用現實中的海關檢查、新聞檢查等手段來加以約束和控製。於是,一些不法之徒未經授權便使用他人信息,借助網絡發布虛假信息進行詐騙,等等。另外,群體關係異化容易帶來群體決策行為情緒性和無責任性等消極影響。個體很容易在新媒體環境中找到誌趣、愛好同類的人群建立虛擬關係,形成虛擬趨同群體。在這些群體中,各成員原本已存在的一致的傾向性會得到進一步的增強,在群體中取得支配地位,出現群體的極化現象,讓群體成員更加偏激。群體中常見的從眾行為,並不是所有個體單獨行為的簡單相加,而是群體成員行為的互動。在新媒體環境下,由於個體身份的隱蔽性和信息的即時大規模互動,群體中的從眾現象、盲動現象更加突出,人們更容易追隨大眾所同意的決定或行動,自己並不會思考事件的意義,表現出更為強烈的自發性、情緒性和無責任性,有可能急劇演變為全國性的群體事件。如在日本大地震後,中國國內微博、QQ群謠傳食鹽能防輻射,緊接著國內就出現了搶購食鹽的盲從行為。因此,界定網絡社會中社會責任的承擔問題,使個人通信的自由權利與社會責任協調起來,在網絡社會道德建設中至關重要。

第五,社會關係異化。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新技術環境下也有虛擬的網絡社會關係,但是這種虛擬的社會關係有可能導致公眾現實社會關係的異化,並進一步影響大眾的道德文化意識。

新媒體的虛擬性和互動性容易引發大眾心理信任危機和人格障礙。新媒體如手機短信、博客、網絡論壇等都具有很明顯的虛擬性和互動性,在新媒體空間,大眾多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進行交流,新媒體中的言行無法規範,真實性無法保證,甚至可以公開承認和認可交往者的虛假言論。新媒體的人際信任危機可能會影響到大眾的現實人際交往,導致現實交往中對他人真誠性的懷疑和自身真誠性的缺乏,進而影響自己與他人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發展;同時,交往角色的虛擬和心理交流的間接性也可能使大眾去除承擔任何責任的心理負擔,因而可能在新媒體交流中表現得異常真實和坦率。而一旦在新媒體中經常性的表現逐漸固定下來,並與現實具有很大差異時,就會出現個體的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現象。現實人格與虛擬人格如果頻繁地轉換,必然會出現心理危機,導致人格障礙。

人際關係異化帶來交往失範、人本關懷失落等消極影響。首先,網絡人際交往具有匿名性、隱蔽性的特點。吳潛濤教授指出:“虛擬交往的匿名性必然導致交往過程的隱蔽性。隱蔽性引發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現實中以身份為依托的交往所形成的責任和道德規範容易在虛擬交往中失去作用。”人際交往一旦失去了責任和道德規範約束也就失去了彼此信任、繼續交往的基礎,還會影響人們對於他人和社會的信任。其次,虛擬的人際交往難以給現實中的人帶來物質、實在的關懷和幫助,難以完全滿足大眾人際交往的現實需求。再次,新媒體環境下虛擬的網絡人際交往,占用了許多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現實人際交往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必然相對減少,有可能帶來現實人際關係的弱化。許多人長時間在新媒體的學習、遊戲和交友之中,已極少與父母交流。缺少密切的溝通交流,許多年輕人在新媒體環境中接觸大量的新信息,發生了新的變化,代際共同話題不斷減少,對問題理解的差異也越來越大,代際隔閡日生,代際關係也發生了異化,也缺少了對父母、親友的尊重和交流。

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給道德文化教育工作帶來巨大機遇和嚴峻挑戰,我們應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於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主動應對新的挑戰,尋求互聯網條件下道德文化傳播的對策,借助新技術,實現道德文化教育傳播的創新。

(二)探索新技術條件下道德文化建設的有效路徑

新技術條件下思想傳播的道德功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它對於社會道德的發展起著廣泛而又巨大的作用。科技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在同有神論、神秘主義和偽科學的鬥爭中取勝的。馬克思說,人們的有神觀念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在樹立和堅定科學信仰時,利用科技成果把信念的“確信”建立在可信的基礎之上。黨的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同誌要求我們充分利用網絡開展道德文化教育。江澤民指出:“互聯網已經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新的重要陣地”,並進而要求我們:“要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時效性,擴大覆蓋麵,增強影響力。”要“積極發展,充分運用,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發揮優勢,主動出擊”。要“善於利用互聯網開展工作,努力掌握網上鬥爭的主動權”。我們要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建設。麵對新的媒體環境和新的教育情況,我們要把網絡傳播事業納人法製軌道,利用新的傳播載體探索多樣化有效的傳播模式、傳播內容、傳播方法和傳播手段,從各個環節遏製不良信息在網上傳播,逐步建立和完善網絡傳播管理法規,強化它的社會調控,把握其正確道德文化導向,開創新形勢下大眾思想傳播的新局麵。

1.鞏固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主流意識形態

現階段,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使我們的意識形態領域麵臨空前複雜的情況。西方發達國家憑借經濟、科技優勢,通過網絡等新技術加緊進行意識形態滲透,推行文化霸權,加大文化輸出和思想價值觀念滲透,為實現其全球霸權戰略服務。我國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人們思想空前活躍、信息傳播途徑日益多樣化。在這樣的形勢下,堅持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是關係人心向背、事業興衰和黨的執政地位,關係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順利進行的重要戰略任務。新技術條件下道德文化傳播處於近乎“時間無屏障”“空間無屏障”和“資訊無屏障”的狀態,信息發布、獲取和傳遞更加自由、迅速。網絡信息中多元價值、多元思潮,一些落後的、腐朽的文化思想甚至各種反社會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論調、資產階級消極思想文化的滲透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大眾接觸的信息具有了很強的不確定性和難以控製性。青年大眾又缺少政治鬥爭的經驗,分辨能力、判斷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尚難以應對這樣的局麵,迫切需要思想的引導,迫切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幫助他們在各種紛繁複雜的社會思潮中分清是非,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中看清本質,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因此,加強互聯網的道德文化建設,要進行政治理論與政策的熏陶,在網上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指導精神,確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文化建設的正確政治導向。要更多地介紹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和國外的優秀文化成果,使大眾進一步樹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使他們了解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拓寬視野。

2.建立高質量的道德文化傳播網站

網上道德文化教育能否有效展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道德文化教育網站的質量和吸引力。黨的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同誌非常重視利用網絡開展道德文化傳播。他提出了“積極發展,充分利用、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發揮優勢、主動出擊”的正確方針。我們要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建設。大眾道德文化教育除了要發揮好傳統教育途徑的優勢外,還應注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對於新媒體陣地,如果我們不去占領,資本主義就會去占領。這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又是大眾的特點決定的。大眾道德文化教育必須主動利用新技術實現宣傳的信息化、網絡化。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灌輸科學理論和滲透先進思想,幫助大眾增強上網的自我約束能力以及自覺抵禦網絡不良信息侵襲的思想基礎。我國已經建立了未成年人道德文化建設網等多個有關道德文化建設的網站,道德文化教育網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網上形成了道德文化教育的聲音和氣勢。但是,就總體而言,道德文化教育網站所麵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影響力小,有限的訪問量表明道德文化教育網站所受到的關注有限,難以與商業、娛樂等網站相抗衡。因此,道德文化教育網站不僅要增加數量,更要提高質量,要加大網上道德文化教育信息開發、利用與交流的力度。要通過新技術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形成道德文化教育的網上網下聯動、全時關注、全程覆蓋的立體網絡陣地。不斷增強大眾道德文化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營造新技術環境下道德文化傳播的人文關懷

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虛擬人際關係會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異化為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係,更需要人文關懷的溫暖。這種關懷和溫暖的傳遞也可以通過新媒體這個載體。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建築在教師的人格的基礎上,因為隻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能湧現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規章、任何教學大綱、任何人為的機構,不論設計得如何奧秘,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一是加強對影響、製約道德文化建設的客觀環境的研究,弄清新技術條件下客觀環境對道德文化建設的影響製約作用,把握影響製約道德文化建設的客觀環境變化發展的規律,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文化建設對客觀環境的適應性。二是研究環境對道德文化建設對象的影響和製約作用。尤其是著重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對道德文化傳播的影響,把握道德文化建設對象思想發展變化的規律,增強道德文化建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道德文化建設的思想要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另外,還要注意環境的變化帶來的工作對象思想上的變化,並根據不用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在網絡積極文化與消極文化的博弈中,作為政府和社會有關方麵應尤其加強對未成年人網絡文化環境的開發。例如,為未成年人提供公益上網場所,研製適宜未成年人的遊戲軟件、學習軟件,開辦以未成年人為專題的網站等。

4.提高公民和相關執法者的自覺守法意識和執法力度

法律是市場經濟社會不可缺少的調整工具,也具有其他社會規範無法替代的社會調整功能,然而,法律的特有功能能否得到發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被規範對象的自覺守法行為和執法主體的自覺執法行為。要采取法律和政策等手段,加強對網絡傳播的監控,淨化網絡信息環境。網絡的開放性和隱蔽性,導致其信息流良莠混雜、泥沙俱下,既有大量進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動、迷信、色情的內容,還有各種不負責任的議論和虛假信息,這些不良信息造成了網上信息汙染,並無時無刻不在作用於人們的感官,侵蝕著人們的靈魂。因此,道德文化教育一方麵要借助於各種法律和政策,積極推進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立法執法,如加強互聯網國際入口的管製和監督、開發能夠濾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的軟硬件、限製對某些有害信息網站的訪問、出台禁止網上傳播有害信息的相關法規等。另一方麵,道德文化教育還要加大網上的信息流量和提高信息質量,營造濃烈的正麵宣傳的氛圍,形成強有力的正確輿論態勢,有力地回擊和駁斥有害信息的侵蝕。同時,還要積極開展網上文明活動,確立網上德育規範,倡導文明行為,發揮人格力量在網上的作用,使道德文化教育在網上發揮威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中國革命和建設所取得的每個勝利,都是與我們不斷進行創新分不開的。在新技術條件下,我國社會主義網絡媒介的道德文化建設要堅持黨性原則,要強調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要處理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要遵守職業道德和行為規範,接受社會成員對媒介活動的社會監督,要充分發揮網絡傳播在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建設不能簡單地重複過去的老方法、老模式,必須有所突破,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要研究新情況,探索新途徑,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不斷創新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建設理論,增強時代感,加強針對性、時效性、主動性,使其達到新境界、新水平,從而建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文化體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