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華夏科技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胡楊和項淩江一起離開了沈陽。一夜的促膝長談,胡楊把自己未來幾年的計劃,幾乎毫無保留的攤在幾人的麵前。

這個晚上沒有人感到哪怕一絲的困意。即使是被叫過來的孫福生和邢鵬也像打了興奮劑一般。

雖然不是全部,但這的確是胡楊第一次把真實的想法擺在台麵上。由此可見,他對在場的幾人的信任程度。

就算是最早接觸到胡楊計劃的邢鵬,也完全沒有想到胡楊的目標會這麽大。大到已經超出了他能想象到的邊際。

其他幾個人也同樣如此。即便他們可能在見識和城府上,都要稍微比邢鵬好一點,但胡楊的所謂小目標,依然把他們都嚇到了。

而真正嚇到他們的其實還不是目標本身。而是在胡楊的描述中,那個好像遙不可及的目標,好像還真的有可能達到。

這次胡楊帶項淩江回北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就是北京人,而且還是大院的孩子。三代以裏就有十幾個當過兵的。

複原之後他們大多進了穿製服的單位,也就是公檢法國地稅。按照羅鵬程的說法,要盡量的把這事個人化,那還有什麽比一個私人性質的公司更個人的呢。

也幸虧時間已經來到了1984年,國家政策已經開放,可以並鼓勵個人注冊企業。換做一年之前,恐怕這事都不那麽好辦。

說起來1984年還真是特殊的一年。後世很多人是都把這一年稱為中國的企業元年。

根據《中國青年報》做的一份調查顯示,1984年最受歡迎的職業排序前三名依次是:出租車司機、個體戶、廚師,而最後的三個選項分別是科學家、醫生、教師。

“修大腦的不如剃頭的”、“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是當時社會的流傳語。

1984年是一個**而熱烈的年份,海爾、聯想、萬科、四通、科龍、健力寶、正泰等企業均創建於這一年。一大批日後引領中國商業潮流的公司,在這一年嶄露頭角。

就在這一年,下海經商和闖**深圳成為青年人的一種潮流:王石在“偶遇”那位老人家的4個月後,創辦了萬科公司的前身――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

柳傳誌不甘心做一個平庸的科研人員,在中科院計算機研究所簡陋的傳達室內創辦了聯想。

史玉柱毅然告別了安徽省統計局辦公室的機關生活,跑到深圳兜售自己編寫的軟件。

貴為軍醫大學教授的趙新先,帶著自己研製的“三九胃泰”跑到偏僻的深圳筆架山下創辦了三九集團。

段永平憤然離開分配單位北京電子管廠,發誓再也不會在國營工廠裏上班,他坐著火車到珠江三角洲去了。

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生李東生,則在惠州一個破敗的農機倉庫開始生產錄音磁帶;李書福和幾個兄弟成立了冰箱配件廠。

中關村已經有40家科技企業,並在北京城裏擁有了“電子一條街”的名聲。

1984年的中關村開始初顯繁榮景象。一批批的科技人員跳進了商品經濟的大海,科海、京海、四通、信通等公司已經相繼出現。

也就在這一年,胡楊帶著項淩江在北京注冊了一家華夏科技技術有限公司。這個名字胡楊並沒有花什麽特別的心思。本著拿來主義的思想,記得好像聽過就直接拿來用了。

把項淩江送到家,胡楊便趕回到郊區的冶金局,還沒來得及去銷假,胡楊就被一個陌生額青年人叫住。

青年人語氣很平淡的說道:“是胡楊吧,羅主任叫立刻去他辦公室。”

胡楊看著這張陌生的臉,笑著問道:“哦好,我知道了。你是新來的?”

青年人幅度十分微小的點了點頭:“趕緊把,羅主任等著呢。”

胡楊點頭:“好嘞,馬上就去。”

看著青年人離開的背影,胡楊的臉上的笑容漸漸收斂。羅鵬程想見誰,平時都是由秘書徐淼通知的。那這位是誰?

領導召見那就自然不能耽擱。反正總是要去一趟的。胡楊回車上拿的東西,就快步走向羅鵬程辦公室。一上樓就看到秘書的辦工桌前坐著剛才那個青年。

按照慣例,出差的人都會帶土特產回來。同樣按慣例,這些東西是應該放在秘書那裏,而不是直接送到領導手中。依然按慣例,這不算是送禮。

放下東西的同時,胡楊敏銳的捕捉到了青年臉上的不屑。其實就算不敏銳,也完全能看得到。因為他壓根就沒有想要隱藏。

胡楊的臉上依然保持著笑容,就像什麽都沒有發現一樣,輕輕的敲了敲門。

“報告,我是胡楊。”

“進。”

羅鵬程從資料堆裏抬起頭,看著胡楊說道:“回來的倒是挺快,都準備好了嗎?”

胡楊說道:“差不多了,準備一會兒再去趟資料室,就能補充完整了。”

羅鵬程輕輕點頭:“嗯,那其他方麵呢?”

胡楊說道:“我的戰友已經在注冊一個公司。後續就都以這個公司的名義進行。我在公司內占絕對多數股份,不是全資。”

羅鵬程從筆記本裏取出一張紙條推到胡楊麵前:“既然你準備好了,這這個你拿去。招呼我已經打過了,剩下的全要靠你自己了。”

胡楊並沒有急著去那這張重要的紙條,而是抬頭直視羅鵬程,說道:“謝謝您這麽幫我,可我還是希望知道為什麽?”

羅鵬程放下手裏的筆,輕輕歎了一口說道:“改革開放,政策開放了,群眾的思想開放了,但我們的思想卻並沒有跟著開放。我知道想幹點好事實事有多麽困難。你先看看這個。”

說著羅鵬飛抽出一份報告遞給胡楊。胡楊結果之後隻看了幾眼,便猛地抬起頭,絲毫沒有掩飾自己的憤怒。

報告的內容很簡單,就來自胡楊剛剛離開的遼寧。鞍鋼用五百噸無用的礦渣從神戶製鋼換取了二十噸特種鋼材。而這份報告也不是申請,而是匯報。換句話說,這就是告訴你一聲。

胡楊憤怒的說道:“關於礦渣的問題,不是已經有了定論嗎?為什麽鞍鋼還會這麽做,為什麽冶金局不管?

羅鵬程語氣平淡的說道:“定論,那是冶金局的定論。我們管得了本鋼,因為他是國家直屬企業。但我們不管到鞍鋼,那是省國資委直屬。這件事他們隻要自己研究之後就可以決定。隻需要按流程上報就可以。”

胡楊說道:“這不是倒賣國有資產嗎?他們明明知道礦渣裏有富含鉭铌!這是稀有金屬!”

羅鵬程說道:“他們當然知道,所以換來了二十噸特種鋼。其實按照市場價格來說,我們並沒有吃什麽虧。無用的礦渣換成值錢的特種鋼。而且還是計劃外的。在大多數人看來,這筆買賣怎麽算都是合適的。”

胡楊說道:“那是稀有金屬,用一點就少一點。再過幾年,價值遠不止現在這樣。這兼職就是在用寶貝換垃圾。”

羅鵬程說道:“這是短視。但這就是現狀。沒人承認自己目光短淺,但每個人都在做這樣的事。我們國家也不也是在用資源換外匯嗎?”

說了這麽多,羅鵬程頓了一下:“其實你什麽都明白,你隻是想從我的口中說出來。對嗎?”

胡楊沒有否認,這的確是他想聽到的。道理很多人都懂,但不是誰都敢從自己的嘴裏說出來。

羅鵬程說道:“這就是我為什麽要幫你的原因。改革隻能慢慢來,但我們的家底也在慢慢流失。你們年輕人跑得快,有些事就得交給你們來做。新政策給了我們兩腳走路的機會,你就是那隻跑得快。”

胡楊鄭重的點點頭:“領導的意思我都明白了。放心,我的跑的一定快。”

羅鵬程滿意的點點頭喊了一聲:“小方你進來。”

那位新秘書推門走了進來:“羅主任,有什麽事?”

羅鵬程說道:“這是我的新秘書方宏偉,北清畢業在這裏實習。徐淼到下麵單位做科長了。這是胡楊你知道了,以後你們年輕人多交流。”

胡楊主動伸出手:“你好,以後還請多關照。”

方宏偉也伸出手,稍微一碰就抽了回去。

胡楊從羅鵬程辦公室出來,馬上跑進資料室。不到半個小時,搞定資料之後又馬不停蹄的開車去紙條上的地址。

都說年輕人跑得快,那他當然要跑起來。

胡楊剛剛開車離開,羅鵬程的秘書方宏偉就敲門走進他的辦公室。

方宏偉語氣平淡的匯報道:“胡楊剛開車走了,還沒有銷假。”

羅鵬程沒有抬頭:“真會算計。我知道了,你出去吧。”

方宏偉退出來關好門,臉上又露出了那種不屑的表情。一個從窮鄉僻壤裏鑽出來的初中生,有什麽值得關注的。

羅鵬程要了一個外線。電話接通,羅鵬程說道:“人已經過去了,估計半個小時四十分鍾就能到。”

那邊回了一聲:知道了。就掛斷了電話,羅鵬程也不意外,那人就是這個脾氣。

羅鵬程從筆記本地下抽出一份資料,赫然是胡楊的檔案。但這份可比人事檔案厚多了。從胡楊返回沈陽開始,包括邢鵬到廣州和阿發接頭,從水路返回沈陽的路線。

胡楊在路上與孫福生的接觸,還有胡楊與鵬飛商貿的關係,資料都有記載。一部分已經落實,而另一些則是推測。

如果胡楊看到,一定會立刻猜出這東西的出處。現在這個時期,也隻有安全局有能力把他查的這麽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