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崩潰和無奈,大概是從生活的窘迫和壓力中開始的
如果你費盡千辛萬苦爬出黑暗的洞穴,你還會回來拯救洞穴裏的人嗎?
你告訴他們,你們看到的東西都是假的,外麵才是真正的世界。這將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洞穴裏的人會用他們的無知吞噬你。這就是著名的哲學故事,柏拉圖的洞穴寓言。
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對話錄裏以他老師蘇格拉底的名譽講述了這個比喻,說有一個山洞,裏麵的人從小就被捆住了身體,他們隻能看到洞穴裏的一麵岩石牆壁,在他們身後有一堵矮牆,矮牆的後麵有一束火把,在火把和矮牆之間,有人拿著各種木偶和道具進行表演,把影像投到那些人麵前的牆壁上,就和皮影戲一樣,洞穴裏的人從小到大隻能看見這些東西,就理所應當的認為這些東西都是真實的,世界就是他們眼前看到的這些。
如果有一個人機緣巧合之下掙脫了束縛,找到了洞穴以外的世界,一開始他的眼睛因為適應了洞穴裏邊的黑暗而不能接受外麵的光明,眼睛會刺痛甚至短暫的失明,他因此會感到恐懼甚至憤怒。
但是他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適應過程以後,他便能看見外麵的山川、湖泊、森林、草地,他的認知就會上一個新的層次,達到新的高度,這時他就再也不想回到洞穴,像以前一樣做一個洞穴人了。
那麽問題來了,出了洞穴的人究竟要不要回到洞穴,告訴洞穴裏麵的人世界的真相?
如果這個人回到洞穴裏麵,並告訴他們外麵是什麽樣子,並且試圖說服他們掙脫束縛去洞穴外麵,洞穴裏的人會有什麽反應?
他們不會感激你,還會覺得你瘋了。我們的洞穴就是一個美麗而真實的世界,外麵怎麽會還有一個真實的世界?
他們寧願被捆著,看著牆壁上虛幻的投影,也不願意去探索洞穴外麵那個他們智力認知理解不了的世界。
其實那個出了洞穴又回到洞穴試圖說服其他人的先覺者,就是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試圖叫醒雅典人,這個事情惹怒了當時愚昧無知的雅典人,最終他試圖叫醒的人用他們的無知吞噬了蘇格拉底的生命。
蘇格拉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孤身一人舌戰群儒,為自己做無罪辯護時,陪審團明確告訴蘇格拉底,隻要你不再辯論,隻要你不在教學生,你答應這兩點,我們就無罪釋放你,既往不咎。
就是說,你可以去洞穴外麵,但是你不要回來告訴洞穴裏麵的人,洞穴外麵是什麽樣子。但蘇格拉底追求真理不屈服的精神讓他沒有選擇沉默,最終被他試圖叫醒的人吞噬了他的生命。
打碎自己,重獲新生,不那麽擰巴了。
也許是因為從小對自己的要求比較高,什麽都要做到盡善盡美,這樣才能拿好的成績獲得家人的認可。
所以,很多時候都以非常嚴格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從生活到工作到感情,都是如此。可一旦出現意外不可控,就有點不知所措,可以說是無法接受沒法掌控局麵的自己。
冷靜下來想想,是自己的弦繃太緊了。要學會允許一切的發生,其實你可以出錯你可以做得不那麽完美你可以有瑕疵,這依舊還是你。再碰到意外的局麵發生時,就不會驚慌失措了,隻要你自己覺得舒服,沒人會責怪你。
但若你執拗地認為自己為什麽會搞砸,一直處於焦慮不安的狀態時,你就會變得不舒服,不舒服的情緒下做出的選擇和舉措會帶給他人更大的不舒服,這個怪圈就越來越大,大到一個你更加無法掌控且無法改變的局麵了。
而如果獨立的非常冷靜的去接受去麵對去解決,相信自己你也會做的很好的。
這一年多的時間,感覺到自己是不斷的發現人性和弱點,不斷的去剖析自己完善自己,以求獲得成長。這個過程非常的痛苦,總要自己親手去打碎自己,讓自己走出安全區,才會變得清醒。
試著打造一個新的安全區,不再去給自己設限建造心理模型,隻是感受時間一秒一秒的滑過,世間的一切都一幕一幕滑過,放輕鬆的去看待,內心就會變得自在了。
沒有概念、沒有希望、沒有夢想、沒有信仰、沒有安全感,去掉那些枷鎖,不再建造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心理模型,反正生活在繼續,隻是覺知著這一切的發生就是非常舒服的狀態。
成年人的崩潰和無奈,大概是從生活的窘迫和壓力中開始的。
生活吝嗇賦予人們長久的平靜,總喜歡猝不及防地掀起波折,讓人應接不暇,束手無策。
每次你以為日子就快要好起來的時候,突然間又有很多預料不到的麻煩和問題接踵而至。
好像未來的路怎麽也走不到盡頭,看不到希望。
也許吧,成長就是人生必經的潰爛。
而苦難、挫折、坎坷,也都是生命的常態。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握緊拳頭,全力以赴,和這個不那麽美好的世界死磕到底。
別怕前路漫漫,歸期無望,那些殺不死,打不倒你的,終將使你變得更強大、更堅韌、更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