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捷報至〔下〕

巍峨的宮城下,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右手緊握著通政司剛剛呈遞上來的軍報,一臉急促的領著身後的小太監,朝著位於內廷的乾清宮暖閣而去。

\"快些,再快些..\"

顧不得理會道路兩旁,忙不迭衝著其躬身行禮的宮娥內侍,一向好脾氣的司禮監秉筆步履匆匆,臉上滿是急切之色。

為了能夠盡快跟上身前司禮監秉筆的腳步,幾名身材不高的小太監甚至用手提著袍服。

乾清宮位於紫禁城深處,距離宮門也有一段距離,但一行人僅僅用了不到半炷香的功夫,偌大的宮殿群便已然映入眼簾。

急匆匆的喘了一口粗氣,簡單擦拭了一下額頭上的汗水,並低頭整理了一番有些淩亂的衣衫,司禮監秉筆便是急匆匆的踏上白玉階,朝著緊閉的宮門而去。

\"陛下,錦州大捷!\"

\"遼東大捷!\"

還不待宮門開啟,司禮監秉筆近乎於顫抖的聲音便是在乾清宮前的空地上響起,引得值守的宮娥內侍紛紛側目不已。

作為天子身旁的\"內相\",王承恩平日皆是以\"陰狠\"\"沉穩\"的麵目示人,罕有如此失態的時候。

吱呀!

幾乎是話音剛落,緊閉的宮門便是被由內而外緩緩推開,伴隨著一抹刺眼的陽光,隱約可見得一名身材消瘦的年輕人正立於案牘之後,有些急切的朝著宮門望來。

\"陛下,錦州打贏了!\"

\"女真韃子铩羽而歸!\"

不待上首的天子發問,司禮監秉筆便是上前一步,主動將手中已然有些褶皺的奏本呈遞至天子手中。

不知怎地,一向鎮定自若的朱由檢突然覺得手中奏本竟是重若千斤,令其隱隱有些抵觸。

\"呼!\"

深吸了一口氣,強壓住心中的萬千思緒,朱由檢緩緩打開了手中的奏本,隨後便是一目十行,將不算冗雜的內容盡皆閱盡。

\"好!\"

\"不愧是畢自肅,不愧是袁可立!\"

朱由檢的臉上滿是狂喜之色,其興奮的聲音在鴉雀無聲的乾清宮暖閣內瞬間響起。

聲音顫抖的同時,其眼眸深處更是隱隱有晶瑩閃爍。

作為朱由檢在淺邸時期的\"舊人\",王承恩從未見過天子有如此失態的一幕,令其心中嘖嘖稱奇的同時,下意識的將頭垂的更低。

\"都是朕的肱股之臣,沒有讓朕失望。\"

天子毫不吝嗇的驚歎聲又是在王承恩的耳畔旁響起,使其不由得心頭湧現一抹狐疑。

雖然並沒有仔細閱讀過天子手中的那封奏報,但他也依稀記得建奴退軍,應當與東江軍主帥毛文龍分不開關係,但不知天子為何對其未置一詞,甚至就連寧遠城中的\"關寧鐵騎\"也是隻字不提。

心神激**的朱由檢全然沒有注意到身旁太監的異樣,下意識的行至窗柩前,死死盯著遼東的方向,呼吸愈發沉重。

雖然自繼位以來,便是通過些許手段穩住了朝中近乎於詭譎的局勢,並且握有一定軍權,但朱由檢卻是知曉,大明的心腹大患仍是遼東的女真人。

為此,他近乎於殫精竭慮,使出了渾身解數,隻求維係遼鎮的穩定,如今終於是得償所願。

緊握著手中的軍報,感受著窗外微風拂麵,朱由檢心中豪氣陡生,他終是堅信曆史的軌跡可以在自己的手上發生改變。

不管是\"留頭不留發\",亦或者所謂的\"割地賠款\",一切都將消失在曆史的雲煙之中。

\"王承恩!\"

好半晌過後,朱由檢逐漸恢複鎮定的聲音終是在暖閣中響起,令得司禮監秉筆不由得隱去了心中的思緒:\"奴婢在。\"

\"即刻將軍報發往內閣,令兵部及吏部派遣能臣幹吏核查戰果,並讓內閣提前草擬封賞。\"

\"陣亡士卒的撫恤,也盡快給朕一個章程,朕要親自過目!\"

聽得此話,王承恩心中便是一動,按照往年的規矩,這有功將士的封賞都要由兵部及吏部核實完戰果,確定無誤之後,方才由內閣草擬。

可聽天子的言外之意,分明是對軍報中的內容深信不疑,打算在第一時間便將賞賜分發下去,而且就連陣亡士卒的撫恤都要親自過問,這是生怕有人在其中做手腳呐。

\"奴婢遵旨。\"

規規矩矩的躬身行禮之後,司禮監秉筆便是雙手接過了天子遞過來的軍報,小心翼翼的退了出去。

\"遼東,皇太極?嗬..\"

感受到微風拂麵,一身常服的朱由檢朝著遼東的方向低喃了一聲,隻覺得心中的一塊巨石終是落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輕鬆。

...

...

位於紫禁城東華門內的文淵閣中,三名正襟危坐的閣臣接過奏報之後,均是重重的長舒了一口氣,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尤其是東閣大學士孫承宗,更是喜不自勝,雙手下意識的握緊了拳頭,朝著遼東的方向一陣失神。

昔日遼東遭逢大難,他作為\"帝師\"自請出邊,而後便是不顧朝野非議,近乎於\"乾綱獨斷\"的修建了貫穿山海關至錦州的\"寧錦防線\",為此,近乎於掏空了大明本就捉襟見肘的國庫。

如今大明再一次憑借錦州這座孤城,擋住了女真韃子淩厲的攻勢,不由得令其心神激**。

不過在經曆了最初的狂喜之後,孫承宗倒是下意識的搖了搖頭,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這現任的遼東巡撫並非自己力挺的\"袁崇煥\",而是此前名不見經傳的\"畢自肅\"。

至於李國普及劉鴻訓兩名閣臣倒不像孫承宗這般\"心事忡忡\",皆是興奮異常。

在自己任內,朝廷對於如日中天的女真韃子竟有勝績,著實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喜事。

而且曆經朝事的兩名閣臣心中更是隱隱有些揣測,當今天子繼位不過半年有餘,便是狠狠挫敗了女真韃子的銳氣,並且令得猶如一盤散沙的遼東戰場隱隱呈現了\"中興\"之象。

如此說來,朝廷豈不是有了平定女真,收複舊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