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捷報至(上)

四月初三,晴。

如若放在前幾年,北京城中早就一片\"歡欣向榮\",人人都在準備兩日後的\"清明踏春\",但受限於遼東戰事的緣故,此時的北京城氣氛倒是頗為壓抑,就連城中買賣都是冷清了不少,人人都在迫切等候著遼東的消息。

如往常一樣,天色尚未大亮,京師上方的空氣尚還有些濕潤的時候,永定門外已然人滿為患,拎著大包小包的行商走卒以及熙熙攘攘的京師百姓令得此地生意盎然,衝淡了遼東戰事遲而未決的陰霾。

又過了半晌,伴隨著一聲沉悶的鍾聲,緊閉的城門在眾多百姓殷切的眼神中,終是被由內而外的推開,自中走出了不少手持兵刃的士卒。

\"往後退,往後退!\"

許是因為沒有睡醒的緣故,幾名士卒顯得有些不耐煩,不斷地推搡著身前的百姓,心中盡是不滿。

這遼東戰事吃緊與他們這些小吏有什麽關係,深宮之中的天子也不知是不是沒有事情幹,竟是要整頓\"吏治\"?

非但嚴格要求他們這些守城士卒準時開關城門,更是要對進城的百姓嚴格查驗身份,不可令任何一名身份可疑之人進入京師。

消息傳來的時候,他們這些人也曾在私底下討論,紫禁城中的那位年輕天子雖是繼位不久,但從種種手段來看,也算是\"有勇有謀\",怎地這才不到半年的時間,便是變得如此貪生怕死?

這北京城可是大明首都,每日人來人往無數,若是要對每個人嚴加核查,他們就算在長出幾個腦袋,也是分身乏術。

話雖如此,可幹該的事還是要辦,誰讓他們一家老小就指著這點微博的俸祿生活呢?

與遼東那些將姓名提在褲腰帶上的袍澤相比,他們這些守城士卒無疑是幸運的,起碼沒有性命之憂。

\"進城做生意的站左邊,進城尋親訪友的站右邊,本地人士站中間!\"

見得身前隊伍仍是亂糟糟的,為首的士卒不由得麵露不滿之色,下意識的揮舞了一下手中的兵刃,惡狠狠的說道。

經過最初的\"不適\"過後,他們倒是總結出了一些經驗,也多少明白了天子此舉的用意所在。

別的不說,至少在過去的半個多月裏,他們便是發現了數名身份可疑之人。

交由五城兵馬司審問之後方才得知,盡是些昔年的\"江洋大盜\",官府始終尋而不得。

為此,他們還得到了些許賞賜,雖是算不得豐厚,但終是聊勝於無,故而心中的抵觸之心也沒有昔日那般強烈。

畢竟他們的上官曾無意間向他們透露過,天子此舉的用意所在是為了甄別女真人的\"內應\"。

畢竟女真人之所以能夠在遼東攻城掠地,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原因便是因為其麾下那些數典忘祖的漢奸。

\"唏律律!\"

正當城外隊伍逐漸井然有序的時候,便聽得一陣急促的馬蹄聲自遠處的官道上響起,引得眾人紛紛側目而視。

隻一瞬間,數位守城士卒便斂去了心中各式各樣的雜念,下意識的握緊了手中的兵刃,驚疑不定的盯著遠處那道越來越近的身影。

口中抱怨歸抱怨,但誰又不願意朝廷能夠在遼東打個漂漂亮亮的勝仗呢?

\"籲!\"

不多時,便見得一名風塵仆仆的騎士自管道上衝出,在道路兩旁百姓的注視下,行至城門麵前。

許是心中激動終是有了發泄的機會,不待身前士卒發問,一臉風霜之色的騎士便是翻身上馬,聲嘶力竭的朝著周遭的同袍吼道:\"錦州大捷!\"

\"女真大汗皇太極傾巢而出,圍困錦州半月有餘,再度折戟沉沙!\"

\"遼東大捷!大明萬勝!\"

嘩!

隻一瞬間,城門外的百姓商人便是一陣嘩然,人人的臉上皆是充斥著驚喜之色!

時隔一年有餘,大明再一次令得女真韃子折戟沉沙,而且還是女真韃子那皇太極親自領兵,這是何等的幸事!

議論紛紛的同時,簇擁在周遭的百姓便是下意識的將道路給一臉激動之色的騎士讓了出來,守城士卒也是連忙將手中的堪合遞了回去,同樣是激動的不能自已:\"好,好!\"

終究是職責在身,那騎士將堪合重新放入懷中,匆匆的朝著眾人拱了拱手之後,便是再度翻身上馬,在眾人殷切的眼神中消失在城池之中。

\"他二哥,你先替我看著攤子!\"

心神激**之下,有不少小販竟是連做生意的心思都沒有了,胡**代一番,便是轉身朝著家中跑去,想要盡快將這天大的喜訊告知給親朋故友。

如星火燎原一般,遼東取得大勝的消息以驚人的速度傳遍京師的大街小巷。

前後不過半個時辰的功夫,本是人影寥寥的茶樓酒肆卻是瞬間\"爆滿\",人們一邊等待著通政司的消息,一遍不厭其煩的聽著說書先生重複著\"寧錦大捷\"的故事。

除此之外,一些自遼東逃難而來的百姓更是痛哭流涕,一會朝著紫禁城的方向叩首,一會朝著遼東的方向叩首。

本以為此生再難回到那片心心念念的土地,但朝廷又一次取得了大捷的消息卻是讓這些\"遼民\"增加了不少信心。

或許有生之年,他們還能重新回到生養他們的土地之上。

伴隨著這些聲嘶力竭的哭喊聲,街道兩旁的坊市中還傳來了劈裏啪啦的鞭炮聲,人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慶祝著這場來之不易的大捷。

被譽為\"中興之主\"的天子再一次展現出了他的\"運籌帷幄\",用實際行動粉碎了一切質疑他的聲音。

此時此刻,再也沒有人提及有勇有謀的\"袁崇煥\",人們熱切討論的皆是此前名不見經傳的畢自肅。

至於更為知曉\"內情\"的百姓,則是將目光投向了登萊,心中微微有些感慨。

隻怕那登萊巡撫袁可立也在這\"錦州大捷\"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