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農業大學之旅(三)

鏡頭從這位老者的畫像上移開,又轉到他旁邊另外一位老者的畫像上。

畫像下麵有一句話: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黃耀祥。”

【在講袁老之前,還有一位院士也不應該被人忘記。他在研究雜交水稻的道路上同樣做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

【那就是丁穎教授的學生,黃耀祥院士。】

觀看仙畫的古人們,尤其是明朝之前的農民們對於育種是沒什麽概念的。

但他們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農民。

他們巴不得仙畫能多講一點,自己好從中找到一些可以模仿的經驗,就像是之前的農具一樣。

也有人在書房裏繼續搖頭晃腦的看著自己手上的書本,不屑的哼了一聲。

“不是已經研究出新的水稻了嗎?為什麽還要繼續研究?沽名釣譽!”

他自小就讀聖賢書,苦讀十幾年終於考上了童生,然後秀才,卻在舉人的這一關裏蹉跎了好多年,最終隻能無奈的回到村裏麵開了家私塾。

但他依然是整個村裏唯一的秀才,因此也一直自視甚高。

他不太理解為什麽後世的讀書人居然自輕自賤,去和那些泥腿子一起在田裏麵幹活。

讀書,難道不就是為了光宗耀祖的嗎?

而且,他的內心深處還有一種隱秘的妒忌——這些人生在條件那麽好的後世,居然不懂得珍惜。假如是他生活在後世,一定能一躍成為人上人!

但後世之人居然要把這些褲腿上沾滿了泥點子的人高高的摔起來,那至他們這些風雅的讀書人於何地?!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啊!”

秀才長歎一句,翻了一頁書,但眼尾的餘光卻不自覺地飄過窗戶,停留在了天幕上。

【黃院士當時考上的其實是中山大學的物理係。當時的物理係是很容易獲得留洋資格的,是通往上一個階層的坦途。但黃院士和自己的導師丁教授一樣從小就目睹了農民吃不飽飯的悲慘境遇,對此十分的同情。因此,他從聽上去更高大上的物理係轉為了農學係,成為了丁教授的學生。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的時候,中山大學遷往雲南,丁教授連夜打包帶走了稻作場的四百多個實驗稻種,也帶走了一批願意前往雲南的學生,其中就包括黃耀祥院

士。】

三十年代的廣東小城,處處帶著破敗的痕跡。

郵差騎著自行車,朝著一位年輕人喊道:“阿祥,你老豆從國外寄來的信!”

阿祥高興的跑過去,拿到了自己父親寄回來的信。

國內謀生不易,他父親隻能背井離鄉,漂泊海外去給人照相維生,好幾年才回一次國,一般年底會寄一次錢和信回家。這一次卻是單獨的來信,因為黃耀祥大學選擇專業的問題。

黃耀祥看了信之後悶悶不樂。

“你老豆不讚同你的決定?”吃飯的時候黃母問他。

黃耀祥鬱悶的點點頭。

他想要轉到農學係去就讀,因此去信詢問父親的意見。但他父親卻覺得物理係更有前途,在回信裏苦口婆心的勸了他好多,說他之後也可以申請留洋,甚至還可以留在國外生活,遠離這片戰亂的土地。

而農學係能幹什麽呢?和一堆泥腿子打交道嗎?

父親在信裏麵的措辭很嚴厲,這讓黃耀祥輾轉難眠。

第二天,他看到農田裏正在挽著褲腿插秧的農民,和戴著鬥笠準備下地幹活的母親,終於下定了決心。

父親覺得這樣的日子實在太苦了,於是去尋找另外的出路,但是他卻想要迎難而上,給更多人更好的出路。

“想清楚了?”黃母問他。

“想清楚了,我還是打算轉學到農學係。”黃耀祥的眼裏閃著無畏的光芒。

黃母歎口氣,她知道自己的兒子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但她沒有說什麽,隻是輕輕的拍兒子的頭:“你自己想清楚了就好。”

鹹陽宮中,有士卿出列:

“陛下,大秦若建立學宮,一定要將農學列為其中!”

若糧食真能增產,不僅是大秦的百姓能得到實惠,朝廷征收上來的稅也會增加很多,那能幹的事兒就更多了!

也有士卿古板一點:“難不成你還想要士人親自下田種地不成?”

除了士人,還有平民。另外,庶民之中其實也不乏能力者。君之眼光需要放長遠一點。

“你!”

贏政一揮袖子:好了。此事看完仙畫後再議。

學宮是

一定要建的,農學也可以列於其中。

這裏麵的好處他自然想得到。

贏政現在對於農民的力量已經非常重視。

成幹上萬隻螞蟻可以幹死一頭老虎。

那他身為大秦的帝王,或許也要讓治下的農人們日子好過一點。

而且,他想得比這些士卿們要更深一層。

農田增產這東西太有用了,若現在有誰說可以讓大秦的農人們一畝地增產五十斤,那肯定全天下所有的農人都會奉他為神!

而這樣的人,最好是掌控在朝廷手上,代表著朝廷和他的意誌才行。

否則,就容易成為禍患。

因此,即使有著守舊的朝臣們反對,此事也勢在必行!

贏政已經想好,看完仙畫後讓李斯和蒙毅幾個留下來吧,他需要盡快看到相關的細節。

哎,他內心深處歎口氣,未免覺得有些鬱悶。

所有的事情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自從仙畫出現後,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感覺能夠為他所用的人就越來越少。人才的缺少已經給始皇帝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緊迫感。

以前的“愚民”政策和庶民不用的政策,也許真的該停一停了。

【黃老的研究成果很有針對性。他是廣東人嘛,大家也知道沿海多台風,而“樹大招風”,每次台風來的時候,那些高杆的水稻幾乎一吹就倒,一倒就會泡在水田裏導致顆粒無收,直接報廢。這種情況在農學上被稱之為“不抗倒伏”。黃老就一直在思考,是不是可以讓水稻變矮一點,這樣的話就不那麽容易被風刮倒了。】

田裏的水稻正在抽穗,但此時天邊的烏雲卻開始漸漸的聚攏。

從海上刮來的巨風挾帶著暴雨,橫掃過天地間的一切,連高大的樹木都被吹斷,彎下了腰,更何況瘦弱的水稻?

最高的水稻先倒下,然後又壓到其他水稻上,最終形成了大規模的倒伏。

一畝接一畝。

原本的生機勃勃在一場風雨過後,立刻成為了破敗殘景。

位於沿海,深受台風影響的農人們,看到稻子被吹伏在地,感覺自己的心都要被揪起來,難受得要命。

誰還沒有過這樣的經曆呢?

有的時候,水稻的根發育

不良,紮根淺,都不用大風,隨便一陣小風雨就能讓它倒伏在田裏。有的時候是因為杆子軟,直接折了導致的倒伏。

每年的夏季,他們都要憂心如焚。

為了減少這樣的情況,隻能稍微種稀疏一點,讓它光照更足,或許能長得更粗壯一些。

但種稀疏了,糧食產量就肯定不多。

總之,倒伏了,減產。

種稀疏,也減產。

簡直就是繞不開的噩夢!

也不知道後世的這些科學家————農民們雖不懂其意,但很快就接受了這個新名詞————能想出什麽辦法來治理倒伏?

是不是自己也可以學的辦法?

他們內心充滿了期待。

【五十年代的時候,他終於研究出來了!】

【1959年,黃老研究出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矮杆的雜交水稻品種,“廣場矮”!這個品種大概隻有90厘米左右,而傳統的高杆水稻大概在一米一、一米二,一下子就矮了二十多公分。而且‘廣場矮’的產量還很穩定。這個品種比幾年之後,設置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搞出來的 TR8’ 號還要更早!所以有人評價說,廣場矮的出現是中國育種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鏡頭轉向玻璃櫃裏的水稻標本。

它看上去的確是不高,但是稻穗很飽滿。

展館很貼心,還特意找來了高杆的水稻來做對比,高矮的區別十分清晰。而且矮杆的水稻看上去還要更加粗壯一點。

農民們席地而坐,一雙雙眼睛看向天幕,在夜色的勾勒下像是一座座沉默的雕像。

千百年來都是如此。

人群中有人喃喃自語:“原來是要更矮一點。”

“但是,怎麽才能讓它們變矮?”

水稻天生就長這麽高,難道還能壓著它不讓它長高嗎?

農人們茫然四顧。

不一會兒,有抽泣聲在人群中響起。

他們覺得這簡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老天爺為什麽要這麽殘忍呢?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卻又讓這希望遠在天邊,遙不可及!

大臣們麵麵相覷:……這…他們也不知道啊!陛下你問錯人了吧!

劉徹反應過來自己的確問錯人了,算了,等那起過到了長安之後,他再問一下。說不定他能想出辦法呢?

而此時,趙過也正在驛站之中的空地上,百思不得其解:

“怎麽才能讓水稻變矮?!”

【從它開始,中國的育種史尤其是水稻育種史開始走在了世界前列!】

【根據資料,六十年代的時候,矮杆的水稻在全國推廣種植達到了兩千四百多萬畝,每一畝的產量增加了50公斤!】①

【大家別想著說現在動輒都是幾百斤上千斤的畝產,好像50公斤不放在眼裏。算一下就知道這個數字有多牛了。2400萬畝稻田,一年就可以增產12億斤,可以多養活差不多350萬人!尤其是,當時六十年代,正好是□□,這個數字就顯得尤為珍貴!】②

【曾經有過統計,從矮杆水稻被研發出來之後的幾十年裏,32年來累計栽培麵積為4.48億公頃,增產稻穀3360億公斤!黃老也被國際水稻同行譽為“水稻生態育種先驅”。】③

【實至名歸!】

烈日下,農民脖子上掛著白色的毛巾正在幹活。

他腳下的水稻長得雖然不高,但是十分茁壯,已經有一大半都掛上了穗,隻等著這些稻穗飽滿起來,就可以迎來大豐收。

他看了看遠方的天色,臉上帶著優愁。根據他的經驗,別看現在似乎天氣晴朗,但很快台風就要來了。

也不知道自己從農科所拿到的這些矮杆水稻是不是真的能抗倒伏。

到了晚上的時候,風雨交加。

一束束手電筒和煤氣燈的光亮了起來,農民們都擔心自己田裏的莊稼,寧可冒著暴雨也要來查看一下才放心。

微弱的光線裏,可以看到種了矮杆水稻的田裏麵,雖然也稍微有些淩亂,但整體是沒問題的,大部分水稻都好好的。而旁邊還是種著原先水稻的田裏麵,卻倒了一大半。

矮杆水稻,果然抗倒伏!

大部分的農民臉上露出笑容,而少數幾個唉聲歎氣之餘也都下定決心:“下半年還是要去農科所搞一點矮的稻種!詞一點秘的相種!

李世民沉默了。

他到現在都還不太習慣後世人用的各種計量單位。

無論是什麽,都動輒以億計!

聽聽,十二億斤!三千三百六十億公斤!

這是什麽概念?!

即使隻是增產的部分,也可以養活整個大唐一大半的人了。

育種!必須立刻馬上開始育種!

大唐也要有自己的良種!

……

【大家知道,在90年代以前,咱們國家買糧食是需要糧票的吧?計劃經濟,每個人吃多少糧都是有計劃有規定的。而九十年代後,糧票作廢,糧食也可以自由流通了。你想買多少糧食就買多少糧食,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這原本是多麽正常的一件事情啊,對吧?老百姓們高高興興的,拿著錢去買糧。但有人就是要給咱們添堵。】

街上的喇叭不停的播放著:“本店收現金,本店收現金,無需糧票。”

米店裏大家高高興興的排著隊,拿著鈔票買上自己家裏需要的稻穀、麵粉和大豆等糧食。

一派熱熱鬧鬧,充滿活力的場景。

【90年代中期的時候,一個叫布朗的漂亮國人發表了一篇類似智庫報告的文章,題目很驚悚,叫做《誰來養活中國》,轟動一時。這個布朗的意思呢,是中國人口那麽多,而且你們現在還放開糧食購買,中國的糧食根本不夠你們吃的,到時候隻能向全世界來購買糧食,勢必就會引發全世界的糧食危機!】

“誰來養活中國?”

天幕下的百姓們陷入到迷茫中,誰還能靠別人養活不成?

肯定是自己養活自己啊。再不濟,不種地的話花錢去買糧。難不成,還指望別人能養活你嗎?

而且,漂亮國是哪個國?為什麽要來關心他們國家的事情?

劉徹在心裏琢磨了一下,目前路小染提到的其他國家已經有好幾個了,但這種口吻裏明顯帶著不爽和鄙視情緒的之前有一個倭國,現在有一個漂亮國。

他記得,倭國就像是匈奴,來侵犯過華夏。

那這漂亮國也是?

劉徹冷哼一聲,不知道這名字很奇怪的漂亮國為什麽會忽然關心中國,就好像匈奴有一天忽然發出感慨,說,誰來養活大漢的百姓?

關他們什麽事情呢?

失心瘋吧!

用腳想都知道他們肯定不懷好意!

【就漂亮國呢,一如既往的多管閑事,而且還在文章裏各種暗戳翟劃的輸出威脅論,但是呢,他關於糧食危機的部分還是引發了像是黃耀祥院士這樣的農學界泰鬥的擔憂。於是,幾位大牛聯合起來向政府提出,咱們必須還是要大力發展研究高產水稻,不然真的得從國外進口糧食才能養得活那麽多人。萬一,國際環境變惡劣,人家不賣糧給你,那就危險了。】

【於是,在九十年代的時候,咱們國家上馬了一個“超級稻育種計劃”,決意研發超級高產水稻,而這個項目的主持者就交給了當時剛被評選為院士不久,被稱之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穿著端莊的新聞主播坐在台前,用標準而親切的普通話播報:

“今天,由農業部主導的超級雜交水稻培育計劃正式開展工作。本計劃意在培育更加高產的水稻,以滿足廣大人群眾的糧食需求,捍衛我國的糧食安全。本計劃分為兩期,第一期為1996年到200 0年,一季產最指標為每畝700公斤;第二期為2001年到2005年,產量指標為每畝800公斤。該計劃的主要負責人為有著'雜交水稻之父'美譽的我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之前不是有人已經研究出了雜交水稻了嗎?”為什麽說他才是雜交水稻之父?

扶蘇心裏閃過這個念頭。

不過還不待他說出來,想明白,仙畫自己就提出來了——

【大家看到這裏或許會有個疑問,之前不是說丁穎院士是第一個研究出雜交水稻的人嗎?然後還有黃耀祥院士,那為什麽是袁老被稱之為雜交水稻之父呢?】

【這裏麵其實涉及到的是很複雜的學術。UP主不是學農的,隻能向你們解釋一下大概。】

【得先從水稻這種東西的繁殖方式說起。大家都知道,植物是靠授粉來完成繁殖的。而水稻這玩意兒呢就長得很奇怪,他的雌蕊和雄蕊都是長在同一株上麵,也就是說它根本不需要第二株水稻,自己就可以完成繁殖,這種方式呢,被稱之為自交。但大家也都知道遺傳學裏麵的規律,那就是近親繁殖就會產生很多毛病。比如兩個有血緣關係的人結婚生下來的小孩,就有很大概率是傻子或者是畸形。所以現在國家都不允許近親結婚。】

天幕上出現了一顆水稻的標本,然後鏡頭不斷的放大。

先是稻穗,然後再到稻穗上的穀子排列,再到他抽出來的稻花,再到稻花上的雄蕊和雌蕊。

一直到顯微鏡的級別。

這是現代影像技術裏麵很典型也很常用的手法,但卻震到了第一次看到的古人。

但他們顧不得去驚訝水稻上的花居然是長成這個樣子,全部的心神都被這路小柒所透露出來的另一個消息占據了———

“什麽!近親結婚生下來的小孩是傻子?!”

“說的是有可能。”

“不隻是傻子,也有可能是畸形?”

“那表哥表妹算不算是近親結婚?”

“算吧,親戚來的。”

“別說,我忽然想起來一件事情,之前我娘家的村子裏,就是表哥娶了表妹,結果生下來的小孩真的是個傻子!三歲多的時候掉進水潭裏淹死了。

“三歲多淹死?怕不是故意的吧?”

“啐!那可不能亂說。總之,就蠻慘的。”

“你這麽一說,我也想起來……”

民間開始議論紛紛。

皇帝們和朝臣們瞠目結舌。

這年頭,為了更好的鞏固利益和門第,很多世家和豪門都會選擇親上加親,表哥表妹是最常見的組合。但現在一聽近親結婚會導致下一輩的子嗣出現問題,一下子就作鍋了。

為了拉攏館陶,娶了陳阿嬌的劉徹麵色淡淡。

他和阿嬌沒有子嗣,但可能沒有子嗣,或許才是問題的症結。

為了拉攏舊隋勢力,娶了自己的表妹,隋煬帝女兒楊氏為妃的李世民則要痛苦得多。

他和楊氏有兩個兒子。

吳王李恪,文武雙全,他一向頗為疼愛。但蜀王李惜四五歲還不會說話,直到現在都有點癡傻模樣,蠢得不像是自己的兒子。

“原來竟然是因為這個嗎?”

“陛下,此事關係重大。”魏征出列道,“微臣覺得可以讓各地做一個統計,看看是否如仙畫所說。如果確實,那必須要向民間陳清利害,加以勸阻。”

李世民沉重的點點頭:“的確該如此。”

唐的子民可不能一代比一代傻。

【那水稻就是這樣,一直自己繁殖,近得不能再近,留下來的後代無論是產量還是飽滿度就越來越不咋地。這也是為什麽即使是現在的稻種,也都建議每隔三年換種子的原因。而當時,科學家們的思路呢,那就是用人工授粉的方式給它帶來不同株和不同品種的基因,這就是雜交!】

【這種方式,就叫做雜交育種。】

【雜交育種有多難呢?或者說給水稻人工授粉有多難呢?一株水稻上有幾十個穗,一個穗裏麵有150-300多顆穀子,然後呢它的雄蕊和雌蕊是長在一起的,非常難分。這一株上麵的幾千根雌蕊都需要人工授粉,一根都不能遺漏,否則就前功盡棄。一個熟練的工人,一天隻能完成一到兩株水稻的雜交授粉工作。那你想想,成幹上萬株水稻的授粉,需要多少人工才能做到?!】

【順便在這裏提一嘴,當時丁穎教授在30年代做育種的時候,工人的工資都是從他自己的薪酬裏掏的哦。來,讓我們日常唾罵民國政府一萬遍。】

工人們全副武裝,在中午的大太陽下戴著鬥笠,帶著手套,小心翼翼的剪去稻穗上沒開花的穀粒,然後給開了花的穀粒剪去三分之一,然後套上紙袋。

科研人員同樣挽起褲腿在幹活,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他們戴著厚厚的眼鏡。

有記者前去采訪,問他們:“現在三十九度,你們不熱嗎?為什麽不能等到下午三四點之後再來幹活呢?”

他們熟厚的笑了笑:“水稻就中午開花,它就喜歡這個溫度,那我們沒辦法,隻能跟著喜歡。”

“三年換一次稻種……”

孫小羊也正在觀看這一期的仙畫,聽到這裏他驚叫起來:“原來如此!”

他向父親和大哥說道:“水稻是這樣,那或許麥子也是這樣。難怪咱們之前的麥子越種就覺得越不好,原因或許就是在這裏!”

要三年換一次種子才行!

而賈思勰已經倏地從榻上坐了起來,手舞足蹈:“原來如此!”

“原來如此!”

雜交!人工授粉!

自己怎麽就沒有想到呢?!原來還可以這樣操作!

他是經常去野外尋找稻子種類和麥子種類的人,很明白不同的稻種表現出來的特性也是不一樣的。有的高一

點,有的矮一點,有的壯一點,有的就瘦弱一點。

但他從來沒有想到過,可以把這些不同品種的稻子結合起來!

賈思勰簡直心癢難耐,若不是現在是晚上,他就要立刻去到田地裏看一下是否可行。

而他並不是唯一對此感到欣喜若狂的古代農學家。

宋應星也看得如癡如醉。

他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現了“土脈曆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種子和種子之間也是有不同的,而且和水土有關係。此時聽到了後世的見解,簡直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所以丁老和黃老當時的雜交育種水稻,隻有第一代是雜交稻,當種子種下去之後,長出來的水稻就恢複成了自交,收獲的第二代種子就成為了常規稻,然後不斷的迭代,最終形成了帶有一定優良基因的穩定的常規稻種。所以嚴格的來說,他們的水稻應該被稱之為雜交育種水稻。】

【而且為了遺傳的穩定呢,他們隻能放棄很多其他基因方麵的優勢。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你隻要想一下要向全國推廣,用純人工雜交授粉的方法來收獲稻種的話,除非稻作所的工人上百萬上千萬才行!】

“對啊,這個要怎麽辦?”

原本還在狂熱中的農學家們冷靜了下來,發現雜交育種的這個工作其實也不是那麽的簡單。

尤其是民間的農學家,立刻明白過來,若非自己豪富,必須是要朝廷要言府支持才能做到。

……

【而袁老就解決了這個世紀大難題!】

【60年代,黃院士的抗倒伏矮杆水稻已經被研究出來並且開始醞釀推廣到全國的時候,袁老正在農業學校當老師,但同時他也開啟了自己的雜交水稻研究之路。】

【1964年,他在試驗田裏發現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

【天然雄性不育,言下之意就是這株水稻是個太監!它的雄蕊天然就沒有繁殖的欲望,它根本不會主動向自己的雌蕊授粉,那也就是說隻要種其他品種的水稻在它的旁邊,無需人工就可以自動完成授粉的工作!】

【同學們,朋友們,這簡直就是雜交育種工作裏的神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