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農業大學之旅(二)
華夏農業大學的博物館並不大,舉辦的展覽往往和農業有關,單就內容來說並不算多麽的出類拔萃,但是對路小染手上要做的主題而言,卻剛好合適。
華夏近代農業成就展,從各方麵對這幾十年的農業成果做了一個總結。
路小染坦回來之後,精選了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放到了視頻裏————其實每個部分都讓她很驚歎,但為了扣題和時長的關係,隻能忍痛舍棄一大部分的內容。
一進門的牆上,是一句紅色的標語——
【“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 ①
一位穿著灰色中山裝,風度翩翩、麵目儒雅的老者坐在會議桌前講話。
“我們必須從各方麵來支援農業,要有步驟地實現農業機械化、水利化、化肥化和電氣化。”②
【這句話是五十年代的時候,總理說過的話!也是從這裏開始,我們提出了一個農業八字憲法”,這八字是什麽呢?土、肥、水、種、密、保、管、工,土是土壤,肥是化肥,水是水利,種是良種,密是密植,保是防治蟲害,管呢是田間管理,工是改進工具。】
【這八個字基本上就是對現代農業種植的一個高度概括。】
“記下了嗎?”大唐宮中負責管理筆吏的官員急切的問周圍的人。
“記下了,記下了。”
自從仙畫出現後,從第二期開始,李世民就已經安排了皇宮中寫字畫畫速度最快的內侍以及起居郎來記錄仙畫裏的內容。包括各部也都同樣組織了筆吏團隊來記錄。
不用他們搞懂其中的意思,隻需要依葫蘆畫瓢的記下來就行。
至於內裏深意,過後自然有大臣們和幕僚們來解讀。
而這樣的團隊,自然不單單是大唐有。被仙畫投映到的朝代,隻要皇帝不是昏庸到一定程度,基本都想到了這一點。
而此時都在神情緊張的督促筆吏們趕緊記下來這八字秘訣。
這可是後世朝廷總結出來的,字字千金!
而像是汜勝之和賈思勰這樣的農學家,也都在奮筆疾書。
賈思想一邊記錄一邊在腦海中不斷的咀嚼著
這八個字,越想越覺得妙,越想越覺得,的確如此!
不管這東西怎麽變,變來變去還真就是這八個字。
【進門的第一個部分很有意思,是來自於中國各地的土壤標本展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社稷壇?裏麵就有從古代留存下來的五色土,是從全國各地進貢而來的。在戰國時期成書的《尚書·禹貢》就記載了中原的土壤有黃壤、白壤、青黎等,可見我們的祖輩們對於土壤的認識其實很早。後來就演變成為了青、紅、黃、白、黑的五色土。】
宏偉莊嚴的朱瓦大殿前,五種不同顏色的土壤被鋪在了地麵。
這就是社稷壇的五色土。
視線一換,雄渾的鍾聲響起,穿著冕服的帝王率領著眾臣正在跪拜祭祀土地神和穀神,乞求天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國家儀式的隸穆感,傳遞出自古以來華夏民族對土地的重視。
觀看仙畫的古代老百姓們興奮的看著皇帝祭拜社稷壇。
土有啥好看的?天天看,不如看祭天。
原來皇帝老爺祭拜的時候是這樣子的啊,也需要下跪啊。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這麽想。
我們這兒是黑土!有老者撫須笑道。他們這兒的黑土的確是肥沃,隨便撤把種子下去都能發芽。
而鹽堿地上居住的百姓農民們卻蹲在地上唉聲歎氣,滿麵愁容。
“這勞什子白土,有什麽好拜的,種啥都不長,白費了那麽大的土地。”
遍地白茫茫,十年有九荒。
【到了現代,我們對土壤的認識和分類就更加全麵詳細了,但大的分類也是按照這五色來的。】
【這裏有來自於東北的黑鈣土,屬於腐殖質鈣層土,肥力高,適合農業也適合放牧……來自於長江中下遊的青土,也被稱為水稻土……來自於甘肅的灰鈣土,可種植小麥和玉米等;還有來自於阿裏地區的白土,其實就是鹽堿化的土地,適合種植鹽堿水稻……】
東北的黑土沃野上,金黃色的水稻綿延千裏,內蒙的草原上,水草豐美;
南方的大江大河旁,丘陵上的梯田中,青色的秧苗剛被種下;
苔涼的西北黃土大地,小麥在風吹下形成一重一重的起伏麥浪;高高的
玉米杆密密麻麻,成熟的玉米滿目皆是;
福建的紅土茶園裏,茶樹鬱鬱蔥蔥;西南的磚紅壤裏,橡膠林蓬勃生長。
始皇帝看著這天幕上碩果累累的農作物,內心欣羨的同時也帶著疑惑。
而旁邊的扶蘇已經說了出來:“後世不種粟和黍嗎?”
這就是贏政的疑惑。回想起之前的幾期,出現過農作物的畫麵裏,基本看不到粟的身影。而大秦現在的主要農作物就是粟、麥和黍,還有人種菽,稻的話隻在南方地區有種植,原秦地並沒有見過。
難道後世的人已經不吃粟和黍了嗎?
還有,那玉米又是何物?
漢武帝劉徹提出了同樣的疑問:“這玉米似乎從來沒見過?”
稻和麥都是常見的,但是後麵出來的幾種作物卻看著眼生得很。
衛青猜測:可能是其他地區的產物。臣在匈奴的地盤上也曾發現一些農作物是我中原大地沒有的。”
隻是當時他並不怎麽重視。
但能被仙畫提及,肯定也是個很重要的東西。
衛青想著下次要是出征匈奴,一定好好的留意一下這些。
劉徹點頭,忽然想起出使西域的張騫來了: 也不知道子文到了哪裏?上次來疏說他已在歸途,也不知道他什麽時候能到長安。”
看看他能不能帶來一些好消息,包括一些新鮮的東西。
【作為農耕文明,土壤對於我們的意義也不言而喻。每一種土壤適合種的農作物都是不一樣的,隻有找到了適合的農作物,才能更好的提升產量。】
【看完了土壤我們往下走,接下來是種子館,關於我國主要的農作物以及這幾十年來的一些優秀育種成就。這也是我們今天的答案,從畝產四百斤到畝產一千斤,我們做對了什麽的第二點,那就是我們的科學家們,培育了一大批的良種!】
一顆種子被包裹在晶瑩剔透的亞克力水晶之中,被呈放在黑色的絲絨布上,看上去神聖無比。
在其下方有一塊精致的銘牌,上麵寫著它的名字。
但,天底下的農民,尤其是南方的農民,即使不識字,也能認出來,這是一顆小小的稻子。
水稻!
李世民作為典型的關中漢子,更愛吃麵食和草原上的牛羊肉。
皇宮中也有南方進貢的水稻,他吃得不多,倒是觀音婢和他的一些妃子愛吃。而水稻的主要種植區是在南方,隻占了全國種糧田的三分之一。
剩下的,全是粟。
朝廷規定的租賦也是以粟為主。常平倉中所藏的粟米可以保持九年之久!
“為何不是粟?”他同樣發出如此的疑問。
他以為以粟的重要性,應該排在首位。
隻有正在酒樓中邊吃飯邊看仙畫的趙匡胤,滿足的吃了一口白米飯。
畢竟, “蘇湖熟,天下足”,南方地區已經廣種水稻。水運的發達讓南方產的稻米很快就能運送到全天下。聽聞,交趾有一種稻種,叫做占城稻,生長周期短,產量也很高。③
趙匡胤原本不將這種事情放在心上。種地嘛,農民們自然知道要種什麽,但現在,他卻對這個開始重視起來。
“水稻啊!的確是個好東西。”
他想,或許要派人去交趾那邊看看占城稻到底怎麽樣,如果好白話或許可以帶回來,讓大宋的百姓們也都種上這占城稻。
【關於種子的展覽先從水稻開始。】
【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就是中國。而到了現代,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主食就是稻米。在我國,60%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作為主糧,它的種植麵積占據了全國糧食作物的將近三分之一,而產量更是占到了快要二分之一,是我國百姓吃的主糧裏麵的主力軍!UP主作為一個南方人,一天沒吃到米飯就覺得好像是沒吃東西,可是說是典型的'米飯腦袋'。】④
一碗白色的大米飯占據了天幕的中心。
它看上去粒粒分明,晶瑩剔透,光是看著都能想象吃到嘴裏是多麽的軟糯彈牙。
然後是用大米製成的各種食品。
年糕上點綴一點糖桂花,看上去美味又清雅;長而圓的米粉、薄而寬的米麵在滾湯裏燙一下,立刻倒在碗裏,再加一點辣椒和小香蔥,就是南方人常吃的早餐;老年人拿起一塊米糕送入口中,眼裏帶著滿足的笑意;小嬰兒含著媽媽喂的米糊,手舞足蹈。
趙匡胤看著自己眼前的這碗白米飯,忽然覺得不那麽香了。
為什麽
仙畫上的那碗白米飯如此誘人?!
可惡!
各朝代的百姓們原本是用過了晚飯的,但現在都默默的吞著口水。
後世的這些食物看著也太好吃了!想吃!
北方的遊俠們正在豪飲,看到天幕後立刻有人收拾行李
“我決定往南方去了!諸君誰願一起?”
剛當上母親的年輕女性正愁著自己的奶水越來越少,看著嗷嗷大哭的寶寶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這時候她看到了米糊。
“姆媽,姆媽!我們也去可以買點米來磨米糊!”
貧困的農人正在想要去市場上賣點什麽東西來補貼家用,被仙畫上的米粉和麵條啟發。
“我們或許也可以試試做這個!”
不僅僅是平民向往,就連身在皇宮之中的帝王和權貴們也都欣羨不已。
這後世的大米竟然可以玩出這麽多種不同的花樣,看上去比宮中的禦膳房和家中的主廚做得還要好!
贏政、劉徹和李世民都明白過來,為什麽水稻取代了粟米成為了主糧。
唐人還好,料理手法相對豐富一點,大秦人卻吃得十分簡單,將麥子和粟放在陶罐中簡單的煮一煮,煮成麥飯和粟米飯就是一頓。
如果一種糧食既高產又好吃,那肯定會受到全天下的歡迎!
觀看著仙畫的士卿們都打算等回家後立刻讓家裏的廚子研究一下怎麽用稻米做出仙畫上的這些食物來。
餓了!想吃!
他們在心中默默的把對水稻的重視往上提了提。
【我們之前講過,建國時期的時候,水稻的畝產是300多斤,比明清的鼎盛時期還要低。而在清末和民國的時候,因為戰亂,這個產量還要更低,大概也就兩百斤出頭,完全養不活當時那麽多的人口。當時我們國家有很多有識之士都出國留學,接觸了到了現代農業科學,他們回國之後,就想要培育出產量更高的水稻品種,解決當時的糧食危機。】
【丁穎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目光注視的領域就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雜交水稻!】
【他也是我國第一個成功研究出雜交水稻的人。】
一所中學的畢業典禮上。
台下的青年學生們都在討論著要報考什
麽樣的專業,有的覺得文科好,有的覺得工科好,有的覺得商科好。
這幾個學科讀出來,都是不愁前途的。
年輕的丁穎作為優秀學生代表上台,目光堅定:
“諸君,當今之血性青年,當為農夫溫飽盡責盡力。我決意報考農科!”④
台下一片嘩然。
匯勝之、賈思勰、王禎、宋應星、徐光啟這些古代的農學家看了後又是唏噓又是讚賞。
不衝著高官厚祿而去,而是堅定的選擇了注定要和黃土打交道的農科。
如此年輕就能想清楚自己的誌向。
此子果然不凡!
【丁穎教授出生於1888年,當時還是清朝光緒時期,也就是說他的整個研究時期其實正逢民國戰亂,環境十分的惡劣。當時的政府鼠目寸光,也不可能出錢來讓他踏踏實實的搞科研。哦,不對,他們還是給了錢的,給了260元呢!真是一筆'巨款'!打發叫花子呢!】
已經從日本學成歸來,三十多歲的丁穎在官邸門口攔住一位官員,言辭懇切:
“甘委員長,我之前向您提交了《改良廣東稻作計劃書》,不知道您有沒有抽時間看過?”
甘委員長步履匆匆,敷衍的道:“看過了,寫得很好。”
丁穎頓了一下,又跟了上去: 如今我們的水稻產量太低,以至於竟然要進口別的國家的水稻。您隻需要將洋米進口稅撥出1%給到我作為科研經費,我保證一定會研發出更高產量的水稻,以後再也不用進口!
目前市政府正在研究,你在家等消息吧。甘委員長登上小汽車,揚長而去。
丁穎站在原地歎了一口氣,轉身走了。
【所以,丁教授研究的費用完全是自己出的!為了專心的做科研,他在1927年建立了‘南路稻作育種場’,這也是我國的第一個水稻研究專業機構。為此,他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積蓄,而且還賣掉了自己的祖產!】
仙畫前的劉徹表示不能理解。
他用人大膽,而且毫不吝嗇。對自己的心腹重臣,對打了勝仗的三軍將士,他向來大方得很。
此時,劉徹看得直搖頭,忍不住罵了一句:蠢貨!
怎能如此對待賢能?
要是這位丁教授在他大漢,他必將其捧為未央宮中的座上賓!
想要研究水稻?給萬金!
他冷哼一聲,心下想,這個朝廷的官員竟然如此短視,估計也命不長久。
【在1933年,他成功的培育出了第一個雜交水稻的品種,叫‘中山一號’。因為當時他在中山大學農學院任教,所以用自己學校的名字為這個稻種命名。中山——號在兩廣地區得到了很大的推廣,據說,當時“農人爭種中山白”,並且持續了很多年。】
衣著破舊的農民聚集在稻作育種場的門口,隻為了求得傳說中能更高產的稻種。
一傳十,十傳百。
到了後來,甚至有農民跋涉幾百公裏前來求稻種。
【1936年,他又收獲了“千粒穗”。為什麽叫這個名字呢?因為最大的穗上麵可以長出一千四百多顆穀粒,非常的驚人!千粒穗的發現也是當時的一個重大突破。他的這些品種在華南地區得到了推廣,成功的增產了最高百分之二十五。不要小看這個數字,就按照兩百斤的25%來算,一畝地可以增加50斤糧食,已經能夠多養活不少的人口!在當時的這個年代,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進步!所以當時的兩廣農民親切的稱呼他為“穀種佬”。】
【到了這個時候,民國政府還是想起他來了,對丁教授拋出了橄欖枝,兩次邀請他去當官,都被丁教授拒絕。】
之前出現過的甘委員長親自前來育種場相請。
丁教授,如今您的稻種可是名震中外呀!您不如來幫我主管這邊的農業,您看如何?職位和薪酬絕不會低了給你。”
丁穎微笑:“甘委員長抬愛,不過丁某人隻想待在學校好好教書,恐怕無法前往。還望見諒。”
贏政麵上不由自主的露出微笑,但很快又淡了下來。
他喜歡這個結局。
但是他又是帝王,看到此景難免想起了某些自己誠摯邀請卻被拒絕的人,因此心中一時不虞。
不過,對丁教授,他還是佩服的。
哎,要是天下英才們都懷著一顆報效朝廷的赤誠之心就好了。
【很多人
可能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爽文的結局,就是往日你對我愛答不理,今日我讓你高攀不起。但其實丁教授的格局可並不是停留在爭口氣和打臉,他在決定任教的時候,就已經給自己立下了三條規矩,一是不涉足官場,二是不累積財產,三是隻當好教授。】
已經決定不再科舉的宋應星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但這段時間他卻不怎麽清閑。不僅朝廷派來了使者邀請他出仕,當地的豪族和官員們也都接連前來拜訪,更有無數的請柬紛至遝來。
不過,宋應星都拒絕了。
他早就決定,自己要留在家裏將那部《天工開物》好好的寫出來。
看了仙畫後,他有許多的新的想法想要注入其中。
此時聽到丁穎對自己的約法三章,不由得脫口而出: “好!”
若是他也能像這位丁教授一樣,早日的認清楚自己的目標和道路就好了,不至於蹉跎這麽多的時光。
好在,現在也不晚。
宋應星攤開紙張,他情緒高昂,決定今晚就把想好的篇章全部寫出來!
【他也的確是做到了這三點。】
【他終身都貢獻給了農業界和教育界,建國後成為了華南農學院的首位院長,後來成為了農科院的院長,培養了大量的優秀農業人才。當時他的女兒報考華南農學院,差兩分,他堅決不開後門,不予錄取;在他75歲的時候,去田間視察作物生長情況,依然是褲子一挽就下地幹活;他去世的時候,身上稱得上比較貴重的遺物是別人送的一隻懷表。】
頭發花白的老者站在田埂上,不顧周圍人的勸阻,執意挽起褲腿下田,認真檢查稻穗的情況。
隻是他不時的按壓著自己的腹部,此時他已經被確診為肝癌晚期。
鏡頭一轉,老者躺在病**,彌留之際對守在病床前的子女和學生說了一句: “我這輩子,從來沒有懶過。為黨、為人民、為祖國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貢獻出最大而最有效的力量。”⑤
【丁教授在1964年去世。】
【他沒有看到現在我們國家稻滿田,糧滿倉的情景,但是由他所開啟的雜交水稻的這條路,已經越走越寬,並且湧現出了不少閃耀的身影。】
鏡頭轉到牆上。
牆上有一句話, 我不在家,
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 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⑥
旁邊掛著的畫像上,一位其貌不揚的老者正帶著和藹的微笑。
畫像下麵寫著“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