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去縣城

第二日一大早,林遠楓和林遠鬆,就背著竹簍去了後山。

兩人前幾天就去過一回,看到許多野柿子已經黃了,這會兒過去采摘正正好。

從家裏去山上,大概一個多時辰就能走個來回,一天下來,走個三、四趟是肯定沒有問題的。

兩人下山時,還特地割了野草蓋在上頭,免得被人瞧到背簍裏的野柿子。

而林大柱兄弟三人,則架著長木梯,把後院柿子樹上已經黃了的果子采摘了下來。

柿子樹的枝杆特別鬆脆,摘柿子時,人可不能爬到樹上去,所以每次摘柿子,都特別的費勁。

不過這回可不一樣,因為現下樹上的柿子還是硬邦邦的,且做柿餅的果子本就不用擔心會傷了外皮,所以,沒多會兒,兄弟三人就摘了不少的柿子下來。

老林頭和吳氏找出曬席,這是家裏曬稻穀用的,這會兒拿它們曬柿餅剛剛好。

先用笤帚掃去上頭的灰,再用熱水一遍遍擦了,都是吃進嘴的東西,可得弄得幹淨些,不然到時準跑了生意。

就這樣,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林大柱兄弟幾個,還有林遠楓和林遠鬆,都在忙著做柿餅的事。

家裏幾個小的也時不時會加入進去,這不,就連四歲的春燕和春草,也常幫著給柿餅翻個呢。

周氏劉氏,還有馮氏跟春梅,她們四人依舊忙著手裏的繡活,這段時間,帶翻蓋的筆袋和扇套賣的不錯。

上次林三柱送貨過去時,高掌櫃特地叮囑多做一些,周氏幾人當然樂意,都是差不多的繡活,可比起荷包帕子,扇套和筆袋的價格可要多出好幾文呢。

這段時日,老林頭和吳氏包下了做飯的事,老夫妻倆一個燒火,一個煮飯燒菜,兩人有說有笑,仿佛回到了剛分家的那會兒。

如今整個家裏,最沒參與感的怕就是林遠秋了。

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在這裏念書可不比現代,每個星期能休息上兩天,這邊除了每半個月放一天的旬假,別的長一些的假期,除了農忙假,怕就是年假了。

其餘時候,林遠秋每日都得早早起床去族學晨讀,晨讀結束,給半個時辰的早飯時間,然後再回班舍繼續上課,再之後半個時辰的中飯時間,而後差不多到了酉時才能下學了,每日就跟個小陀螺似的。

林遠秋覺得,在古代,小孩子念書還挺不容易的,就拿自己來說,六歲的年紀,這在現代還是幼兒園的年齡,到了這裏就是正正式式的讀書人了,聽王師母說,那些大戶人家的男孩子,大多四歲就開始啟蒙,自此想睡個懶覺都難。

想想都可怕。

最讓林遠秋佩服的還是王夫子,居然一人可以同時教好幾門課業,除了先前的蒙養教學和明字,以及如今的四書,現下又增加了算學,真是樣樣都拿手。

且有一日林遠秋去找王夫子時,居然還看到他抱了一把九弦琴出來,想來正準備撫上一撫呢。

當時看到林遠秋詫異的目光,王師母笑道,“這有啥,除了撫九弦琴,你家夫子還會騎射呢。”

說這話時,林遠秋看到,王師母看向王夫子的眼光裏,滿滿的都是崇拜。

……

農忙假過後,族學又多出了九名新生,都是十歲上下的年紀。

原先十五人,加上如今的九人,二十四名學生同坐在一個班舍裏,頓時擁擠了不少。

新來的學生才開始蒙學,課業進程自然與林遠秋他們不同。

王夫子把娃兒們分開兩批授學,先是林遠秋他們的四書,等講學小半個時辰之後,接下來就輪換到了九名新生,由王夫子領著跟讀三字經。

而林遠秋他們十五人,則開始習字。

離著族學不遠,有好幾棵大樟樹種著,這會兒樟樹葉在秋風的吹拂下,發出沙沙的聲響,如同給此刻念著書的孩童們,打著拍子。

林遠秋從書袋裏拿了毛邊紙出來,這是他特地讓爹幫他買來練字的,比起宣紙,毛邊紙要便宜許多。

此外,毛邊紙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澀行效果好,且紙質溫潤寫起來也順手,不會洇墨,這也是林遠秋前世練習書法時的首選用紙,特別是寫篆書,老辣的筆法,再配上質樸的紙張,拙味就出來了。

打開毛邊紙,鋪在課桌上,而後再拿出小陶碗和裝墨汁的瓷瓶,雖已有了硯台,可林遠秋還是喜歡帶著磨好的墨汁,省得又是硯台又是墨條,還有水,裝在書袋裏實在不方便。

如今磨墨的事,都是林遠秋親力親為,每晚睡覺之前,他會先磨上兩硯台的墨汁,等倒進瓷瓶裝好後,才上炕睡覺。

倒出一小半的墨汁在陶碗裏後,林遠秋拿出毛筆,沾墨調鋒,而後運筆於紙上。

許是年紀還小,使出的筆力還不夠,在王夫子眼裏覺得林遠秋寫的不錯的字,在林遠秋自己看來,還有些稚嫩,其實兩者之間並沒有衝突,王夫子說好,那是對一個六歲孩童而言,而林遠秋,心理年紀已過而立,再對比前世自己的書法,自然有些看不上眼了。

隻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有些東西必須得經過時間的積澱,唯一可能的捷徑,怕隻有多寫多練多花時間了。

而現下,林遠秋覺得,自己能將字寫得工整清楚,就是好的。

如今他們已學到了《論語》的顏淵篇,說起來進程也算蠻快的了。

林遠秋也算摸到了王夫子的教學步驟,應該是先帶著大家把四書全部簡略的瀏覽一遍,而後再一篇篇深入講解。

林遠秋特地準備了一本課堂筆記,為的就是記下文章中詞句的釋義。

都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下課堂筆記之後,自己在家研讀起來,就方便了許多。

等抽了空,林遠秋準備好好理一理前世好的學習方法,都說好的學習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完全可以把好的方法用到學習中來。

翻到論語顏淵篇,仔細把文章看過一遍後,林遠秋就蘸墨提筆,一字一句寫了起來。

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書寫時,林遠秋特意沒再去看書,他想試著能不能把整篇文章默寫下來。

隻可惜有些繁體字自己還是缺少了熟悉,沒等一張毛邊紙寫完,林遠秋就被“賓”字給卡住了。

前世他寫書法時,雖用的也是繁體,可這個“賓”字在詩詞中的出現率實在太低,所以這會兒有些記不起來,

林遠秋仔細回想了一遍,他記得“賓”字的中間位置好像是個“少”來著,對,應該就是少了一點的“少”字,然後少字的下麵,是個繁體的“貝”字。

按著記憶,林遠秋終於把字給寫了出來,而後照著書本對了一遍,嗯,自己沒有寫錯。

……

到了十月,柿子熟了,小高山的村民又開始日日忙於摘柿子,賣柿子。

林大柱和林二柱也隔三差五挑著柿子去鎮上販賣。

之所以會隔三差五的去,實在是因為家裏的新鮮柿子本就不多,若是天天都去的話,不出三天,肯定就全賣光光了。

這不,兩兄弟還一改先前不搭牛車的習慣,特地等著人最多的時候,大模大樣的挑著柿子出了門,而後把柿子筐往牛車上一放。

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有個他們家今年也賣過柿子的印象。

這麽做也是實在沒辦法,不然全村人都會納悶,今年你們家怎麽一個柿子都不賣啦?

還有,你們家的柿子呢?

所以,沒法子,該造的假象必須得造。

這不,後院的那幾棵柿子樹,在摘柿子做柿餅時,老林頭特地讓留下樹頂的那些柿子,這樣遠遠望過來,他家的柿子樹看著才不會光禿禿的,引起旁人的注意。

今年後山的野柿子,除了長在樹頂實在太高的那些,其他的基本都被林遠楓和林遠鬆摘回了家。

正因為如此,所以這會兒,老林頭家的柿餅用“餅滿為患”來形容都不為過。

這幾日,除了周氏妯娌三人依舊做著繡活,如今家裏其他人,都在忙著翻曬柿餅呢。

之所以要這麽做,還是擔心柿餅存的時間太久,怕長出綠毛來,好在這樣的情況是有,不過沒發現幾個。

對於怎麽賣柿子,家裏已經商量好了,是老林頭拿的主意,決定還是直接拿到縣城去賣。

這樣做最主要的好處就是,在縣城基本不會碰到熟人,再則,自家這麽多柿餅,鎮上的點心鋪子肯定吃不下。

直接把柿餅賣給點心鋪子,是林三柱拿的主意,用他的話說,那就是這種吃食,也隻能在點心鋪子才賣得出它的身價,不然布袋口打開,人往西市一蹲,怎麽看怎麽埋汰。

到時就是再好吃的東西,也賣不出價格來。

大家一聽,覺得實在有理,於是賣柿子的事就這樣定下來了。

十月二十八這日,天才破曉,就見有一輛馬車駛進了村,而後直接在村西頭的老林頭家停了下來。

很快,從馬車廂裏跳下一個人來,正是林三柱,為了雇馬車,昨晚他特地歇在了鎮上。

而聽到馬蹄聲的林大柱,很快打開了院門,緊接著,一個個裝的滿滿的布袋被林二柱、林遠楓、林遠鬆,還有老林頭,給搬了出來,林三柱也跑去幫忙。

一刻鍾後,馬車掉頭出了村,車廂裏除了裝著的十幾袋柿餅,還有林大柱林二柱,以及林三柱,頭一趟去縣城賣柿餅,兄弟三人決定一起去,這樣相互之間也好有個照應。

馬車路過村口時,林冬的牛車還沒出發,車上正坐著幾位準備去鎮上的村人。

看到馬車過來,眾人都有些好奇,剛剛看到馬車進村時,他們就想看看是誰來著,可惜馬車跑的太快,他們啥都沒瞧見。

這會兒,車上裝著好幾百斤的柿餅,加之村路有些坑窪,馬車的速度自然慢下不少。

一陣晨風吹過,掀開了車窗上的簾幔,林大柱的臉一晃而過,等村人們都反應過來後,馬車已經出了村路,到了平坦的官道上了。

車夫一揚馬鞭,馬車嗒嗒嗒的跑了起來,很快消失在眾人的視野中。

牛車上,秦氏與有榮焉,笑道,“早與你們說過,大柱結了鎮上的親家,你們偏還不信,看吧看吧,人家鎮上的親家,一大早就上門來接大柱去鎮上做客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