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李弘

七月底的清晨,吹來的風已經帶了些許秋意。

長安城的東市此時還是人聲寥落街道空空——要待正午時分市鼓敲響後,市門方能大開,兩市才會熱鬧起來。

晨起時,東市內隻有零星走動的身影,都是夜裏還宿在店中的人。

醫館門口有一株桂樹,此時已經開了米粒大小的花,遂安夫人剛走出門,就聞到了桂花香氣。

甜甜的。

讓遂安夫人想起曾經做給太子吃的桂花糕。

不,不是太子了,是承乾。

就像她,也不再是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而是——

“薛大夫!”

她回過頭去,見是騾馬行的李娘子過來與她道早:“一大早的,叨擾薛大夫了。”

薛大夫薛則,立在醫館門口笑道:“李娘子何事?”

“我是想向薛大夫打聽一二——親仁坊的女醫館,裏頭的兩個女醫,是不是這孫神醫的醫館出來的啊?”

“我舅家表妹便住在那坊裏,馬上要生了。原想著住到我這裏來——畢竟邊上就有薛大夫鎮著。但聽說了親仁坊裏也有女醫,也是從孫神醫醫館裏出來的,便又不想挪動了。到底也是這麽大月份,還是在自家安心。”

“隻托我好生打聽著,可正經是咱們醫館出來的女醫不是?別是外頭混名拖賴的。”

薛則道:“我進去查一查檔子,看親仁坊有無登冊便知了。”

又請李娘子跟她一起進來。

李娘子隻肯擺手站在外頭,不肯進散發著幽幽藥香的醫館內:“知道你們醫館裏頭最幹淨,我們做騾馬行的不進去罷!”

薛則便把冊子拿出來翻看,然後指給李娘子:“親仁坊的女醫館,是去年冬起的——確是從醫館這兒學了三年,能夠獨立看診病症的女醫。”

這都是收女醫時就定好的規矩,若要在各自坊內開醫館,需得學三年以上,且得在此造冊,以防有人混充。

李娘子並不曾讀過書,隻是一家子做騾馬行的生意久了,才略認得幾個字。

此刻她也看不太懂一長串子的文字記錄,隻看得懂些年月日。但隻要白紙黑字的,看著就令人安心。

李娘子接著又追問道:“我那妹子說,醫館裏除了一位女醫,還有個管生孩子的產……”她有點卡殼,她原想說產婆的,但又想起來,醫館裏好像不叫產婆。

薛則溫聲道:“助產士。”

李娘子連連點頭:“是是,助產士。”

薛則指著下一條記錄:“也有的,是今年春天剛學成的助產士。好幾個坊中的醫館都想要她去,後來她選了親仁坊。”

李娘子又迫切問道:“她可會薛大夫的絕技不會?”

薛則先下意識笑謙道:“也不是什麽絕技。”謙完才想起,這不是宮裏了。

果然,李娘子拍手爽快道:“用鐵鉗將難產的孩子順出來,如何不是絕技!”[1]

薛則莞爾,在細微的桂花香中,忽然想起了六年前自己第一次在難產產婦身上用到產鉗的緊張。

若說別的醫術可以靠孫神醫傳授,那用產鉗助產的實踐,孫神醫也未做過,實在是隻有靠她自己了。

哪怕之前已經用模具練了許多遍,哪怕每一個步驟都已經刻在了腦子裏,真正動手的第一回 ,薛則還是汗透滿身,緊張的幾乎喘不上氣來。

等將哇哇大哭的孩子抱在手上的時候,薛則險些跟這孩子一起哭一場。

於她本人來說,正是從那天起,不再是宮裏的遂安夫人,而是醫館裏的薛則。

雖說是被桂花香氣勾動了一瞬間的回憶發怔,薛則還是很快回神,對眼前李娘子點頭道:“親仁坊的胡助產士,也會用產鉗,我還曾親自帶著她接生過一回。”

李娘子立刻眉開眼笑起來:“這可好了!可見我那妹子運道好!”

然後又探頭看著薛則手裏的冊子:“如今咱們長安城一百零八坊,多少有女醫館了?”

這個數,薛則是日日記在心裏的,都不用查,直接就道:“算上這裏,共三十七處。有助產士的,二十一處。”

李娘子先是驚訝道:“這麽多了?”每日忙忙碌碌做生意日子就過得飛快,她總覺得薛大夫到這醫館才沒多久呢,竟然已教出了這麽多女醫了嗎?不過細算算,才發現薛大夫竟然也來此小十年了。

日子過得真快。

李娘子算過後又不由跟了一句:“還是太少了。”生孩子不比旁的,許多都是半夜發動,隻好請坊內的產婆,若是各坊都有助產士就好了。

薛則麵色很從容也很沉定:“總會再有的。”

李娘子問完了大事,心情很好道:“也是,聽聞還有外頭大夫的也來學?”

薛則點頭:除了外地主動來求學的,朝廷派往天下各州的太醫署醫博士,也都換上了新的《醫典》,裏頭也按著孫神醫的意思,都添了婦人科。

隻可惜這助產士,如今卻難散往各地。畢竟這種操作技巧,還是得傳幫帶手把手教出來才讓人放心。

如今卻沒有那麽多女醫(尤其是助產士),能夠舍家撇業的往各地去教此法。

畢竟女醫又不像太醫署的官員一樣,能得個朝廷的官位,被朝廷安排去各州,不但有文書有俸祿,一路還有官驛,到了地頭還有官府的供應。

若無這些保障,讓女醫出遠門,實是強人所難。

就先做好眼前事吧。

自廢太子事後,薛則成了一個全無執念的人。

不去看將來,隻先走眼前的路,就像,這新到親仁坊的助產士,能讓李娘子放心,薛則便也露出真切的笑意來。

隻要今日比昨日好一點,哪怕好一點點也好。

*

正午時分,市鼓敲響,東西市霎時熱鬧起來。

醫館如此,騾馬行自然也如此。

李娘子是一直忙到快日暮了,看市上已經人煙稀少,這才洗過了手甚至去裏頭換了件新衣裳,這才提著今日市上買好的點心,準備再去謝一回薛大夫。

她剛提著點心走到門口,就見一輛馬車停下,車上下來一位緋袍官員。

李娘子連忙停步。

她隻恍然看到這官員半張如玉側顏,就有些驚訝——好年輕的緋袍官員。

在坊中的百姓不一定清楚,但在東西市的生意人,都知道官服的顏色代表的官位高低。

李娘子就見這官員入醫館內,行走間像是一片緋色行雲。

*

薛則抬頭,看清來人後笑道:“太史令來了。”

薑沃也笑問好:“薛大夫。”

臨近日暮,醫館大堂裏隻剩下些零星來問尋的病人,薛則將事交代給其餘大夫,帶著薑沃到後麵她的屋中去。

“太史令今日過來,是要接我進宮的?算著日子,武婕妤也快到了產期了。”

薑沃點頭:“正是。”

如今是永徽三年的七月底。

距離薑沃從吐蕃回來,已經過去了一年多。

媚娘於去歲有了身孕,算起來,今年的七月底八月初正是預產期。

薛則點頭道:“我早已收拾好了,隨時可以進宮。”武婕妤才一診出身孕,太史令就特來與她說過此事。三月前,又再次親來相請,以便薛則早早將醫館之事安排好。

此時薛則拿出已經備好的行裝。

“太史令稍候片刻,我再清點下需帶進宮之物。”

薑沃就見薛大夫先打開一個木匣,將裏麵的產鉗拿起來試過鉗片的活動度。

薛則邊試邊輕聲道:“我後來在醫館待久了,才聽孫先生說起,太史令曾私下單獨給過孫先生幾本醫書——而非給太醫署,這產鉗也是裏頭所記載的醫具。”

“太史令不為朝廷恩賞將此書交給太醫署,實在是心思赤誠,為萬民考量。”

薛則能想到,這種能解決難產的產鉗,若是一開始出現在宮廷,那隻怕就是宮廷秘術了。

薑沃望著薛則手裏的產鉗——產鉗與剖腹產一起被稱為婦產科的兩大跨時代的進步。在沒有完善安全的剖腹產手術情況下,婦人生產基本就是聽天由命。直到產鉗的出現,才大大降低了孕婦和胎兒的死亡率。

但……

這樣的產科神器,在十六世紀被發明出來後,卻被隱藏壟斷了近百年。發明產鉗的家族,為了壟斷這項能夠解決大部分難產的醫具,為了錢財和名聲,便把產鉗深深藏起來,甚至會在為婦人接生時蒙住婦人的眼睛,生怕泄密。[1]

所以薑沃從一開始,就沒有考慮過把醫書交給太醫署。

薛則檢查過產鉗,又再次用棉布細細包起來。

她是信佛的,雖說因要診治病人,平時手腕上不掛佛珠,但屋裏桌上倒是擺著一串楠木佛珠。

此時坐在薑沃對麵,邊順手數著佛珠邊道:“有此產鉗,可活人無數,這便是太史令的一樁大功德。”

薑沃含笑搖頭道:“我拿出的隻是一本書,若無人看,書便隻是廢紙——若有功德,也是薛大夫這數年辛苦的功德。”

薛則久在宮中,自然分辨的出什麽是謙,什麽是真。

眼前的太史令是真這麽想的。

薑沃自是如此想來:她從未想過靠她自己一人,能做完這許許多多事。她能做的是拿出醫書,交給合適的人,而永遠不可能自己離開朝廷,來到醫館苦學醫術,去學用產鉗接生。

是薛大夫這近十年來的日夜不怠,才有了如今真正能用的產鉗,以及越來越多的助產士。

薛則笑了,因懷念起故人就換了稱呼:“小沃,文德皇後和你娘親若是能見到你如今,必是歡喜。”

=

薛則入宮後先去立政殿拜見皇帝。

李治扶起她不令行禮,略作打量後笑道:“夫人這幾年倒愈發精神了——朕正好在給大哥寫信,夫人要不要也捎帶一封?”

薛則露出歡喜之色,謝過聖恩。

又道想先去看看武婕妤。

薑沃作為引導道:“我陪薛大夫一起去。”

因到了臨產期,媚娘已經從立政殿後殿搬到安仁院,那裏有專門布置的產房。

看過武婕妤後,薛則和薑沃才又回到側殿來。

薛則道:“回陛下,武婕妤一切安好,人很精神,摸著胎位也很正。孩子也沒有養的太大。”頭胎的話,孩子養的太大確實不好。

李治聽完,鬆口氣笑道:“雖說宮裏的大夫扶脈也說一切安好,但還是得夫人親手扶過胎位,朕才能安心。”

這會子婦人生產,最怕聽到什麽胎不正,孩子要‘橫產、偏產、倒產’的詞。

薑沃雖然方才就聽薛大夫說過了,但再聽一遍還是很歡喜。

李治直接給薛則也安排了安仁院內的屋舍:“還煩夫人就住在這,也好日夜有個照應。”

薛則領命告退。

*

立政殿內,一時隻剩下李治和薑沃兩個。

李治便道:“這一年裏,總算有件好事了!”

薑沃聽皇帝這話怨念深重,也隻有無奈而笑。

這永徽三年,對皇帝來說,確實是個糟糕的年份。

孔聖人曰,‘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自來剛登基的皇帝,自然是子隨父行,多聽輔政大臣之言。

自今年五月,已然出了先帝的三年。

對皇帝來說,好消息應該是,經過三年磨練,他對於做一個皇帝已經越來越純熟了,且也有了許多自己的執政方略。

但壞消息卻是:長孫太尉做這個輔政大臣也越來越純熟,而且也很有自己的想法。

更壞的消息是,就以永徽三年諸事來看——長孫太尉的運氣和人氣,實在要比皇帝強。

永徽三年初,中書令之一的高季輔,以年邁告老致仕。

皇帝雖很想挽留這位跟舅舅不是一路人,能夠在中書省抗衡下長孫太尉的老臣,但也實不能看人累死在工作崗位上。

高季輔的身子骨實在是撐不住了,若是致仕安養或許還能撐一兩年,若是繼續操勞朝事,便隨時可能殉職。

皇帝隻好鬱悶準奏。

而長孫太尉也很實在,高季輔一告老,就把高季輔的學生,當年彈劾褚遂良的禦史韋思謙給踢出長安,讓他去同州當縣令去了。

同時,遞上奏疏,給了皇帝兩個中書令候選人:褚遂良和柳奭。

當時李治望著這兩個名字,當真是整個人都不好了。

不得不提的是,因‘強買永田’之事被罰做同州刺史的褚遂良,隻做了三個月的刺史,就被長孫無忌幾次三番上書給調了回來,其速度之快——薑沃當時還在吐蕃沒回來呢,褚遂良就已經回長安了,與其說是貶官,不如說是去同州公費旅遊了三月。

褚遂良回京後,皇帝一直壓著不肯再給尚書右仆射之位,隻給了同中書門下三品——即雖非宰輔位,也可以參知三省事,權職和待遇都與宰輔相同。相當於比起真正的宰位,隻少個名頭。

然而長孫無忌顯然是連名頭也要給褚遂良拿到,以示其太尉之威——他要保的人,哪怕犯了錯被貶出京也不過三月即回,依舊是宰輔。而彈劾他的人,日子可就要難過了,詳情參見韋思謙。

李治當時氣的要命,便非在褚遂良和柳奭中,選了柳奭做中書令。

當然,這個選擇做完,長孫無忌沒怎麽氣到,倒是看著柳奭戳在那裏,皇帝自己心情更差。

最慘的是,很快,李治再次麵臨了痛苦的抉擇。

就在柳奭任中書令後還沒倆月,他的半個老師,一向與長孫無忌不來往的宰輔張行成也不在了——這次不是致仕,而是直接病逝。

李治傷感不已,親去祭拜張行成,追贈北平縣公,予諡號定。

還沒傷感完,就又得麵對舅舅送上來的‘痛苦選擇題’。

關於張行成空出來的門下省侍中位候選人,這次長孫無忌提交了三位——褚遂良、韓瑗與崔敦禮。

李治看著這三個人名,心中升起一個荒謬的想法:舅舅莫不是照著他的黑名單選的人?褚遂良和韓瑗這兩個一直是舅舅的人也罷了,怎麽還有崔敦禮?

這次李治再也不肯做這種破選擇題了。

他直接不理這三個選項,直接破題而出,定了江夏王李道宗舉薦的宇文節做門下省侍中。

長孫無忌自然很不滿,與皇帝諫過多次宇文節不如褚遂良等人,然而這次李治咬死了不鬆口,非要如此。

大約是見皇帝如此‘任性’,長孫無忌索性也不在這件事上跟皇帝爭了,橫豎門下省原本也有他的人——門下省另一位宰輔於誌寧便是他的好友。

出乎李治意料的是,舅舅居然轉頭動了尚書省!

尚書省左仆射李勣很快來到皇帝跟前,固求解職。

李勣苦笑道:“臣原就是武將,這尚書省左仆射實難擔起。”尚書省下轄六部,之前這個職位是房玄齡一做二十餘年,可見何等要緊。李勣自問在打仗上沒問題,但在輔政庶務上,與房相當年實相差懸殊。

“臣隻覺舉步維艱,便是留在尚書省,也隻能保自己不出錯,並不能為陛下做什麽。”

他之前多年駐守並州,論起朝堂事,哪裏論的過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不犯錯被他們抓住就不錯了!

而李勣也感覺得到,自打上回褚遂良被彈劾,長孫無忌示意他求情他沒有接過那個眼神後,長孫無忌待他,就頗為冷淡。

如今張行成與高季輔兩位宰輔又不在了,李勣覺得,自己要再占著尚書左仆射的位置,就太紮眼了。

說不定一個疏忽被人抓到——那就不是請辭了,而是被人趕下尚書左仆射的位置了。

彼時李治望著眼前堅持要求去職的李勣,隻覺得肺腑冰涼,失望道:“英國公去意已決,朕再難留,由著你吧。”

“陛下。”李勣望著麵前年輕君王,堅定道:“臣並非退卻。”

“當年陛下為晉王時,臣曾說過願為守並州。那如今,陛下為天下主,臣自為陛下守天下。”

“若是陛下信得過臣。”李勣屈膝跪地道:“臣願替陛下掌京畿之師!”

與其在朝上被人盯著寸步難行……他該回到他最熟悉的軍伍中去了!

隨著皇帝扶起他的手,李勣的心也落下來。

李治深深頷首道:“朕信得過大將軍。”

這一年六月,尚書左仆射李勣請辭,皇帝準辭。

因嘉其多年戰功,冊為司空。

自此,滿朝宰輔,除了被皇帝強塞進去的宇文節格格不入外,其餘都與長孫太尉交好。

連皇帝自己都曾在朝上道:“太尉,朕之元舅,先帝所定輔政大臣,凡有所言,朕無不嘉納。”[2]

薑沃回想這永徽三年的上半年,也能夠理解皇帝此時的鬱悶。

這半年,除了媚娘的身孕,真是沒有什麽值得高興的事兒了。

因媚娘待產中,也沒有人陪皇帝看奏疏,開解他看到‘某些人’奏疏的不快,皇帝索性把奏疏都推開——反正隻需要他朱批‘準奏’即可。

“太史令陪朕下一局棋吧。”

“朕原來總與子梧下棋,好像從未與太史令對弈過。”

君臣二人在窗下對坐。

皇帝敲著棋子道:“朕已經給媚娘的孩子取好了名字。”

薑沃做恭聽狀。

“李弘。”

薑沃輕輕放下一枚白子,開口道:“臣敢問陛下,此名可是源自道經中《太上洞淵神咒經》。”

李治點頭:“太史令師門淵源,所知不錯。”

薑沃等到皇帝落子,並且吃掉一片棋子後,才道:“陛下,《咒經》中有雲‘真君者,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樂’。”[3]

木子弓口,正是李弘二字。

此讖語流傳之廣,跟隋末那句‘李氏當興’也差不多了。因有此語,亂世中許多造反首領,都會自己的其名李弘,以彰天命。

她抬眼望著眼前的皇帝:“此名甚重。陛下若賜下此名,隻怕會引人猜測,陛下有立儲之心。”

皇帝專注望著棋盤:“朕也並非沒有。”

摩挲著手裏的一枚黑子:“況且朕若是無立儲之心,旁人也會讓朕有的。”

君臣二人再不言語,專注下棋。

直到窗外起風,薑沃才轉頭去看,夏末,似乎要下暴雨了。

*

八月初一,武婕妤生下一子。

皇帝大喜,晉武婕妤為九嬪之首昭儀。

為子賜名李弘。

八月初十,太尉長孫無忌、中書令柳奭、尚書右仆射褚遂良、侍中於誌寧等,於大朝會上請立皇長子李忠為太子。

薑沃立在朝上,聽完了請立儲君事,下朝後來到了立政殿。

媚娘正倚在靠枕上看書。

薑沃坐在她旁邊,先勸道:“姐姐別累壞了眼睛。”然後才道:“朝上太尉中書令等人提起了立太子事。”

媚娘擱下書:“長孫太尉到底邁出了這一步。”

他終於走過了那一條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