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再會九成宮

李治再到太史局去取吉日時,太史局諸官員拜見之鄭重,與之前又截然不同了。

從前拜見的是皇子,是大唐數十位王爺之一。

此番再行禮,可就是對著東宮太子殿下,對著未來的皇帝了。

薑沃也正式稱一聲:“殿下。”

初唐時,宮中典製與後世不同:百官唯有對皇太子,才能敬稱殿下。

從前相見,都是稱一聲晉王,今日,終於可以稱一聲太子殿下。

*

對朝臣們來說,從月到四月,短短一月,這世界變得太快……

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畢竟朝臣一向是接受能力最強的一撥人,而世家臣子又為其中翹楚。

在最初的錯愕後,他們已經迅速接受了現實,並分析了現實,開始考慮如何就現狀謀取利益了——若非有這樣的本事,也不能朝代更迭,多少帝王將相從雲端跌到塵土,世家們卻一直存在,還存在的很滋潤金貴。

“這才兩日,就已經有世家向我示好來了。”李治坐下來,卻不忙問送走李泰的吉日,而是先與薑沃笑了一句。

薑沃如常遞上茶,隨口道:“想來是通過太子妃?”

李治點頭,眉宇間神色如常,依舊柔和淡然,但薑沃卻從他聲音裏聽出了一點寒意:“聽王妃話裏話外的意思,世家對我能做太子,倒也十分樂見呢。甚至原本傾向於四哥,甚至幫過四哥的世家,對最後是我做了太子,也沒有多大的抵觸之意。”

他垂眸望著杯中浮動的茶葉,聲音終於出現了明顯的冷意:“還真是……看不起人啊。”

薑沃莞爾。

她理解李治的不滿:世家對他做太子,一點兒不緊張,反而還一致表現的挺歡快——可見是覺得‘新太子’寬仁柔和不足為懼,將來在他手下,世家終於不會像在當今聖人手下一樣窒息了。

薑沃指了放在窗下的碗蓮笑了笑:“大概他們覺得,殿下是無害的潔白蓮花吧。”

這句話,在李治給她送蓮花的那天起,她就一直可想說了。

李治望向薑太史丞特意放遠了些的碗蓮,見柔嫩的白色花瓣正好在風中搖曳了兩下,不由也笑了。

“也罷,世家且擱一擱再說……以後要來往的日子還長。”

“倒是眼前有一事,又要煩勞薑太史丞了。”這回李治的笑容就真切了起來,笑眯眯道:“真想知道,什麽時候是送走四哥的吉日呀!”

薑沃也笑眯眯回答:“早替殿下算好了”。

李治接過來一看時辰,也很滿意:雖說依著他的真實想法,是很想明天就把四哥踢出長安城去東萊海邊吹風,但他也知道,得給父皇留點緩衝的餘地和痛定思痛徹底下定決心的時間。

人說壯士斷腕,父皇這是一月內連斷兩腕,肯定很痛(李祐:所以真的沒人記得我嗎?)。

若是讓李泰離開長安太快太淒涼,父皇沒準回頭就心疼起來了。

李治把寫著吉日吉時的紙對折塞到衣袖:“接下來又要忙了——我這個做弟弟的也不能厚此薄彼,當時給大哥帶了那麽多東西,當然也要給四哥多準備些吃用之物。”

話雖如此,但李治一點兒沒有當時給大哥搜尋‘有趣之物’的急切和忙碌,而是很悠閑地繼續坐著,甚至自己拎過茶壺來,給兩人都添了一點茶,繼續聊天。

“說來,之前我問薑太史丞的結局,已經有了答案。”

這話聽起來沒頭沒尾,薑沃卻很自然地聽懂了,李治說的是《寶珠傳奇》。

在之前,遠在太子謀反之前,李治就曾經問過薑沃:“薑太史丞這個故事似乎沒有寫完——從懸崖跳下去的人,就一定得摔死嗎?”

薑沃當時想了想道:“按一般的規律來說,跳崖就相當於終結,就像人於江河中迷了道路,似乎隻有漂泊在水上困死渴死一條路——但或許迷路之人,劃啊劃啊,就遇到了桃花源也不一定。”

《桃花源記》,李治當然也是讀過的,聽了不由道:“這可能也太小了吧。”

“極小的概率,並不代表沒有。”

那時候,李治隻以為薑太史丞在安慰他,可現在——

李治再次露出了笑容:“現在大哥哪怕還沒有進入桃花源,起碼,也願意試著劃船去尋一尋了。”

李治又拿了塊點心吃——薑沃發現了,他是真不著急為送走李泰做準備,這區別對待明顯的,跟媚娘那個恩怨分明勁兒真像。

他慢條斯理的吃了兩塊點心,又擦過手。

之後李治忽然正了顏色:“其實,我一直有一事想請教。”

“薑太史丞師從兩位仙師,學的是讖緯之術。但……薑太史丞既然能說出‘桃花源’並非沒有,就說明不覺得命定的讖緯一定會應驗。”

難道卦者會懷疑自己的卦相嗎?占星者會覺得自己從星辰中看到的未來可以更改?

薑沃早就在等著李治來問他這個問題。

二鳳皇帝跟她的兩位師父的相處模式很默契,帝王會問的話,觀星者該觀的命運、該說的話、該相的麵,雙方都在分寸內。

彼此君臣相得。

就像薑沃知道,袁師父的‘盲目’真相,其實從來沒有瞞過二鳳皇帝一樣。君臣自有默契,袁仙師想避開的亂局,正好也是皇帝想讓他避開的。

薑沃與媚娘也有這種默契——且以她們的關係,卜者什麽能說,什麽不能說,根本不需迂回。薑沃不說的卦象,媚娘根本就不會問。

但薑沃一直在等一個契機,跟未來一段時間的君王李治,建立這種君王與卜者的默契和尺量。

“殿下,我自然信我的卜算之術,尤其是卜算時間跨度越小、牽扯人越少的事兒,必然越精準。”

她隨手扔出一枚銅錢:“就像這,隻有一枚銅錢的未來,不會有什麽波折。”

“但世事並非如此。”她請李治伸手撥了一下她卦盤的一處銅片,李治就見全盤的銅片都動了起來,形成了讓他眼花繚亂的卦圖。

“這就是世事,牽一發而動全身。”

薑沃放低了聲音,很輕道:“殿下,東宮之變,自然也有過天象預示。”

“曾經師父也向聖人說過的——”

正如李淳風曾經所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星辰垂象,不是一種必定的死局,也是示警。意在警示人當修德順度,改過慎行以避災。

“作為卦者,我相信世上有冥冥天意。”

“但我亦信‘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事在人為,哪怕是卦象的困局死局,也總能與天爭一線生機。”

人力看似微弱,但人類最強的,不就是那種與天爭命的毅力和決心嗎?

若是完全順應天時地變,那麽遇到洪水地震人就都躺平等死吧,或者像小動物一樣每次都是根據本能來逃竄。

但人類沒有,他們不斷地總結經驗,去救災、堤壩、造城……

從她能來到這個大唐的契機,到她如今所學的讖緯之術。讓她成為一個相信有命運的人。

但她從來不是一個完全的認命人。

“殿下,我是相信——”

“人力雖微,終有昭著。”

李治這回沉默了良久,之後才起身行了一禮,就像他第一次私下請托薑沃起卦時一樣的一禮:“願此後長久得薑卿之佐。”

薑沃亦還禮。

太子離開太史局時,所有官員見了,忙又都放下各自手裏的公務,起身送至大門口。

甭管太史局的官員們對他多了幾倍的恭敬,李治倒還是一如往常的親和,但這份親和裏,又多了些與往日不同的端正。薑沃邊旁觀邊感歎:太子殿下,有一種天生的能迅速融入當前身份的適應力。

**

為東萊郡王送行之事,皇帝不隻允了李治去,還特意派雲湖去跟著,還讓李勣也率兵士隨行壓陣。

對兩人的囑咐是:“好生保護太子。”

李勣聽這話,就知道東萊郡王的發言,顯然讓皇帝心寒至極,以至於格外派出他。

別說,他今年真是跟押送皇子格外有緣分。

其實皇帝是有點後悔讓雉奴出門的。

當時雉奴提出要去送四哥,皇帝心下欣慰,立刻同意了,很快長孫無忌回來就開始勸:“千金之軀坐不垂堂,如今雉奴已是儲君。東萊郡王必深恨太子,若是傷了太子怎麽好。”

但皇帝已經答應了兒子,又見雉奴忙了兩日,給他四哥從六局要了不少宮裏的吃用之物說要送行時帶上,就更不好反悔了,於是派出身邊最信任的宦官和武力值可以碾壓不知道多少個李泰的兵部尚書李勣一起壓陣。

同時,心裏還是有不舍和希望的:或許青雀就是一時糊塗,被皇位迷了眼睛,說不定已經極後悔了呢……

李治對父皇的心思摸得很透,所以他必要去好好送四哥的,順便,說來殘忍,順便要把父皇希望的小火苗給澆滅。

也盼父皇長痛不如短痛,早些走出來吧。

四哥對他會是什麽態度,李治已經想到了。

*

果然,李泰從武德殿被侍衛‘護送’出來,看清李治時,眼睛就瞪得老大,似乎就要撲過來。

好在侍衛們牢牢‘保護著’東萊郡王。

看這情形,李勣和雲湖也不敢隻讓太子和郡王坐馬車,他們騎馬隨行,而是均告一聲罪,跟著一起上了馬車。

好在太子規製的馬車很富麗寬敞,坐上四個男子,哪怕其中還有以胖著稱的東萊郡王,也不覺得擁擠。

見李泰一直盯著自己,李治就輕聲開口緩解這份尷尬似的道:“四哥,你不要太想不開。”

“要不,要不我給你講個故事吧。從前,有一個人得到了一枚寶珠……”

李泰恨聲打斷:“什麽時候了,你還在跟我講外頭的鄉野故事!是你害我!是你!”

他揮舞的手差點打到李治。

坐在李治一側的李勣蹙眉,擋在前頭,沉聲道:“郡王再對太子不敬,莫怪臣得罪了。”

坐在李泰一側地雲湖也忙伸手,看似不太使勁,但其實給李泰結結實實摁住了。

李治就不再說了。

其實本來,他也沒打算給李泰講這個故事——這不是屬於他的故事。

果然李泰也意料之中的打斷了他‘友好的勸慰’。

李治索性轉頭望著金色錦緞的簾子。

他想起了兄長。

比起扔掉寶珠主動跳下去的人,那些苦苦去爭奪寶珠,一度以為拿到手了,卻是一場幻覺,最終一無所獲滾落山崖的人,是不是更痛苦呢?

李治盯著簾子出神的舉動,又惹到了李泰,憤恨道:“你害我至此!果然不敢麵對我!”

李治聞聲回頭,委屈道:“四哥,我真的沒有。”

這是大實話:從昭陵回來的路上,李治還認真想了許多計劃,畢竟按照父皇對四哥一貫的看重,這必然會是一場持久拉鋸戰。父皇或許會一直猶豫不定,過上幾年才立太子。

李治曾想過許多把四哥‘踹下懸崖’的計劃,然而他還沒怎麽開始踹呢,李泰就自己蠢得把海市蜃樓當成了美夢成真,自己衝過去了。

說實在的,還晃了李治一下子。

沒想到四哥這麽給力,讓他七天內贏得全盤。

*

長安城外,春意正濃。

正所謂八水繞長安,長安城外便有渭河的支流,河畔多栽種柳樹。時人多有折柳送別的習俗。

於是李治也親手去折了一根柳枝,以作送別之物。

東萊郡王已經換過了馬車,李治把柳枝從車窗遞過去,然後不舍地潸然淚下:“四哥,你不要鬱鬱寡歡頹喪心誌,要珍重自身,長命百歲啊。”

要好好活著啊,起碼活著看到我登基好不好?

李泰先是接過了柳枝,然後忽然惱怒地擲出去。

細長堅韌的柳條,還掃過了李治的臉頰,留下了一點兒紅痕。

此事發生的太快,就站在太子步開外的李勣和雲湖都未來得及搶下柳條。

“都呆著做什麽!吉時已到,送東萊郡王立刻出發!”李勣聲音如兵刃一樣冷,‘出發’兩個字愣是厲聲喝出了‘上路’的感覺。

他確實惱了。

太子殿下仁厚孝悌,不以身份壓人,執弟禮相送,送上的柳枝,竟然被東萊郡王不敬擲出,這還不算,居然傷到了太子的麵容。

東萊郡王的馬車迅速上路。

李勣則轉頭看著太子麵上一道細細的紅痕:“殿下著實太委屈了!”

“臣即刻護送殿下回宮見聖人。必為殿下陳述委屈!”在李勣看來,這樣的傷痕得給皇帝親眼看看。東萊郡王此舉往小了說也是不友愛兄弟,往大了說就是犯上啊。

當然,得快點回去,不然這淺淺一道紅痕可能就好了……

出乎李勣所料,太子卻拒絕了。

李治笑了笑道:“沒事。對了,大將軍陪我去個地方吧,其餘人都先回宮。”

雲湖有些錯愕也有些擔心,但並未出一言勸說——畢竟太子新立,又年幼,這會子他若自恃身份駁回太子的意思,必是不好。

於是他隻是順從領命,準備先帶人回宮。

倒是李勣一怔,不由多問了一句:“殿下要去哪兒,臣自己跟著隻怕不夠妥當,要不要多帶幾個親衛?”

這可是太子殿下。

再不是當時,可以隨意坐馬車從宮裏溜到長孫無忌府中的晉王了。

“不用帶什麽人,我是去請見孫神醫。這一月來,父皇傷神勞苦,隻有尚藥局看過,我不能放心。今日既然出宮,我就去親自接孫神醫進宮一趟。正好大將軍也可以去拜見先生。”

原來是為了陛下啊,李勣感慨道:“殿下當真是純孝之人。”

既如此,他當然要陪太子走這一趟去請先生。

隻是,他還是略有些可惜地望了一眼太子臉色的紅痕。耽擱半日再回宮,估計就要好了。

李治隻是含笑,利落翻身上馬。

他可是從來不會主動告狀的,做晉王時不會,做太子就更不會了。

何況,雲湖公公這不是回去了嗎?

*

果然,雲湖回去後,立刻‘百般為難’的把整件事情複述給皇帝聽。

然後又跪下請罪,道他未能及時攔下,以至於東萊郡王傷了太子。

這些話就像一盆,不,一大桶冰水嘩啦啦倒下去一樣,徹底澆滅了皇帝心底‘青雀隻是一時糊塗,本心未失’的希望小火苗。

皇帝立刻召來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朕一貫有對子嗣太心軟的毛病。今日就先說與你們,若是將來朕再心軟,要召青……東萊郡王回京,你們便上諫攔住朕。”

房玄齡一向低調內斂,此時隻垂首應是。

倒是長孫無忌在房玄齡告退後,私下向二鳳皇帝討一張手書:“隻恐陛下來日慈父心腸大發,又忘了此言,不如白紙黑字寫下來。”

這話也就大舅子能說,皇帝想了想,還真對自己不太放心,寫了張手信給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愉快收起來。

有了這封聖筆親書,他就放心了。甭管以後青雀是‘病了’還是‘痛了’‘悔了’的,都別想著借此回京。

**

這一年的四月底,聖駕再次從長安城搬移到了九成宮。

經過一番大傷元氣的太子廢立,其實今年二鳳皇帝原沒有心情折騰去行宮的。

但孫思邈和尚藥局的共同意見,就是讓二鳳皇帝遠離太極宮這處低窪悶熱潮濕之地,去九成宮避暑,以安龍體。

要是隻有尚藥局建議也罷了—

—太醫署和尚藥局每年的意見都是建議皇帝要養生、少動情緒,少勞碌,二鳳皇帝有時候都懷疑他們在甩鍋——拿出一堆做不到的要求,若是他身體不好,就好推說是他沒做到大夫的囑咐。

尤其是那條少勞,他如何能做到呢?

不過短短數十日內,處置謀反,廢嫡長子的太子位,貶了嫡次子出京,立了嫡幼子為儲君——這一番對國本的大改,哪怕是向來對自己的判斷力很有信心的二鳳皇帝,也不禁有些沉鬱猶豫了。

這兩月來,除了要承受作為父親的錐心之痛外,他還要強撐著料理政務,確實不適頗多。屢召尚藥局開藥,兩位禦奉也有些惶恐,也曾推出尚在京中的孫神醫,稟奏皇帝請孫神醫進宮請脈。

二鳳皇帝本不欲派人出去特意接孫思邈入宮。

免得在此新立太子的時節,讓朝臣們以為他身體有什麽大不好,再起心思波瀾。

不想,倒是雉奴悄默聲把孫神醫請了來了。

隻看這孩子的貼心,皇帝都覺得自己好了一半。

看看孫思邈舉步入殿,步履不但紮實,甚至還有些壯年人行走的矯健之感,想想傳說中孫神醫的年紀——二鳳皇帝是真的慕了。

甚至破天荒問起孫思邈《千金方》中的煉丹一事,半戲言半好奇道:“難道世上真有不老仙丹嗎?”

孫思邈並不畏懼天顏,很誠懇對皇帝道:“若是陛下能舍了國事,如草民一般逍遙山野,習得靜心吐納強身之法,必能將養的比現在強許多。”說著指著自己的白發:“若真有不老之藥,草民也不至於許多年前就須發皆白,麵生皺紋。”

二鳳皇帝搖頭而笑。

逍遙山野?那他便不是李世民了。

或許是年紀漸大的緣故,原本他從來很少懷緬舊事,這兩年卻總是難免回憶少時。

據說他小時候,曾有一個拜謁高祖的書生,見了他就誇讚道是貴子,說他將來必能濟世安民。

所以他才有了這個名字。

李世民。

濟世安民,終生所願。

他跟著父親打下天下,雖是第二位皇帝,實也為開國之主。過去這些年,早先從於戎旅,征戰天下,這十多年又治理國家、開疆擴土——也很自傲於此,他做到了很多帝王幾世都做不到的事兒。

作為皇帝,若是舍國家臣民於不顧,隻圖自身,活得長有什麽用?

因此還對孫思邈笑道:“果如神醫之言,棄繁碌朝政,歸身安養,隻圖自身,朕豈不成了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早些年也曾英明神武,創下梁國基業,但後來沉湎於僧法,自己都出家為僧,還得朝臣們拿錢去贖他,哪怕社稷丘墟、國家危亡都顧不上了。

他絕不願意做此輩。

於是二鳳皇帝不再糾結,隻是讓孫神醫請脈,然後給他開些調節症候,緩解不適的方子。

後又請孫思邈與他一起往九成宮去避暑:“難得神醫今年肯留在京城,京中暑熱,不如同往九成宮?”

孫思邈依舊婉拒了,他留在京城是為了開醫館傳授弟子。

況且,他拿到的那幾本‘新醫書’,越細讀越覺醫理無窮,正日夜沉浸其中。

如果說基本的醫理是樹幹,那麽到了孫思邈這個程度,研究各種疾病細症,就像一根根樹枝一樣。有許多樹枝,孫思邈本覺已經到頭,然而得了這幾本醫書後,才覺霍然開了新的思路,真是越鑽研越入迷。

如今他都怕自己不小心通宵達旦,時間久了身體受不了,特意讓弟子輪番夜裏去敲門,提醒他到了時辰該歇著了。

這叫……

“可持續發展。”孫思邈想起贈他這幾本醫書的薑太史丞,說的這個新鮮詞。她似乎並不避諱在自己跟前,說一些有些古怪,要解釋一下才能讓他明白的話語。

也是,這些醫書就夠‘古怪’的了。

正如她再也不問自己的真實年紀一樣,孫思邈跟她有一種很獨特的默契,從不問起這些是否是夢中所得。

如今小半年過去了,孫思邈還覺得有許多未想透,更未投入醫治病患的皇帝也不強求,隻是賞賜了財帛,好生送了孫思邈出宮。

橫豎隻要知道孫思邈在京城,就頗為安心——從長安城到九成宮騎馬並不遠。

*

聖駕如前年一樣,浩浩****到了九成宮,大半個朝廷也跟著過來了。

知道皇帝心煩,掌後宮事的韋貴妃,非常聰明的不為小事去皇帝跟前聒噪,完全就照搬上回去九成宮的舊例,一點兒沒變搬了過去。

媚娘再次到了九成宮。

才到九成宮,媚娘就與薑沃一並去獸苑看同樣搬過來的小猞猁了。

不,已經算是標準的成年猞猁了。

兩人一見異口同聲道:“長大了好多!”

雖則它早已銷了號,不算這獸苑的猞猁,但它脖子上,依舊掛著‘五十九號’的牌牌。

還換了銀絲鑲邊的精致號碼牌。

看來,隨著主人從晉王變成太子,小猞猁的待遇也跟著水漲船高。

它見了媚娘高興地直蹦,尖耳朵迅速抖了起來。

雖則一條受傷過的前爪依舊不甚靈活,但後腿很有力,蹦的很歡實。

它長成了完全體後,薑沃都有點不敢下手擼貓,還是媚娘握著她的手,才揉了揉小九兒的尖耳朵——反正媚娘依舊堅持這隻猞猁叫小九兒。

之後媚娘又拿出錢來,遞給那養獸倌兒,買了一掛鮮肉。

雖說自打歸了晉王後,猞猁夥食標準已經直線上升,但媚娘親手喂它,五十九還是吃的很香,舌頭靈活的一卷,就吃掉一塊肉。

喂完一掛肉,媚娘抬頭看了看天色。

“快到暮鼓之時了。”

兩人離開了獸苑。

誰知才出門,就碰到了李治。

他正從宮道盡頭而來,因踏著一地夕陽,把他這個人也染上了一層絨絨金邊。

人在宮道上停下來。

“太子殿下。”

媚娘早知他成了太子,但這是她第一次見到他,當麵稱他一句太子殿下。

這個福身,並非為禮,而是為賀。

賀你如願成了太子殿下。

李治聽了這句‘太子殿下’,便覺心似湖水,劃過一道水波,漸漸漾開,暈成安心的喜悅。

他自打做了太子後,無數人尊稱他過太子殿下了,但媚娘說出來還是不一樣。

媚娘時隔年歲,才見李治,沒留意旁的。

倒是薑沃常見李治,因此一眼看出:太子殿下,您今兒這是格外盛裝華服而來啊。

且說皇帝與太子正式的服製,當然尊貴無匹。但除了祭祀、元日、外邦朝拜等正式場合,還是以舒適方便的常服為主。

二鳳皇帝一般都是尋常袍衫,隻是顏色是特有的‘赤黃’,頂多腰上加個九環帶,就罷了。連靴子也多是穿簡便的六合靴。

太子自然也是如此,跟父皇一起,走隨和簡樸流。

但今日卻穿的頗為正式:頭戴配有玉琪組瓔的玉冠,身著黃色絳紗衣,腰間懸掛太子特有的雙珮和玉魚符,連靴子都是外出時較為正式的烏皮靴。

一眼看過去,華服莊重,比素日多了些沉穩成熟的氣質。

這種打扮,一般是太子公開露麵時,才會換上的。

薑沃低頭忍笑:殿下這是特意來孔雀開屏的?怎麽不直接穿戴冊封時最正式的玄衣纁裳,白珠九旒冠來呢?

暮鼓聲恰好響起。

回**在九成宮上空。

人也沒有再說話,彼此心照不宣告別:“太子殿下保重”。

“兩位也保重。”

*

媚娘原以為,李治新做了太子,又已經是大婚的人了,應該很忙才是。

於是次日去看猞猁,就是真的去看猞猁,沒想過還能碰到太子。

誰料李治竟然先她到了獸苑,正負手站在欄外。隻是未穿昨日的太子服製,隻是清清爽爽一身月白衣袍,腰係玉帶,很家常的打扮,與晉王時相差無幾。

不過,兩人一年餘未見,期間又發生了這麽多事。

媚娘還是很明顯察覺到李治的變化。

他身上幾乎看不到那種少年人的澀然了,雖然麵容未改,笑容亦是一樣柔和,但就是覺得,是個男人了。

媚娘後來還想過,什麽是她判斷的‘男人’呢。

必然不是他兩個哥哥那種,二十多歲還遊手好閑,跟十幾歲時沒有任何分別。父親一死為了霸占家業,為了過得更好,就直接把繼母與妹妹們攆走這種人。

男人大概與年齡關係並不大。

而是一個人,終於知道自己要什麽,並能夠為之承擔起一定的重量來。

那便是一個男人了。

當然,此時媚娘還沒想這麽多,她隻是有些驚喜於遇見李治,並很快帶著笑意打趣了一句:“昨日太子殿下儀容威重,令人不敢抬頭直視。”

昨兒乍一見沒反應過來,但回頭媚娘就明白了。

李治聽她點出此事,也就避而不答這個打趣,隻是笑。

說了幾句家常閑話,李治才問起了王才人之事。

那是大哥謀反之事剛出來的時候,他亦在風暴中心,根本不知掖庭事。

還是之後塵埃落定,才聽小山回稟,說這回牽連的人著實不少,連掖庭都有個才人,被罰了去跟沒入宮廷的罪奴一般幹粗活去了。

當時李治心驟然一墜。

好在小山從前見過自家殿下跟那位武才人很聊得來,必是上心的,於是打聽的很明白,迅速匯報,並非武才人,而是一位姓王的才人。

李治這才放心,瞥了小山一眼,讓他下次說話,直接把重點放在前麵,合並了一起說,別亂斷句。

但哪怕已經見到媚娘好好站在跟前,李治還是忍不住問一問當時的情形:怎麽會抓人抓到掖庭北漪園去?

他不是完全不知後宮爭鬥的把戲,畢竟他父皇後宮眾多。

母後過世前,不放心幾個幼年子女,也是這個緣故。

於是李治聽到這件事後,就不免有些發散思維,以為是有後宮妃嬪,借此渾水摸魚鏟除年輕才人之類的後宮詭譎陰謀。

若是如此,隻怕她也不安全。

媚娘很直接的把當日事與李治複述了一遍,讓他不必多慮。

後宮位份高的嬪妃們,這兩年根本不在乎她們掖庭這幾個人了。

此事純屬王才人自己跳出來找茬。

李治聽完點頭道:“那還好。也虧你能當機立斷,讓她離了北漪園——總不能留著她害一次不成,再害第二次。”

之後李治又跟媚娘分享了一個自己的秘密:“那日去送四哥,我雖然不好穿正式的太子服製,但為了讓他‘開心’,我特意帶了一支隻有太子才能用的九首犀簪。”

“那是四哥想了許多年的東西。”

別人根本不會留意到,這種發冠上的簪有什麽區別。隻有對太子位渴求太久,時時刻刻想要名正言順用上太子器物的李泰,才會一眼看到這枚太子專用簪,氣的發瘋。

李治覺得很有趣。

“我與才人是一樣的人啊。”

*

又聊了些一年來的別事,李治才道:“我今日過來,還想跟你說一聲,五月五節前事多,我隻怕沒空過獸苑來了。天氣漸熱,武才人出門也要避著暑氣才好。”

“殿下也要記得避暑。”

作別前,媚娘從身上帶的荷包裏取出一根由青、赤、黃、白、黑編成的彩線遞給李治。

端午時節,宮中向來有帶這種五彩線驅瘟辟邪的習俗,又稱‘長命縷’。

李治有些驚喜,接過來:“武才人編的嗎?”

媚娘點頭:“嗯。”

李治就托在掌心看。

誰料還未驚喜多久,就見媚娘彎腰給小猞猁也係了一根相同的長命縷,而且因為是係在猞猁脖子上的,比他的長好多。

李治:……

他幽幽開口:“敢問武才人,我的這一根,是不是用剩下的線編的。”

媚娘的眼神一飄:“怎麽會。”

李治:你眼睛躲開了,所以就是吧!就是用給猞猁剩下的餘頭才給我編的吧!

他此刻簡直像吃了個外麵裹著白糖粉的梅子,甜吃下去了,光剩下酸了。

不過接下來,李治便看到媚娘給小猞猁結活扣的時候,窄袖微微下滑,露出了她腕上帶著的長命縷——顯然也是一樣的。

嗯,李治點頭,梅子是好果子啊,回甘!

媚娘起身,袖子自然也落下來,她望著李治道:“我原身無長物,沒什麽能敬賀殿下入主東宮的,因想著五月五將至,才編了一根長命縷送給殿下。”

“隻是編完後才覺得無用——殿下為太子,自有聖人賜下的最好的長命縷,又有東宮份例。這樣尋常絲線所編的長命縷,必然是用不上的。”

“既然殿下也看不上,就還給我吧。”

說著伸手。

李治看她掌心向上,還對著自己晃了晃,竟是真的要把長命縷要回去,就轉頭去盯猞猁,岔開話題道:“誒,你覺不覺得這隻猞猁頭頂好像有點禿了?莫不是夏日掉毛?亦或是這會子各種蟲蟻多,咬壞了毛皮?得叫獸苑管事給它熏熏藥。”

小猞猁:?誰禿了?怎麽好平白誣猁猁清白!

*

李治離開獸苑後,媚娘沒有立刻走。

她先蹲下身子解了猞猁脖子上的長命縷,卷成一團帶走了。

等回到屋裏,又把自己手上的長命縷也摘下來,放入香爐中燒的一點痕跡不剩。

除了長命縷,端午其實有很多可贈之物。

比如五月五特有的扇子、裝著祛毒草藥的香囊荷包、應景的繡五毒的帕子……但那些,都太過有個人色彩了,誰做的很明顯。

她不會送任何帶有她針線筆跡之物。

唯有這種最尋常的長命縷,用的都是掖庭宮女皆能拿到的尋常五色絲線,哪怕太子真的帶在身上被人看到,也看不出誰編的。

但出於謹慎,媚娘想了想,還是把剩下的兩根長命縷燒掉了。

並且再不去編同樣樣式的長命縷。

*

不過,媚娘對太子還是很有信心的。

殿下不會是那種馬馬虎虎直接帶著這長命縷到處走的人。

果然如媚娘所猜,這條長命縷,李治從未帶過。

端午佳節前,他手腕上的是父皇親手給係上的長命縷,扇子上掛著的,則是舅舅送的專配扇墜的長命縷,甚至連東宮的帳子裏,都是乳娘盧夫人把太子份例裏的長命縷給他掛上。

全都是最合時宜的長命縷。

李治將帳子上的長命縷拿起來細看,因是東宮的份例,自然是最好的金線,在陽光下會折射出璀璨的金芒。其餘的黑線、赤線等也都是染得最鮮明的線,結扣處更是做了精致的玉佩和環結。

確實很精美。

但他還是更喜歡,除了他自己誰都沒有見到的,那條長命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