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惻隱

心裏頭咯噔一下

王崇文他們很快就拎了四五桶水過來,每一桶都裝的滿滿的。

怕溢出來浪費水,他們不敢用扁擔挑,隻好一個人拎著一桶。

對麵一群人三三五五圍著水桶用水,王家村那等心軟的婦人悄悄抹眼淚:“天可憐見的,孩子還那麽小,也不知道以後咋樣。”

隊伍裏隻有一個那麽小的小姑娘,見到母親喂她水,還甜甜地笑了一下。

在瘦的比大人巴掌還小的臉上,那抹笑容格外刺眼。

木槿看的難受,幹脆轉過臉去。

最後實在不忍心,趁人沒注意尋了個機會,悄悄塞給婦人兩個餅子,那是她存在空間裏的。

塞完就趕緊跑開,又看了眼周圍,沒人注意她。

本來打算袖手旁觀的,但她看著那個小姑娘,實在不忍心。

孩子母親知道不能聲張,向木槿投來感激的目光。

木槿為了避嫌,不再往那邊看。

對麵飲用一些水之後,就小心翼翼地把剩下的水都裝進攜帶的水囊裏麵。

王寶興看著欣慰,知道把水省下來裝進水囊而不是不管不顧即使喝到撐也要全喝完,說明這群人有頭腦,活著走到目的地的可能性更大。

見他們裝完水,王寶興就開始驅趕:“喝完水就趕緊走,我們沒別的了。”

那群人雖然對沒能要到糧食而感到失望,但好歹有口水喝,他們道過謝就結隊離開。

木槿正要隨著村裏人一起回家。

王寶興叫住她:“木槿你過來。”

木槿心裏咯噔一下。

這幾個月的接觸,讓木槿知道王寶興是個聰明人,想東西總能先人一步,村裏大多數人隻要吃飽喝足就行,大多頭腦簡單得很;就連讀過兩年書的王寶山,腦子裏也隻圍著自家那點事轉,目光長遠的王寶興在村裏簡直是個“異類”。

木槿覺得王寶興應該察覺到自己的動作了。

她果真沒有猜錯,王寶興第一句話就是:“木槿丫頭,你是不是給那個抱孩子的婦人塞東西了?”

“那孩子才一歲多點,隻比吉祥如意大那麽幾個月,我心裏看得難受,就給她塞了一張餅子。”

“你是個聰明丫頭,我趕過來之前要不是你先讓崇武去山上尋人,那群外鄉人指不定就衝進來了。但你想做善事得分場合,要是讓旁人看見,他們知道你有糧,都衝過來咋辦?咱兩家近,你也清楚我家有糧,村裏有人五成飽都吃不上的時候我為什麽不拿糧食出來?不是你二伯心疼糧食,是你給了一家就得給另外一家,咱給不起。”

王寶興對待村裏人的態度很明確,就是自食其力,隻要沒到餓死人的程度,他絕不輕易接濟。

因為隻要他接濟一家,村裏就會冒出無數家讓他接濟,甚至會引發混亂。

木槿隻顧著可憐那對母女,卻沒想到這麽做的後果,被王寶興一點,猶如醍醐灌頂,保證說:“二伯,我以後不會這樣了。”

村民們都因為王寶興童生的身份而對他格外尊敬,木槿雖然尊重他,卻不像村裏人那樣無腦崇拜。

她在現代都做到了博士,而王寶興估計隻是個連府城都沒出去過的有著最底層功名的童生而已,她不覺得自己比王寶興差。

可現在一看,簡直差遠了。

她沒有王寶興的眼光與閱曆,考慮事情同樣不如王寶興周到,至少現在如此。

木槿為自己從前的輕視而感到羞愧。

王寶興把話說完就讓木槿家去。

木槿先來到王家,她跟著王李氏學針線,兩個孩子都在那呢。

“你二伯叫你說什麽了?”

剛一進門就聽到王李氏如此問。

不怪家裏人反應那麽大,王寶興一向嚴肅的性子,並不像王寶山那樣無事時會找小輩聊天。

木槿不敢跟家裏人說自己悄悄給帶孩子的婦人塞餅子。

隻說王寶興叫她過去問是不是她讓崇武往山上喊人來著。

王李氏笑了:“可不是嘛,你們兄妹三個就你打小機靈。”

木槿還沒忘先前那群災民們說的吃人一事,問王寶山:“我隱隱約約聽到外鄉人說西邊村子人吃人,爹,你說這是真的還是唬咱們的?”

一說起這個,空氣裏仿佛都蒙上一層沉重的幕布。

“咱西邊緊靠著柳橋村,前幾個月他們都過來搶咱們糧食,恐怕那時候就到了餓死人的境地。吃人不稀奇。”

“您以前見過吃人的事嗎?”木槿問。

他小的時候年景最好,王家村土地肥沃,家家都能吃飽飯。旁邊的柳橋村、李家莊雖然土地不如王家村肥沃,養活一家卻沒有問題。

王寶山活到四十幾歲,從來沒有見到過人吃人慘象。

隻在小時候聽爺爺講起爺爺年輕時縣裏發大水把莊稼淹了,好多村子顆粒無收,沒有飯吃的人先是吃草根樹皮,然後吃觀音土,最後餓到受不了就易子而食。

那時候他還問爺爺:“那他們不會進林子打獵嗎?”

爺爺輕笑一聲,說打獵哪有想的那麽容易。山裏的東西精著呢,隻有打獵的好手才能打到獵物,至於其他人還是吃樹皮吧。

百年前發大水,百年後反而幹旱到地都裂開,兩邊要是折中一下該多好,總不至於死那麽多人。

不光王寶山,王家在座的所有人都是這般想的。

第10節

王寶山還講起他們家怎麽發達的,他爺爺大字不識一個,家裏一畝地都沒有,就靠太爺爺幫人家做長工養活。

等他爺爺長大,家裏孩子多養不起,就把他送去城裏木匠家做學徒,沒有工錢,能吃飽已經不錯。好在他爺爺格外勤勉,學了把好手藝,出來單幹之後,掙得幾個錢,買地娶媳婦,開頭才三畝地,經營一輩子到老已經達到四十畝。

爺爺孩子多,活下來的僅有王寶山他爹還有大伯,大伯生下王寶興。

分家的時候,兩個兒子把四十畝地平分掉,各自經營幾十年下來,把二十畝土地變成四十畝甚至六十畝。

王寶山老實不懂變通,死守著他爹傳下來的六十畝地,不多不少;王寶興聰明擅長經營,把原先的幾十畝翻番變成上百畝,從此成為王家村最富裕的人家。

王寶山屬於小富即安類型的,家裏地多,豐年賣完糧食家裏能有餘錢,荒年也不會餓死。

人活到老就是為了吃飽喝足,他對這幾十年來的生活已經非常滿足。

接下來一段日子,陸陸續續好幾波人來到王家村,他們大多來自西邊。

後麵來的人幾乎都瘦骨嶙峋,精氣神遠遠比不上第一波。

起初村裏人還會憐憫他們,贈口水喝。

後來來的人越來越多,村民心裏也就漸漸麻木起來。

至於王家村為什麽連口水都不肯給,就要引出一段故事了。

大多數災民見王家村死活不給糧食,但給口水已經算仁義的,所以飲完水之後就戀戀不舍地離開了。

直到有一波過來,那一夥人得有上百人,大多為青壯年,看來是幾個村子一起上路。

他們仗著自己人多勢眾,喝完水不肯離開,隻說不給糧食絕不走。

對麵不是善茬,王家村同樣不好欺負。

王家村在西邊通往縣城的必經之路上,災民們逃難路上大多要經過王家村。要是人人都管他們要糧食,他們老實給完一個,接下來就要給第二個、第三個……

就算富裕如王寶興,也折騰不起。

見到王家村拒絕他們的要求,那等脾氣暴躁的甚至想要衝過路障過來同他們拚命。

王寶興拄著拐杖,顯然被氣的不輕。

他幾乎吼著對想衝過來的災民說:“旁的村子連靠近都不讓你們靠近,給你們水,是村裏人仁義不願意眼睜睜看著你們渴死。你們怎麽報答的?放下水就想搶我們的糧食!村裏人家家戶戶都吃不飽,連婦人孩子都出去剝樹皮,怎麽會有餘糧給你們吃?”

路過的災民好多都幾天沒沾水,村民們見他們如此淒慘心生不忍才答應他們要水的請求。

隻有王家村自己人知道,為了省水,他們喂牲畜時都不敢多浪費一滴。

對麵那群人壓根聽不進去,心心念念想著王家村的糧食。

“俺們不多要,一人一個饅頭就行,不然俺們就衝進去。”

村裏有年輕氣盛的少年,見到對麵獅子大張口,呸地一聲說:“還要吃饅頭,俺們自己都靠吃樹皮度日,你找閻王爺要你的大白饅頭去吧!”

王家村態度很堅決,要水給你,要糧食萬萬不可給。

要說村裏人因為窮,常常會爆發口角,你多占我一寸地我多拿你一粒米都可能是衝突的原因,也有那等不講理的小人,但像對麵這夥人一樣無恥的可真從沒見過。

王家村又不欠他們,憑什麽白白給他們糧食?

說一千道一萬,就是不給。

兩邊你來我往,罵完居然真的動起手來。

對麵的災民衝勁很足,贏了就能拿到糧食,所以一個個爭先恐後拿著家什往前衝。

說是家什,不過是把鐵鍬或鋤頭而已。

鐵製品昂貴,他們逃難也不舍得把它們丟下。

作者有話說:

這個時候,女主還帶著現代生活的思維,沒有真正適應古代物質匱乏的生活,俗稱聖母。不過後麵她還會繼續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