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125章

文武百官很快達成共識, 隻要荀瀾將玉璽和廢天子劉辯歸還長安朝廷,中原的一切升遷、官職委任都有商量的餘地。這樣的讓步雖然屈辱,但經過賈詡的威脅, 他們也認識到當務之急是先保證朝廷的正統性。

荀瀾拒絕了荀彧、徐庶等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謀, 歸還了劉辯。與其有一個吉祥物傀儡皇帝,他更傾向於消除漢室天子對諸位臣子和中原百姓的影響力, 劉辯這個燙手山芋還是及早送走的好。

在治下的州郡,他甚至派陳宮和法衍對高調的皇室後裔重點調查,以中原律典的“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行刑。由於當時皇親國戚隱匿人口成風、各種不交賦稅, 這一查都是一個準。除了劉備這種家室沒落、為官清廉的, 大部分皇室後裔都被狠狠罰了一波,不僅要補齊賦稅,嚴重者還被流放嶺南。

百姓見狀, 無不拍手稱快,這家事情引發了很高的討論度,街頭巷尾都在說:

“原來皇親國戚也沒什麽啊, 犯了錯照樣要挨板子~”

“那咱們以後也不用見了皇親國戚的馬車就要避了, 他們殺人也要償命的。”

“就是,有了中原王,我們百姓再也不用擔心被人隨意欺辱了!”

“我王說了, 鼓勵百姓舉報隱匿人口和不交賦稅者, 不論是皇親國戚還是豪強士族,犯了罪都一樣得補繳罰款, 與庶民同罪!咱們若是舉報了大戶,倒時他罰款越多, 咱們拿到的賞錢也越多, 足以拿著錢到江南去置辦莊園, 一輩子吃穿不愁呢!”

這樣的嚴刑峻法和重點打擊,不僅大大削弱了皇室的權威,還讓百姓對律法的敬畏之心更甚。將皇親國戚罰得傾家**產,再流放了一大波之後,他們在中原的存在感就微乎其微了。在官場上,也無人再談及自己家室如何。自報家門時要牽扯出來祖上十八代的習俗一去不複返,更注重自己如今的“學曆”和官職,連劉備也再不提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

擔憂劉協和遠在長安的文武百官刷存在感,荀瀾掐住了長安向西的官道,派遣甘寧帶大軍駐紮在那處。

西部長安和中原往來不方便後,抄小路西去的人就更少了。畢竟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中原繁華如斯,好端端地誰想無故去西北?也就隻有重利的行商,會繞路帶著蜀錦、書籍、紙筆、紅糖等產品前往長安和西涼。

荀瀾相信很快,百姓就會遺忘毫無存在感的漢室天子了。至於自己治下的一些心係漢室的臣子,他打算用時間來告訴他們:沒有天子你們過得更好。

其實新提拔上來的臣子大都不希望漢室回歸,畢竟回歸意味著小皇帝任用親信宦官,給朝廷換一大波血,到時候一個閹人的親眷都能替代自己,在自己頭上耀武揚威。

寒門的學子們也不樂意,任誰也不想回到以前給人做炮灰的日子,現在努力就能考上官府編製,以前全是拚門第,每個郡一年的官員選拔就那麽幾個,還都給了官老爺的親眷,任誰都不想上升通道被堵住。

荀瀾得到了中原王的封位,昭示天下,自此名正言順地統治十一個州郡,分封王國內百官,但他留下了玉璽,隨便找了個理由打發走了長安的使者。

現在稱帝,必然有許多舊臣阻撓,所以他在一點點打破這些臣子的底線。比如,偶爾用玉璽來蓋個章。

這方麵他也沒有迫不及待,更重要的事情是在治下的州郡招賢納士,設醫館、辦學校,修路開渠,推廣科學養殖和優良的糧食種子。

在荀瀾和一眾官員的努力下,僅三四年,中原大地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隨著雜交水稻的推廣,素來人少地多的江南得到了大規模的開發。中原大地的流民在官府的指引下南下,和兵卒們一道,成為了當地開荒的主要勞動力。雜交水稻產量極高,如今在江南,在改良的曲轅犁助力下,每個壯年農人可以養活三個五口之家。農戶以家裏餘糧和官府換得鹽、鋤頭、鐮刀等生活必需品,攢兩年餘糧,甚至還能換到百姓家的奢侈品——鐵鍋。

百姓分得了土地,家裏有了餘糧。因著耕種效率的提高,社會大量的勞動力被從農耕中解放出來,從事畜牧養殖、工廠製造等行業。

大大小小的作坊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紡織、造紙、製瓷、榨油、酒、醋、醬、糖等的釀造加工等行業迅猛發展,大量的生產降低了商品的價格,本來是大戶人家才能用得起的油、酒、醋、醬、糖等產品,逐漸上了富農的餐桌。

更大的變化是,隨著紙筆價格的下降和一對夫妻能夠養活家裏老幼,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送自己孩子去讀書識字。

報紙上可是天天刊登:好好學習,考取了功名,日後就能當大官。對於地裏刨食的人家而言,若是家裏能出來一個官吏,那可是祖墳冒青煙的大好事。更何況,五歲以上,十四歲以下的少年少女讀書都是免費的,還包一頓午飯。

光午飯一項,就足以讓普通百姓心動,每個學校的午飯給的都相當足。大家都是從苦日子過來的,以前糧食少的時候,一天能吃一頓飽飯就是好日子了。所以不管是望子成龍、盼女成鳳,還是目光短淺隻想蹭飯的父母,大都送子女去讀書。

荀瀾絲毫不心疼糧食:距離掃除文盲、引導青少年建立正確的三觀又邁出了了關鍵性的一步,這些都是華夏未來的進步知識分子啊。

公元197年,天下大旱,甚至還起了蝗災。荀瀾治下的州郡因為水渠的修建和廣挖水井,受災麵積有限。早有準備的他放出了大量的鴨子,抵抗蝗災。並出動許多將士,以大網捕蝗,蝗災很快就得到了平息。

他在蝗災之後及時開倉救濟災民,讓百姓安然無恙地度過了這場災難。但涼州和益州的百姓就沒那麽幸運了,益州因為張魯、劉璋等軍閥的混戰,無力也無心救災。

民怨沸騰之際,荀瀾派趙雲帶兵入川,先後擊敗張魯、劉璋。從大漢第一武學院畢業的優秀生龐統、司馬懿和淩統在戰爭中脫穎而出,在獻策和殺敵方麵積攢的功勳足以升任縣長。

當地的兵卒亦無心抵抗,聽說中原王來了還有歡呼著去開城門的。

短短三個月,曆史上蜀漢的根基、有千裏沃土的天府之國皆歸荀瀾。

荀瀾調戲誌才為益州牧,在益州別駕選人任命時,他特地空了個職位,隻任命趙雲一個別駕,相比其他州郡三個別駕的人數,的確是少了。

此時,從大漢第一武學院的諸葛亮,以文理考試第一名的成績,天下聞名,成為荀瀾欽點的狀元郎。

荀瀾指著年僅十七歲的諸葛亮,對前往益州的戲誌才篤定道:“不出兩年,你必定能夠回來。”

戲誌才笑道:“能讓每門科目都拿滿分的狀元郎當我的書佐,我都有些慚愧了。”

那深奧難懂的生物題讓他來做都拿不到滿分,也不知道這些尖子班的學生們是怎麽學習的,居然一個賽一個的聰慧。

在學校裏親自授課的時候,戲誌才都明顯感到:“真是一浪推一浪,都感覺自己老了。”尤其是這個諸葛亮的學生,發明了“連弩”,可連續發射十箭,在對付烏桓人和張魯、劉璋軍隊時派上了大用處。他還在板車的基礎上,製作了一種“木牛流馬”的運輸工具,便於山地糧草運輸,在入益州的時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表現著實不俗,已被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原十大傑出青年了。

趙雲和戲誌才進入益州後,立即同其他州郡同步,推行中原王荀瀾製定的法度。他們厲行法治,刑罰皆貫徹落實《刑法》、《民法》,獎賞和提拔皆以《官員績效考核辦法》和《公平選拔官員製度》為準,一掃前朝賞罰無度的混亂。

自此,益州的百姓也可以和其他州一樣,每年前往三個秀才統一考點,分別是南陽、洛陽和鄴城三個大城。

若是能通過,就能獲得秀才的文憑證書,亦得到文理考試的資格。文理考試在每年的十一月,在洛陽舉行,一共考兩天,分為文史、數學、生物、政治、法治和農業六大專業,考核通過四門者,將得到舉人的文憑。

這些文憑被成為學曆,替代了家族門第,成為了自報家門的重點。

若是六門科目皆過,則有了做官的資格,將到官場曆練。通過試用期六個月後,便能正式成為官員,為朝廷效力。當然,在分數上也有區分。考試前兩百名,皆會得到中原王的親自召見,並由其進行一場加試。才識過人的,比如六門考試皆滿分、以發明震動天下的諸葛亮,就是一個極為激勵人心的例子,畢業後直接進入了王府實習!

諸葛亮作為戲誌才的助手,到了益州後,先是建議設堰官,征丁千二百人主護都江堰。

因為古代竹籠結構的堰體在岷江急流衝擊之下並不穩固,而且內江河道盡管有排沙機製但仍不能避免淤積,需要每年整修。在益州混亂的時候,都江堰疏於看管,灌溉的作用大大被削弱了。

諸葛亮到了益州半個月,就恢複了都江堰灌溉千萬畝成都平原的巨大作用。他製定的歲修製度,一直施行到了現代,維護了都江堰的有效運作。

諸葛亮剛來到益州時,就發現了花型飽滿,工藝精美的蜀錦價值。他建議在益州也開設紡織廠,將大量精通紡布和刺繡的女郎召集起來,提供給她們安心工作的場所和高薪的俸祿,鼓勵蜀錦生產。

華麗的蜀錦十分受歡迎,且質量遠勝其他州郡的絲綢。作為少數選修了經濟學這門科目的學生,諸葛亮自然明白營銷的道理。他自掏腰包,采購了大量的蜀錦捐贈給了母校,指明母校發給夫子和獎勵給優秀的學生。

大漢第一武學院可是全國最受知名的學院了,學子走在街上都有關注度。很快,蜀錦就打響了知名度,在洛陽風靡一時,富貴人家購買蜀錦蔚然成風。

荀瀾在看到這一現象後,幹脆給洛陽的民政局也采購了一批,作為成婚的禮服出租,這樣窮苦百姓也可以在大喜的日子穿上華麗的衣裳,更反過來注推一波蜀錦的名氣。

(沒錯,因為朝廷承諾了負責公社百姓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所以民政局的設立也順理成章,隻要到了法定婚齡的男女拿著身份證前來登記,就會由朝廷頒發蓋著公章的結婚證,後來越來越多的青年男女認可這種方式,不少不願意盲婚啞嫁、遵從父母之命的青年男女結伴來登記成親,讓民政局的火熱度愈發高了……)

戲誌才亦看到了其中的益處,他帶頭養蠶務桑,設專職錦官,專門調撥蜀錦,將蜀錦拔高到了益州之光的高度。此外,他還引進了土豆、紅薯等高產的作物,在益州推廣開來。趙雲則厲行節儉,反對鋪張浪費,一直嚴肅益州官場之風。在這樣的努力下,不到兩年,益州就恢複了元氣。蜀錦的生意蒸蒸日上,解決了數萬女郎的生計問題。

很快,貂蟬被荀瀾提拔為益州的高級佐官之一。她帶著一支女子軍隊來到益州,成立了女子紡織學院,上午教授女紅,下午教授文史、數學等知識。

後世記載,蜀錦的發展,不但為益州換回來了大量的糧食和錢幣,還明顯提高了當地女子的地位。野史記載,益州招贅之風盛行,就是因為紡織廠女工不但待遇好、還社會地位高,在官府的支持下招贅夫婿、照料家裏,使得這一風氣延綿了千年。

至於長安和涼州,荀瀾一直沒有出兵,他專注治下的州郡發展,西涼的馬騰、韓遂,遼東太守公孫度以及遠在西北長安的天子劉協亦不敢招惹有壓倒性兵力和武器優勢的荀瀾,彼此相安無事了很久。

荀瀾進一步加大了報紙的發行量,甚至遵循著價格歧視和細分市場的原理,推出了麵對不同群體的各色報紙和刊物。

有《中原日報》、《中原經濟報》、《中原娛樂報》、《中原醫學報》、《中原農報》、《中原王勸學指南》、《算數》等。有了報紙這樣的傳播信息的快捷媒體,以前那種口口相傳的落後方式自然比不過。長安朝廷數次大規模散播謠言,荀瀾隻要在規模化發行的《中原日報》上辟謠,所有的謠言就不攻自破。

而且出於政治的考量,他也在報紙上潛移默化百姓的三觀。不出幾載,中原百姓隻知中原王荀瀾乃是太上老君派來拯救黎民的仙道,是世人救苦救難的大恩人。少年人在教材上學到的都是漢室昏聵無能,致使天下大亂,百姓民不聊生,若非荀瀾力挽狂瀾,拯救世人,百姓早已流離失所。

配合如今百姓過的有滋有味小日子,分外有說服力。

而涼州和長安的人才們,也知道拘束在方寸之間,已被外麵飛速發展的世界拋棄,有才華的人紛紛前往洛陽參加考試。文武百官們一邊痛罵荀瀾,另一邊卻悄悄地安排自家子女前往洛陽求學。

公元兩百零一年,在荀瀾三十歲時,他派大軍“迎”天子劉協回到洛陽。此時的洛陽百姓已經完全失去了對天子的敬畏,反而像看稀罕物一樣對著天子的鑾駕指指點點:

“就是他的父親賣官,還任用暴戾的宦官,才給了賊子張角可乘之機。”

“這不就是一個青澀的小子麽,也是一個鼻子兩個眼,和我們尋常百姓沒什麽不同。”

“本來就沒什麽不一樣啊,這世間會仙術的隻有我王!”

劉協見百姓無一跪拜,狠狠歎了口氣:“難道中原再無忠君愛國之人?”隨即想到若是這些人都忠君愛國的話,就不會聽從荀瀾的命令,攻破了長安,強製將他擄來洛陽。

想到在戰中死去的皇甫嵩等將軍,再想到一聽荀瀾大軍壓境就叛變的大量朝臣,劉協抱緊了自己的胳膊。

劉協抵達洛陽的第二天,戲誌才、郭嘉等人聯名上書,勸劉協把帝位讓給中原王荀瀾。郭嘉還派呂布雄赳赳氣昂昂去劉協那走了一遭。

呂布帶上方天畫戟,凶神惡煞地走了一遭。

他一走,識時務的劉協就答應了禪讓的要求。荀瀾象征性推辭了一下,就坦然登上了帝位,宣告了東漢王朝的結束。

同年,荀瀾改國號為華夏,華夏王朝正式建立。此後的五年,他西征涼州馬騰、韓遂,北伐遼東公孫度和占據了朝鮮半島的曹操,天下大定,百姓無憂。華夏國力強盛,成為了史上第一個不修築長城抵禦修築的王朝。在其強大的國力下,周遭國家皆俯首稱臣,年年朝貢不斷,而荀瀾更是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

荀瀾在位二十年,公元兩百二十一年,主動禪位給丞相諸葛亮,與寒玦攜手出海。諸葛亮繼位後,尊荀瀾為太上皇。

在荀瀾死後,他和寒玦的骨灰被義子法正灑向大海。聽說這樣能讓靈魂回歸蓬萊仙島,多為後世效仿。

荀瀾有言:天界之門已關,人類隻有死後才有機會抵達天庭。行善積德者將被白無常接往仙島,其餘人將被黑無常送到輪回殿,審判今世功過,進入輪回。

自他死後,世間再無道法。任何宣傳符水、驅鬼的道士和和尚都被打為迷信,諸葛亮按照荀瀾的叮囑,也發布詔令,讓百姓積極舉報,不得讓任何人打著太/祖荀瀾的名聲愚弄百姓、賺取不義之財。

百姓對荀瀾的話深信不疑,後世的繼任者諸葛亮、薑維等人也在死後要求後人將其屍體焚化,骨灰灑向大海,期望在死後能在仙島與荀瀾相見。

諸葛亮完全繼承了荀瀾發展農業和工業經濟、嚴明法紀的思想,再加上兢兢業業、一天恨不得伏案工作十二個時辰的勤勞作風,使得朝廷繼續上下一心、吏風清廉。

荀瀾執政期間培育的新一代官員也逐漸長成,官員與百姓同甘共苦的風氣已然形成。受益於各色學院的大力招生和文理考試深入人心,官員和百姓的素質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再加上諸葛亮廣開言路、親自查看各種新生發明、社會各類技術變革層出不窮,四十年前,即使有荀瀾提供圖紙也做不出來的蒸汽機和紡織機,都出現了。

執政二十年後,諸葛亮遵循太上皇荀瀾“帝位不得傳子,能者居之”的旨意,主動禪位給丞相薑維,死後諡號“文”。

此時整個國家已經習慣了嚴峻且公平律法,政權的運轉效率極高,百姓和官府的穀倉裏都堆滿了稻米。

薑維一改太/祖荀瀾和文帝諸葛亮與民休養、同周遭國家交好的策略,命令大將鍾會、鄧艾統率洛陽精銳五萬騎兵西征,攻破西羅馬帝國,東則沿著荀瀾和寒玦出海探明的海航線,輕鬆占領了倭國,向南則悍然征服天竺。

經過大大小的千餘戰役後,華夏的版圖大大擴大。

這番征戰,對富強的華夏帝國來說,算不上什麽消耗。華夏的鐵騎橫掃世界,帶來了更廣的土地、更多的人口和多樣性的物產。

此後百年,華夏帝位傳承皆不傳子嗣,而給丞相。直到兩百年後司馬氏即位後,私心甚重。他將長子改為外姓,掩人耳目送到外地,待其從學院畢業後一路行方便之事,提拔為丞相,此後天下為司馬氏所據,代代使用這樣的動作來掩飾兒子即位的事實。

司馬氏因竊國而遺臭萬年,但太/祖荀瀾留下來的法治、土地、人才、經濟等政策十分先進,又經過後任才能出眾曆代帝王不斷完善,各項製度的約束下,即使司馬氏才能平庸,也安然在皇位上度過了數百年發,才為大唐所替。

後世有書載:

太/祖荀瀾,字安之,蓬萊修道仙人也。年至六十仍青絲如瀑、容顏不改。太/祖勵精圖治,知人善任,毫無私心。他指定文帝諸葛亮、武帝薑維為繼承人,更不吝傳道受業解惑,將仙種、仙書和仙器推廣天下十三州,惠及後世億萬百姓,實乃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