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106章

袁紹想不到的意外因素是荀瀾。

現代人不見得比古人聰明, 但視野寬廣、思路開闊,畢竟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多學了兩千年人類奮鬥的興衰史。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東漢末年發生的一切,不過是在史書上的一段縮影。

荀瀾來到古代沒多久,就想到利用大規模發行報紙這一手段,迅速打破世家豪族對信息的壟斷,為日後政令通達做鋪墊。

隨著報紙的發行越來越普及, 如今潁川發行的每一期報紙都被爭先搶購,即使偏遠如北部幽州、西部涼州和南部交州, 縣城裏都有賣報官走街串巷的身影。報紙發行周期愈發縮短, 已經從半月刊變成了周刊, 一個月至少四次。

如今許多人已經達成共識:讀書人不讀報, 無異於閉門造車。

報紙上的信息比口口相傳、四處打探得到的消息要廣闊和精準得多,尤其標注了“報道”二字的新聞稿, “報道人”都要為自己撰寫的新聞稿真實性負責,惡意編造、扭曲事實會以誹謗罪投入大牢的。

眾人皆以稿子見報為榮, 他們可能不及著名撰稿人——戲誌才、郭嘉、法衍、盧植等人寫得好,文章入選的難度太大。但每一期報紙都會收錄許多文評和時評, 於是除了寫文章, 還有一大群人專門盯著評論區的, 想要自己的投稿入選“精選評論”那一欄。

拿到這一期報紙的人卻難得沒有去關注這些, 隻因滿紙的董賊殘害百姓的惡劣行徑,堪稱字字血淚。

“董賊火燒洛陽, 盡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 前赴長安。拖押前行, 死於溝壑者,不可勝數。又縱軍士奪人糧食和妻女,百姓啼哭之聲,聲震天地。如有行遲者,涼州鐵甲卒手執大刀,於路殺人,死者不勝其數,路竟被鮮血染為黑褐色。”

許多人拿著報紙都潸然淚下:“百姓何辜!可惜荀州牧兵力太少,不然救下來的人會更多。”十八路諸侯,居然隻有荀州牧敢於和董賊直接對上,派兵繞路襲擊了遷徙的西涼軍,救下了許多百姓。

不少讀書人覺得:“如今荀州牧主張重修洛陽,迎回天子,正是我等報效家國之時,當響應州牧的號召,一起重整洛陽,瞅準時機,等天子歸位。”

“沒錯,先前閹人當政,肆意打壓我等讀書人。後有董賊把持朝政,敗壞朝綱。如今洛陽太學毀於一旦,百官之位懸空,州牧求賢似渴,正是我等為國出力的時候。”

有的人純粹是為荀瀾而去的:“我喜歡這樣的主公,洛陽百姓願意相信他,他就為百姓赴湯蹈火。帶著三千士兵請求十萬諸侯給百姓一條生路,不顧自己置身險境。此俠氣,試問天下誰具?”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竟然僅靠荀州牧派兵伏擊董卓,救下來了部分百姓。

其他人等,竟然趁著這個時候搶劫洛陽皇宮,還對派出去兵力營救百姓,勢單力薄的荀州牧下手,這等偽善的麵目,著實可恨!

時任青州刺史的孔融就發現自己身邊竟然掀起了一股去洛陽狂潮。

他百思不得其解:“雖然我沒有打退來犯的二十多萬黃巾軍,但至少我們治所牆厚糧足,為何非要去被燒毀的洛陽?”

他到青州上任後,就努力安定人心,保靖地方,自認為比各方諸侯都更為努力。沒想到竟然幕僚也告辭走人了,言明洛陽太學被毀,正是需要自己教書育人的時候。作為讀書人,當義不容辭地響應荀州牧的號召,重修都城,以安天下人心。

青州也有學堂,怎麽就不見他們上心,他孔氏門學衰落,怎就無人振興?

正當孔融長籲短歎時,豫州牧荀瀾的信到了。裏麵言辭殷切,十分有禮地請求支援。作為回報,若他日青州治所被黃巾賊頭領管亥圍困,豫州必伸援助之手。

儒家代表孔融一直對道家的人沒有好感,尤其是在張角餘孽不斷在青州境內作亂後,更是討厭道士,下令將在青州境內宣傳會治病的道士都給抓了起來。他怒而摔信:“神神叨叨的道人,居然問我要糧要人!”

但顯然他的幕僚們對荀瀾印象極好,眾人對荀州牧和如今的洛陽充滿了好奇,《潁川快報》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了,皆私下和豫州的信使聯係,打探洛陽如今的情形和當日討董的戰鬥經曆。

“聽說豫州猛將如雲,不知能否他日派兵解青州黃巾之困?”

汝南黃陂的黃巾餘孽就被豫州軍清理得幹幹淨淨,如今黃巾賊、盜匪和山賊在荀瀾的治下幾乎銷聲匿跡,有也是夾著尾巴躲到深山老林裏頭,這良好的治下在天下十三州堪稱奇跡。

使者四處赴宴,大力推介主公荀瀾和豫州猛將,畢竟青州是孔孟之鄉,人才也很多,是主公重點關注的地方:“我家主公致力匡扶漢室,還天下太平,日後必出兵協助諸侯,**平天下賊寇。隻是……黃巾餘孽四起,這出兵必定有輕重緩急之分呐。”

推杯換盞間,聲稱自己代表豫州,隻要青州能解洛陽燃眉之急,為重建洛陽支援一份力,他日豫州必當湧泉相報。並委婉暗示,如今青州動**、黃巾賊四起,豫州隨時歡迎你們。

陸陸續續就有人來勸孔融:“營救洛陽是美事一樁啊,我等為漢臣,當為天子守護都城,等他歸來。”

也有人主動請纓:“何況荀州牧十分守信,得他一諾,勝似千金,我願意代表明公前往洛陽,同豫州牧交涉。”豫州騎兵可謂是一戰成名,連讓人聞風喪膽的西涼騎兵都能打敗,可見實力之強橫。

孔融百思不得其解:“我之前亦去過豫州,豫州兵力和諸多中原軍相比不過爾爾,怎在這道士的手下就變得這般厲害了?”戰場上,光有武器和精良的鎧甲也是不夠的。

這時袁紹以天子劉辯名義下的詔令也到了青州,狠狠地將孔融斥責了一番,責令他和荀瀾勾結在一起。

孔融簡直莫名其妙,這些屬下都是自己跑去洛陽,和他有何相幹?

“腿長在人身上,我還能打斷不成?”作為孔家的嫡係傳人,儒家思想的推崇者,孔融不主張強製那一套。

袁紹是四世三公的後代,他還是孔子的二十一世孫呢,誰比誰高貴?所以孔融完全無視了袁紹,他也不讚成否認劉協位子的合法性。

在弘農王劉辯死後,皇子協就是唯一的繼承人,就算他被董賊擄走,這合法性也不容置疑。袁紹隨便找來一個和弘農王長得相似的人說這是廢帝死而複活,他才不信。

此時袁紹也沒想到自己算盤打得好好的,偏偏很多人不買賬劉辯的身份。便著急命人尋何太後,但何太後抑鬱而亡,如今證明天子血脈的人隻有見過他的百官。

但宦官幾乎都被殺了,活下來的和洛陽百官一道被擄去了洛陽。許多諸侯是沒見過劉辯的,也不太樂意跟著袁紹擁立他,畢竟也沒什麽好處。北方幾個大州的實際控製者——冀州韓馥、幽州公孫瓚和青州孔融無一人派人去參加袁紹所謂的大典。

前兩者是擔心袁紹做大,後者則是覺得即位之事豈能兒戲?天子劉協尚在,豈能繞開他直接讓弘農王複位,於是都不認可劉辯的合法性。

冀州牧韓馥聽從謀士的建議,直接實名在《潁川快報》上公開質疑袁紹手裏弘農王的身份,稱他進入皇宮問詢過宮中的宮女和宦官,許多人都親眼所見天子屍身。

這世上豈有死而複活之事,袁紹為了爭權奪利著實不擇手段!

袁紹簡直要被氣死了:昔日是荀瀾派心腹將廢天子送來,現在居然在他的報紙上倒打一耙!

董卓吃了敗仗,又被天下人如此唾罵,十分鬱悶,因為袁紹宣揚弘農王劉辯還活著,天子劉協和長安朝廷的合法性都受到了質疑,他派出去的官員不少竟被當地人攆了回來。

他的女婿李儒則勸說他振作:“所謂禍兮福之所倚,如今袁紹已成心腹大患,不如趁機將其名望壓製到穀底……”

董卓:“什麽意思?”

李儒一笑:“不但我們要死死認下劉辯的死訊,還要指責袁紹派人冒名頂替弘農王,死死咬住他謀逆之舉,這樣就沒有人敢去投奔他了!”

“你立即讓人下詔書。”朝廷盡在他掌控,下詔書輕而易舉,隻要小天子簽個字、摁個大印就行了。

“不但如此,主公還可以派三公九卿在潁川快報上實名,寫自己見過弘農王的屍身。”

一提到《潁川快報》,董卓火氣就上來了:“那玩意把我罵得那麽慘,我剛下令長安不得有任何報紙的蹤跡,你怎麽提它?”

“明公,如今潁川快報發行天下十三州,影響力不可謂不巨。”李儒循循道來:“不如暫且將私怨一方,對付袁紹為先啊。”

他繼續道:“袁紹手裏有廢天子劉辯,對我們威脅甚巨,一旦其身份被天下人承認,我們朝廷的政令就無人理睬。相比起來,豫州牧荀瀾不過一道士爾,就算罵您,您也不會少塊肉啊。”

董卓:“你說的也有道理,當務之急是袁紹那廝。”想到袁紹的一家都還在長安,其門人眾多,影響力甚大:“都是袁紹害我到此,他的家人不得不妨。”

李儒默契地做了一個砍頭的姿勢。

董卓屠殺了袁紹全家。此時,長安中和荀瀾結為聯盟的王允也行動了起來,勸說董卓答應呂布任職江夏郡太守:

“有了呂布,豫州牧荀瀾如虎添翼。明公答應其升遷入江夏郡,不但可以調離呂布,還能趁機派人去挑撥兩人關係。呂布性子急、思量少,讓其關係破裂不難。”

董卓怒道:“呂布背叛我,我當派人去殺了他,怎麽可能還給他官職!”其實他也是嘴上說說,在座的人心知肚明,不管派什麽人去殺呂布,估計都是有去無回。

王允的理由很充分:隻是一個郡守,不任命人,也會有人取而代之。如今各地不少人自立為郡太守,還有袁紹這個無視朝廷,經常派自己人上任的威脅。不如利用這個職位,再度策反呂布。借這一職位表達已經不介意呂布的背叛了,趁機一敘父子之情。

呂布重利,感情修複後,日後讓他將豫州刺史的人頭奉上、許以豫州牧之位,不愁豫州不平。

聽完之後,董卓大笑:“好計!一切依照你的想法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