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陳念莞對醬汁很有研究。

她在現代生活的那個城市,無論大廚做什麽菜肴,醬汁是關鍵。

譬如膾炙人口的腸粉,靠的是美味的一勺醬汁,譬如能蜜汁燒鴨,靠的也是燒製時的醬汁跟進食時候的蘸料,還有白切雞的薑蔥汁,燒肉的叉燒汁等等,醬汁必不可少。

而陳念莞是在城市北邊的小縣城長大的。

這個縣城,有一道出了城就尋不到的小吃,叫牛腩串。

雖然都是用牛雜加鹵水醬料烹煮出來的,但跟牛雜又有不同。

牛雜是放足鹵醬,把牛腩,牛肚,牛筋,牛腸,牛肺,牛百葉跟蘿卜等一起燉熟的,醬汁入味,燉好後就可以直接吃了。

而縣城的牛腩串卻是用牛腩牛筋等打底熬製清湯,加入串串,諸蘿卜,蓮藕,海帶,油豆腐,肉丸等等,熟透後用另外熬製醬料伴著吃。

與牛雜相比,牛腩串所有原料都帶著自身的鮮味,而用來伴吃的料汁更為關鍵。

醬?????汁呈清糊狀態,分辣跟不辣的兩種,卻吸引了眾多到小縣上觀光的旅客,本地人更是視這種小吃為本地特色。

小縣上做牛腩串的人不多,因為醬料的做法為商業機密,輕易不會外傳。

恰好,陳念莞的堂哥就是這為數不多的人之一,年幼時喜歡吃,也喜歡做,在偷師時也學得一二,那醬汁不敢說是最正宗的,也是能接近原風味的八*九成。

當下陳念莞看夥房裏恰好有做這種醬汁的幾種香料,缺少的幾味沒找到,打算湊合著做一頓,於是先將蘿卜跟蓮藕薄切後,把爐子的柴火燒起來。

因為沒生過火,陳念莞幾次沒把火生起來,還折騰出一屋子的濃煙,幹咳著打開窗子透氣後,她埋頭再搗弄柴薪跟火折子,才勉強生起火來,於是趕緊拿瓦罐把蘿卜跟蓮藕燉上了。

隨即便在一旁調配起醬汁來。

起油鍋時,放入的薑片跟蒜頭瞬間爆香,而後再加入了胡椒,豆醬等調料,等味道出來後,放醋,鹽加水稍微煮了一下,成型後熄火,便大功告成了。

陳念莞擦了擦額頭上的熱汗,當即拿了一個碗,裝滿了燉好的蘿卜跟蓮藕,舀上滿滿一勺醬料,蘸著送進嘴巴裏。

雖然少了跟牛腩牛筋同煮入味的肉香,但搭配麻麻辣辣的醬汁同樣好吃。

宛如幹旱了許久的小溪再遇甘泉,自己寡淡了三天三夜的舌頭終於春回大地,花滿芬芳。

陳念莞正吃得歡,冷不防窗那頭有人問:“你在吃什麽?”

陳念莞嚇得差點沒把碗摔了,定定神,才發現是個老叟,不知道是從哪裏冒出來的,但看他穿著一身袈裟,估計是位修行多年的大師。

這位大師從窗外輕易跳了進來,而後看了一眼陳念莞碗裏的東西,又走到灶台前,看著那鍋裏的醬汁,垂下頭去嗅了嗅,又回頭用一雙細長的眼睛盯著她:“你做的?”

陳念莞點點頭。

這大師一看就是有來頭的,因為清風庵同一座山還有一座僧人廟,名為大風寺。

怕這大師就是從大風寺過來的,那清風庵還是有了大風寺才建立起來的,算起來大風寺還是清風庵的上級。

上級領導發現了清風庵裏頭的外來人員擅用廚房,擅自使用食材跟柴薪,怎麽看都是小偷行為,所以陳念莞馬上殷勤道:“這位大師,要不,您嚐嚐?”

不管這大師身份是誰,隻要他嚐了,便是跟自己同流合汙了,要追究責任,也要算他一份,有重量級人物擔著,自己受的責罰也能減輕一些。

大師也不客氣,問了陳念莞怎麽吃,當下拿筷箸夾幾片蘿卜跟蓮藕,然後舀了一點點醬汁,伴著小心翼翼地送進嘴裏一咬,登時眼睛放光,看著陳念莞點點頭,而後很快吃完了碗裏的幾片素菜,又裝了滿滿一大碗,而後舀了一大勺醬料,蘸著便坐在灶台上吃了起來。

陳念莞這才放下心來。

等大師吃得心滿意足地放下碗來時,那瓦罐裏的蓮藕跟蘿卜已經鍋裏的吃得幹幹淨淨,醬料亦所剩無幾。

他滿意地打著飽嗝看著陳念莞:“小姑娘不錯,不枉費我救你一命。”

陳念莞一聽就明白了,原來這位大師就是當日救了自己的明海大師,當下表達感激之情。

明海大師客氣地擺擺手,又問:“陳姑娘可是會做菜?”

陳念莞點點頭:“略知一二。”

“那,不知陳姑娘會不會烹製魚肉?”

陳念莞怔了怔,當即明白當初聽師太說是明海老僧釣魚的時候將自己救上來時,心裏為何會冒出那股怪異感。

和尚不殺生,怎麽會無端端去河邊釣魚呢?

感情這位明海大師是位酒肉和尚!

“老衲也算救了你一命,不如,陳姑娘就給老衲做一頓膳食,權報一恩如何?”明海大師也不拐彎抹角,直接問。

救命之恩這種大恩,要是能用做飯這種小事回報得了的話,她可是占大便宜了,陳念莞心裏暗喜,但麵子上趕緊搖頭謙稱不行不行。

“出家人出手救人,隻求積善,不求回報。”明海大師搖搖頭,“要不是在這寺廟裏掛單,吃的齋菜不盡人意,老衲也不會跟陳姑娘提這等要求。”

提到寺廟裏的一言難盡齋菜,陳念莞當即跟明海大師有了共同語言,生出了一股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共情。

明海大師既然是葷素不戒的比丘,吃過了葷自然對素會有更高的要求,很明顯,無論是大風寺還是清風庵的廚子,都沒能讓明海大師滿意的廚藝,做出美味入口的齋菜。

“行,既然明海大師這麽說,我便鬥膽應承下來了。”

於是兩人便約了就在兩日後,明海大師提供食材跟配料,陳念莞屆時直接到大風寺後麵的竹林廟觀即可。

等陳念莞回房裏再睡了三個時辰,睜開眼,發現天色大白,而禪房裏除了平日照顧她的比丘尼淨塵師傅,還有另外一位年青的小尼。

陳念莞稍一回憶,心裏登時道壞了,昨天夜裏偷用廚房時還想著要收拾幹淨的,誰料跟明海大師談得興起,臨別時忘記刷鍋洗碗了,是被她們發現了麽?

不好,她們打算攆她出庵嗎?要不要找明海大師過來撐撐場子?

“陳姑娘,昨兒夜裏,是你給明海大師下廚做膳了?”

陳念莞一聽,趕緊點頭,“沒錯,昨兒明海大師餓了,尋到廚房,我恰好也餓了,到廚房找吃的,我能隨便煮點吃食,於是就在明海大師跟前獻醜了。”果然有上級領導做伴才能找到好借口。

“陳姑娘謙虛了,你煮的那醬汁明明很好吃。”小尼忍不住道。

陳念莞不解。

她怎麽知道我煮的醬汁好吃?

後來跟小尼熟悉後,才知道昨兒晚上陳念莞到廚房的事被人發現了,隻是見著明海大師也在,所以沒人敢追究。

而這位小尼便是夥房的負責人,等兩人走後進去收拾,見到鍋裏殘留的醬汁,嚐了嚐,驚喜不已,這才知道陳念莞做得一手好菜。

淨塵師傅瞪了小師傅一眼,笑著問:“陳姑娘在清風庵養傷,怕也要些時日,貧尼有個不求之請,還請陳姑娘答應!”

“師父言重了,您跟明海大師都是我的救命恩人,有什麽我能幫得上忙的,盡管開口。”陳念莞謙虛道。

“不瞞陳姑娘,你在這庵裏養傷幾日,也嚐過我們清風庵的齋菜,實在是……”

難吃。

淨塵師傅沒說下去,陳念莞心裏幫她補充了。

“這位便是我們清風庵的負責膳食的青霜。”

陳念莞看著青霜小師傅,原來她就是那個廚藝不怎麽樣的廚子啊!

“青霜知曉陳姑娘下廚的本事,想來討教一二,不知道陳姑娘願不願意指教?”

竟然是想來找自己學廚的?

陳念莞鬆了口氣,點點頭:“這點小事,我自是願意的。”

她還得在清風庵呆幾日,不可能日日給自己開火,傳授青霜小師傅下廚技巧,不奢望好吃,起碼讓她做的齋菜能入口,能造福清風庵的人,自己也不受罪,何樂而不為?

於是接下來的兩日,除了去夥房看著青霜小師傅下廚,便是吃了便睡,畢竟頭部受傷,充足的休息很重要。

青霜小師傅的廚藝眼見的一點點提高,最起碼知道根據每道素菜的特點要采用不同的火候、下鹽時機的區別,又學了單品兩樣或三樣的香料搭配著放入齋菜裏後,清風庵的齋菜味道有了極大的提升。

蘿卜條煮得又脆又甜,絲瓜做得又嫩又香,還有那豆腐做得滑膩香辣,清風庵的大小師傅都意外青霜的廚藝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聽淨塵師傅說是在庵裏養病的陳念莞所傳授,庵裏的比丘尼都對她客客氣氣的。

到了跟明海大師約定這一日,陳念莞頭上的傷已經拆了布條,隨時可以下山,她亦打算踐約後就回撫寧縣去。

陳念莞出了清風庵,直接去大風寺後山的竹林,在一片竹林裏走了許久,才見到一方宛若隱居的禪房,階前正坐著那位明海大師。

在教青霜小師傅下廚時,陳念莞打聽清楚了這位明海大師的來曆。

他原本是京城大佛寺的得道高僧,在京中大有名氣,便是當今聖上也經常親到大佛寺處常跟大師聽議佛偈,亦是諸多權貴府上的座上客。

後來明海大師呆膩了京城,於是一路南下傳道,半個月前才來到楚州撫寧縣,在大風廟掛單不久,就救下了陳念莞。

至於明海大師是酒肉和尚的事,也無人不知,但因他禪功了得,並無人以此為忤。

這位已經年屆五十,但看起來依然精神矍鑠大師,一見陳念莞出現,便笑了:“陳姑娘來了?”

陳念莞點點頭:“明海大師,我赴約而來,不知道您準備的食材……”

才說到此,明海師傅便邀陳念莞進了禪房,裏頭竟然有一方庭院,庭院前放了滿滿兩桶活蹦亂?????跳的河魚。

對了,她差點忘了,青霜小師傅說,這位天下聞名的大師,平生最嗜好吃魚。

“明海大師,那麽多的魚,不會是,都是給我準備的吧?”陳念莞驚呆。

這哪裏是什麽得道高僧啊?明明是釣魚高手好不好!

明海眯著眼笑著,緩緩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