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2章 二次變法
第0092章 二次變法
宋國在年末的時候又一次頒布了變法的條令,深入改革。
宋君偃為了保證政令通達,也為了改變公卿大夫把持地方,任人唯親的一些情況,決定在整個宋國實行察舉製。
察舉製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及選取人才,推薦予上級或者中央,被試用及考核後,再任命為官職。被推薦的人在任期間一旦貪汙受賄,或者玩忽職守,甚至於犯了大罪,推薦這個人的官吏應該被懲罰,甚至同罪株連也不為過。
宋國察舉的科目是根據對專門人才的需要而設立。
這些科目,統一由國君確定。
按照舉期分類,察舉的科目可分為常科(歲科)與特科兩大類。歲科有孝廉、秀才、察廉(廉吏)、光祿四行;特科又分為常見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歲科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為最重要。特科中則以“賢良方正”為最重要。
如果按照四科標準分類,以“德”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為主的有尤異、治劇、勇猛知兵法、明陰陽災異、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為先,在學問上則以“儒學”為主。
察舉製的頒布,遭到了以來叔齊、魚宵等眾多舊貴族大臣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此舉會顛覆宋國的祖宗之法,不利於宋國的長治久安。
若是中央和地方錄取了大量的孝廉,以為官吏,那麽公卿大夫們安插在各地的親信官吏還怎麽混?不都得閑賦在家,丟了飯碗給別人讓位啊?
可是宋君偃不管這些舊貴族大臣怎麽反駁,一席話就懟了回去:“察舉製你們都可以舉孝廉!為國家推薦人才,隻要通過考核的科目的,寡人都會任用他們的!但是你們舉薦的人才要是出了什麽問題,你們這些舉薦的官員都要被株連,一一治罪!”
好吧,這話算是把路給堵死了,看來宋君偃的鐵了心地要在宋國實行察舉製了。
不過公卿大夫們也不氣餒,人才在自己家裏有不少的嘛。貴族出身的子弟讀書識字,滿腹經綸,去考取一個孝廉和秀才還不簡單嗎?
至於舉薦的人才會出現什麽問題,呃,這個,叮囑他們夾著尾巴做人好了。
就這樣,實行了察舉製的宋國,一下子吸引了不少別國士子的慕名而來。
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這是古時對官吏的普遍要求。傳聞中的宋國是禮儀之邦,又因為坑殺四萬齊軍降卒的事情被抹黑成了虎狼之國,現在實行的察舉製無疑是給宋國正名了。
除此之外,李敖的二次變法,還規定了官吏的等級,由一品到九品,秩比的不同也決定了俸祿的差異。
一品大臣,則是相國、大都督和禦史大夫,即三公,三公就是一品大臣,秩兩千石。
二品大臣,則是廷尉、少府、郎中令這些九卿,屬於二品大臣,秩一千五百石。
三品大臣,則是各地的郡守,朝中大臣也有三品的,秩一千二百石。
四品大臣秩一千石,五品大臣秩八百石,六品大臣秩七百石,七品大臣秩六百石,八品官吏秩五百石,九品官吏秩四百石。
這些秩比,就是俸祿,在戰國亂世,糧食財帛可是硬通貨,可以跟別人兌換東西,以物易物的。
而宋國這個創造性地出台品級官吏的做法,更是極大地調動了官員們積極性。宋國足夠的富庶,也給得起那麽多的俸祿,看著這些俸祿,還在觀望的天下賢才,乃至於一些隻有一些才幹,資質平庸的人都能觸及六七品大臣的門檻了,這還不讓人心動嗎?
心動不如行動,於是臨近宋國的各國也有大多的士子爭相告走,入宋做官。
以至於宋君偃告別了官吏不夠用,還受製於舊貴族的窘境,現在宋國的官場上,屍位素餐的基本上沒有了,整個官場煥然一新,許多不合格的官吏被淘汰,被查出貪汙犯法的官吏更是倒黴地被砍頭了。
人才嘛,多多益善。現在入宋的士子太多了,宋國也沒有那麽多職位安排他們,隻好設立招賢館,或者讓各個大臣招納他們作為門客,暫時供養起來了。
李敖的二次變法,不僅涉及官場,連軍隊裏都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為了能有足夠的兵力可以征召,也為了征召的士卒戰鬥力不弱,宋國就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行“農閑務兵製”。
什麽是農閑務兵製?就是在秋收過了之後,農民有時間不太需要忙活的時候,國家強製性征召各地的精壯入伍,進行一年一度,為期一個月到兩個月的操練。
這樣,即使國家征召士卒征戰的時候,各地的士卒雖然戰鬥力不如常備軍,卻也能迅速形成戰鬥力,用於戰場了。
農閑務兵製,又被稱之為義務兵製。
當然了,在這個戰國亂世,隻要國家有召,都是強製性要求黔首入伍的,不得抵觸,不然就要流亡別的國家或者關入牢房裏成為刑徒了。
除此之外,李敖變法還規定,一場戰爭的人頭不得少於敵方,不論勝敗,自統兵大將以下的各級將領都要被懲罰。士卒殺敵可以晉升爵位,將尉主要是看戰績的。
除了這些,宋君偃還讓李敖在變法裏麵加上了一條,就是各地方的三老,嗯,就是每個村子裏的三個長者可以在年關的時候一起入宮覲見國君,檢舉當地官吏的不法之事,也可以當麵讚賞當地的官吏。
宋君偃還讓人在宮門前樹立一根粗壯的誹謗木,還有一麵牛皮大鼓,稱之為“上聽鼓”,跟後世的報警是差不多的。
隻要認為國家的政策有什麽不對的地方,臣民可以敲響上聽鼓,通達國君。
誹謗木的作用也是一樣的,哪怕是一個普通的黔首想要告狀,都可以在誹謗木上刻下其官吏的名字。
誹謗木旁邊有專門的宿衛看守,可以立即通知國君知道,當然了,告狀的黔首若是不想被人知道是自己告狀的話,可以不報,等到宋君偃走過去的時候自然會知道的了。
擅自刻畫誹謗木,血口噴人的黔首在查實之後不屬實的,該黔首也會被關進大牢裏三年,或者發配,服勞役。而敲響上聽鼓的也差不多,總不能讓人特別消遣國君吧?
這一改革徹底地改變了宋國的整體麵貌,官場形成了一股清流。
在臣民的互相監督之下,在國家的有力打擊,還有各項舉措(嚴厲的懲治和豐厚的獎賞)之下,原本一團死氣的宋國官吏,由內而外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地方上,宋國經過人口普查,也建立了新的戶籍製度。
將吳郡的一部分桀驁的越國黔首遷移到陽亢之地,然後又遷入陽亢之地的一些齊國的黔首,途中死亡的老百姓不知道有多少,大多因為水土不服的。
不過宋君偃已經管不了那麽多了,遷移黔首無疑是最好的消化的辦法,不然要等到宋國同化這些原本是別的國家的老百姓,不知道要幾代人的時間。
宋國建立的戶籍製度,就是明確人口,在二次變法中規定,凡是生育一個孩子的獎勵財帛若幹,凡是男子十八,女子十六還沒婚配的嚴懲不貸,或者發配邊疆,或者罰財帛,服勞役。
三十歲之前沒有子嗣的,也將受到嚴懲。
國家鼓勵早生早育早婚,還有就是,男子到了二十歲弱冠之年,必須要分家,婚配之後也必須要分家,以便國家更好地征收賦稅。
此為,沒有官府出具的文書,黔首不得私自離開當地,就像是士子這些階層的人也需要文書周遊,不過國家也會開具給這些士子。
變法規定,農民階層在沒有國家命令之前,不得離開祖輩的土地,不得離開當地的郡縣,若是私逃別的國家的,呃……那多半是活不成了,成了野人,漂泊一生,不知道死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