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回 三聚三散
第202回 三聚三散
此時,範蠡還告誡文種要知退,告知他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然而文種不聽,不久後就被勾踐賜死。
範蠡輾轉來到齊國,更名為鴟夷子皮,在海邊結廬而居,努力耕作,兼營副業,很快積累了數千萬家產,而他仗義疏財,施善鄉鄰,被齊人所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
不料他卻感歎道,“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於是,才過了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一身布衣,來到了陶地。
陶地居天下之中,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是最佳的經商之地,他就在這裏,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成為了商人始祖。
最近,這範蠡因為年老體衰,因此便沒有在外行走,而是在家中休養,借此機會編著出了《計然篇》、《陶朱公生意經》兩大著作,雖然不多,但也是得到了天道的一些功德。
這日,範蠡正坐在書房當中,孜孜不倦地品讀著最近才出來的諸子百家的學說,時而露出一臉的不屑,時而看到妙處不禁拍手叫好,然而就在這時,一陣狂風刮來,書房的大門被風給刮開。
範蠡見此,便起身前去關門,而當他將門給關好。並且轉身準備回到座位上時,忽然發現在他的座位上,此時已經坐著一個青年,正在翻著他之前拿在手中的書籍,頓時就是講這範蠡嚇得魂飛天外,魄散九霄。還以為碰到鬼了。
然而,當他看清楚那青年的樣貌後,頓時就將其認了出來,不是飛揚又能是誰,當即趕緊跪地行禮,恭敬說道,“晚輩範蠡,拜見先賢,不知先賢降臨。有失遠迎,還望先賢恕罪”,雖然嘴上這麽說,但他心中可是還在因為飛揚嚇了他一大跳而幽怨無比。
“此書乃是農家許行編著的《農經》,不知你如何看待此書”。
“農乃國之根本,若無農,則百姓無以為生,這許行編著此《農經》。能夠讓百姓收獲更多的糧食,卻是功德無量之舉”。範蠡不知道飛揚為何問他這個,但還是老老實實地說出了心中想法。
“那你身為商人,認為商如何”。
“這,我雖為商人,但卻不希望百姓去經商,商人投機取巧。容易造成國家動蕩不安”
飛揚一聽這話,頓時就是搖了搖頭,連範蠡這個商業始祖都認為商人低賤,不鼓勵經商,那商業還真是沒救了。當即趕緊說道,“你可知商業有何而來”。
“啟稟先賢,晚輩知道,在上古之時,神農陛下種五穀,養六畜,使天下百姓得以保暖。
而有一次,神農陛下微服出巡、體察民情,他到一個靠近山林的部落中,見那裏的百姓們把獵獲的野獸隨地亂拋,浪費在那個時代珍貴至極的食物,把神農陛下氣得直跳腳,一問之下這才知道,這一帶的野獸多得是,獵獲的獸肉多得吃不掉。
又有一次,他到達另外一個部落,見這個部落的人正把大批的糧食丟掉,神農又覺得太可惜了,前去質問這個部落的人,可是他們卻笑著說,‘有什麽好可惜的,再過幾天,新穀又要熟了!’
陛下回去後,成天想著這兩件事,隻不過卻一點頭緒都沒有,不過就在這時,忽然一群小孩子吵吵鬧鬧地走了進來,請陛下給他們評理,神農問孩子們為什麽爭吵,孩子們爭著告訴他說,他們中間有一個孩子有塊肥肉,一個有一碗米飯,兩個人原來說好要互相交換的,可是後來,有肉的一個反悔了,因此就吵了起來。
陛下一聽這些話,頓時就是如夢初醒,一直苦惱的問題豁然開朗,他想,肉多的部落不是可以和穀子多的部落互相交換嗎?這樣子肉多的部落可以有穀子吃,穀子多的部落也就可以有肉吃。
當即,他欣喜地向外奔去,將人族所有部落的首領都給召集了起來,與他們商議此事,最終決定每隔十天,到日中的時候,大家就都把多餘的東西,拿到一個指定的地點,向別人換取自己所需的東西。
神農陛下首辟市場,以利民生,這才有了商業出現”。
“商業為我人族的崛起,做出了如此大的貢獻,你為何還認為商人低賤”。
“商人大多投機取巧,為富不仁,將大量的財富聚集到自己身上,致使百姓受難”。
“癡兒,你為何這般想,你便是一個商人,可何曾為富不仁,你三次將巨額家產散與百姓,此乃大仁大義,若是天下商人皆能以你為榜樣,那當真是百姓之福”。
“晚輩惶恐,怎可得先賢如此讚賞”,範蠡雖然嘴上這麽說,但別提心中有多美了。
“我聽聞你曾經編著出了兩本書,不知可否借我一觀”。
“自然可以”,範蠡大喜,趕緊來到書櫃前,將兩本書取出,恭敬地遞給了飛揚,隨著稷下學宮的出現,現如今人族當中文人那是越來越多,而這些文人當中,有自我感覺良好的,都會效仿諸子百家寫一兩本書,而他們若是想要出名,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拿著自己的書,前去找諸子百家,請他們點評。
飛揚接過這兩本書,一本乃是《計然篇》,另外一本乃是《陶朱公生意經》,第一本乃是中品功德仙器,第二本乃是下品功德仙器。
當即,飛揚將這兩本書翻閱了一遍,隨即便對著範蠡說道,“讀你書者,可以經商致富,但在我看來,你這兩本書卻是少了一樣最重要的東西”。
“敢問先賢,到底是何物”。
“為商之道”。
“為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