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_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消極的批判成了積極的批判;論戰轉變成對馬克思和我所主張的辯證方法和共產主義世界觀的比較連貫的闡述,而這一闡述包括了相當多的領域。我們的這一世界觀,首先在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和《共產黨宣言》中問世,經過足足20年的潛伏期,到《資本論》出版以後,就越來越迅速地為日益廣泛的各界人士所接受。現在,它已遠遠越出歐洲的範圍,在一切有無產者和科學理論家的國家裏,都受到了重視和擁護。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3卷第347頁
根據唯物史觀,曆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和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
——《馬克思恩格斯》第2版第4卷第695-696頁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誌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製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2卷第32頁
這種曆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並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係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曆史的基礎;然後必須在國家生活的範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和意識形態,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種曆史觀和唯心主義曆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範疇,而是始終在現實曆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解釋觀念的東西。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2-43頁
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頁
“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3頁
在全部紛繁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問題的中心僅僅是社會階級的社會的和政治的統治,即舊的階級要保持統治,新興的階級要爭得統治。可是,這些階級又是由於什麽而產生和存在的呢?是由於當時存在的粗鄙的物質條件,即各該時代社會借以生產和交換必要生活資料的那些條件。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3卷第334-335頁
每個社會集團都有它自己的榮辱觀。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51頁
過去的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283頁
如果一個人隻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欲望隻有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滿足,而且決不會對己對人都有利。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卷第238頁
基督教的社會原則頌揚怯懦、自卑、自甘屈辱、順從馴服,總之,頌揚愚民的多種特點,但對不希望把自己當愚民看待的無產階級說來,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獨立感比麵包還要重要。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18頁
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人的真正的機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這些機能脫離人的其他活動領域並成為最後的和唯一的終極目的,那它們就是動物的機能。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44頁
工人是比較和氣比較可親的,雖然他們比有產階級更迫切地需要錢,但他們並不那樣貪財;對他們來說,金錢的價值隻在於能用它來買東西,可是對資產者來說,金錢卻具有一種為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的價值,即偶像的價值,這樣,它使資產者變成了卑鄙齷齪的“財迷”。完全沒有這種金錢崇拜感的工人,並不像資產者那樣貪婪,資產者為了多賺錢不惜采取任何手段,認為生活的目的就是裝滿自己的錢袋。所以工人比資產者偏見少得多,看問題清楚得多,不戴上自私的眼鏡來看一切。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11頁
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對立的,互相衝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的;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們隻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自己也達到完美。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6-7頁
如果一個人隻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偉大的哲人、卓越的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的、真正偉大的人物。
曆史把那些為共同目標工作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稱為最偉大的人物;經驗讚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459頁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麽,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
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麵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459-460頁
我的勞動是自由的生命表現,因此是生活的樂趣。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8頁
我已經把我的全部財產獻給了革命鬥爭。我對此一點不感到懊悔。相反地,要是我重新開始生命的曆程,我仍然會這樣做,隻是我不再結婚了。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521頁
作家當然必須掙錢才能生活、寫作,但是他也決不應該為了掙錢而生活、寫作。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7頁
社會的肮髒事使一個堅強的人不可能為私事而煩惱,這是真正的幸事。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28-429頁
享樂哲學一直隻是享有享樂特權的社會知名人士的巧妙說法。至於他們享樂的方式和內容始終是由社會的整個製度決定的,而且要受社會的一切矛盾的影響,則已經不用說了;一旦享樂哲學開始妄圖具有普遍意義並且宣布自己是整個社會的人生觀,它就變成了空話。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89頁
“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係中產生的……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頁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係……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9-10頁
……生命總是和它的必然結果,即始終作為種子存在於生命中的死亡聯係起來考慮的。辯證的生命觀無非就是這樣。但是,無論什麽人一旦懂得了這一點,便會摒棄關於靈魂不死的任何說法。死亡或者是有機體的解體,除了組成有機體實體的各種化學元素,什麽東西也沒有留下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39頁
判斷一個人當然不是看他的聲明,而是看他的行為;不是看他自稱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麽和實際是怎樣一個人。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560頁
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3卷第296頁
資產階級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的神聖光環。它把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變成了他出錢招雇的雇傭勞動者。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275頁
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294頁
因為貨幣作為現存的和起作用的價值概念把一切事物都混淆和替換了,所以它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換,從而是顛倒的世界,是一切自然的性質和人的性質的混淆和替換。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5頁
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係了。……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爭得的自由。……
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係上的溫情脈脈的麵紗,把這種關係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係。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274-275頁
在資產階級眼界內,滿腦袋都是生意經。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34頁
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指白求恩,編者注)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有利於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隻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毛澤東選集》 二版第二卷第660頁
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毛澤東選集》二版第三卷第1004頁
吃苦在別人前頭,享受在別人後頭。
——《毛澤東選集》二版第四卷第1162頁
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63頁
為了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了人民大眾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覺悟的先進分子必要時都應當犧牲自己的利益。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37頁
毛澤東同誌說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在長期革命戰爭中,我們在正確的政治方向指導下,從分析實際情況出發,發揚革命和拚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後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搞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大力發揚這些精神。如果一個共產黨員沒有這些精神,就決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不但如此,我們還要大聲疾呼和以身作則地把這些精神推廣到全體人民、全體青少年
中間去,使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為世界上一切要求進步的人們所向往,也為世界上許多精神空虛、思想苦悶的所羨慕。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67頁
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一切先進分子,必須努力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樹立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和世界觀、人生觀,身體力行共產主義道德。我們要保護和發揚一切有利於人民團結、社會進步的積極思想和精神。總之,我們要變精神力量為巨大的物質力量,引導億萬人民共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各級領導幹部尤其是高級幹部務必帶頭加強黨性鍛煉,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努力改造主觀世界,嚴以律己,防微杜漸。黨員領導幹部不論職務高低、黨齡長短,如果放棄世界觀的改造,背離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作為牟取私利的手段,就會身敗名裂。因此,一定要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問題。我們的黨員領導幹部首先是高級幹部,應該思想境界更高一些,堅持黨的事業第一,堅持人民的利益第一,為國家、為民族奮不顧身地工作。有了這樣的精神支柱,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寬了,心胸就開闊了,對個人的名利待遇等等,就能夠正確的處理。隻有這樣,人生才有意義,生活才充實。領導幹部要堂堂正正做人。
——江澤民:《領導幹部一定要講政治》
中華民族曆來以勤勞勇敢、不畏艱苦著稱於世。我們的古人早就講過,“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等。這些警世名言,今天對我們依然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曆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在我們黨80多年的曆程中,艱苦奮鬥作為強大的精神力量,始終激勵著我們頑強進取、百折不撓,在各種困難和考驗麵前巍然屹立、敢於勝利。可以說,我們黨是靠艱苦奮鬥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鬥發展壯大、成就偉業的。沒有艱苦奮鬥,就沒有我們黨今天的局麵。艱苦奮鬥作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作為我們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係的一個重要法寶。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千千萬萬革命先輩和共產黨人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忘我奮鬥,他們中的許多人不惜犧牲了寶貴的生命,譜寫了我們黨堅持艱苦奮鬥的壯麗篇章。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他們為黨和人民建立的豐功偉績,永遠不能忘記他們用生命培育的奮鬥精神,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做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胡錦濤同誌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學習考察時的講話
對於共產黨員和領導幹部來說,保持和弘揚艱苦奮鬥的精神,說到底就是牢固樹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隻有從根本上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才能使艱苦奮鬥的精神在思想上真正紮根、在行動上自覺體現。隻有真正做到為黨和人民艱苦奮鬥,才能在思想上作風上真正貼近群眾,也才能在實踐中不斷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總之,艱苦奮鬥既是我們必須大力弘揚的工作作風,又是我們必須大力弘揚的思想作風,是共產黨人應有的政治品質。
——胡錦濤同誌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學習考察時的講話
領導幹部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解決好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問題,就不可能領導好改造客觀世界的工作。現在,有些黨員幹部思想空虛,意誌衰退,抵禦不住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誘惑;有些地方和部門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和弄虛作假、鋪張浪費行為以及各種消極腐敗現象。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但從根本上說是一些幹部放鬆了主觀世界的改造。在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過程中,要緊密聯係自己的思想實際,堅定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強道德品質修養,牢記“兩個務必”,真正做到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寓改造主觀世界於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用改造主觀世界的成效來推進客觀世界的改造。
——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討會上的重要講話
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最終要落實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這是衡量黨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也是衡量黨的先進性的根本標準。
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們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提高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地位、完成執政使命。要把先進性建設的要求貫穿於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各個方麵,從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製度建設上全麵加以推進。要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引導全體黨員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
——胡錦濤:2005年1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