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模範遵守社會公德_三、共產黨員要自覺維護社會公正

三、共產黨員要自覺維護社會公正

如果說“為民”是黨員道德的價值支柱,那麽,“公正”則是為民之德的具體體現,因為“為民之心”集中體現為“為公之心”,或“民心”即“公心”。自古以來人們就把公平待人、秉公執法、大公無私、為人正直等作為官德的主要規範,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和政治民主化的進程中,這些規範尤顯迫切。公正作為一種永恒的價值理念,於官德之要求,含義有二:一是社會倫理意義上的公平,二是個體德性意義上的正直,具體表現為分配公平、執法公正、為人正直、用人平等。正因為公正具有極高的道德價值,當政者往往以此作為“大道”之本,“齊民”之要,此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官員的腐敗實質上也就是以權謀私,即從踐踏“公”開始的。誰要是失去了公正,誰就失去了為官之本,“官無大小,凡事隻是一個公”(朱熹語)。“天地之間有杆秤,那秤陀就是老百姓。”老百姓對官員的道德評價尺度之一就是公正無私。

共產黨員自覺維護社會公正,對於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家的健康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有著重要的意義。

正直,反映的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公正、誠實、不偏邪的一種品德,即不僅己身正而且能正人之曲。正直的對立麵是虛偽、欺騙、偽善、背信棄義。那麽,正直體現了什麽樣的德性要求呢?一是誠實,二是堅定的原則性,即辦事公道。

誠實表明了言行一致、不虛假的思想品質,具體說來就是說真話,辦實事,不掩蓋,不歪曲事實真相,其反麵是虛偽。誠實產生於人們需要對他們生活著的社會、對他們應當

評價的周圍的人的行為、對他所處的生活環境有一個正確認識。在正常的社會交往中,誠實是人們相互聯係的道義憑借,是為人謀事之本。在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誠實被視為“進德修業之本”、“立人之道”、“立政之本”。“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誠生德業,實為政基,當官者的誠實品格尤顯重要。誠實首先意味著要講真話,不講假話,要實事求是。對當官者來講,一是自己講真話,不要哄騙上級,也不要欺騙群眾,要從為人民服務的立場出發,敢於直言:另一方麵要允許和鼓勵別人講真話,尤其是對向自己提出批評和建議的人更應鼓勵其直言不諱。有的官員隻昕得進吹捧奉承的話,聽不進反麵意見,這無疑就是鼓勵別人說假話。其次,誠實意味著言行一致,言而有信,當官者如果言而無信,隻講大話、講空話(也許是真話),但從不兌現,開“空頭支票”,自然就會失去信譽、毀壞形象、動搖政基,此所謂“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信之所以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為道”。最後,誠實意味著辦實事。為官者不能隻當“口頭革命派”,而是必須紮紮實實為民造福,以政績說服人。隻要做到了誠實待人處事,才可能正直。

公道作為品德表現為行為的處事公平,不謀私利,而對於不公平敢於直言,遇有恃強淩弱等醜惡現象時,敢於挺身而出、伸張正義,即堅定的原則性。有無原則性是體現一個人是否正直的一個根本標誌,也是衡量官德水平的指標。“為政當以公平正大行之,是非毀譽,皆所不恤。必欲

曲徹人情,使人人譽悅,則失公正之體,非君子之道也。”當官者要主持公道、辦事公道。首先,要堅信事業的正確性,不為權勢、金錢等誘惑而改弦易轍。一個人要正直,必須先知道什麽是“正”、什麽是“直”。如果以歪為正,以曲為直,就沒有是非界限,談何公道?不但要有是非觀念,而且要篤信事業的正確性,不因各種誘惑而放棄自己的立場。其次,要不因邪惡勢力的威迫而喪失原則。人也許可以抵製香花的引誘,但難以在狂風暴雨中不低頭。一個正直的人,一定是一個不畏強暴的人,一定是一個恪守原則的人。見風使舵、唯唯諾諾、卑躬屈膝的人,不可能正,也不可能直;自私自利,自己不幹淨者,也不可能正直。“身正不怕影子斜”,隻有自身過得硬,才有膽量、有能力去同惡勢力作鬥爭。同時,要對不道德行為直陳其弊,不因“私情”而放棄原則。在中國,人情主義文化傳統很濃,“不懂人情”、不講人情”往往成為一種道德罪名。由於特殊的以己為中心而依次推出的社會關係結構,人情往往就是“私情”,而非“公情”。誰都有親戚朋友,難免為人情所困,陷入“私情”與“公道”的二難。一個正直的人會不徇私情而主持公道,舍小家為大家。總之,公道是存諸於心、施諸於外的品德,也是社會正義的反映,它既源於民又施於民。如果社會有失公道,則當官者應當挺身而出,哪怕丟掉烏紗,也要還老百姓以公道,隻有這樣,社會正義秩序方可建立起來。

思考題

1.怎樣理解社會公德是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循的基本行為則?

2.共產黨員如何做遵守社會公德的表率?

3.共產黨員怎樣自覺維護社會公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