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模範遵守社會公德_二、共產黨員要做遵守社會公德的表率

二、共產黨員要做遵守社會公德的表率

(一)文明禮貌是共產黨員文明素質的直接表現

文明禮貌,是人們在言行舉止上表現出來的高尚與典雅的狀況,是一個人素質高低的直接的和外在的表現。講文明、有禮貌,就是要求人們自覺遵循公共行為準則,用文明的語言和舉止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共產黨員做文明禮貌的模範,就是要在人際交往中,注重個人形象,講求必要禮節;衣著整潔,舉止文雅,說話和氣,用語得當;守時守約,尊重他人,寬以待人,相互禮讓;遵守公共場所的各種規定,不影響、不妨礙他人的正常活動。

相對於蒙昧和野蠻而言,文明是人類開化和進步的標誌。從道德上講,文明總是同涵養、教養、修養相關。它是人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社會動物、與他人有著密切關係並重視這種關係的產物和結晶,是一種注重人自身的形象並把自我與他人、社會聯係起來,講究並追求人倫和諧的觀點和實踐。文明表達和反映著人類崇尚真、善、美,厭棄假、惡、醜的價值偏好與發展完善自身的內在要求,體現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麵。首先它要求人們要做到舉止文明,也就是說,人們的言行舉止要符合文明的內涵和標準,並及時適應公共生活中的角色變換,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特定的角色要求和文明法度,為社會大眾所認可。舉止文明是每一個人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是社會公共生活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第二,它要求人們做到儀表文明,注意自身的儀表和裝束、動作和習慣,使之與社會環境、與自身的特質及其個性相協調,做到合體、合適、合度。所謂合體,是要根據個人自身的條件去選擇最合適的儀表。所謂合適,是指儀表的修飾與打扮應依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所謂合度,是指儀表裝束應與職業、年齡、性別和民族風情相協調。周恩來總理在天津南開學校讀書時就十分注重自身的儀表裝束,他特意在一麵大鏡子上掛著一幅自己撰寫的格言,上麵寫著:“麵必淨,發必理,衣必整,紐必扣,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像匆做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他一生都信守這一格言,不管是出入何種場合,都注重自身的儀表,總是給人留下整潔清爽、高雅大方的印象。第三,它要求人們注意自己坐、立、行的姿勢。俗話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美的坐姿是一種文明行為,它既體現形態美又體現行為美。坐的動作應當輕而緩,從容自如,落座後要保持上身正直,不要聾拉肩膀,含胸駝背,給人以萎靡不振的印象。半躺半坐、曉二郎腿或頻繁地抖腿、曉腿,都是不文明的。站立時,姿勢要正,腰背挺直,兩腳腳眼著地,不能搖頭晃腦,沒精打采。行走時,腳步要輕快,步子要平穩,自然從容而不做作,矯健輕鬆而不緊張。那些走起路來上下擺動、左顧右盼、弓腰腆肚的人,往往會給人以不莊重的感覺。

“禮貌”一詞,最早見於《孟子·告子上》,它的意思是指人們在與他人交往中所具有的語言謙恭、和顏悅色、熱情待人等友好的情意和禮節。作為一種品行或德行,禮貌的實質是對他人人格和權利的尊重,同時也體現出自己謙遜辭讓。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以及不同的交往環境中,禮貌的具體表現是不同的,但它最基本的要求是待人誠懇、謙恭、和善、有分寸。禮貌不是虛情假意,也不是矯揉造作,是相互間的尊重和表裏如一。在社會主義社會,禮貌充分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新型關係。在現實生活中,禮貌總是同一定的禮儀、禮節相關。如果我們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視為一架機器,那麽禮儀、禮節就是使這架機器正常運轉的潤滑劑。有句諺語說得好,“禮節乃是一封通向四方的推薦書”。具備良好禮儀的人,總是能夠比較好地與人相處,並贏得他人的信賴與尊重。因此有人說:禮儀是文明戰勝野蠻的一曲凱歌,是獲得自尊的明智途徑。它並不是怯懦的表示,而是公德的象征。現代人的交往禮儀和禮節表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從握手致禮、見麵介紹、待客做客、交談訪問到宴會歌舞、乘車入座、請客送禮等,都形成了一些為社會大眾所普遍認可的禮儀和禮節。禮貌待人首先要求人們多用尊稱,如“您”,“老人家”、“大哥”、“大姐”等等,在國際交往中,一般對已婚女子稱夫人,未婚女子稱小姐或女士,對男子一般稱先生,不能叫別人的外號,尤其不可稱呼帶有他人弱點或生理缺陷的外號。第二,在人際交往中要多用禮貌語言,如“請”、“您好”、“謝謝”、“對不起”等。別人做了有益於自己的事,應當說一聲“謝謝”。自己做了有損於別人的事,應賠禮道歉,說聲“對不起”。有求於人家,應說“請”,凡此種種,都是禮貌待人的表現。第三,要注意傾聽,不任意打斷別人的話,不隨便幹涉他人的個人私事,不汙蔑誹謗他人。做到遵守諾言,守時守約,竭盡忠誠,與人為善;人鄉隨俗,因人施禮,尊重他人的生活習慣、個’**好;尊重婦女,愛護兒童,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

(二)助人為樂是高尚的社會行為

助人為樂,是基於對共同幸福與個人幸福之間辯證關係的深刻認識而產生的理性行為,是一種以幫助別人為自己的快樂和幸福的優秀品質與高尚風格。它具有與人為善,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的特征。

馬克思說過,如果一個人隻為自己而活著,那麽他的生命是黯淡的,人們隻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具有意義。助人為樂作為一種美德,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在患難與共、風雨同舟的勞動生活中逐步培養起來的。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和發展,使這種美德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和光大。在我們社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虧了我一個,幸福幾億人”的思

想和行為蔚然成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湧現了一大批反映時代精神的先進人物,他們的工作崗位,具體事跡不一樣,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助人為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們為群眾辦事盡心竭力,份內的事要辦,份外的事有條件的也要辦;自己能辦的要辦,自己辦不了的也要想辦法幫助辦,努力使群眾滿意,讓群眾高興。

1907年,高爾基曾在一個小島上療養,他的妻子和兒子來島上看望他,兒子在房前種了許多花。他們走後高爾基給兒子寫了一封信,說: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卻留了下來,在生長著。我望著它們,心裏愉快地想著,我的兒子動身以後在卡普裏島留下了某種美好的東西一一鮮花。要是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給人們的都隻是美好的東西。鮮花、思想、對你的非常好的回憶,那你的生活將會是輕鬆愉快的。那時你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這種感覺將使你成為一個心靈豐富的人。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高爾基的話,可謂至理名言。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明白,幫助別人,為別人做好事,會使別人由於你的幫助感到愉快、受到鼓舞。反過來,你也因此受到別人的尊敬和關心。

與助人為樂緊密相連的就是見義勇為。孔子曾說:“見義不為,無勇也。”這就是講,道德上的勇敢在於做那些合乎道義、值得去做的事情。如果看見了合乎道義、值得去做的事情卻不願意去做,就談不上有什麽勇敢。見義勇為作為一種敢於擔當道義,一往無前、無所畏懼的道德品質,是社會公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集結著人們的正義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體現著人們的道德良心和人格尊嚴。做到見義勇為,首先要求人們在壞人壞事麵前敢於挺身而出,同歪風邪氣作鬥爭,用自己的正義之舉剪除邪惡勢力,“橫肩冷對千夫指”。第二,要求人們在事關公眾利益或人民利益的情況下,勇於犧牲個人利益以維護公眾利益或人民利益,“俯首甘為孺子牛”。第三,要求人們在大是大非麵前勇於堅持原則和真理,不苟且,不隨俗,“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弘揚見義勇為的美德,在全社會形成見義勇為的風氣,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古往今來,在中國曆史上,流傳著許多見義勇為的佳話。徐洪剛、李學生等一大批見義勇為的英雄模範人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了社會正氣,展示了社會主流。

毋庸諱言,當前在我國社會生活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講社會公德的現象,見死不救、見錢眼開、見利忘義、背信棄義的行為時有發生,賣淫、嫖娼、賭博、販黃、偷竊搶劫、坑蒙拐騙等沉渣泛起。有的人不願承擔自己的道德責任,不願做那些值得做和應該做的道義之事。我們的社會和時代呼喚著見義勇為、舍己為人的英雄行為。一個沒有見義勇為精神的民族,是不會有希望的。有見義勇為才會有社會正氣、民族脊梁。廣大黨員作為社會示範群體的重要代表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力量應當弘揚傳統美德,敢於見義勇為。

(三)愛護公物是共產黨員應盡的責任

公物是社會全體成員或某一集體成員共有的財產,是公民享有社會權利的物質條件。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在為社會勞動的同時也為自己勞動,勞動成果的一部分以勞動報酬和獎金的形式歸個人,用於個人消費,而另一部分則作為社會積累,用於擴大再生產、國家安全、社會教育、福利事業,最終以各種形式和途徑用於滿足勞動者的社會需要。例如,銀行、飛機場、火車站、鐵路、公路、影劇院、郵電局、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等。公共財物作為社會成員或集體成員共同勞動、辛勤工作的成果,理應得到加倍的愛護和珍惜。

愛護公物,體現了人們對勞動成果的珍惜和對勞動人民的尊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公民必須愛護和保衛公共財產。應當看到,在我們國家,不愛護公物甚至破壞公物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專家指出,我國一些大城市被損壞的公共設施十倍甚至百倍於私人財產。一些城市街頭電話亭的破壞程度就令人觸目驚心:幣道被堵,話筒被卸,錢盒被撬開,玻璃被砸碎,甚至有人在亭內便溺,真是無所不用其極。據國家旅遊局在1994年8月對全國旅遊公廁滿意率進行的調查顯示,海外遊客對國內旅遊公廁完全滿意率為10.4%,不滿意率高達49.4%。有的海外遊客進了肮髒不堪的廁所竟倉皇而逃,大聲嚷道:“中國連廁所都搞不好,還搞什麽現代化!”因此,愛護公物不僅是社會主義公共財產的保值增值的重大經濟問題,而且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當代中國在世界各國人民麵前整個民族形象和信譽的重大政治問題,絕不可小視。為此,每一個共產黨員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廣大群眾做出榜樣,帶頭愛護公共財物。

第一,要確立起社會的整體利益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自覺愛護公物,做到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國家和集體財產,珍惜社會共同的勞動成果。第二,辦一切事情都要遵循勤儉節約、艱苦創業的原則,量力而行,精打細算,反對鋪張浪費。第三,要合理開發、利用社會和集體的自然資源,反對不加限製地亂開采亂取用,竭澤而漁、殺雞取卵、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第四,提倡和堅持適度消費和合理消費的原則,采取有效的措施抑製高消費和畸形消費。第五,要堅決反對損壞公物、化公為私的行為,自覺愛護城鄉道路、水電、通訊、交通、環衛、消防等公用設施,切實保護名勝古跡和曆史文物。

(四)保護環境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就是維護人類的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廣大黨員要自覺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愛護花草樹木、野生動物

、人文景觀,注意節約用水;防治廢氣、廢渣、廢水和噪音汙染;維護公共衛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

人類隻有一個地球,大自然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各種資源。當今世界,環境汙染、生態失衡現象日趨嚴重。一方麵是掠奪式的開發,如大肆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河流幹淚,土地沙漠化等;另一方麵是人口的大量增加,城市的迅速發展和現代工業的蓬勃興起,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集中體現在大氣汙染、水汙染以及放射性汙染等方麵。據有關資料統計,20世紀40年代以來,熱帶雨林已被大片毀掉,沼澤地也被毀了一半,406種哺乳動物、539種鳥類、209種爬行動物、242種魚類、867種昆蟲等瀕臨絕種。除區域性的環境問題外,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全球性環境問題。農藥、核廢料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擴散和積累,二氧化硫等長距離遷移形成了有潛在威脅的酸雨,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改變了大氣的構成比例,並因溫室效應使地表氣溫逐漸升高,臭氧層的臭氧濃度不斷降低,破壞了吸收紫外線的能力,凡此種種都將給自然生態係統造成嚴重破壞。這些問題,向人們揭示了一個長期未被注意的事實:人類在利用大自然發展經濟和創造文明的同時,也在破壞大自然,破壞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為此,1972年,聯合國首次召開了旨在保護人類生態環境的世界大會,通過了《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宣言》,強調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為人類的一個緊迫的目標,號召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關懷地球這個小小的行星,保護和改善這一代和將來世世代代的環境,這是人類莊嚴的責任。

我國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從1982年以來,先後製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8項專門法律、法規,並把環境保護確定為我們國家的基本國策,在全國實施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如今,熱愛環境、保護環境、綠化環境、美化環境,已經成為現代人倫理道德的重要內容,藍天、碧水、綠地,已經成為積極、健康、向上、文明、科學生活方式的重要指標。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美的生態環境,不僅有利於吸引人才和外資,開發旅遊,發展經濟,增強競爭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而且有益於人們身心健康,延年益壽,引導人們陶冶思想情操,升華精神境界。人改造環境,環境改造人。環境包括硬環境,也包括軟環境。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生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緊迫性。環境問題已經不是哪一個城市、哪一個地方的局部問題,也不是一般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而是涉及全國、涉及大局、涉及全人類和全球的問題。廣大共產黨員一定要充分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做環境保護的模範。

第一,要牢固樹立生態倫理意識,充分認識到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員,人類的存在和發展不但依據於自身的進化發展,而且依據於其他物種存在的進化和發展,努力改變人類中心論的價值觀念,堅決克服人類沙文主義。第二,要堅持利用和開發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原則,把可持續發展原則推廣到自然資源和整個自然界中去,維護動植物的生存權利,努力創造條件使它們生殖繁衍,有所發展,堅持共生共榮、和睦相處,關心和愛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第三,要把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與保護自然資源有機地統一起來,不能隻向自然界索取,而不相應地給予,要讓大自然有休養生息的機會,努力做到消耗、使用與培養、生育相結合。這樣,自然界才能無限地造福於人類。第四,要美化環境。保護環境是美化環境的前提條件,美化環境是保護環境的重要目的之一。要努力養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環境的良好心理習慣,珍惜、愛護一草一木,植樹造林,見縫插綠,愛鳥愛魚,養花種草,嚴禁亂丟亂扔、亂拋亂灑、亂捕亂撈,堅決反對一切破壞環境的行為。

(五)遵紀守法是基本的道德義務

遵紀守法,就是遵守黨紀國法。法律、紀律,體現社會公正、公平,法律和紀律要借助強製手段來推行,同時也要靠人們的內在節製和主觀努力來維係。是否自覺遵紀守法,是最起碼的社會公德,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更是每個共產黨員必須做到的行為準則。

第一,要牢固樹立法治意識,自覺學法、知法、用法。依法治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首先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懂得自己的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懂得與自己工作和生活有關的法律,增強法律意識、法規觀念和依法辦事的能力,養成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習慣。

第二,要自覺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嚴格執行法規、法令和各項行政規章。我國的憲法和法律是人民意誌的體現,是由國家權力通過民主程序製定的,是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必須堅持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組織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更不能允許“以權代法,權大於法”的現象發生。曆史經驗表明,法令行則國治國興,法令弛則國亂國衰。廣大黨員必須帶頭遵守和執行法律和法規、法令、各項行政規章,自覺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

第三,要堅持黨的紀律。紀律嚴明是貫徹黨的路線、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完成黨的任務的重要保證。我們黨是靠革命理想和鐵的紀律組織起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隻有紀律嚴明,才能步調一致地前進。全黨同誌必須努力學習和掌握黨章黨規,自覺遵守黨的章程和紀律,積極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大力弘揚見義勇為精神,堅決同一切違反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的行為作堅決的鬥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