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飛將軍”——彭遨

革命的“飛將軍”——彭遨

彭遨(1903~1933),又名景昌、彭鼇。湖南巴陵(今嶽陽)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北伐軍,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曾任紅軍第四軍第二路遊擊司令,參加了井岡山革命鬥爭和湘南遊擊戰爭。後任第五軍特務大隊大隊長、第三縱隊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第三師師長,參加了長沙戰役和中央蘇區反“圍剿”。1933年2月13日在南豐戰鬥中犧牲。

耿直無畏

1927年春天,又是青黃不接的季節,窮苦百姓最難熬的也是這個時候。這一天,嶽陽農民協會的大門口突然多出了一張通告,上麵隻寫了一首詩:“老子本姓天,住在峰戈間。財主不放糧,送他上西天。”通告一出現,嶽陽縣大大小小的財主們無不人心惶惶,乖乖把囤積的糧食放了出來。究竟是誰有這麽大的能耐呢?這個人就是彭遨。

彭遨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略有些文化的父親給其取名為“遨”(鼇),是希望這個濃眉大眼的兒子能獨占鼇頭。作為家中長子,彭遨有機會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從小在私塾中讀了很多諸子百家的經典。彭遨格外喜歡《戰國策》這類的典籍,書中那些捭闔縱橫的遊說家的風采深深吸引了他,他希望自己也能有朝一日投筆從戎,報效國家。

1919年新文化運動的風潮開始席卷全國,就連千年波瀾不驚的洞庭湖畔都掀起了滔天巨浪。十幾歲的彭遨早已通過讀書讀報對新思想有了一定認識,他興致勃勃地組織起同學走上街頭,宣傳進步思想,鼓舞當地民眾抵製日貨。不久,彭遨所就讀的嶽陽縣立中學就受到了很多當地商家的警告。在學校老師的壓力下,大部分學生都停止了活動。隻有堅定執著的彭遨依舊帶著數名進步同學繼續在發傳單,演講。終於在觸怒了當地軍閥駐軍後,被學校開除。

下定決心報效國家的彭遨輾轉來到了衡陽境內。報名參加了湖南軍閥唐生智的軍隊,由於他識文斷字,能寫會算,所以剛一參軍就成為了一名文書。舊時軍隊中有很多陋習,長官就是天,可以隨意打罵體罰士兵。而且上級撥下來的軍餉被層層克扣,發到士兵手中就隻剩下幾個銅板了。彭遨在從事文書工作時,親眼目睹了舊軍隊軍官的狠毒和貪婪,耿直的他無法容忍這些。他悄悄把掌握的內幕傳揚出去,暗中聯絡不甘心的士兵準備發起兵變,向長官“要說法”。不料事情敗露,軍閥頭目揚言查出帶頭者處以軍法,彭遨隻好又逃離了軍隊,啟程返回嶽陽,那裏還有千千萬萬的家鄉父老仍然在壓迫下生活著,想必回到生養自己的土地上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

井岡日出

這年夏天,中共湖南黨組織委派劉士奇回到嶽陽,組織和領導嶽陽地區的農民運動。劉士奇的老家就在嶽陽,他參加過安源煤礦的工人運動,具有豐富的鬥爭經驗。原本就和他相識的彭遨馬上找到了劉士奇,兩人一同製定了在嶽陽地區如何發動群眾鬥爭的計劃。之後不久,彭遨就前往嶽陽南四區,負責在那裏籌建農民協會。

新生的農民協會並不被當地農民所信任,大多數人隻是持觀望的態度。有鑒於此,彭遨才在協會大門口貼上了那首“財主不放糧,送他上西天”的布告。家鄉的財主和商戶雖然對所謂的農民協會嗤之以鼻,但是他們卻十分了解秉性耿直、疾惡如仇的彭遨。用他們的話說:“這小子十幾歲時就不是善茬,犯不著捋他虎須。”就這樣,每逢春夏之交都要鬧糧荒的南四區,這一年卻安然度過了。頓時,南四區農民協會的影響就擴大了,一段時間後,居然有兩千多人成為了會員,彭遨被選為了協會的委員長。

但是,隨著鬥爭形勢的變化,有一個問題擺在了壯大的農民協會麵前,那就是缺少武器。除了幾位協會骨幹有幾把短槍外,甚至連會員人手一杆纓槍的程度都達不到。在前往剛剛組建的嶽陽黨委找到劉士奇一番密談後,彭遨將“貪婪”的目光瞄向了同處南四區的地方保安民團身上。

原來,在農民協會成立前,整個嶽陽南四區隻有保安民團一枝獨秀,他們仗著自己人多勢眾,整日裏橫行霸道,魚肉鄉裏。但是短短幾個月內農民協會就發展到與其分庭抗禮的地步了,甚至猶有過之。要不是保安民團掌握著近百條槍的話,早就被農民協會踏平了。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兩夥人都憋著勁尋找機會,給對方以致命一擊。

這天,保安民團的團長楊原接到一封邀請函,是農民協會的彭遨派人送來的,內容是邀請保安團大小頭目前往農民協會赴宴,順便商量下南四區地麵的勢力劃分。雖然不相信彭遨等人敢對保安團下手,但楊原還是帶去了幾十號全副武裝的心腹。一方麵是為了安全考慮,一方

麵也想用實力震懾對方一下,以便在劃分地盤時爭取到更多的利益。

沒想到的是,進入農民協會後第一眼看見的不是滿桌的酒菜,而是一排黑洞洞的槍口。瞬間被嚇出一身冷汗的楊原扔下槍轉身就跑,顧不得自己那些被包圍的心腹了。慌慌張張跑回保安團駐地的楊原,發現自己整個保安團都被繳了槍,乖乖地一排排站在牆角。一下子搞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麽事的楊大團長甚至忘了逃跑,就被發現他的農民會員抓住了。

原來,在彭遨前往嶽陽黨委商談的當晚,就有十幾支槍悄悄送進了農民協會。“肚裏有糧,心中不慌”,彭遨這才連用了“請君入甕”和“調虎離山”兩條計策,兵不血刃地解除了保安民團的武裝,壯大了農民協會的力量。這件發生在農民運動時期的小插曲已經充分顯示了彭遨出色的指揮能力。不久,在劉士奇等人的介紹下,彭遨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隨著鬥爭形勢的日趨緊張,彭遨於大革命失敗後來到了武漢。受黨委派加入葉挺將軍領導下的第十一軍教導團,擔任新兵連的連長,並參加了8月1日的南昌起義。在此役中,彭遨身先士卒,率領所部在突圍行動中與遭遇之敵血戰三天三夜,成功掩護起義主力突出重圍,到達井岡山地區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終於,中國大地上有一抹鮮豔的紅色衝破了漫天陰霾,一輪希望的太陽正在湘贛邊界緩緩升起。

威名遠播

井岡山,位於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古有“郴衡湘贛之交,千裏羅霄之腹”之稱,這裏山高林密,溝壑縱橫,重巒疊嶂,地勢險峻,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1927年10月,在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人領導下,在這裏創建了以寧岡縣為中心的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把會合後的武裝力量整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彭遨在下轄的第二十八團擔任連長。

漸漸壯大的井岡山根據地引發了國民政府的不安,國民黨江西政府主席朱培德更是視井岡山為眼中釘、肉中刺,欲拔之而後快。很快,便陸續有接到“剿匪”命令的國民黨軍隊從四麵八方向井岡山地區合圍而來。其中尤以國民黨精銳部隊第二十七師最為引人注目。

此二十七師師長楊如軒自恃精銳,又擔心其他部隊先行攻破井岡山搶去功勞,便指揮部隊急速行軍一舉“剿滅井岡山頑匪”,漸漸地遠遠脫離了和其他部隊的安全防衛距離。這天二十七師已經行軍至距離井岡山一百公裏的遂川縣城。楊如軒命令屬下一個先遣團繼續前進,而他則同師指揮部一起坐鎮遂川縣城。在他看來,所謂的井岡山武裝不過是一群活不下去的“泥腿子”混在一起的烏合之眾,他派出一個裝備精良的整編團已經是大材小用了。然而事實證明,他不僅高估了自己部隊的能力,也低估了井岡山紅軍的戰鬥力。

當夜,楊如軒與師部其他高級指揮官一起出席了一個宴會,是遂川縣的“上流社會”為犒勞辛苦“剿匪”的國軍長官而特意舉辦的。宴會大廳中燈紅酒綠,好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一群人都端著酒杯跟在師長楊如軒身邊,吹捧者有之,阿諛奉承者有之,暗中嫉恨者亦有之。“楊師長真乃國之棟梁……剿滅共匪必不費吹灰之力……”等等話語如潮湧來。久經官場的楊如軒自然知道哪些話可信,哪些話不能聽,但是這次“剿匪”行動的勝利是必然的,聽聽這些讚譽之詞也是讓人高興的嘛。“哈哈哈,各位請聽楊某一言。”楊如軒矜持地舉起酒杯環視眾人,“兄弟一介武夫,承蒙各位抬愛,實在無以為報。兄弟唯有盡力剿滅共匪,還湘贛之內一片青天,方不負……”仿佛故意作對一般,楊大師長的話聲未落,就從城南方向傳來了一陣劇烈的槍聲,爆豆似的槍聲中夾雜著手榴彈的爆炸聲,搖曳的光影交織照亮了縣城的夜空。宴會大廳裏的“名流們”哪經曆過這場麵啊,也顧不得恭維“國之棟梁”的楊師長了,一個個腳底抹油惶惶然跑回了家,收拾細軟準備跑路了。

回過頭來再看這位楊師長,臉上青一塊白一塊:剛剛吹起的牛皮就被徹徹底底泄了氣,心裏是又恨又氣。恨的是“共匪”狡猾多端,“繞”過了他的先遣部隊直撲縣城。氣得是手下無能,這麽多“共匪”的活動竟然都沒有發現。直到這時,這位自以為是的楊師長還以為是他派出的加強團與紅軍主力錯過了,殊不知,他的先遣部隊已經都被彭遨率部“包了餃子”,全軍覆沒了。

原來,麵對重兵壓境,井岡山早已嚴陣以待。由毛澤東和朱德親自召開戰前動員會,命令彭遨所部禦敵於外,不能讓敵人踏進井岡山根據地一步。深感責任重大的彭遨率部連夜下山,尋找戰機。在對比敵我力量後,彭遨認為如果與敵正麵相接,那麽無異於以卵擊石,隻

有出奇製勝。正在此時,斥候回報了敵軍一部脫離主力前進而師部駐紮在遂川縣城的情況,彭遨頓時心生一計。馬上派人在敵軍先遣團前方設下了埋伏。午夜,敵人如約而至,踏入了彭遨的埋伏圈。戰鬥的結果已經沒有懸念,猝不及防的敵人一觸即潰,在死掉百十號人後轉身向縣城方麵逃去。彭遨又命令早已挑選出來的一百名機靈勇敢的紅軍戰士,換上死掉的敵人軍服,混入潰逃的敵群,一起向縣城跑去。

隻顧逃命的敵人哪想到身邊已混進了“奸細”。一群人慌慌張張地跑到遂川縣城,叫開了城門。一進入城內,“渾水摸魚”的紅軍戰士們就分散開悄悄控製了城門,並向城外發出了信號。早已率部一路尾隨的彭遨看見信號大喜,一馬當先衝進了縣城,頓時槍聲大作。城門附近不少敵人被眼前的情景嚇得目瞪口呆,還不及抵抗就紛紛被繳了槍。

城破的事實打碎了楊如軒的自以為是,他慌忙率領殘部奪路而逃,反而讓聞訊追來的彭遨惋惜不已。

此一役,彭遨以弱勝強,不僅保證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安全,而且大大削弱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受到了軍部的嘉獎。從此,彭遨率部縱橫湘贛兩省,所到之處敵人無不望風而逃,威震敵膽。甚至,兩省的國民黨一度以為彭遨就是彭德懷哩。

奮戰犧牲

1930年10月,蔣介石不甘坐視共產黨領導下的江西蘇區越來越壯大,調集十萬大軍開始了第一次反革命大“圍剿”。此時,尚不滿三十歲的彭遨已經是一位赫赫戰功在身的紅軍高級將領,擔任紅三軍團第三師的師長。麵對敵人的重兵壓境,紅軍總部發出了“在遊擊中殲滅疲憊之敵”的作戰要求。彭遨率領第三師的戰士們早已深諳遊擊戰的精髓,他們若即若離地遊離在敵軍前麵。仿佛牽著敵人鼻子般漸漸將敵第十八師誘入了蘇區中心地帶,陷入紅一軍團早已設下的埋伏圈內。彭遨率領紅三師的將士配合紅一軍團奮勇作戰,一舉全殲了包圍圈內的敵人,活捉了敵十八師師長張輝瓚。此時,與張輝瓚配合前進的敵譚道源師正在十裏外修築工事,聞聽十八師被全殲的消息後,嚇得慌忙拔營逃跑,惶惶然如喪家之犬一般,即便如此,仍然被率部追上來的彭遨截斷了“尾巴”,俘獲了數千落後的國民黨士兵,在形勢上已經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

在紅軍總部掌控全局的毛澤東聽到了前方大捷的消息後,大讚彭遨不愧“虎將”之名,並揮毫寫下《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萬木霸天紅爛漫,萬兵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崗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二十萬軍重入贛,烽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不久,蔣介石又調集二十萬重兵再次發動對中央蘇區的圍剿。在此役中,彭遨率領紅三師再立豐功。在反“圍剿”初期,彭遨所部在兄弟部隊的掩護下上演了一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好戲,秘密轉移到敵軍王金璽部後方,趁其不備一舉全殲其部。大捷後的紅三師馬不停蹄,千裏奔襲,陸續配合紅一方麵軍的其他參戰部隊連續殲滅敵郭華宗、孫仲道、胡祖玉等部隊的大部分精銳,成功打破國民黨第二次“圍剿”。在這次行動中,彭遨率領的紅三師十五天內征戰七百餘裏,五戰五捷,贏得了赫赫聲威,被蘇區軍民稱之為“飛將軍”。

1933年,賊心不死的蔣介石再次籌集四十萬大軍,由國民黨參謀總長何應欽親自指揮對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此時的蘇區,“左”傾冒進主義思想已經逐漸占據上風,認為革命的勝利已經近在眼前,紅軍已經具備和敵人進行正麵作戰的實力。中央“左”傾領導下令紅軍主力全力攻打國民黨重兵防守的南豐城,認為拿下南豐城的話就可以憑此威逼南昌,從而打破圍剿。但是,南豐城高地險,加之國民黨長期經營之下這裏明碉暗堡密布,火力配備極其強大。缺乏攻堅經驗的紅軍主力甫一接觸就出現了大量傷亡,損失慘重。在強攻兩天未果後,彭德懷親自下令將彭遨及他的紅三師調到前線,下令無論如何也要啃掉這塊“硬骨頭”。

彭遨接令後,馬上部署部隊,在當夜就進駐了陣地。為了吸取前幾天攻城失利的教訓,彭遨決定親自到陣地前摸清敵人火力部署,以便減輕部隊傷亡。是日淩晨,彭遨帶著幾名幹部悄悄潛伏到守城陣地前幾十米處偵察時,不料被敵人發現行跡。頓時子彈如雨傾瀉而來,彭遨不慎被一發子彈擊中頭部,轟然倒下。同行的指戰員拚死將彭遨背回後方搶救,但終因傷重不治,一員虎將就此溘然長逝。

年僅30歲的彭遨為維護蘇維埃政權,為維護人民的解放事業而浴血奮戰,直至獻出生命。“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這就是“飛將軍”彭遨一生的真實寫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