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_遼沈戰役紀念館
遼沈戰役紀念館
概況
遼沈戰役紀念館是為了紀念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的第一大戰役——遼沈戰役而修建的一座專題性紀念館。1997年,遼沈戰役紀念館被中宣部列入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遼沈戰役紀念館成立於1959年,1988年10月遼沈戰役勝利40周年之際新館落成。開館14年後,2002年底閉館擴建翻新,2004年11月2日勝利竣工並重新開館,目前的館名是葉劍英元帥於1978年10月題寫的。
紀念館位於遼寧省錦州市烈士陵園內,南部矗立著高16米的遼沈戰役紀念塔,塔高16米,青灰色的大理石碑身像,莊嚴而肅穆。塔身正麵,朱德寫下的“遼沈戰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個鎏金大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塔身東西兩側,是兩組氣勢磅礴的花崗岩浮雕。意蘊生動的浮雕,展示出硝煙彌漫的戰爭風雲和前仆後繼的悲壯場景。塔頂,一座5.7米高,重16噸的解放軍戰士持槍揮手向前的銅像巍然屹立,這個戰士左手持槍,右臂高高舉起,麵對著長天奮力呐喊。這座紀念塔,以建築、造型和浮雕的語言,向我們複述著嚴酷而悲壯戰爭場景。
紀念館基本陳列有序幕廳、戰史館、支前館、烈士館、全景畫館和電教館等。戰史、支前和烈士三個館中展出了大量的圖片、照片和曆史文物。全景畫館中繪製著攻克錦州的激烈戰鬥場麵,配以音響、燈光和戰火硝煙等特技,形象地再現了昔日的激戰情景。電教館裏人們通過觀看實地拍攝的戰爭場麵紀錄片,增強了曆史的真實感。紀念館中的各種陳列和形象展示,全麵反映了東北解放戰爭過程特別是遼沈戰役這一重大曆史事件。
紀念館建築主體及承重牆柱,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築成,外牆鑲貼堅固耐久的粗打花崗岩板。序廳寬敞明亮,迎麵北牆上的巨型花崗岩浮雕圖,是以東北地圖為基本圖案的《江山》浮雕圖。浮雕中部,是毛澤東的頭像;左側塑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遼沈戰役偉大勝利後入關作戰的情景;右側展示了東北各族人民群眾隨軍支前的場麵。裝飾牆上雕刻著十枚獎章、勳章和紀念章。這些,都是根據當年東北和全國解放戰爭時期頒發的證章鐫刻而成。大廳南部大門兩側的巨型圓柱,頂端不是置於廳頂,而是抵於空間。這兩根圓柱稱為“衝天柱”,在建築方麵,為寬敞的大廳起裝飾作用;在寓意方麵,象征著解放軍民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攻克錦州》全景畫展
《攻克錦州》全景畫展館是圓柱形密閉堡壘式的建築體,高28米,直徑42.24米。整個建築結構雄偉堅固,造型莊重,是中國第一座全景畫館。
《攻克錦州》全景畫畫麵長124.24米,高16.1米,總麵積為1968平方米。這幅巨型油畫懸掛在圓形建築內壁上,首尾精細相接,環繞著2000平方米的大廳展開,把觀眾包圍在距離畫麵13米遠的圓形看台上,可謂天衣無縫。看台的頂部是一個傘形的吊棚,吊棚將畫麵上邊緣巧妙遮住。
觀眾看台與垂直懸掛著的油畫之間,布滿了地麵塑型,這也是《攻克錦州》全景畫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麵積達1000平方米。地麵塑型用260根圓鋼管支撐,上麵鋪設角鋼、鋼板和鐵網,再用石膏做成具體的起伏變化的地表形象,一端連著看台,另一端與畫麵相接。塑型上的地形、地貌、工事、武器,按比例逐漸縮小,做得極為逼真。木橋、戰壕、炮兵陣地、高粱地等,同一景物在地麵塑型和畫布上各占一部分,巧妙地連接起來,渾然為一體,看起來難分真假。
藝術家們采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運用高超的創作技巧,將攻克錦州的宏大戰爭場麵,組織在一個環形的畫麵之中,描繪得栩栩如生,並運用繪畫的散點透視的藝術法則,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還巧妙地運用豐富多變而統一的色調,創造了一個符合季節、時間和戰場氣氛的巨大空間環境,準確地表現了錦州地區深秋季節的色調氣氛,以及特定時間內陽光照射下,處於不同方位中的地麵、房屋、山坡和天空的色彩變化。同時,運用色彩的遠近透視,將空間層次推遠,從而使畫麵產生了動人的空間感。處於不同位置上各種物體的尺度變化,與地麵塑型上的合理變化的尺寸有機結合,安排得十分妥帖,使觀眾真切地感受到了所創造出來的這個開闊空間形象。
燈光和音響是增強全景畫表現力的重要手段。《攻克錦州》全景畫的傘形吊棚內,均勻地布置著318隻日光燈,同時,配合著60隻高顯鈉燈,形成相當於錦州地區深秋季節下午兩點鍾左右的日光照射下的色溫。畫麵在精心設計的燈光照明下,天空和地麵的光線極為均勻明亮。由於畫布對燈光的反射,使觀眾覺得畫麵上的天空就是真正的天空。全景畫館還采用了現代化立體音響技術,把解說和音響合成在一起,當觀眾欣賞全景畫時,能同時聽到同畫麵形象相一致的方位傳來的解說聲、爆炸聲、軍號聲、喊殺聲、汽車坦克轟鳴聲等,使全景畫表現的戰鬥氣氛更
為濃烈。
孤膽英雄卜鳳剛
1948年10月10日,國民黨援錦“東進兵團”向塔山全線進行試探性的進攻。第二天,采取中央突破的戰術,猛攻塔山。堅守在前沿陣地的是第4縱隊34團(塔山英雄團)1營1連,卜鳳剛是該連1班的副班長,他們班守在陣地東側的一個突出部。
這天,國民黨軍集中炮火猛轟塔山。頃刻,塔山村房屋被炸得東倒西歪,碗口粗的樹木哢嚓一聲被炸成幾段,解放軍的戰壕、地堡大部被打塌。但是戰士們仍然防守在前沿陣地。國民黨軍打完一陣炮彈之後,用波浪式進攻戰術,一波接著一波向著我軍陣地衝來。國民黨軍的兩個連闖進前沿幾間民房。卜鳳剛撂倒一個敵人就退進院子裏,依托一座房子,向敵人射擊。突然,敵人的炮彈打塌了這座房子,卜鳳剛被炸得暈了過去。待他蘇醒過來,全班隻剩下他和4名戰士了,子彈也隻剩幾發了。敵人還在牆外嚎叫著。卜鳳剛鼓勵大家說:“不要緊,沒有子彈還有槍托、刺刀和石頭!不能讓敵人占領我們的陣地!”阻擊戰打了5天,國民黨軍用盡了各種戰術,仍然在原地打轉轉。到了第6天,敵人突然發起集團衝鋒,集中5個師兵力輪番攻擊塔山一線。解放軍正麵陣地和側麵陣地在炮兵配合下同時開火還擊,打垮了敵人的衝鋒。潰退的敵人被強大火力截斷了去路,集中在飲馬河南岸一個高坎下的開闊地裏。麵對這些喪失了進攻能力的敵人,解放軍立即展開攻心戰。
1連的“瓦敵”小組向敵人喊話:“錦州已經完蛋了,蔣軍弟兄們,不要再給蔣介石賣命啦!”“你們後路已經被切斷了,隻有放下武器,才有活路一條!”可是,喊了幾次都沒有結果。於是,卜鳳剛主動申請到敵陣地去。他身挎8顆手榴彈,跳出戰壕,迎著彈雨,向敵陣地衝去。他衝到靠近敵人的土坎下,大聲喊道:“繳槍吧!不要替蔣介石賣命啦!”一個敵兵扔下武器跑過來,卻被後邊一個頑固軍官擊斃。卜鳳剛見狀,一槍把那個軍官打死了。接著,卜鳳剛躍入敵群,舉起手榴彈高喊:“繳槍不殺,不繳槍我這鐵饅頭就要開花啦!”“瓦敵”小組也趁勢喊起來:“槍是蔣介石的,命是你們自己的,趕快放下武器,解放軍優待俘虜!”一句句喊話,像一顆顆炮彈在敵人心裏炸開了。最終,敵人兩個連的殘部共124人,被英雄卜鳳剛一個人俘虜了。
新中國成立以後,卜鳳剛從來不向別人說起他的這段輝煌的經曆。直到他逝世之後,遼沈戰役紀念館才查找到這位英雄的下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