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堅持共享發展_一、增加公共服務供給
第六章
堅持共享發展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製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一、增加公共服務供給
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是堅持共享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增強政府職責,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這是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著眼於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局,普遍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作出的重要部署。準確把握、全力落實這一部署,必將有力推動“十三五”時期公共服務體係建設,不斷增加公共服務供給,使廣大群眾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發展成果,促進共同富裕。
(一)正確把握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的方向
“十二五”時期,我國公共服務體係逐步完善,各項製度逐步健全,財政投入快速增加,人民群眾享有的公共服務明顯增強。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相比,現階段我國公共服務體係總體上還不完備,在一些領域,公共服務質量不高、規模不足和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還比較突出。為此,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增強政府職責,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必須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
普惠性,就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對各類群體的覆蓋麵,努力實現普遍惠及、人人享有。普惠性強調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承擔主體責任,通過完善的製度安排,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保基本,就是政府優先全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保基本要求政府把履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點放在基本公共服務上,在就業、教育、社保、醫療等方麵提供基本保障,加強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幫扶,更好滿足群眾的基本生存和發展需求。均等化,就是全體居民不論其地域、民族、性別、收入及社會地位如何,都應該公平、均等地獲得基本公共服務。可持續,就是公共服務體係規範有效運轉,實現可持續發展。
準確把握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的方向,必須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人口多、底子薄
,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麵臨著公共服務需求快速增長,人口老齡化加劇,伴隨經濟增速減緩而來的財政收入增速減緩等一係列新情況、新問題。這些都是影響未來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的瓶頸因素。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必須堅持從基本國情和階段性特征出發,與實際財力相適應,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超越階段,不脫離實際,不違背規律,不空口許諾。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從必須辦、辦得了、辦得好的事情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把公共服務工作做紮實。要合理引導社會預期,強調通過人人參與、人人盡力實現人人共享,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避免形成不切實際的期望值。在這個問題上,兩極分化和絕對平均主義兩個極端都要堅決避免。特別要注意吸取一些國家社會福利過度膨脹、難以為繼的教訓,避免落入高福利陷阱,導致債台高築、失信於民。
(二)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切實增加公共服務供給
麵對快速增長、日趨多樣的公共服務需求,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特別是非基本公共服務上,不可能做到“大包大攬”“有求必應”。公共服務的提供必須以需求為導向,抓住公共需求的“最大公約數”,把健全公共服務體係的製度安排、重大舉措落實到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來,最大程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最大程度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堅持把加強基本公共服務作為重點,確保實現全覆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強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努力實現全覆蓋。這是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的主攻方向。
研究確定“十三五”時期基本公共服務的範圍、標準,強化財力保障、監督評價等機製,確保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加快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係,鼓勵和引導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積極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係。
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提高公共服務有效供給,地方政府財力是基礎保障。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財力相對有限,
依靠自身力量還難以在公共服務上實現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等要求,需要中央政府和發達地區各種形式的幫扶。為此,在深化財政體製改革中,繼續堅持把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重要取向,特別是加快完善一般轉移支付製度,擴大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覆蓋麵,解決通路、通水、通電、通網絡等問題,為群眾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保障。
加強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幫扶。有特殊困難的特定人群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應該在公共服務上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特殊幫扶。要保障老年人、殘疾人、孤兒等特殊群體有尊嚴地生活和平等參與社會發展,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係。
(三)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
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影響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共享水平。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就是要處理好加大財政投入與完善體製機製、履行政府職責與發揮市場作用的關係,通過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參與、公平競爭的格局,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
增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責,並不是說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麵要“包打天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能由政府購買服務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辦;能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提供的,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要交由社會組織承擔。把社會綜合治理、社會服務和處突維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福建省邵武市“從‘110’到‘民生110'”的探索在這方麵是一個創新。作為福建省十個社會治理創新試點縣市之一,邵武市在充分體驗國家治理體係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戰略的基礎上,從邵武市的地方實際出發,依托“民生110”服務中心,打造了黨委、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群眾等多方全麵參與的“協同”治理係統,使“110”服務平台從“公安獨角戲”變成“多方大合唱”。
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要加快社會事業改革。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單位是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主體。要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進一步明確事業單位的功能定位,強化公益屬性,使事業單位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麵發揮更大作用,更好實現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的目標。同時,支持群團組織立足自身職責和優勢,積極承接政府轉移職能,以合適方式參與政府購買服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