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堅持開放發展_五、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五、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納入堅持改革開放發展,著力實現合作共贏的戰略之中,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全球經濟格局變化的深刻認識和高瞻遠矚。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化,全球經濟格局正發生著深刻變革,各國經濟之間的互聯互動十分密切,需要全球合作解決的全球性挑戰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全球經濟治理格局亟待進行相應變革,健全和完善全球經濟金融規則,增加新興市場國家的發言權和代表性,從而在根本上維護全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一)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係改革完善,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

當前的國際體係建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維護和完善現有國際秩序和國際體係、繼續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製符合我國的國家利益。與此同時,現有全球治理體製中還存在一些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全球經濟治理格局的調整也滯後於二戰以來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我們要在維護現有體係總體穩定的基礎上,積極穩妥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製改革完善,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

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堅定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全麵參與全球國際經濟金融規則及標準的調整和製定,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二十國集團是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宏觀政策協調、推動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國際平台,我們應繼續推動二十國集團在穩定世界經濟、構建全球金融安全網、改善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國際組織是推動經濟治理改革的重要協助者,我們應加強同經濟金融領域主要國際組織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引導其發揮積極作用。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應堅持正確的義利觀,主動提供必要的國際公共產品,履行國際義務。嚴肅對待環境汙染和氣候變化,切實落實減排承諾,為全人類永續發展貢獻力量。

(二)積極參與網絡、深海、極地、空天等新領域國際規則製定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活動空間的不斷拓展,網絡、深海、極地、空天等原本屬於全球公域的領域被賦予了國際關係中的“新邊疆”概念。各國在這些領域的競爭與合作日益明顯,參與國家不斷增多,對有關國際製度和國際規則建設的需求不斷增強。目前我國互聯網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就,互聯網已經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同時,中國科學工作者積極開展深海、極地和空天領域考察,同各國科學工作者攜手合作,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為國際社會和平利用深海、極地和空天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現階段,能夠參與並主導網絡、深海、極地、空天等新領域活動的仍然是有一定實力的強國,發達國家日益重視通過製度和規則的創設來保持其對新領域的主導。同時,這些也是現行全球治理體製和

能力相對薄弱的領域。為了實現我國建設網絡強國的目標,增強我國在深海、極地和空天安全進出、科學考察、開發利用的能力,維護我國在相關領域的活動、資產和其他利益的安全,需要積極開展雙邊、多邊的國際交流合作,在國際規則製定中發出更多中國聲音,積極提出中國方案,爭取更多的製度化利益安排。

(三)推動多邊貿易談判進程,促進多邊貿易體製均衡、共贏、包容發展,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係

由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和世界貿易組織(WTO)製定的多邊貿易規則體係主要形成於二戰之後,其特點是通過多邊磋商仲裁機製以保護產權、促進貿易和維護國際經濟秩序。多邊貿易體製與規則是國際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基礎,其生命力在於普惠性和非歧視性。我國是多邊貿易體製的積極參與者和堅定支持者,也是重要的建設者和主要受益者。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複蘇一波三折,不確定性有所增多。在此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多哈回合談判進展緩慢,多邊貿易體係麵臨諸多挑戰。目前,全球貿易體係正在經曆自1994年烏拉圭回合談判以來最大的一輪重構。我國必須充分運用日益上升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加強研究、抓住機遇,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多邊貿易體製談判和現有國際規則的完善,積極推動多邊貿易談判進程,避免全球貿易治理體係碎片化,促進建立均衡、共贏、包容發展的多邊貿易體製,推動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係,減少和消除貿易投資壁壘,為我國繼續深入參與全球經貿活動創造良好條件。

(四)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

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有助於促進貿易和投資,助力國內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拓展新空間;還有助於促進多邊問題的解決和國際經貿規則的完善,提升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結構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是我國積極運籌對外關係的重要手段。當前,加快推進自由貿易區發展,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加快推進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進程。就我國目前已經建成的十個自由貿易區而言,隻有與港澳CEPA以及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合作時間、合作深度更深入一些,而與其他幾個自由貿易區的交流還需要在合作過程中進一步推進,不斷拓寬與之合作的領域規模,深化與其的合作深度。而對於目前依然處於談判協商過程的其餘六個自由貿易區,政府則應該加快步伐,采取各種有利措施以期取得更進一步的發展,進而為自由貿易協議的簽署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僅如此,對外,我國還應該不斷開拓市場,爭取與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實現深層次的交流。尤其是發達國家以及大國就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可行性開展官方聯合研究工作,以保證我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發展能夠持續穩定的進行。對內,我國還要加快推進區域貿區的開發建立,目前,廣東、重慶、廈門、天津等地都已經向國務院提交了自貿區試驗申請,未來,隨著上

海自貿區逐漸走向成熟,這些境內自貿區的建立必將會有更多的參照經驗。

第二,積極擴大自由貿易區的開放度。自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戰略以來,我國的經濟貿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作為一個最新崛起的大國,我國在新經濟條件下必須不斷尋求與新興市場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建立起更深入的交流合作關係,並且在此過程中積極擴大自由貿易區的開放度。具體如下:一是監管理念,包括經貿和投資管理模式轉變,從貨物管理轉變為企業管理,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二是貿易的開放度,要有與國際接軌的多元貿易模式,擴大服務業開放,尤其是金融服務業;三是政策的開放度,在貿易結算、稅收優惠以及外匯政策等方麵要更具優勢。以上海自貿區為例,上海自貿試驗區核心目的在於通過試點,逐步推進貿易便利化、推動口岸貿易、離岸自由貿易、服務貿易轉變(涉及離岸金融試點)等。未來,通過不斷擴大開放度,上海自貿區有望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點和對接TPP、開展全球貿易合作的新平台,後續最可能有的突破性政策或將包括在自由貿易區先行先試人民幣資本項目下開放,並逐步實現可自由兌換等金融創新。

第三,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我國在新時代下,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製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在此基礎上,還必須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借鑒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隨著自貿區開放度的增加,我國的對外貿易要逐漸朝著現代服務業靠攏,包括基礎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消費性服務業和公共性服務業等,要通過現代服務業帶動傳統的第一、二產業的發展,拉動我國的經濟總量,不斷提高製造業的競爭力,以便實現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

第四,統籌規劃並完善政府內部機製。隨著自由貿易區戰略的施行與中國經濟競爭力的不斷增強,國有企業進入深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新時期。而要想在經濟全球化的大局勢下提升中國企業全球競爭力,做強做優國有企業,就必須理解和把握實施“走出去”戰略,分析國有企業“走出去”麵臨的挑戰。通常,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麵出發考慮:首先,統籌規劃“走出去”戰略,一是加強謀劃,製定中國經濟全球戰略規劃;二是圍繞中心,國家政治外交積極為經濟服務;三是積極主動,參與製定未來國際投資規則和標準;四是用好外儲,為“走出去”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其次,政府內部還要建立完善的“走出去”支撐體係,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改善:優化審批程序;完善配套措施;建立谘詢機製加強信息服務;強化協調機製;加強監督和風險防範預警。最後,著力培養國際化經營人才。通常采取以下三方麵措施,一是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二是加強人才交流。三是就地取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