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落實就得有“馬上就辦”的勁頭
抓落實就得有“馬上就辦”的勁頭
“馬上就辦”體現著當代共產黨人的執政品格和實踐氣質,是我們應該堅持的好傳統、好狀態、好作風。“四個全麵”戰略布局已經劃定中國發展總綱,下一步無疑就是要“捋起袖子,大幹一場”。再好的政策,抓不好落實,也隻是紙上畫燒餅,群眾哪來“獲得感”?正如作風建設抓不好失信於民,那還不如不抓。其實所有工作都一樣,如果不能馬上就辦甚至推三阻四,或者在辦的過程中變形走樣,那還不如不出台這個政策、不搞這一項改革。
為什麽不能“馬上就辦”?主觀原因占大頭。一些措施於自己沒有利益可得,反而要擔些風險、費些功夫,還可能動到自己的“奶酪”,就得了“選擇性拖延症”,想要拖小了、拖黃了、拖沒事了。或者是水平有限、能力不足,麵對千頭萬緒不知道要拎起哪一根,隻能等待觀望。20世紀90年代,福州搞國企股份製改革,有業務壓力也有政治風險,誰都不敢試、不願試。最後習近平同誌走訪調研,親自拍板決定試點企業,並批示“抓緊落實,盡快促成”。許多優秀共產黨人用行動告訴我們,沒有點擔當感、責任心、行動力,不能正確看待個人進退得失、做不到不斷進行學習充電,怎麽對得起一方水土、萬千百姓?
當然,不能“馬上就辦”也存在客觀原因,尤其是在政策落實的“最後幾公裏”。在基層調研時,有幹部說,“上麵動動嘴,下麵跑斷腿”,一根針對接千萬條線,“縫紉機也忙不過來”。而有些政策也與現實缺少對接,比如1公裏幾萬塊錢的鄉村道路硬化補貼給誰誰都不要,因為修1公裏路成本少說也得十幾萬,領了補貼還得籌資籌勞,受時間、標準等限製也大,不如不要。類似的人力問題、製度問題,在很多地方、很多領域還普遍存在,這也是抓落實過程中需要突破的瓶頸。
“馬上就辦”,說的是要有狠抓落實的態度。除此之外,也要理順製度,為貫徹落實創造更好的條件。這包括用人的製度,比如,將抓落實抓得好的幹部用起來、用上去,形成合理導向。這包括工作的製度,比如福州馬尾區20多年來不斷推出的“首問責任製”“限時辦結製”“全程代辦製”等,讓“馬上就辦”常態化、製度化。這也包括決策的製度,政策形成之前深入調研,聽聽基層想什麽、看看群眾說什麽,抓好落實才有基本的前提。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落實能否到位,決定藍圖的實現”。以“馬上就辦”的精神狀態狠抓落實,一步一個腳印走、一錘接著一錘敲,宏偉藍圖必將在我們手中成為美好現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