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在全麵深化改革中實現中國夢_三、以民生改善為導向實現中國夢

三、以民生改善為導向實現中國夢

民生問題關乎民心,係乎黨運國運,決定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成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中闡發的民生思想,科學闡述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設計和價值取向,為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新動力,是全麵深化改革時期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南。

(一)“中國夢”內涵中的民生改善目標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既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又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社會生產力被全社會占有並造福於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鄧小平同誌指出:“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按照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生狀況得到了極大改善。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各項保障事業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實現了由“溫飽”向“小康”的曆史性轉變。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夢的戰略目標,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為曆史新時期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中國夢的具體指向,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經濟領域而言,“中國夢”包含著豐富而具體的任務和內容。如:在經濟發展指標上,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在人民生活指標上,要總體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和社會和諧穩定;在資源環境指標方麵,要基本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使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等等。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提出,是我國將民生改善上升到頂層目標設計中並加以具體化的一個重要標誌。

民生改善是國家富強之本,民族振興之基。中國夢的實現以經濟社會發展為依托,更以廣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改善為歸宿,民生改善是對中國夢的最好詮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在“中國夢”的宏偉設想中,“人民幸福”是一個“大民生”目標。中國夢中的民生觀,是以人為本的民生觀和以幸福指數為標誌的民生觀。以“人民幸福”為標誌的民生觀,不僅包括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含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不僅意味著人民精神文化消費能力的增強,還包括著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改善。這種大民生觀,從係統性、長期性和複雜性出發,綜合考慮了經濟發展、收入分配公平、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社會治安、居住環境等等因素。這是對狹義上的民生內涵的拓展,更充實和豐富了我國民生建設的內容。

改善民生是“中國夢”的重要內涵,也是每個中國人在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複興的偉大征程中個人價值的同步實現。習近平同誌指出:在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中,要“共同享有

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中國夢讓社會每個成員共同地享有“三個機會”,就是為了更廣泛地實現社會公平,最終目標是為了更普遍地改善民生。

(二)全麵深化改革路徑中的民生導向要求

加強民生建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客觀要求,既內在於中國夢的戰略設想之中,又體現為當前深化改革的具體要求。回顧曆史可以看出,改善民生是確保人民群眾擁護改革、確保改革成功的關鍵所在,是我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民生導向下堅持改善、保障民生和促進共同富裕,是由黨的根本宗旨決定的,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麵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堅持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麵深化改革必須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實現人民幸福這一夢想需要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 ,民生導向的改革思維是消除中國夢實現障礙的必要手段。國內外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也表明,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或者是主張發展起來以後再研究分配和改善民生,隻能使發展成為無源之水,不可能具有持續性。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這些論述,深刻闡述了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性和艱巨性。

民生導向的改革,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不可否認,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還存在著必須克服的障礙。利潤導向壓倒社會發展目標和生態建設目標、市場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中“關係”盛行、勞動者權益受到侵蝕、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式增長致使生態日益惡化、圍繞入學和就業的“占坑”、拚戶口和托門路等現象還沒有杜絕,隻有用正確的民生利益觀指導改革才能加以糾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隻有解決人民群眾最困難、最現實、最關心的問題,以“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原則統籌改革,才能使改革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以民生導向的要求推動改革,需要改變重經濟建設輕社會建設、重經濟增長輕民眾福利的傾向。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保障,像落實發展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民生工作麵廣、量大、頭緒多,一定要注重穩定性、連續性、累積性,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任接著一任做”。這從另一側麵為我國深化改革設計了科學的路線圖。一方麵,正如改革初期在經濟體製改革上“摸著石頭過河”一樣,民生保障問題的解決也是一個較長的曆史過程,隻能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逐步得到解決,因而需要注重穩定性、連續性和累積性;另一方麵,將民生保障提升到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可以增強民生問題解決的緊迫性,同時也可以有效克服脫離民眾基本利益、片麵追求發展速度的傾向。

民生問題的根本在於利益,全麵深化改革需要處理好利益關係。習近平同誌指出,解決民生這一現實問題還要靠發展,“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經濟發展可以為解決民生問題奠定必要的

物質前提,推動民生問題的加快解決。但發展經濟必須遵循科學規律和可持續發展,既要金山銀山也要青山綠水,而不能以犧牲環境、生態為代價,更不能以群眾的根本和長遠利益為代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遇到關係複雜、牽涉麵廣、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時深入了解群眾實際生活情況怎麽樣,群眾訴求是什麽,改革能給群眾帶來的利益有多少,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思路、製定舉措、推進落實。”按照這個要求推進改革,就可以將改革的決策和實施建立在對民生問題客觀評估的可靠基礎上,既保證了改革方案的科學性,又可以有效減少和化解改革過程中的風險。在利益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底線思維,他強調:“要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製度、引導輿論’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要引導廣大群眾樹立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眾自身奮鬥的目標。”堅持民生工作的底線,就是要提倡勤勞致富、合法致富、共同致富。隻有守住底線、完善製度,人民群眾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社會利益關係才能從根本上理順。

(三)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民生發展動力

民生問題不僅僅是社會建設問題,在深層意義上它還構成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民生問題涉及到就業、住房、消費、養老、教育、醫療、生態等各個領域,是經濟發展成果的直接體現,也決定著勞動者素質和作用的發揮。馬克思主義認為,活勞動是價值的源泉,經濟增長歸根到底是由勞動者的素質和作用決定的,推動經濟發展必須激發勞動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呈現出新的常態化特征,既處於增長速度的換擋階段,同時也處於經濟結構的調整階段,急需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雖然速度放緩,但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

在經濟新常態下加強民生建設,有利於按照促發展、轉方式、調結構、穩速度、增效益的要求,構建長期、健康、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機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統籌抓好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就業工作,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著力在提高就業質量、提高勞動人口尤其是就業困難人口就業能力、改善創業環境上下功夫,建立全員培訓製度,引導勞動力適應和促進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加強民生建設,可以給企業施加壓力,通過競爭性的市場機製推動其提高勞動者素質、改進技術和有效利用資源,使民生建設成為我國從要素驅動發展轉向創新驅動發展的加速器。

加強民生建設,確立守底線、保基本的民生保障機製,有利於消除人民群眾的後顧之憂,擴大內需和帶動經濟結構調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推進民生領域體製機製創新,促進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弱勢群體傾斜”。擴大公共資源的規模和覆蓋麵,可以增強人民群眾的消費能力,進一步拉動國內消費需求,從而為經濟增長增添新動力。加強民生建設也有利於勞動者提高工作積極性,進而促進經濟更快地發展。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放緩,但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卻在上升並超過了投資,同時服務業增加值也超過了第二產業,這充分說明了民生建設對於經濟增長的巨大促進作用。可以相信,著力改善民生,將給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帶來新的動力源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