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在全麵深化改革中實現中國夢_二、全麵深化改革才能激發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

二、全麵深化改革才能激發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

全麵深化改革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項戰略部署,決定著我國新時期“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能否得到順利實現。習近平同誌強調,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也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一招。當前,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道路中的各種矛盾和困難,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那種將前進和發展中的問題不加分析地全部歸於改革開放、主張走回頭路的觀點,在今日的中國已經不會再有市場;而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諱言深化改革開放的停滯思維,在現實中卻是極為有害。隻有堅持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始終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動和完善社會主義製度,才能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更好地實現“中國夢”。

(一)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

在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進程中,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探索中,改革開放是一座重要的曆史豐碑。改革開放開啟了一個新時代,它不僅將1840年以來無數仁人誌士的夢想照進中國的現實,更標誌著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新的曆史開端。如果說,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中國現代化強國道路之基,那麽,改革開放則成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無論是從曆史的維度來理解,還是從現實的視角來考察,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適合中國國情,又指引中國不斷走向進步。30多年來不斷深化的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前所未有的巨變,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長期閉關鎖國和沉悶僵化的狀況,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中國由貧窮落後的國家逐漸發展成為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中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事實已經雄辯地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一條通向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民族複興的正確道路。改革開放不僅為中國近代以來的強國富民夢找到了實現之途,也對當今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探索現代化之路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改革開放之所以能迸發出巨大的活力,與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與完善是分不開的。一方麵,我國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製度基礎上的改革開放。在確立了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後,根據國情和發展條件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製度優勢,可以為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和起飛提供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麵,改革開放掙脫了舊思想枷鎖的束縛,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科學口號,突破了我國特殊曆史條件下形成的僵化體製。這樣,極大地釋放了已經當家作主的廣大勞動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從空間視角看,改革開放確立了在一個生產力落後的社會主義大國快速發展與和平崛起的新道路。在世界範圍內比較,中國的改革開放具有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其具有人民性、包容性和創新性。這種改革開放的發展模式,旨在堅持社會主義製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經濟快速增長與社會全麵發展的協調、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微觀運行的一致以及效率與公正的統一。這與西方“華盛頓共識”下的以銀行家、金融家為主導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目標不同、結局迥異,因而,更能夠根植於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的要求。

相比於資本主義體製下的其他發展中大國,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進步沒有外部擴張性的發展,又避免了“依附性”發展陷阱。在改革開放的旗幟下,我國堅持了獨立自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又積極借鑒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在追趕中縮小了差距。改革和開放作為新時期發展綱領的兩翼,為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增添了巨大活力。盡管我國總體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仍然很大,但隨著融入全球經濟進程的加快,我國將在擴大開放中進一步加快自己的發展。

(二)激發改革開放活力要以群眾路線為基礎

當前深化改革開放,就是要進一步激發全社會活力,為“中國夢”的早日實現奠定現實基礎。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要聯係群眾,尊重和激發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積極化解妨礙深化改革開放的局部製約和不利因素。

全麵深化改革開放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曆史”觀。習近平同誌

指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如果我們脫離群眾、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最終也會走向失敗。我國的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因此,需要在黨的領導下係統地推進,以最廣大人民的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為歸宿,切實保障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參與性,取得人民群眾的支持,使廣大群眾在改革開放中真正得到實惠,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改革是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改革開放中的許多新做法和新經驗,都來自於群眾。同改革初期相比,目前深化改革開放麵臨的問題更複雜,利益矛盾更突出。但是,群眾並不是改革開放的“看客”,“改革開放”也不是少數領導和專家的專利。應當通過各種方式,廣泛汲取民意。在重大改革決策的製定過程中,要把專家的見解和群眾的創造結合起來,使改革方案具有更廣泛的民意基礎。

簡言之,全麵深化改革開放不能搞強力壓製,而應用教育、說服和引導的方法,使人民群眾成為深化改革開放新舞台的“主角”。當前,我國財富分配分化現象開始顯現,生產與消費失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等矛盾突出,地區、行業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趨勢難以有效緩解,一些領域的消極腐敗現象在蔓延,價值觀混亂、道德滑坡逐步顯現,各類社會矛盾日益增多,這些“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難以回避的不利影響因素。隻有從人民群眾的立場和利益出發,積極推進分配公平,在擴大消費、促進就業、平穩物價、改善生活等方麵為人民群眾謀實惠、幹實事,才能在全社會凝聚深化改革開放的思想共識。也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創造性,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成功才有可靠的基礎。

(三)全麵深化改革要處理好五大關係

方法的正確和方向的正確同樣重要,深化改革開放需要有正確的方法論作指導。習近平同誌強調,必須從紛繁複雜的事物表象中把準改革脈搏,把握全麵深化改革的內在規律,特別是要把握全麵深化改革的重大關係。需要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

深化改革開放需要解放思想,思想的解放必須符合現實的要求。思想是不是解放,並不是單純看思想能否超前,而是要看能否解決實際問題。深化改革開放麵對的是新國情,需要的是新理念、新做法。打著“發展是硬道理”的旗號搞“唯GDP論”,做起“效率優先”的招牌損害社會公平正義,彈著“自由競爭”的高調抵製政府合理管製,都與思想解放無關,而與個別人的利益有關。過於看重細節問題而不顧發展大局,也不是科學的態度。因此,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既不能以“解放思想”為口號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發展目標和要求,也不能因片麵強調局部因素和自身困難,使改革方案過多地考慮個別部門或群體利益,並進而侵蝕公眾利益或掣肘其他領域的改革。

深化改革開放需要整體推進,也要重視突破關鍵性領域的關鍵問題。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現實中的問題千頭萬緒,各種深層矛盾錯綜複雜。過去的單項突破或局部突進式的改革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因此,要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首先就必須增強改革的係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在深化改革中要做到沒有“自留地”,隻有“責任田”。要注意防止出現兩種傾向:一是因強調整體推進而錯失對關鍵性領域改革的良機,二是以時機不成熟、條件不具備等為借口,使深化改革開放的政策和措施延誤、難於落實。

深化改革開放需要注重頂層設計,同時也要注重通過“先行先試”探索經驗逐步推廣。堅持頂層設計的目的,是要確立深化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和科學路徑,這可以有效防止出現全局性錯誤,或造成範圍較大的不良後果,給深化改革開放帶來不必要的損失。頂層設計需要通過總體規劃來體現,以保證其具備更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深化改革開放總體規劃上需要有明確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避免在實施過程中相互扯皮和拖延不決。頂層設計與基礎的具體探索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頂層設計科學合理,可以更好地為具體領域的改革明確方向和指明捷徑;同樣,基層的石頭摸得好,也可以加快頂層設計目標的實現。當然,繼續鼓勵各地各領域的先行試驗和大膽突破,並不是主張各搞一套,這些均應在深化改革開放總體格局下,增強係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深化改革開放要鼓勵“敢闖敢幹”的精神,同時也要權衡得失、穩妥推進。應

當看到,鄧小平同誌當初強調“膽子要大一些”,主要針對社會上對改革的質疑來說的。對於我們經過摸索、得出經驗和已經確定的改革方針和措施,看準了以後可以膽子大些,減少不必要的爭論。而對那些沒有看準、或者還在試驗的改革措施,則要穩步進行,綜合考慮各方麵的成本和人民群眾的承受力。一些城市和地區在片麵追求速度、搞“形象工程”上膽子很大,但從長期看發展的步子未必很快,反而可能導致產能過剩、社會矛盾叢生。另一方麵,畏於矛盾、諱言改革,在深化改革上謹小慎微、縮手縮腳,同樣不利於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深化改革開放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改革是為了更快的發展,麵對國內外複雜多變的形勢,加快改革和擴大開放,就能搶占先機,掌控製高點和主動權。發展問題解決了,可以增強社會對改革開放的信心,有利於保持社會穩定。但是,改革中問題處理得不好,會影響到發展,甚至會影響社會的穩定。應當說,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是一個老問題,但在現實條件下又是一個大問題。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收入分配嚴重失衡,基尼係數連年居高不下,對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挑戰,需要花大力氣從所有製、分配製度等根本措施上逐步解決。

(四)全麵深化改革要注重調查研究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對當前我國全麵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麵對改革進入攻堅期的深層次和繁重問題,“口號”“做秀”式的改革必須讓位於真抓實幹的改革。隻有進行全麵深入的調查研究,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思考和確定全麵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舉措。

堅持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能夠戰勝困難、走向勝利的一條寶貴經驗。調查研究就是從現實問題出發,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毛澤東說:“為什麽要作調查研究呢?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調查,不是為調查而調查。”他還指出,調查研究是“十月懷胎”,解決問題是“一朝分娩”。陳雲同誌提出,領導者要用百分之九十的時間去調查研究,百分之十的時間來處理問題。習近平同誌近來強調,要下大功夫總結和運用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下大功夫把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改革開放的客觀要求,下大功夫了解黨內外對改革開放的各種意見和建議,下大功夫了解地方、基層和群眾在改革方麵做的有益探索。這就要求我們的一切工作,要圍繞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重視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在出台改革措施時,增強問題意識,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牢牢把握改革主動權。這樣,才能使各項政策措施符合實際,從而提高改革開放重大決策的科學性、全麵性、係統性。

當前,全麵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調查研究的問題很多,但其中一些重大問題難以回避,迫切需要給出解答。第一,加強對市場體係和競爭發展環境的調查,探討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而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係。同時,摸清現有資源價格體係的具體情況,分析政府宏觀調控的效果,探討在新條件下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方法,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打下基礎。第二,加強對各類經濟主體市場經營情況的調查,認真查找影響經濟發展活力的微觀因素。要超出“國進民退”和“國退民進”爭論,研究促進“國民共進”的具體措施。既要客觀地掌握當前國有企業的定位、職能和作用,也要全麵搜集非公有製經濟等微觀經濟主體麵臨的問題與發展受到的內外製約,科學評估財稅體係、市場環境等對不同所有製經濟的影響,提高微觀經濟主體基礎的活力。第三,要檢視近年來我國宏觀調控政策工具運用的效果,探討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的有效途徑,研究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的改革方案。第四,要客觀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掌握當前人民群眾發揮首創精神、開展創業創新的具體情況,研究充分釋放全社會創造能量的可行路徑。第五,要廣泛開展與城鄉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養老、住房、醫療、教育、就業、勞動保障等各項製度實施情況的調查工作,分析不同社會群體享有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為完善製度安排、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創造條件。第六,圍繞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開展調查研究。掌握全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理想信念情況、完善黨內製度體係特別是民主集中製的執行情況、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建設情況及民意反映等,為推進全麵從嚴治黨、建設改革開放的堅強領導核心奠定基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