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供給側”改革:通過兼並重組減少過剩產能

第十四節 “供給側”改革:通過兼並重組減少過剩產能

2015年12月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2016年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五大工作任務。強調經濟社會發展,結構性改革任務十分繁重,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戰術上要抓住關鍵點。

2016年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提出,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重點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

我們知道國企改革是一項係統工程,是“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錯”過程,是中央頂層設計與基層企業實踐上下結合的產物。回顧過去企業改革所走過的道路,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改革脈絡和路徑。

2014年7月15日,國資委宣布六家央企啟動“四項改革”試點,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文件闡述將國有資本分為公益和商業兩大類,大規模兼並重組首先集中在商業類國企領域,特別是完全競爭性行業,資源要素逐步向大企業、大公司集中。

我們看到2015年是金融危機以來,穩增長形勢嚴峻、情況複雜、任務最為艱巨的一年,但這一年企業經營管理狀況卻有所改善,企業兼並重組案例增加,企業市場競爭能力有所提高,企業創新步伐也有所加快。

2015年初,中國最大的兩家軌道交通裝備製造商—中國南車、中國北車在分開15年後再度合並。

2015年5月,國家核電和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宣布正式合並,成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兩公司的合並,被看作是中國頂尖的核電技術公司和擁有壟斷地位的核電運營公司之間的強強聯合。

2015年12月1日,國資委宣布南光(集團)有限公司和珠海振戎公司實施重組,珠海振戎將整體並入南光集團,成為南光集團在內地的子公司。南光集團是國務院在澳門的“窗口”企業,珠海振戎也是國務院直屬的大型貿易企業,雙方合並後減少了直屬央企數量,並能發揮基礎整合的集合優勢。

2015年12月8日,中國五礦集團公司與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宣布實施戰略重組,中冶3500億資產並入五礦,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2015年12月11日,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與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整合方案獲批,5000億元資產航運浮出水麵。集團名稱為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中遠海運)。目前,中遠集運和中海集裝箱運輸分別擁有175艘和156艘集裝箱船,為全球第六大和第七大集裝箱公司。二者合計占到全球8%的運輸量。兩家公司合並後,將成為全球第四大集裝箱航運公司。

2015年12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整體並入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根據目前兩家央企的資產粗略相加,合並後總資產將超過700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巨無霸央企。

至此,2015年國資委共推動了12家中央企業的重組整合,國資委目前直接監管的中央企業減至106家,這106家中央企業中,共計99家企業實現盈利,37家企業利潤超過百億元,28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30%。

當前,世界經濟複蘇基礎薄弱,國際貿易低速增長,美聯儲加息進程已經啟動,以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震蕩回落,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外部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等因素通過匯率、投資、貿易等渠道嚴重影響著

我國經濟的發展。

而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很大,企業盈利能力繼續下降,大企業投資意願不強,中小企業經營困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舊突出。

那麽,如何搞好“十三五”開局,完成今年五大工作任務,化解過剩產能,解決國企效益低下、解決曆史遺留等問題已迫在眉睫。

我們知道,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進行。一種是“減法”改革,即通過行政手段和市場機製,強迫一些持續虧損的傳統企業減產、停產,通過兼並重組企業減少過剩產能,甚至破產倒閉退出市場。一種則是“加法”改革,即針對當前供需失衡的主要問題,補充供應短板,進行產業升級,分別從量和質兩個方麵增加有效供給。

另外,企業兼並重組,是對企業的資金、資產、勞動力、技術、管理等要素進行重新配置,構建新的生產經營模式,使企業在變化中保持競爭優勢的過程。重組可以從整體上和戰略上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狀況,強化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推進企業創新。

我們認為,2016年按照中央部署將是供給結構改革年,而處置低效、無效及不良供給將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在2015年國企改革頂層設計落地,實施細則陸續出台,已取得企業兼並重組重要成果的基礎上,2016年兼並重組將會圍繞資本市場,避免行政性劃撥,向更加市場化和公開化的方向展開。而過去依賴基礎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也要朝著創新和科技方向轉變。而像鋼鐵、煤炭開采、水泥等這樣的基礎性行業也要隨之進行調整。該淘汰的堅決淘汰,該重組的盡快重組,基礎性行業能輕裝上陣、有序發展,才能促使經濟形勢盡快地健康發展。

前不久,從相關部門獲悉,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正在著手重拳治理產能過剩問題,在產能過剩基礎行業中,鋼鐵行業位居前列。

近十年來國家對鋼鐵業產能過剩頻頻調控,但是收效甚微,國內鋼鐵行業麵臨高產能和需求低迷的雙重壓力,產能過剩風險正在積聚,我國鋼材實際消費量不斷下降。

另外,鋼鐵業不僅銷售不順暢,鋼材價格下滑也非常嚴重,已經遠遠超過了鋼廠成本“紅線”所能承受的範圍,經營持續惡化帶來鋼鐵行業普遍虧損。如2015年1月至10月,大中型鋼鐵企業累計虧損386.38億元,其中主營業務虧損720億元,101家大中型鋼鐵企業中48家虧損,虧損麵擴大至47.5%,平均銷售利潤率-1.5%。

令人擔憂的是,鋼鐵企業停產潮已經持續一年,而且停產規模越來越大。我們從有關部門了解到,從2014年末到2015年12月,中國鋼鐵停產產能達到6435萬噸。如2015年10月以來,福建三鋼、宣鋼、成渝釩鈦、包鋼、首鋼長治、新撫鋼等鋼廠相繼以生產線檢修方式變相停產。而河北唐山地區不少鋼鐵企業高爐直接停產。2015年11月14日,唐山淞汀鋼鐵廠宣布停產,成為繼山西海鑫之後第二個500萬噸以上的停產鋼廠。

另外,我們還從有關數據看到,2013年,粗鋼產能利用率為72%。截至2015年7月,粗鋼設備利用率72%。從2012年3月起至2015年8月,我國PPI已經連續42個月為負。這些數據的背後顯示出當前我國鋼鐵工業已經進入“寒冬”,鋼鐵消費下降、供大於求矛盾突出、惡性競爭激烈、價格下跌、行業虧損嚴重。

以上情況說明,這已經不是刺激消費能夠解決的問題,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和路徑,應該在供給側改革中

想辦法,去產能和提升高端產能占比。

因此,許多國企改革專家就曾表示,2014年我國500強企業兼並重組隻有650起,相對比較少。而到了2015年,許多過剩產能行業很早就出現了兼並重組的需要,國家可以通過兼並重組來減少過剩產能,同時強化企業創新提高效率。如果產能過剩問題不解決,並還繼續擱置,那麽再拖幾年,這些問題將會更加嚴重。

2016年1月4日李克強總理在山西考察。在考察太原鋼鐵集團時,李克強總理鼓勵在場職工:“太鋼以不鏽鋼聞名,相信你們能把困難扛過去!好鋼要千錘百煉,好產能要優勝劣汰。希望你們用‘不鏽’精神和智慧,浴火重生,重振雄風!”

同日,《人民日報》也刊發文章,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了深入解讀和闡釋,並著重談了去產能的重大意義。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同工信部等多部委也在調研摸底,並在製定有關加快化解產能過剩的意見和方案,涉及鋼鐵、電解鋁、水泥、造船等產能過剩行業。

有權威人士分析說,如果產能過剩這個結構性矛盾得不到解決,工業品價格就會持續下降,企業效益就不可能提升,經濟增長也就難以持續,並預測今後三年國企重組將進入活躍期,淘汰案例會明顯增多,多種形式的整合將會加速。

與此同時,許多專家也認為2016年去產能是經濟工作中的首要任務。這對於中國經濟結構性調整很關鍵,在圍繞著國企改革市場化重組大潮中,必須看到改革的艱巨性、挑戰性,在推進強強合並的同時,應該規範央企管理機製,尊重市場規律和企業自願原則,確保改革穩健有序推進。同時有必要做好各類處置辦法,並對可能出現的就業、經濟下滑等風險作出防範預案,並在以下幾個方麵加以重視。

第一,並購重組不僅是國企改革的重要方式,同時與調結構、轉方式一起聯動,在一定時期內,並購重組將成為國企改革發展的中心樞紐。

第二,並購重組將采取強強聯合、拆分重組、混合參股、關停並轉、內部重組等多種方式進行。

第三,今年央企重組,所麵對的不僅是國內的競爭者,而且還有國際市場上更加強勁的對手,央企需要在關鍵戰略性領域加強央企的合並,提升國際競爭力,同時反製跨國公司的惡意並購,維護好我國產業安全,配合“一帶一路”戰略,做大做強。

第四,兼並重組要避免行業內存在的多家央企不同程度地惡性競爭,要利用合並同類項的做法,將產品同質化高、具備更強國際競爭力的優質企業進行合並。

第五,在企業合並時,可能會涉及一些敏感資產,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已是本輪央企重組最重要的一項要求。

第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和國有資本運營平台,按照“做好增量、盤活存量、主動減量”的思路,加大國有企業、國有資本調整力度,促進轉型升級。

第七,通過合並重組也為企業混合所有製改革、組建投資運營公司以及資產證券化等方麵做準備。

第八,推動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土地政策、環保政策聯動,嚴控產能無序擴張,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壓縮現有產能,推動企業發展,提高產業集中度。

總之,堅持需求引領供給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的首要任務。我們要加快國企改革步伐,加大集團層麵的兼並重組,推動強強聯合,推動專業化重組,以行業龍頭企業為依托,強化同質化業務整合和細分行業整合,從而推動整個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