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企業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主體

第十三節 企業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主體

為期三天的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會議總結了2015年經濟工作並部署了2016年經濟工作。會議重點落實“十三五”規劃建議要求,部署推進結構性改革及如何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等議題。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結構性改革時重點強調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同時,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明確釋放了三大信號:對內平衡供需兩端,“供給側改革”成政策重點;對外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深化金融和房地產等熱點領域的改革。

每年12月中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黨中央在經濟工作領域重要的、具有統領意義的大會。會議的主要內容一般是對本年度的經濟工作進行總結,根據經濟形勢安排部署下一年經濟工作任務。由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由黨中央最高一層領導直接參與和主持的,會議內容具有提綱挈領的性質,對未來經濟發展具有風向標的指導作用,因而受到各級政府部門和國內外市場參與主體及新聞媒體的密切關注。

那麽,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哪些亮點和關注點呢?

許多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圍繞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症下藥、提出辦法、解決問題是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最大亮點。另外值得關注的就是會議對2016年經濟工作提出了五大任務:一是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二是幫助企業降低成本;三是化解房地產庫存;四是擴大有效供給;五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為了保障這些任務有效開展,會議還提出了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

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說是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它的意義在於,當前中國經濟麵臨的問題並不是單純的需求不足,而是總供給和總需求的不匹配和錯位。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結構在發生變化,而供給結構、生產能力卻未能及時調整跟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障礙,引導資本、勞動、創新能力等要素資源配置到需求旺盛、效益更高的部門,為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再平衡、再匹配創造製度條件。

另外,從2016年經濟工作五大任務可以看出,化解過剩產能排在經濟工作的第一位,是2016年整體經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認為,化解產能過剩這場戰役打得好與不好,直接關係到結構性改革的成敗,是關係中國經濟能否重拾升勢、邁上中高端水平的關鍵一環。

中國企業家調查係統發布的《2015·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顯示,當前企業發展麵臨的困難和挑戰十分嚴峻,其中產能過剩問題非常突出,調查數據顯示,認為產能過剩“非常嚴重”和“比較嚴重”的企業經營者占74.7%,為近四年來最高值。

分行業看,采礦業企業經營者認為本行業是產能過剩“非常嚴重”比例最高的行業,高達33.3%,認為“比較嚴重”的高達52.4%。此外,製造業中的紡織、服裝、造紙、化工、化纖、鋼鐵、有色金屬、汽車、電氣機械、電子設備等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產能過剩“比較嚴重”或“非常嚴重”的企業超過八成。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製造業中的儀器儀表等行業則相對較好。

產能過剩帶來企業麵臨的市場競爭壓力明顯加大。調查結果還顯示,與2014年同期相比,認為2015年以來市場競爭壓力“明顯增加”的企業經營者占38.3%,比2014年高了4.9個百分點;“有所增加”的占43.6%。以5分製計算,企業在“市場競爭壓力”方麵的總體得分為4.17,明顯高於中值3,也高於2014年的調查結果。

根據以上情況,專家分析認為,過去10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最佳黃金期,中國經濟增長主要由國有企業拉動的,特別是2003~2012年,國有企業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但是在高速增長下也慢慢出現了產能過剩等問題。過剩問題主要存在於國企,尤其是鋼鐵、煤炭、石油、有色金屬、平板玻璃等行業,供需不對稱問題非常嚴重。按照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毫無疑問,重點解決問題還在於國有企業。而讓國有企業如何從過剩的產能中掙脫出來,從惡性競爭中掙脫出來,從地方政府的有形之手中掙脫出來,成為真

正的市場主體,讓企業自覺地按照市場規律和市場原則辦事,這是企業應該積極探索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央提出的供給側改革,就是力求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來促進經濟發展。也就是說,供給側改革的最終落腳點在於激發企業活力和潛力,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力和生產效率。從這點來講,供給側改革首先要從國企做起,企業是今後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主體。

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結構性改革任務十分繁重,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要抓住關鍵點,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11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環比下降0.5%,同比下降5.9%。1~11月平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5.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已連續45個月負增長。

財政部2015年11月下旬公布的數據也顯示,2015年央企、地方國企兩方麵的利潤數據都在下降。1~10月,央企的利潤總額是13530.7億元,同比下降11.3%;地方國企的利潤總額5275.9億元,同比下降6%。

我們還從多個協會取得的內部資料來看,以鋼鐵行業為例,2003年產能近3億噸,2012年產能已經突破10億噸,目前鋼鐵產能已經接近12億噸。另一方麵,全球需求低迷,預測2016年我國鋼材實際消費量為6.48億噸,同比減少2000萬噸,同比下降3%。

當前,我國鋼鐵工業已經進入“寒冬”,鋼鐵消費下降、供大於求矛盾突出、惡性競爭激烈、價格下跌、行業虧損嚴重,產能過剩形勢已非常嚴峻。

另外,煤炭行業自2006年以來,全國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累計投資3.6萬億元,新增產能30億噸,而到2015年全國煤炭產能逾40億噸,在建項目規模超過10億噸。一位煤炭分析師估計,“今年煤炭建成和在建產能超過50億噸,至少有3億至4億噸過剩”。

我們還從山西、內蒙古、陝西、四川等多家煤企得知,對煤炭產業及其500多萬煤礦職工來說,嚴酷的冬天還在後頭。

在山西,為保增長,一些地方上了很多不該上的煤炭項目。這些項目科技含量低、安置人員多,結果成了低效、閑置資產。許多企業寧可讓價格,也決不讓市場,也決不讓企業停下來,使得煤炭供給進一步過剩,價格進一步下跌,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山西一位企業管理者說,山西是典型的資源型省份,煤焦冶電四大產業占工業增加值的85%以上,但幾乎所有的產業都存在產能過剩。因為不生產以後就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原有的市場也怕被別的企業搶走,減產、停產讓企業運行、人員開支、社會穩定等問題都會接踵而來。產能嚴重過剩是煤炭產業當前最主要的問題,也更折射出當下中國企業存在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

從2015年以來,水泥產業也陷入和鋼鐵、煤炭行業一樣的困局,利潤大幅下滑,部分企業已經開始“看誰賠得起”“看誰挺得住”的大比拚。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連續兩個月小幅回暖後,2015年11月水泥產量再度大幅下滑。1至11月份累計產量21.47億噸,同比下降5.1%,其中11月份水泥產量2.05億噸,同比下降6.6%,降幅較10月再次擴大3.08個百分點,提前結束了旺季。

而在幾年前鋼鐵、煤炭行業進入全麵虧損之時,水泥產業還在享受市場紅利,而現在也麵臨的是隨意跌價、惡性競爭、全行業近半虧損、金融風險顯現等一係列問題。

當前的水泥產業,實際產能利用率僅有65%,以前超高速發展使水泥需求被提前透支。產能過剩已導致許多企業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有川渝水泥企業負責人透露,現在賣一噸水泥,虧損15至35元,以產能200萬噸為例,一年虧損額就達3000萬元至7000萬元。

中國水泥協會負責人表示,2015年以來水泥價格持續下滑,前三季度全國通用水泥平均出廠價格每噸比2014年同期下降10%。9月全國通用水泥月平均出廠價格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目前,根據相關部門統計,水泥虧損企業數達到1339家(含粉磨站),占企業總數的40%。前三季度水泥企業虧損額高達170億元,更為嚴重的是,在剩餘保持微利的企業中,實際上很多處於隱性虧損狀態。

水泥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原因,人們普遍認為就是企業過於依賴擴大產能規模這條發展路徑。因此,淘汰落後、多餘產能已時不我待。

總之,鋼鐵、煤炭、水泥等上遊產業無不存在產能過剩。嚴重的產能過剩不但浪費了大量資源,給自然環境帶來了破壞,也帶來了一些低產品的無序價格競爭,造成諸如鋼鐵行業的“白菜價”等現象不斷發生,許多企業利潤水平下滑甚至出現大麵積虧損。企業負債率高,也為金融安全和財政穩定帶來了巨大隱患。

所以,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已經成為2016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目標。

當前,去除過剩產能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嚴重過剩產能並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也不是一兩件事促成的。從過去一段時間來看,去產能效果不好的原因有這樣幾項:首先,地方政府和企業管理者沒有統一思想,行政幹預過多,認為產能過剩行業許多是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地方政府舍不得去,去了產能影響地方發展;其次,企業不願意和不敢去產能,擔心自己去產能會在將來經濟企穩回升、在經濟恢複過程中失去潛在的市場份額,損失經濟效益;最後,去產能也會帶來大量就業問題和銀行信貸風險,影響管理者政績。

因此,目前鋼鐵、煤炭、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基本都是地方政府財政支柱企業,涉及當地的財政收入、就業、經濟穩定等問題。另外,現在的過剩產能不僅僅是落後產能,還包括結構性無序發展產生的大量先進的產能,這些都是目前產能過剩政策調控無法根本解決的關鍵問題。

2015年12月9日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提出要加強分類指導,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並轉或剝離重組,對持續虧損3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屍企業”。

2015年12月18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如何化解過剩產能提出了對策,在角色定位上做了明確界定和分工。會議指出,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要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研究製定全麵配套的政策體係,因地製宜、分類有序處置,妥善處理保持社會穩定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係。從中可以看出,這場化解產能過剩的主體是企業,引導者是市場,法律是保障,政府的角色則是製定政策推動改革。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發揮市場力量,靠行政和市場力量相結合,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企業實施兼並重組和破產清算,實現市場出清,應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可靠途徑。

具體來說,做好去產能可以遵循國家製定標準來進行,按照定性、定量、定標準、定時完成,避免刮“破產風”,多用“騰籠換鳥”的方式消化產能。去產能的主要對象是重工業行業,包括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這八大行業。

在去產能方式上,通過兼並重組、破產清算等方式“去產能”,從而達到將增量甚至部分存量要素資源從傳統行業引導到新興行業,在整體上提高要素資源使用效率的目標。

因此,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建議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麵進行。

第一,去產能的根本途徑在於深化體製改革,改變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製度,降低GDP、財政收入等考核指標,增加生態環境、資源節約、能源效率、淘汰落後產能等考核指標。

第二,強調行政手段、經濟手段以及法律手段的綜合運用。可以通過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擠出過剩產能,鼓勵企業把生產要素從利潤率較低的部門轉移到利潤率較高的部門,從產品相對過剩的部門轉移到相對稀缺的部門。

第三,建立產能退出補償機製。包括形成退出通道,幫助企業解決一些因為產能退出而出現的人員安置、稅收等方麵問題,可將部分國有資本轉入社保基金,避免因為曆史遺留問題引發地方區域穩定問題。

第四,在化解產能過剩的同時,尋找並建立新的產業增長點,並通過一係列的鼓勵政策,幫助地方經濟實現轉型,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這也是本輪供給側改革的重點。

第五,推動優勢企業主導的市場化的兼並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企業要做好增量,增量向“中國製造2025”、戰略新興產業等靠攏;盤活存量,形成有效競爭的產業結構;主動減量,清理退出一批落後產能。

第六,擴大出口,通過“一帶一路”等開辟新的需求市場。

總之,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化解過剩產能在今年整體經濟工作中占有相當的分量,在2016年經濟工作中,企業始終是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主體,企業要通過去掉多餘產能、重新組合優勢項目來激發企業活力和潛力,最終為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的成功做出貢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