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嚴以用權_做“掃把”,不做“泥菩薩”

做“掃把”,不做“泥菩薩”

黨員幹部在群眾中應扮演什麽角色,發揮什麽作用?彭德懷同誌曾生動、具體地用做“掃把”、不做“泥菩薩”作過形象比喻。

他說:“我們要像掃把一樣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泥菩薩一樣讓人民恭敬我們,稱讚我們,抬高我們,害怕我們。菩薩看起來很威嚴、嚇人,可是經不起一掃把打。掃把雖然是小物件,躺在屋角並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個家都離不了它。”通俗易懂、貼近日常的比喻,把黨員幹部與群眾的魚水關係描述得淋漓盡致。

做“掃把”,體現的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服務精神;做“泥菩薩”,則折射出高高在上的當官做老爺心態。做“掃把”還是做“泥菩薩”,實際上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和群眾觀,拷問著黨員幹部的黨性修養和政治責任。越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這樣的追問越具有現實意義。

當今時代,隨著利益關係調整、社會結構變動,一些黨員幹部思想上“缺鈣”,精神上“軟骨”,一些人做“泥菩薩”的意願越來越強,離群眾的距離越來越遠。或是沉迷於物質享受,優哉遊哉、養尊處優,熱衷於迎來送往,不屑於幹事創業;或是脫離群眾,高高在上,有的幹部長期不到基層,有的到基層調研炕頭沒坐熱就走,被揶揄為“報紙上有新聞、電視上有形象、電台裏有聲音、現實中沒身影”。

聯係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做“泥菩薩”,把“公仆”異化為供人“頂禮膜拜”的老爺,將幹群之間的“魚水關係”異化為“油水關係”,就會導致一係列矛盾,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不利於社會穩定和事業發展。近年來一些地方幹群關係緊張,多與此有關。

可見,做“掃把”,不做“泥菩薩”,是回歸密切聯係群眾的黨性修養,重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在物質觀念的衝刷之下,密切幹群關係固然需要一係列製度設計,但信仰的作用和力量同樣不可或缺。理想信念是行動的思想基礎,更是涵養幹群關係的感情臍帶。

毛澤東同誌曾為洪水、地震死人而飲泣,為群眾吃難咽的窩頭而流淚。鄧小平同誌接受外國媒體采訪時曾動情地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群眾的深厚情感,傳遞出堅定不移的信仰,即使今天看來仍然令人動容。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要求“改進工作作風”,特別在後麵緊接著加上“密切聯係群眾”,就是強調聯係群眾、為民服務的時代意義。中央決定下半年在全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其意亦在於此。

“掃把雖然是小物件,躺在屋角並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個家都離不了它”,如果每一位黨員幹部都能讓身邊的群眾感到“離不了”,13億人的“夢之隊”就能激發出磅礴力量,就能為實現“中國夢”奠定堅不可摧的堅實基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