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光榮與夢想:三大曆史貢獻_一、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一、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日益貧弱,社會戰亂不已,民族災難深重,人民饑寒交迫。為挽救民族危亡,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從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到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從維新派的“戊戌變法”到革命黨人的“辛亥革命”,無一例外的全都失敗了。在很長一段時間,仁人誌士們並沒有找到解救中國的出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仍然生活在貧窮、落後、動蕩、戰亂不斷的苦難深淵之中。
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雙重壓迫下,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不可能領導革命取得成功。中國革命需要有一個先進思想武裝的先進階級的政黨來領導。
正當人們處於彷徨之際,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人民帶來了黑夜中的曙光。此後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華大地廣泛傳播,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此起彼伏,“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啟迪了人民的思想,民主和科學的觀念深入人心。在思想基礎、組織基礎、階級基礎基本具備的條件下,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從此,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有了堅強有力的領導者,中國革命的麵貌開始煥然一新。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立即深入各大工廠、煤礦、碼頭,組織和領導工人運動,幫助各地和各行業工人成立工會,開展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統治的罷工鬥爭。以1922年1月香港海員罷工為起點,中國工人運動掀起了第一個**;直至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遭到軍閥血腥鎮壓,全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失敗,使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要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僅僅依靠工人階級的力量是不夠的,還必須聯合其他社會階層,建立所有進步力量的聯合戰線。經過慎重考慮,中國共產黨決定同國民黨實行合作,以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國共兩黨合作的形成,使得國民黨重新恢複生氣,中國共產黨也迅速取得全國性影響。在兩黨合作的推動下,1924年至1927年,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一場席卷全國的革命運動。在廣大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國民革命軍迅速擊潰了北洋軍閥的軍隊,控製了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也日益高漲,並推動國民政府收回漢口、九江的英國租界,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
但是,在革命運動迅速發展的同時,國民黨右派破壞革命、反對共產黨的圖謀也在一步步滋長。1927年4月至7月,以蔣介石、汪精衛為首的國民黨內的反共勢力相繼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事變,大肆捕殺中共黨員和革命群眾,正式同共產黨決裂,持續三年多的轟轟烈烈的大革
命最終失敗。
大革命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反動的和守舊的勢力聯合起來的力量大大超過革命的力量,並得到外國帝國主義勢力的支持。反動勢力掌握著軍隊,占據著中心城市,對革命群眾采取野蠻的屠殺政策。嚴酷的現實表明,要在一個像中國這樣落後的東方大國進行革命,必須有新的思考,開辟新的道路,這就是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領導發動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中國革命由此進入土地革命戰爭的新階段。
這一時期,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麵對敵人的血腥屠殺,繼續高舉革命旗幟,建立革命根據地,實行土地革命,找到了如何在中國社會立足和發展的答案,開辟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在這條道路的指引下,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開始不斷走向勝利。
正當革命力量不斷壯大的時候,國民黨反動派為消滅我黨而進行瘋狂“圍剿”,加之王明“左”傾錯誤在黨內橫行,使革命陷於極端困難的境地。黨和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聞名中外的二萬五千裏長征。在長征途中,為總結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敗教訓,擺脫王明“左”傾錯誤思想,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即著名的遵義會議。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黨中央的統治,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同誌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使紅軍在極端危險的境地中得以保存下來,勝利地完成長征,開創了抗日戰爭的新局麵。它證明中國共產黨完全具有獨立自主解決自己內部複雜問題的能力,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誌。同年10月,中央紅軍首先勝利到達接近抗日前線的陝北;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麵軍先後在甘肅會寧、寧夏將台堡會師,長征勝利結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紅軍勝利地完成了兩萬五千裏長征,奇跡般地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麵。
此時,日本帝國主義在侵占中國東北三省後又加緊向華北擴張,而國民黨政府則節節退讓,這使得全國的抗日形勢日益嚴峻。麵對民族危機的加深和國內形勢的重大變化,中共中央審時度勢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廣泛聯絡各種可能參加抗日的力量,製訂“逼蔣抗日”的方針,積極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並最終促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在統一戰線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積極
配合國民黨,放手發動人民群眾,推動全民族抗戰**的到來。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中共領導的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四軍,開赴前線,配合國民黨軍隊正麵戰場作戰。當國民黨軍隊在華北的抵抗失利之後,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遊擊戰。這樣,在以國民黨為主的正麵戰場之外,又形成了一個更加廣闊的敵後戰場。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之後,日本侵略者逐漸將主要力量用於進攻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對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和空前殘酷的“掃蕩”。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中,人民軍隊同群眾結成血肉相連的關係,粉碎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的“掃蕩”,通過長期的消耗戰給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至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曆時14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這場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團結和覺醒,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要轉折點。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武裝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人民迫切需要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以休養生息,重建家園。為此,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和平、民主、團結的方針,主張建立民主聯合政府。毛澤東同誌親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國共兩黨簽署了《雙十協定》,確定了和平建國的方針。但是,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拒絕和平民主的要求,粗暴撕毀協定,公然發動內戰。麵對國民黨軍隊的猖狂進攻,解放區軍民實行堅決的自衛戰爭。至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軍先後挫敗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麵進攻和重點進攻,並適時地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1948年秋季,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奪取全國勝利的戰略決戰階段。從當年9月至次年1月,在五個月的時間裏,人民解放軍相繼發起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經過三大戰役,國民黨的主力部隊基本被消滅在長江以北。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占領南京,延續22年的國民黨統治宣告覆滅。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同誌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這標誌著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曆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麵,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製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建立了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新中國,實現了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中國擺脫貧窮落後的麵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與人民共同富裕,掃清了障礙。這一偉大曆史功績必將被人民永遠銘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