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篇 認知日記

2003年6月22日星期日上午10點50分

現在是下午4點50分,治療開始。

今天起床前很難受,渾身乏力,心髒好像跳不動。

心情與思緒沮喪起來。治了這麽久,進展緩慢,這樣的生活要持續到哪年哪月?吃飯肯定腹脹疼痛;睡覺連做噩夢或持續失眠;沒力氣與人交往,更沒體力去旅遊或運動。有時甚至看電視、聽音樂的精神都沒有,這種日子很難熬。

負麵思維在蔓延,我必須阻斷它的肆虐。

“這是上帝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振作。心要靜。勇氣你在哪裏?手,手你必須伸出來,去啊,去摸索藥瓶、水杯。健康人想像不出這時候病人要把藥和水舉向嘴邊是多麽的費力。

我戰勝沮喪起床了。

打開臥室窗簾,才知外麵天氣很差,陰沉的雨越下越大。心倒鎮定下來了。

我知道,每逢這樣的氣候,我的身體總會出現不適。但我可以調整心情,沉住氣,隻要天氣好轉,不適症狀就會減輕。

起床後,不論做什麽,心裏都默誦:“上帝若幫助我們,誰能抵擋我們呢?”這是美國皮爾博士《積極思考就是力量》一書所教的方法。書中還有以下訓練法:1.練習靜默,傾聽內心深處上帝的聲音。

2.從上帝那裏汲取能量,順從上帝的節奏。

3.把快樂當成一種習慣。

4.慢下來,放鬆。

5.在潛意識中交托、相信。

6.練習倒空心思和不安全感。

7.想像自己在上帝的懷中休息、恢複。

8.讓禱告充滿感恩。

9.體力活動可減輕壓力。

10.練習隻是坐在陽光下的藝術。

隨筆不知道其他抑鬱症病人有無這樣的“特異功能”:變天或雷雨、熱帶風暴形成前,天災將要發生時,會有感應。因為這時我的身體會特別難受。

每逢此時,我心裏就會自問自答:天有病,人知否?知道啊。

天有怒,人知否?我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所多瑪、蛾摩拉之城被毀滅的故事。這兩座城裏的人充滿詭詐、欺騙、驕奢、和不義,上帝用硫磺之火將城夷為廢墟。

人類對自然的不敬和剿毀愈演愈烈。當心報應。

身體軟弱的人有福了,他們心裏會敬畏造物主,敬畏大自然。

重新翻看認知日記,不禁回味一句話:“練習隻是坐在陽光下的藝術”。

如果你對一個都市上班族談“練習隻是坐在陽光下的藝術”,對方會認為奢侈,無聊。

職場即戰場,人人爭先恐後,睡覺都恨不得睜著一隻眼。“隻是坐在陽光下”?不要飯碗了?那是神經病。

當我坐在西聚園長椅上曬太陽時,我的心一分鍾都沒有停留在原地。心神飛馳,不知要跑到哪裏去。不知要追趕什麽目標。但不跑就是不行,心似野馬跑慣了,勒不住。

日記裏還摘有這樣一句話:一次隻做一件事。

過去我恨不能擁有雜技演員那樣的本事:雙手轉著幾隻碟子,同時雙腳蹬著傘和瓦缸,頭上頂著一摞瓷碗,嘴裏還咬著一枝花。即便吃早餐,我也習慣於邊吃邊看電視翻報紙聽音樂,同時還不斷打手機或固定電話。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知覺同時開動,一心幾用。

我們早已習慣用最少的時間來辦更多的事情,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

那些關於抑鬱症的書,都談到了如今抑鬱症病人增多的原因:過度緊張。

生活的不穩定性;信息泛濫;增速;高期望值與實況之間的鴻溝。

這已是老生常談。就像聽見“狼來了”,誰會當真?誰會在乎?我們隻關心職位會不會被別人取代。房要買車要換,人往高處走,迅速拚搶一切資源。工作環境變幻沉浮,居住位置東遷西移,家庭的聚散離合傷筋動骨,身邊的人事朝是夕非。我們可以相信誰?我們能夠求助誰?

我們習慣說,活到老學到老。但是,在信息的洪流中,人被淹沒窒息。

我們麵臨的知識和信息量等於以前所有世紀的總和。每五年為一周期,現存的知識量就會再翻一番。我每次進購書中心,隻要在書架上下瀏覽二十幾分鍾,就會頭暈、胸悶。書太多啦,像一座座山傾壓過來。無形,無息,但確有殺傷力。

電腦、傳真、電郵都在催促我們快些、再快些!這是急於求成的年代。

最好心一想事就成:今天早上買雞蛋,下午就孵出小雞來,明天就能下蛋,後天就繁殖成養雞場,大後天就榮登福布斯富豪榜。

父母恨不得兒女入名校,進跨國公司,拿百萬年薪,嫁豪門娶名媛,生高智商美兒女。比爾·蓋茨能成功,我們為什麽不能?怎麽可以一次隻做一件事?怎麽敢“練習隻坐在陽光下的藝術”?怎麽敢!2005年10月14—20日鏈接《所多瑪和蛾摩拉》摘錄上帝對亞伯拉罕說: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聲聞於我,我想親自下去察看,然後再決定是否剿滅這城。

亞伯拉罕替城裏的人求情道:假如城裏有五十個義人,你還剿滅那地方嗎?你不因為城裏這五十個義人而饒恕其中的人嗎?上帝說:我若在所多瑪城見有五十個義人,我就為他們饒恕那裏的眾人。

亞伯拉罕懇求道:求主不要動怒,我再說一次,假若那裏有十個義人呢?上帝說:為這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

上帝打發兩個使者去所多瑪察看,隻要見到十個義人,便饒恕那裏的人。——《聖經》故事補白如今有些人比所多瑪人罪過還大,沒有任何信仰、道德的約束。他們所在之城尚未遭天火毀滅,是因為那城裏還有十個以上的義人。

聽過這故事的人多,警醒、反思的人少。有人嗤之以鼻,從不跟孩子講這樣的故事。這樣下去,城裏的義人會不會越來越少?我擔心。